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英雄-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明军在沿岸全部的水师力量怕是宋时十倍也不止。”张海回答道。

同这时常人不同,张海的核心弟子们经过多年言传身教,对这海上的世界已经稍有了解。不少人愁眉不展。

虽然因为强悍的战力,在陆上哪怕没有特殊的地利和抛石雷,战士们并不惧怕同几倍兵力优势的朝廷水师在岸边对射。但当听说这海上仅仅在中华沿海吃饭的海上巨寇外加朝廷的水师就可能有十数万之众,并且在几万里外的西方,那里还有比中华海域更为强盛的海上力量的时候也不由的心惊。

“想当年三国时期,不过是大军过个长江湖泊,曹操就需要让不习水战的北方士卒搞连环船。我听最近被俘的俘虏说远海之上即便是天气正常的情况下,往往有近一丈高的巨浪和听顶伞难张的强风。陆上岸边我们不畏惧朝廷的水师,简单的土垒就能比船板更坚固。可到了这大海之上我只怕船只和士兵都缺乏长久锻炼,能战胜同倍的敌人就已经很难了。”李峰虽然如此说,但却对师傅有其信心,知道师傅既然能想办法在陆上建立对敌人的绝对优势,这海上同样也能如此。

“大家可见过鸟枪中最为顶级的上品?”张海向弟子们问道。

刘洪涛仔细想了想首先说道:“火器二中队曾在东昌之战的时候缴获过城头伏兵所用的一支鸟枪,师傅应该也是见过的。此枪据俘虏说是密鲁进口,采用我们的火药最猛时直瞄三十步外的头靶额头,弹丸不会打中下巴。”

“那火炮中的上品呢?”

“三十步外至少有会有一头距离的偏差。”

“大家随身都有纸笔也都明白算法,算算看吧。”张海对众人说道。

粗略一算下来不少人都明白了些什么。

“只要我们在火器方面将我们所掌握的标准尺、热涨冷缩、精益原则最大限度的运用到制炮上去,能将同规格的火炮威力增加为原来的四倍。按照优良鸟枪的弹丸和全枪重量比例,四匹普通马所能拉载的六百公斤火炮当能把六斤重的炮弹打出不逊色于红夷巨炮的威力。两千石排量的普通海船按照最大船弦布置的原则最大限度利用人力,则可以安装二十四五门千斤炮。几千人拥有二三十艘的船只则可以有六百门以上的这种优良重炮。或许那个时候我们才有像荷兰人那样争雄海上的实力,但如此考虑到船舶或海上经验的问题。依然难以垄断全国的海面称霸海上。”张海对众人讲道,但神色却似乎在提示着弟子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百门千斤重炮怕是能有六十万斤了。类似规模的火器我们若是用于陆上,那成本工时就足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所有工匠大干至少几年时间了。我们要是再多一万人规模的类似现在这种水准的精战力量。我可以确信:即便是师傅口中的东虏全师也奈何不了我们。”刘洪涛早已想起了什么说道。

“不错,同样的力量我们如果用于海上。甚至还不足以成为这中华海域内的霸主。但却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我们搞海上贸易海上商业。我们垄断一半的贸易收取四五分之一的份子钱。那不过每年一二百万两或几百万贯的收益。虽是庞大,但却如何能与获得天下的利益相比?而如果我们有资源武装出足以制霸几千里之内海上的人力财力物力。那完全可以武装出八到十万规模堪比现在的精锐力量了。蒙古人当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路陆做到。”张海的名字里带海,而且张海乃至张家新军的所有弟子都没有字这一说,但张海却并不迷信后来欧洲人提出的海权思维。

站在欧洲人的地缘角度上,海权论是有其道理的。从西欧沿岸出发,距离总面积七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块大陆富饶的一侧都不过几千公里的距离而已。而欧洲的全部人口还不及中国四成,欧洲国家谁掌握了海上殖民利益的通道,所带来的财力人力物力加成不言而喻。而如果从中国沿海出发,就是当年翻越过无数水道的郑和也未抵达过真正有价值的新大陆东部,非洲西部等等。

地缘上的不足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情况下以陆为主,陆海并重的完成扩张及利益所需的巩固。后世偏重海上不过是核时代在国际利益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的无奈产物。

张海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携带亲随及少量人口利用海行远渡他乡完成种田升级然后衣锦还乡的计划。可是先不说到了地广人稀的他乡所面临的行政管理及约束问题,那样做虽然回避了考验的风险,但也放弃了考验和选拔的机会。又怎能将中国境内尽可能优秀而善良的人群凝聚起来形成新文明的火矩?

