《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3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新朝这几年来的经历让张海对于全国多数地方的公安军县营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报太大的期望与信心。在教育普及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乡村权益意识也有所不足的情况,这方面的弊端与问题可能会有多少是两世为人的张海能够想象的到的。

相比之下交通建设虽然也存在这方面的监管问题,但如果在没有现代那样的维护需求的压力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高的多。而且不管在哪里发展工商业,或粮食救济、疏散人口,几乎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

“我不赞同大规模的新修道路。全国陆路驿站将近一千三百余处,估算驿路官道总里程一万八千里左右,这些道路理论上是车辆等大型物资可以通行的地方,但是很多地方的道路都有失修严重的问题。从工商流通发展的角度看,首先完善这些驿路的全面整修与整改,完善驿站与驿路其实应算是当年新朝在下一年的首要了。常言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粟’。如果各省驿路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率,那么道路两侧四五百里范围内展开,就能覆盖全国大部分人烟地方。这样的道路运输网在短期内应该是足够的。今后工商业有近一步的发展,我们沿驿路的主要方向再展开轨道运输的常识。并不急于在短时间内进行新朝四年那样的京城至辽东的交通干线建设。”李千兰大多数时候在张海身边,除了行军打仗以外算不得行万里路的人。但是这些年来处理无数奏报的经验使得刚刚到了少女之年的她,在有关全国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上,恐怕要比教部的刘栋了解的更多。

张海听到这些话自然而然的继续思考下去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以前的时候,张海对于“只建设不维护”的惯性有些不理解,而现在却有些理解。为何道路养路的弊端自古以来那么大?为什么“只建设不维护难维修“的问题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从市政到交通都很难改变,就算是王朝兴盛时期也是如此?建设一个工程需要多少费用是可以大致估算的,而维修和维护一个工程需要多少费用?这当中的变量就有可能更大。在建设方面,如今的张海也算是半个行家了。什么规格的车船、什么规格的建筑大概成本多少,主要成本在哪里心中多少有个谱。但是:城镇排水系统的维修需要花费多少钱?维护一年大概又要花费多少呢?整顿全国驿站驿路按照什么样儿的标准来,经费又是多少?这些没有定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的东西或许有着相当经验的内行在经过一定调查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可它却很难为不相关的行政负责人甚至张海自己所熟知,那么这些有关维护维修的领域就会产生很大的弊端了。

好在新朝不像那些在道德上束手束脚的现代社会,前苏联东德情报机构受舆论和启蒙时代后的青意识影响不能在明面上做的事,新朝却可以在明面上做。再加上张海所独有的威望,还能有算是靠谱的监察能力。

但即便如此,张海也希望道路的标准能够足够高,这样可以把日常的维护所需集中起来,更有利于经费的监督。

想到这里的时候,张海也陷入了沉思。在西院客厅内的临时会场上的其他人见状也就暂时没有发言,这些张海身边的人大多了解这是张海在心算一些事情。

张海的想法当然是实现全国近两万公里主要道路网络的石子化铺装化。中国的情况同近代的欧洲有很大不同。在欧洲那种平原面积很大地势平坦的地方,四轮马车也可以随时在野地里行走,北非也是如此。因此即便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土路占大多数也能满足需求。可是对于社会规模庞大城镇规模也不小的中国来说,陆路运输的标准就必然更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新修道路,费用还是可以大致计算出来的。

按照新军主力部队过去制造石弹的经验:需要整取开采的大型石弹的加工难度之高不逊色于制造碎石。一立方米石料的开采加工即便有一定黑火药及必要的水力机械为助力,大概需要十五个人工日一立方米,全国1万米道路体系按一尺乘六米左右的平均截面积,整体工程量在36万立方米石料五六亿工作日左右的水平。需要四五十万人工大概四五年的时间,考虑运输成本。维持全附和六年左右寿命的这样一条道路,按照每个常备劳动力全部相关费用四五十两每年计,平均每年大概要花费两千万银钱的开支,这个花费以新朝日益充裕的开支还是可以承受的。可是道路的花费真的能这样计算么?人力压路的花费还有克服地理起伏障碍的费用又如何计算?思索着这些事情的张海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力有不足,应该交给专门的人去提交一个报告。

当张海正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忽然在回忆前世一些道路景象的时候无意中想到了可以改进道路的一个简单认知。

