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4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解决高空测高测距问题的时候,张海及其身边的战士们首先想到的是气压计和铁棒组成的空投测距尺。当然还有大小已知的牵引车

但是气压计只能一个大概高度,精度并不理想。而测距杆和测距尺从高空中落下来的时候可能歪歪斜斜,这些东西如同凭借经验的拇指测距法一样,寻常人只能满足二十分之一于高度左右的测高测距精度。而根据牵引车用三角函数来估高,则需要太多的计算量,虽然如今的航空兵热气球c作手都是选择的在文化方面最优秀的战士,实战中也不可避免的还是要猜。因为战场的实地高度往往与牵引车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后来又想到了圆柱或球状的测距标识物,但是这些东西在对抗性的实测演习中不是被摔的变了形,就是有可能被敌军所破坏掉。而为了控制这类东西的重量并保证一定的大小,又不可能做的太过坚固。最后折中的办法就是这类大饼一般摸样的颜料袋了。

当这东西落在地上的时候就会被摔个粉碎,不过其中的颜料却也会比较规则的在大地上染上一个橘红色的圆。这个一米大小左右的圆在数百米的高空中以五倍左右的望远镜看来依然并不算大,而且也做不到边缘绝对规则,但至少可以为测距一个依据了。

特别是在不少的航空热气球同时作战的时候,就算自己投放的航空标识并不合格,也可以借用别人的。

在完成了最初的测距标识物空投与测距之后,一枚枚二斤半左右的重被从吊篮底部投放了下来。

投放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大概仅仅和踏张**差不多。两名航空c作手则可以达到如寻常弓手一般大概每分钟十发左右的s速,主要是把二斤半的从这么高的高度扔下去之后,还要完成“卡定尾线”的工作。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在接近地面的高度上空爆,空投的重是如穿针引线一般大小的细线拉发引爆的。引线的粗细大概三分之一毫米大小,重量大概在每百米十克,五百米五十克左右。在常见的四百米到六百米相对高度的作战距离上,有二十尾线卡标物,大概每十米一个。这样以期望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配合上有效的测距可以把重在地面十米范围左右的高度上引爆。

爆炸声开始从远处的空投靶场上不断的隐隐传来。相比海战中经常使用的火箭爆破船,这一里以外的距离上只有一斤左右威力的的声势要小的多了。按张海的印象来估计,此时装有一斤的重爆炸时的烟雾和声响也就和粗一点儿的大号二踢脚差不多。不要说与***相比,就是与现代的**中装的工业相比,同等重量能有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威力就不错了。

从天空中落下的重最初的时候并不多,爆炸声在见多了场面的张海看来也并不密集。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航空连在地勤分队的通力协作下抵达目标区域上空,十六架热气球组同时进行投弹训练,那远处的爆炸声就如同时起时落的鞭炮声一般密集了。目标区域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开始被烟雾所覆盖。

张海在十倍双筒望远镜在小高地上仔细的观察着处目标阵地上时不时炸起的白烟,似乎并不是很理想。

应该有大概三分之一落下的重隐隐的弹影并没有爆炸,很可能是从数百米的高空落在地上之后巨大的冲击力使引信失灵未爆。在没有碰炸引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还有大概四成左右的在距离地面三四丈以上的高度上爆炸了。

也就是说在距离地面十米左右范围内爆炸的大概只有不到三成约四分之一强的比例。在空中投弹训练进行了一阵之后从远处穿来的一些有关成绩的消息也大致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队伍第几次进行实弹训练?”张海忽然向直接负责航空队总管事宜的刘洪涛问道。

“第三次了,选拔一次试训和一次完成投弹投弹训练,现在看起来,不依赖地面突击部队的情况下,高空投弹的有效空爆精度也只能控制在这个范围了。”刘洪涛有些失望的说道。在刘洪涛主导部队训练的这些年,大规模的演练之中几乎没有过只练熟练项目等弄虚作假或半弄虚作假的事情。

其实张海也有些释然了,空投的颜料地标还是有些过小,而且也做不到真正精确。能达到20世纪简易体式光学测距仪在完全没有任何精确已知标识物的情况下做到这个精度其实是已经算是不错的高度了。

“示意训练暂时中断吧,让突击分队布置野战地标杆之后再进行空投训练看一看。”张海下令道。

在旗语的示意下,大概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后,爆炸声就逐渐稀落下来。被从各旅中随机抽取的三个营的突击侦察人员把测地标杆以野战作业的方式立在了目标区域的不少位置上。