繁忙而紧张的计划使得张海等人不可能在海边停留太久的时间就将弟子分派到战士和新选训出的兵源当中,准备踏上归途以避免夜长梦多。

三百左右的核心战兵加上一千名左右选训来的官兵再加上二百久经考验的战勤人员按照新的部队构架编组将三十个左右的小队扩充为中队并形成十个新的步兵连。虽然不少班并不满员,似乎还需要在归途及青州附近在征集一些队伍。但这反而有利于在比较激烈的战斗中保证班级骨干对战士的监督。

跟随这些官兵而来的随属并不多,数百名工匠和一千左右的随属被独立编组并由各连在各个行军方向上担任护卫。接近三千人左右的队伍差不多接近能够隐蔽行军的上限了,但为了迎接可能十分凶险的返城战斗,张海等人也只能暂时先将带来的人数控制在这个规模。

。。。

第122章 抛射弹坑

青州城外的大规模战斗实际上在围城后的第九天就逐渐停歇下来,这些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冷过一年。冬季不过刚刚来临,附近的河面就早已结冰。

守军不但将城头泼成冰雕一般,还用装满水的容器将城头下数米内的地方泼的光滑。如果只动用寻常的简单攻城器具甚至连给守军消耗性的风险都难以达成。

到了大约阳历十一月月底左右的时候,连夜里面的侦察试探间的碰状也少了。围攻青州的明军将队伍收拢到距离城头大约五百步左右的安全距离集中扎营,城四处各驻扎四个集中起来的大营,相距大概在五六里左右可以相互之间看清的地方。拥有大量骑兵的情况,守军不论从哪一个方向上大规模突围都很可能被至少三个方向上的九个营围困住。虎大威认为即便张家队伍的主力仍在城中,这数万大军也完全有信心将其拖住。毕竟在步兵的重装防护面对对手的箭弹已经不靠谱的情况下,骑兵更能给对手造成威胁。

而此是面对对手最强的东城城头,即便是柳香和张万勇等人也亲自带领队伍在木板搭起的城头工事的掩蔽下忙碌起来。

淄川的泥瓦匠中挑选出来的数百人分成多批不停的用锄头之类的工具在地面砸出一个又一个尺把深的小坑,然后添上泥水、再将似乎一寸左右直径几寸长度的圆头木头块插入其中。城头上不少的学塾弟子用线锤和尺轨等工具也赶来指导着匠人进行“劳动”。

“注意角度,沿着这个角度把木头插进去一节即可。”一个学塾弟子叮嘱道。

“怎么相比上一批的斜度又变陡了?”一位工匠有些疑问的说道。

“这个,算是有备而无患吧!”那弟子答道。

张万勇却是一头雾水:“这是要干什么?”

柳香有些神秘的笑道:“到了晚上你便清楚了。”

**这时也赶到了东城头,对工匠们说道:“忙碌了一天,今天就到此为止吧。”等到工匠们撤离之后,秘密的战备集结却在城头上展开。新建并在数天的守城战斗中得到考验的六个连约一千名新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城墙头预定地点。其他位置暂由抽选出来的工匠及随属乃至少量负责投石雷操作的战勤人员把手。

很显然:这是准备向当面之敌发动反攻的信号。

凌晨时分,距离东城门三里之外,张海所带领的十个连队经过多日的准备和七八天的行军已经通过昼伏夜出的方法避开大股敌人派出的游骑潜伏到了距离敌人城东大营大约一里远的地方。

在**等人调兵派将之前,杨国柱等人似乎早在白天就在针对城头的观望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迹象。于是命人把其他方向上各营不少战兵调入城东大营的辎重兵中。整个城东大营聚集了包括两千精锐在内一万两千名拥有马匹的战兵外加八千多名辅兵。就是辅兵也大多不是在周边临时征集来的寻常民夫。

“也只有这样的才能应付敌人的突袭。贼寇不来则已,若来?定要在青州城下全歼这股悍匪。”杨国柱在得到消息之后似乎已经有了许多自信。锦衣卫原来早有消息从莱登一带来传来,加上白天城头的异动。他判断出黎明时分青州内外之敌必然有一次里应外合的行动。如今在青州城下的明军包括辅兵在内已经多达十多个营六万余人,三万战兵几乎可以全骑兵化,之前的那些畏惧和顾虑也就小了许多。况且有准备的情况下,凌晨最危险的时候反而各营都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可以迅速出战。

然而,当第二天黎明来临的时候,城内的敌人似乎没有溜出城头准备集结的迹象,直到天色似乎已经开始亮起来,负责外围巡逻的游骑已经发现了趁夜部署在城东大营东部张海等人队伍的时候。

