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如意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身带着如意扇- 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周皇帝柴荣病逝后,其七岁幼子柴宗训即位,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赵匡胤,这使他产生了做皇帝的念头。

显德七年正月,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赵匡胤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

其后,也不知是不是觉得这皇位来得不甚光明,心中愧疚,他就造了丹书铁券,告诫后世子孙。

只是这丹书铁券不是传说在宋朝被金朝攻破皇宫时没了吗?怎么会在这里?果然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东西得来没用,宋文扫了一眼,就看起了放在丹书铁券用绢丝织就的天香绢来。天香绢上画着山川河流城都,还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宋文也不知道是什么,卷着又看不清楚。

他就把天香绢收了起来,打算回去研究。怎么说来一趟不容易,不能空手而归。

拿了天香绢,又看了看周围地面,发现没什么好东西。他才装模作样的从下面淤泥中捡起一个瓷器洗干净,然后对船上的林舝说道:“林舝,有发现。”

“发现什么?”在船上的林舝听了连忙问道。

“是瓷器,看起来很不一样,应该还有一些,你最好叫懂这东西的人过来看一下。”宋文看着手中瓷器,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的不一样。瓷碗光滑,上面布满了如同星星,又好似眼睛、小蝌蚪之类的东西,看起来很好看。仔细看了下还掩盖在淤泥中的瓷器,发现下面还有一些,就收了几个到如意扇中。直觉告诉他,这应该是好东西才对。

“把他手中的瓷器放大一下。”

和林舝在一起的宁云亭看到宋文手中的瓷器连忙对旁边的操作人员说道。另外一个文物鉴定的高手和考古专家听了,也凑了过来。

图片被放大,三人看了,对视一眼,眼中尽是不敢相信的神色。

第三百六十五章曜变天目盏

“曜变天目盏。”

宁云亭和另外两个专家怎么也不相信传说存世仅有四件的曜变天目盏会出现在他们眼前。

“曜变天目盏”是宋时皇家御用的东西,出于福建建阳地区的建窑,所以又被称为“建盏”。曜变天目这名称来源于日。本,因当时在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本僧侣带回而得名。在宋代,曜变天目盏则被称为“异毫盏”或“毫变盏”。

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在其中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宋代后,“曜变天目盏”的制作技术也随之失传。目前,三件“曜变天目”盏在日本。在我国只存世一件,现存于安徽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曜变”一词有人说是“窑变”、“容变”,但其实不然。

从字面上解释,“曜”指的是星辰。古人把天上“日、月、金、木、水、土、火”等七星称为七曜,并用七曜来命名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就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

“曜变”应该指的是如星辰一般璀璨,变幻莫测的意思。而曜变天目盏中那些如同星星般发出五光十色晕光大小分布不均小圆点,或呈斑块状,或似油滴团聚状的东西聚在一起,形同人目一般,又因为是日。本僧侣从天目山带回,所以才有了“曜变天目”这个名称的由来。

曜变天目盏失传后,历代都有人想把它制作出来,但一直不得其法。

它的配方其实很简单。

福建特有的红土中,含着大量的细砂、云母之类的矿物质,将这种特殊的红土和陶土混合一起制成小盏烧制。就形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曜变天目。

但烧制这种曜变天目形状的盏殊为不易,一要掌握火候,二要运气,往往一窑或者几窑中难出曜变天目。因为它的难得,所以宋代后就失传了。如今流传于世间的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珍品,是为国宝,所以宁云亭几人才会这么激动。

“把底部翻过来看看。”宁云亭用视频前的话筒对海中的宋文说道。

宋文听了,就把手中的瓷器翻转过来,豁然发现这个貌似小碗的屁股底下刻着“供御”两字。他眼睛瞬间圆瞪起来,即使以他浅薄的知识。也知道手中这个小碗是供应皇家的瓷器,这可是不得了的玩意儿。

登时,他心中活络起来。

连忙用心凝神,透过铜镜往被淤泥重重覆盖的石头地下看去,发现周围还散落着一些如同手中小碗的东西,就又收了一些,凑够十二件,正合十二地支之数。回去再配个酒壶,用这套东西喝酒。想来一定别有味道。

下面还剩了几个,是他留给林舝的。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也就不稀奇,他把这个皇家御用的瓷器收起来。也是对他好。

看到宋文手中小盏底部的“供御”二字,宁云亭和旁边两个专家突然如中风般抽搐起来,嘴里还抽筋一般的说道:“真。。。真是曜变天目盏。”

林舝看几个老头不大对劲,连忙吩咐人去把随船的医生叫来。

片刻后。宁云亭和另外两个专家就恢复过来,激动的对林舝说道:“快,快把那东西捞上来。”

说完。宁云亭又对林舝说道:“你最好让人把周围封锁起来,要不然让人知道你从海里打捞出这玩意儿来,估计都会跑过来这边捞。”

“没这么严重吧?”