这时空中的战士们还没有每部热气球携带的一百几十枚重全部投掷完毕,不过在大概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后,开始有零星的热气球挂着远处r眼几乎不可见的牵引线从数百米左右的空中落了下来。

第973章 第0 章 航空备战(四)

用于协助航空攻击的“前沿地标杆”实际上是在一根如超长矛一般大概五米左右长度的杆子上两端有两个碗状的橘红色托盘。【】在夜间的时候这托盘内还可以如灯具一般点燃火光。拖盘的下面是能够c入比较坚硬的土地之上的尖刀一般的钢刺。

杆身上面还有水银的填装曹以保证按放的时候大致维持水平位置。

五米左右的杆子在数百米的空中用五倍左右的航空望远镜来观察已经是比足球球门小不了多少的东西了。可以很方便的用相应的工具直接用于辅助测距。

在有优良已知大小地标物的情况下,测距和测高的精度都大大的提高了。几乎从几十分之一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二百分之一于距离的精度。

这是20世纪的简单体式光学测距仪在没有已知地标的陌生地域内也很难达到的精度。

在不少前言地标杆的辅助之下,空中c作航空热气球进行攻击的战士们对于估距的精度也大为提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投掷出重之后不少比较有经验的战士还总结出了在尾线寻找特定距离不依托尾线标定物直接用手拉卡线的办法。如此就能准确的在固定高度上通过拉发。

如此一来,不少的重在被细细的牵引线引爆的时候虽然距离似乎高了一些,但也基本在离地面五丈左右的高度之内,落在地面之后的未爆弹更是大为减少了。

两斤半左右的重炸出的破片很少有现代那种七八米外就丧失威力的细小高速破片,而是有不少能够威胁到几十米范围内的大型破片,这样一来,也几乎能形成范围不小的杀伤区和危险区。

数十架中型热气球进行的大规模实弹演练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之久,在一万五千枚左右的重型的空爆轰击之下目标区域内布满了弹片还有久未散去的硝烟。

张海也算是对这些武器有些了解的人,在这次大型实弹演练之后其实还是有些失望。从数百米的高空中进行“垂直打击”固然可以投放一些比较廉价和低门槛的弹药,但也仅仅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有着不小的杀伤效率。

“看起来,山地攻坚时的运输还有航空火箭或许还真是今后航空兵器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了。”张海有些叹道。

想当然的空中攻击方式总是会在测试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经过实战检验所证明的终究是可靠的。

“幸运的是我们造箭匠经过这几年来的培训也发展壮大了不少,为了适应今后作战可能遇到的问题,试制了一些新的火箭。”刘洪涛知道这些方面的工作其实还是柳香所主管,但了解张海的刘洪涛却没有直接的指出来。

“新的一些型号的火箭如果还没有经过测试,或者是仅仅经过初试。那今天也一并把实验完成了吧。”张海说道。

“要不要先回避一下?“张海身边的宋子悦则有些忧虑的说道。

如今张海身边的女孩儿们在无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已经不在肩负航空战训任务了,近卫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少年精干代替了女童成为航空热气球部队的主力。但即便这些人都是经过重重考验与筛选的人,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从那数百米高度上s下来的火箭还不同于寻常的流弹,即便是最为精良的全身板甲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

张海在思考了片刻之后就回道:“让战士们试训吧,如果我对战士们连这样一点儿信任都没有的话。今后又怎么统领大军执行更重要的任务呢?“

做为预备队的航空大队开始随机抽出了几个比较平庸的航空组准备进行型性火箭的测试。

为了尽量可能的降低成本并谋求广阔意义上的杀伤面积,新制出的火箭也仅仅是放大版本精制版本的“百虎齐奔箭“而已。以六两重的大箭配合上更大一些的火药推进装置形成重约二百七十克上下,大约相当于以前近三倍左右重量的“火箭”,至于更为先进的带有爆炸战斗部的铁壳或木壳火箭,在引信问题上还是存在巨大缺陷。此外由热气球投放的时候,发s时的安全隐患也不少。因此仅仅是少量的了十几枚准备用于试s。

热气球发s普通火箭显然让地勤分队的官兵们轻松了不少,无需要像投掷垂直降落兵器时那样麻烦和复杂了。只要热气球升到空中,一里以内的距离尽在攻击范围之内。

八部热气球分别升到了从四百米到六百米不等的相对于地面高度位置上,在目标靶搭箭完成之后就迅速展开了火力。

火箭发s时的声势比起慢吞吞而且技术含量高不少的空中精确投弹要大上不少。尽管新的火箭比征战南北的时候所用的那些要增加了一倍左右的重量。可因为热气球的载重量也进步了不少,每部热气球还是可以携带千余支箭大概十部百箭发s箱。