就在杨国柱虎大威等人开始疑惑并随后开始传令各营整队,准备首先对城外张海等人发动大规模围攻的时候。如同夏季下雨前一般的滚滚雷声似乎在东城头的方向上传了过来。

那是部署在城东大营直对面的东城头上的战士们早已把城头冻土泥坑中插着的圆木棒拔了出来,就形成了近万个规整的洞口。装好火药六两铅弹连同后用火药粉及棉线制成的导火索一起塞进去就成了最简单而临时的“臼铳”

一般投石雷抛射坑或工兵发射炸药包的“没良心坑”因为土质不够结实的缘故最多只能把弹药发射到最远三百米左右的距离。而如果是在坚固并且冰冻起来的冻土泥上,则可以按小型**弩一般的初速把重铅弹发射到七百米远。

那些为了节省重量的两斤左右的小型臼铳也用寻常的冻土来加固铳身,则在第一轮有准备的射击中同样可以把重弹抛射到五百步以外的距离上。

就这样,近二百米范围一千平米左右的城头上一万个抛弹坑一次就把近万枚六两铅弹抛到了出忽城外敌人意料的距离上。留在城内的两千五百支经过冻土箱架加固的臼铳还有张海等人所在的队伍所携带的五千支插在冻土中发射的臼铳也把七八千枚铅弹一次型的发射了出去。

这些从数百步的距离上用简易方法增程抛射来的铅弹虽然误差范围大到了以公顷计的地步,但对于连营四五公顷以标准防御阵型扎营的城外敌人大营来说却已经完全足够了。

等原则所要求一个营在防御中的面积不过方圆六七十步,携带不少马匹连营驻扎的明军也达到了每三四平米左右一个,一个人的投影面积大约零点六平米。考虑到重复杀伤,杀伤率也达到了七分之一。如黑雾般蝗虫一样飞来的一万七千五百枚六两铅弹几乎在短短不过几十秒的时间内就杀伤了包括千余辅兵在内的两千五百余人,原本两万余人越越欲试准备集结队伍出战的城东大营在猛烈的杀伤之下一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拔出臼铳后的张海等人所率领的队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向城头预定集结地发起了冲击,因为必须在早已做好准备的青州南北之敌赶过来之前完成与城头主力的集结。

。。。

第123章 破围之战

战前得到消息的杨国柱等人将三万骑兵三万辅兵中的一万两千人骑兵及八千辅兵部署在城东、一万八千骑兵及两万两千左右辅兵分做三股部署在其他方向。大营之间的间距要比青州城的方圆大小多一倍,相距大约六七里左右的样子。这六七里的距离寻常骑兵做长途冲击,大约**分钟左右的时间。

若是寻常赛跑甚至是越野行军,对于张海等人来说在**分钟的时间里前进两里半左右的距离算不上有多大难度。可在吸收了大量新兵源还要使队伍携带大量辎重兵器不至于混乱的情况下达到这个短距速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要惊慌!我们一定能够先于两翼的敌人抵达城下寻求掩护!”

“城东大营的敌人早已我们震慑的找不到北,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不要脱离队伍!战场之上擅自离队当场处决!”

分配到班以内的新军骨干们不断的向那些加入队伍刚刚不过数天到十来天的新战士呵斥道。

虽然在进攻之前张海冒险的决定将携行的辎重粮食留在几十里外的一处临时密集营地里,战士们抵达城下的时候所携带的物资已经是以军火为主。但在全身披挂总平均负重六斗的情况下越过这两里半的距离还是使不少缺乏锻炼的新战士感到气喘吁吁。

当临近城头的时候,敌人骑兵先锋也从远处逼近了队伍,抛射来的箭支造成零星负伤带来的恐惧加剧了这种疲惫。

队伍在敌骑的威胁下似乎有混乱和失去控制的迹象,可位于队后身为军官的前弓箭中队战士们以最大限度的掩护射击逼退了敌人的先锋游骑后整个队伍还是相对安然的早于敌骑兵大队赶到了城下。

而这时人马构成的墙似乎已经抵达了距离战士们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整个队伍在火力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面队如此多的骑兵无疑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从远方袭来的上千枚弹矢已经造成了不少人的伤亡。张海及战士们在最后的掩护移动中虽然也杀伤了数十名敌骑,但对于并非乌合之众的上万敌骑来说似乎杯水车薪。但在此时,由战勤人员组成的临时军官队伍依然督促着自己负责的新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按照原来练习给队伍携带的臼铳填装火药和弹丸并不断纠正那些新战士在紧张中所犯的错误。

就在这看起来十分危急的时候,东城头上从两翼由远及近传来的滚滚雷声终于安定了人心。**杨秋霞等人刷另众人将两千五百枚装好弹丸的臼铳在城头连绵不断将铅弹从城垛的射孔中向近至五六十步,远至百步左右的敌骑展开了直射。

机动中的敌骑兵无法对城头上依托城防开火的战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