第8章 压路炮管

西院的财经会议并没有召开多少时间,只是一个交底会而已。毕竟很多重要问题在平日里的奏报联系中就讨论过了。

在张海想到的事情无疑是后世的马路,张海不了解“马路”名称的来源,也不知道沥青如何制作,但是同这时代的一般石板路进行对比。张海就忽然想起后世不论公路也好还是一些城内的马路也好,似乎在路面上都有一个微小的弧度,像是水的张力表面一样。而这时代最优良的石板路却往往是一个平面。

这样做的原因张海只是稍加思索就想到了问题的所在。不论城内还是城外,张海都见过那些因为经常过往车辆而凹陷下去的中央路面。时间一久,整个道路就成了一个凹面,下雨的时候会积水。而长期的积水又会使路面的质量下降,排水也阴雨天气的通行都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如果是鼓起来的路面,至少不会在中央形成明显的凹陷,显然也更有利于排水。

张海在西院的年前临时财经会议之后就想到了这种路面的铺制,很显然:这还是要用到人力压路机,人力压路机新朝当然并不是没有。这种古埃及就出现的东西当然在新朝建朝之后在市政建设中就常有应用。新朝五年军转民开始后,皇城东的核心兵工场内也开始有这类东西的制造了,不过需要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一边思索着,张海就直接找到了柳香所直接负责的皇城内的中央兵工场。如今队伍内的兵工单位人数扩充了不少,战备压力也不像几年前那样大。柳香也不像几年前的时候那样忙碌了。不过柳香平日里的重点还是枪炮弹药等兵工制造方面,因为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算是最高的,也需要占用最多的中高水平工匠资源。

见到张海亲自来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柳香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有些牵挂的问道:“新朝又要对外用兵了?是西南方向还是西北方向?”

即便是柳香也显然意识到,如果发动大规模有利可图的对外战争也只有这两个方向了。这两个方向不同于朝日或海外攻略,以张海的性格,如果在这两个方向上展开大规模的攻略,西南还好说。西北方向的远征极有可能是要带着新军主力部队中的大部进行远征的。如今的柳香当然不愿意这个时候就动兵,不说亲征时的风险。至少每多一年,新军主力部队就能多一份准备。

“我不是那样急功近利的人,只是想看看有关民政中一些特殊装备的制造而已,比如压路机”张海笑着安慰道。

听到这样的话,柳香有些担忧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现在新朝规格最高,重量最大的压路机大概情况如何?”似是随意的询问道。

柳香的关注重点不在这里,不过回忆了回忆后还是说道:“五万斤约三十五吨左右的样子,不是造不了更大的,更多还是从运输和拉动效率的角度来考虑。这样规格的压路机是金属制造,只建造了一台。在压路机上多下些功夫,碎的要求也就能更小些。”

关于这方面,张海当然也是有所了解的。新朝的“压路机”本质上是众多的人力所拉动的“滚筒”首先是铸造一个如铁炉子一般的“滚筒”最终往这个“炉筒”里灌铅子。可三十五吨的重量还是出忽张海的意料。即便在后世压路机也多在六七吨到二十吨左右的重量。不过想到如今的新朝可没有什么容易成型的沥青,又有很多复杂的地形需要处理,也就释然了。

张海也最终见到了那台只做为样的“压路机”,直径大概仅有一般车轮规格左右的大小,宽度足有五米左右,相当于勉强并行两辆大型马车的宽度。在多半驿路这样宽度规格的道路为多见。只有少数通衡大道或重要城市中央干道比这个更宽,但近两倍宽度的道路也更为多见,因此宽度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滚筒”更像是“乌尔班大炮”级别没有底部的厚重炮筒,不过略粗略短一些。“炮筒身”管重达十七吨左右,也同“乌尔班大炮”相当。在这“封闭炮筒”的内部可以装铅弹。新朝当年战备的时候也有很多类似旧式枪铳弹丸大小的铅弹或类似规格的小型霰弹,在这铜内添装满铅制的霰弹之后虽然也有不少空隙带来的密度下降,还是能够使整个“压路机”的重量达到三十五吨上下左右的级别。

“要让这么重的东西过桥可很困难?很多千年古桥看起来又要遭殃了。”张海似乎想到了什么。

“过桥的时候可以不装铅子,这样重量下降到不到两万五千左右的程度。在全国多数石制大桥上通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在不行,也只能采取多用人力畜力拉过河的办法了。”