少年们的力量和体能比当年的小女孩儿高了不少,对于近三十公斤重的发s装置在空中也基本上能够c作自如。

数百米的高度势能下的速度,再加上火箭推进的速度加成,使得这原本就很出号的火箭威力比以前的增加了很多。末端的动能按照初步的估计几乎达到两千焦尔上下的样子,不比一些重弹丸逊色了。而实际上的穿甲威力,还要数倍于寻常弹丸。

为了精确测出这些版重火箭的威力,目标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寻常的二寸木板加上一定的砖瓦被覆,还有直径四寸上下的未树干直接的大型被覆木材。这些东西的防御力几乎可以抵挡一些人力投石机的攻击了,远非一般的盾甲防护力可以并论。

不过即便是这么坚固的防护,在那从空中倾斜下来的火箭面前也仅仅是起到了部分防护效果。大概五百米高度下发s的有些火箭在穿透防护后剩下的能量貌似不足以杀伤披甲士兵了。或者因为意外角度因素而没有破开厚重的防护,而一里高度以上热气球发s的火箭则基本都达到了预期的任务目的。

第973章 航空备战(五)

如果是在这次长时间的西南出行之前,张海或许会为这种“火力演示”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似乎在印象里能够看到无数从天而降如同银河流火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大股敌军击溃,然后陆战或攻坚战就像是模拟性质的对抗演习一样简单。。pbx。

这样的场景,倒也不完全是想象。李千兰等小女孩儿时代的新军航空热气球部队在攻坚、野战、通信、侦察等方面都发挥过汗马功劳。是能够在缺乏骑兵与马匹的情况下决定性击败当时长城以北那些强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当年能够视不少的坚城硬垒如无物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次西南之行却让张海明白了为什么早在秦汉甚至周代中原华夏民族的足迹就曾经踏足过西南边陲,可是直到民国时期也不能说真正的消化或者说同化这西南地区数量似乎并不算很庞大的少数民族。

恶劣的生存条件让移民的汉人望而生畏,一些天险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根本就是不可能以划算的代价能够拿下的地方。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那山连山洞连洞的地形条件使得能够熟悉山洞和山区的人在地利上毫无疑问拥有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当地各民族往往是分散成很多股势力,并没有一个可以被轻易击破的统一中央,征服成本巨大。而且这些当地人也很能在劣势的情况下选择谈判或妥协。

这种种因素造成了从湘西到西南乃至岭南的不少地方,问题久拖不绝一直到近代。。pbx。至少是到清朝中期以后才完成名义上的“改土归流”。

而张海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如新朝三年战略决战时那样动若雷霆的“闪击决胜”,而且代价还不能太大以至于影响到外战的士气和今后几年战备的比例。

这样的前提下,看似强大无比的新军主力部队还是在冬季来临时可能的作战中存在一些隐患和难题。比如对山洞地区的清剿作战,比如更严格的卫生防疫,还有丛林战等等。这些都不是像地理环境相对简单的北方战场那样只靠箭弹犀利铠甲坚固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在张海思索着这些事情的时候,玄武湖以西的演练场上火箭测试还在继续。虽然张海对这时代的空中铁壳火箭射击并不看好,不过还是准备了一些不同型号的壳类大型火箭。毕竟这类装备也曾经在新朝七年春川西北一带的大小金川攻坚战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

一种型号是二十千克左右重量模拟后世康格里夫火箭的一种铁壳火箭。在发射的时候可以做到三里左右的最大射程,在三里左右的距离上。百分之五十上下的误差范围能有二百米上下,可以说比有些百虎齐奔箭的散布还大了。毕竟空气中的误差扰动使得误差随着射程几乎是成平方的扩散,并不能与火炮一类的装备简单类比。这还是新朝于工艺和火药精制方面相比18世纪的欧洲军队可以不惜工本的结果。

包括尾翼在内二十千克左右的火箭也是方便人员操作情况下最大重量的火箭了。如果再大,那就会给空中的弹药瞄准操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平衡尾杆的长度也会继续增加。

在经过技术后,现在航空旅里的一部中型热气球几乎可以携带十二枚二十千克上下的空射铁壳火箭了。

可这次测试用于准备的大型火箭并没有那么多,全部十几枚测试的大型火箭一共分为四种型号:爆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