“比这个还严重。”宁云亭正色说道,看他不明白,就对他说起了宋文手中瓷器的来历。

林舝听了,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连忙拿起电话让人封锁附近海域,然后又让水下考古人员向宋文身边集合,开始对他找到曜变天目盏的地方进行探索性挖掘。

宋文跟过来的水下考古人员指了下发现曜变天目盏的位置,就带着曜变天目盏回了船上。接下来那些就没他什么事了,他就留在船上等消息。

随后不久,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就被水下考古人员从海底打捞起来。船上的人哪见过这么精美的东西,顿时围上前去。宋文也在旁边,不过现在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他能够暗藏的,只能在一边欣赏。他这次收获也挺多的,也没了再下黑手的意思。

接下来几天,水下考古人员就以宋文发现瓷器的地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发掘,果然又发现了许多东西。很多都可以称得上国宝。

国家文物局闻讯,立即组织了一只水下考古队接管了林舝的考古队伍,并和海洋局配合,请海监船只在附近海域巡逻,以防一些利欲熏心之辈因为巨大利益而铤而走险。

林舝之所以探索水下遗迹东京古城,一来是因为兴趣,二来是想为他哥捞点政治资本,如今目的已经达到,他也得了不少好东西,剩下的是一些长期的考古工作,属于累活、脏活,他也没多大兴趣,就顺水推舟的交给了文物局派来的水下考古队。

相信以他的家世,没人敢吞了他的功劳才对。

虽然在水下遗迹东京古城有了重大发现,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封锁下,外界根本没人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也只是在上层中流传。

探索工作结束后,宋文又在海岛玩了几天,就回去了。假期结束,宝宝等一干人都走光了,他要盖大院子的行程也提了上来。而原本和他一起的澹台明岚也因为有事回了京城。

。。。。。。。。。。。。。。。。。。。。。。。。。。。。

大尖山后面深处的茂密丛林中,蛇虫鼠蚁无数。

或许眼角微转,就能看到一条缠在枝头的小蛇,这让在大尖山后面原始丛林进行考察的国家科考队一众人员提心吊胆不已。

又穿过一片树林,看到前面有片草地,科考队的领队萧组长就让大家在这边休息,顺便吃饭。

走了大半天路,一放松下来,本来没感到尿急的吴春平顿时感觉憋得慌,连忙把背上的背包放下,急匆匆的往前面树林跑去。同行的科考人员看到,都哈哈笑了起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啊!”尿完后一脸轻松的吴春平拉起裤链,摇头晃脑的吟起诗来。

忽然,他感觉似乎有点不对劲,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盯着他。

这山中猛兽不少,他们来的时候也遇见过,知道不能跑,所以他连忙把身子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然后才悄悄探出脑袋往前后左右看去。

看了看,没发现什么,他才放下心来。倏然,心忽有所觉,猛然抬起头,却看到一个超出他想象力之外的东西,一时惊得张大了嘴,半响后才醒过来嘶声大叫道:“组长,快来,有大发现。”

第三百六十六章失落的文明

丛林之中,寂静声。最

鸟也不叫了,就是兽也不吼了、虫子也不鸣啾了。

科考队的领队萧玉年目瞪口呆的看着耸立在眼前的高大石兽,艰难的咽了口口水。

石兽虽然被树藤掩盖,上面是长满了苔藓、杂草,但依然能看得出这是一头长角的石兽。

“拿家伙过来清理一下,看看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半响,萧玉年才对旁边的科考人员吩咐道。

其他听到吴chūn平随着萧玉年一起进来的科考人员听了他的话,也顾不得休息吃饭,转头就跑后面拿开山刀、工兵铲等工具清理起眼前巨大石兽来。

不一会儿,石兽身上缠绕的树藤和杂草就被清理干净,露出一头脑袋长角、嘴露利齿、面目狰狞的巨大石兽。这石兽在此经历数岁月,表面带着一股沧桑的味道,上面附着的苔藓,如同披在身上的战甲,让它看起来凛然生威。