似乎是由于多年以来的习惯,柳香继续补充道:“并没有单纯为了重量而忽略铸造与防炸膛要求,成本仍然在两万两左右。为了物尽其用,也为了锻炼铸造水平,这东西还是用炮铜来制造的。实质上是一个管辟一般粗的炮管。还没有试射过,不过按照规格。可以发射一千五百斤左右的石弹,同那乌尔班大炮也差不不了多少了。”

张海对此并不以为意,同那当年的奥斯曼军队不同,如今的新军主力部队攻坚的方法有很多,即便是攻坚也未必需要当年的战术,不过还是顺着说道:“那乌尔班大炮,当年就有射速过慢和炸膛的问题,我估计是按照寻常火炮的强度想当然了,这么大的铸造体即便用铜也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我看,还是要在外面增加一些东西有所改变才型。“

“你是说包钢外皮?“柳香这几年来在工程器械上也了解了张海的不少思路,因此也就想到了这里。

“不是单纯的包钢外皮,还要进一步完善,一切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一边说着,张海就找来了纸笔并花了简单的草图。

第848章 边地远行

第849章 县学变革

第850章 新年临别

第851章 新年出海

第852章 钓鱼执法

第853章 钓鱼执法(二)

第854章 挑衅威慑

第855章 梧州州官

第856章 接见民众

第857章 西南所需

第858章 张海替身

第859章 梧州官商

第860章 前明残敌

第861章 前明残敌(二)

第862章 金川边地

第863章 起兵决心

长期以来同中原的隔阂乃至民族竞争的偏少,也让嘉勒土司对汉人的战斗力并不了解。【】在一些小的冲突中,嘉勒土司对汉人的战斗力还往往过低的评价。

“四川陕西等地的地方军我们跟着商人走货的时候见过,也就是比前明的时候稍好一些而已罢了。平日里对商人吃拿卡要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而且不少县营的纪律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城头上很少看到人。那些城防军的装备似乎不错,每个人都有看起来象样的铠甲。但也不是你们所说的那种全钢包裹。就我们对汉人寻常百姓的了解来看:欺软怕硬就算是汉人中那些比较勇悍的了。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或许难以同新朝天兵相比。可我看你们这等精悍的力量,就是只凭你们这一千人加上必要的辅兵,拿下一个省来怕也不是什么问题吧?你们应该向我交个低:像眼前这样的队伍,你们一共有多少人?而且口说无凭。当堡垒修建起来之后你们召集你们全部的部队来山下检阅。若是都有这般程度的精兵强将,而且有三千人以上,我嘉勒就跟着你干!”回话的其实是周遇吉身边的通译,毕竟双方的语言并不完全相同。对于这名翻译,周遇吉还是能够保持基本的信任的。

“三千人当下我们就有!”不知什么时候,朱燮元也来到了大山之下的演武场附近。用亲自拿出一只铜号吹了起来。无数的马蹄声突然从并不算太远的地方隐隐的传了过来。一支两千人左右的骑兵队伍冲了过来。这使得嘉勒土司身边带来的人乃至当地不少集结起来的乡勇们都戒备了起来。

为了安慰人心,周遇吉耐心的解释道:“这是我们已经完成了训练和准备的两个营,每个人都配备了马匹,每个人随身都带了弓箭、近兵、以及至少四支枪铳。更多的枪铳和弹药在晚些的时候我们会带来。

“他们的箭术如何?都很擅长弓马么?”嘉勒土司有些好奇的问了问。

周遇吉摇了摇头:“弓马要有自幼的基础。在这新朝的天下,我们哪儿有地方和财力练出一支骑兵来。就算是有,以前的那些骑步兵军阵战术在张海手下真正的精锐面前也派不上用场了。”

嘉勒土司见周遇吉等人把新朝军力夸的天上地下,内心中是有些不以为然的。虽然他也认为拥有海内的新朝必然掌握着自己所难以主动招惹的庞大力量。但那也只是庞大而已,在这临近藏地高山大川的边地。就算有十万八万的大军又怎可能长期在这一带维持?

就算是有数万到十万大军乃至更多,可天险的面前又算的了什么呢?在这高山大川之上,只要有一万左右的堪战兵力能护的周全,就是仅仅向山下滚石头也足够那些试图攻山的人喝一壶的了。更别说就算是弓箭,从山上向下和从山下向上,威力和s程乃至准确度都将差出一个层次。想到这里嘉勒土司甚至觉得可能朱燮元那些人对自己的实际威胁都要远比新朝来的大。毕竟新朝怎么对待周围的外族那也只是部分人的一面之词。自己一不建国二不举旗造反,为啥新朝就会必然冒着巨大的风险与代价“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