巨大石兽有三、四米高,是让人仰视的存在,这让站在它面前的科考人员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忽然,萧玉年和其他科考人员发现,这只屁股坐着、前脚站立的巨大石兽他们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脑海中对中华古老明的了解,也没有这号东西,真是奇怪。

“大家在周围看看,应该还有其它东西才对。”

看到这头石兽,萧玉年感觉应该有一对才是,连忙让人在左近寻找起来。

一会儿,众人就在不远处又找到一头石兽,不仅如此,他们是在石兽旁找到了一尊高大威猛、持巨斧的人形石像。

吃完午饭后,一行人把石像周围的杂草灌木收拾干净,竟然发现一面爬满苔藓,长满老藤、杂草、树木的古老石墙。石墙用巨石垒就,静静的耸立在丛林中。带着一股蛮荒霸气。

一时,大家都惊呆了。

两头巨大石兽中间有个石门,但被一棵粗大的参天老树堵住,所以一干人就攀着城墙上长满的灌木、老藤爬了上。

爬到上面,他们顿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这分明是一个用巨石砌就的圆形石城。石城依着一面石壁而建,里面用巨石砌就的屋舍林立,不过都长满了杂草树木老藤。科考人员顺着藤蔓爬下城墙。用开山刀砍出一条可容行走的路来。忽然,旁边有人发现,他们旁边用巨石砌就的石墙上凿刻着一幅幅线条粗犷、抽象的壁画,其中还掺杂着一些莫名的字。这下科考人员法淡定了,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和专业范围,所以连忙打电话报告上级部门。

国家有关部门接到报告。迅速组织一支考古队对位于深山之中的石城进行探索,并用科学仪器对此处遗迹所存在的年代进行鉴定。

可等看到仪器上所显示的数字后,一众考古人员都认为仪器坏了。

在考古已知的数据中,南州境内在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活动,但科技仪器上显示的也是万年前,那就不同了。怎么可能,那时候的先民估计还是野人形态。怎么可能砌出这么高的石墙?雕刻出这么jīng美的石像?还有这么完整的字?这不瞎搞吗?

众多考古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在接下来的考古中,考古队对城中一些倒塌的石屋和周围一处貌似墓葬的地方进行试发掘,竟然从里面得到了众多石器、木器、陶器甚至是一些金器和玉器。他们原以为这里只是一处远古蛮荒部落的存在,但现在所发现的一切,显然已超出了一个部落的范围,有理由相信,这里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化,也就是这个地区的明。

中国有两个传承良好的明。一个是黄河明,一个是长江明,这两个明历来都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明的源头。

但现在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沿海明一,认为在沿海一带,也曾出现过璀璨的明,可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证实,这个法最后不了了之。如今发现的遗址。恰恰证明沿海存在明这一点。也就是在远古时期,在沿海一带也曾出现过属于自己的明。

但是这些先民后来了哪里呢?

万年以前,台湾时浮时沉,中间有大陆板块沟通。难道这些先民跑到那边了?但又不太可能,因为台湾那边已知的部落中,没有一个跟眼前这个传承良好的明相似,不用什么字之类的东西了。这些问题萦绕在考古专家学者脑海,一直不得其解。

不久后,一篇名为“失落的明——蛮荒古迹”的章被发表在国家的主流媒体上,其中有大量在古城中发现的器物、雕像和字的图片。

这一篇章一出世,就被国内外媒体疯狂转载。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学者知道这个消息顿时坐不住了,因为这个发现,等于在改写历史,不仅是华夏的历史,而且是世界的历史。大家都想亲自到地方看看,纷纷往目的地赶。

宋家堡位于出入这个远古蛮荒部落遗迹的前头,首当其冲。

一时间,宋家堡变得比chūn节时侯还热闹,人cháo汹涌,人声鼎沸,时不时可看见金发蓝眸、红毛绿眼、黑白物种的外国佬。

当然,这些和宋没什么关系,他依然悠哉悠哉的躺在山中老藤所制的摇椅上品着茶,吃着用桂花所制的糕点。

凉风送爽,宋把脚翘在湖边的石栏杆上,微眯着双眼,轻轻的闻着中茶杯飘出的淡淡茶香,慢慢品着。颇有一种“人生逍遥如斯,当不枉来此一回”的感叹。

倏然,对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他就看到几个洋鬼子从前面竹林走了出来,同行的还有一个中国翻译。

宋看了,微微皱起眉来。

这一阵子,因为大尖山后面深处老林里发现远古部落遗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