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明代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明代史-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明实录·孝宗实录》'380',193 和201。 
① 实际日期是1480 年1 月29  日;关于以下所引的奏疏的部分内容,见《明实录·宪宗实录》'38',198, 

第2 叶。 

… Page 274…

  指出,任何相反的解释都要受到砍头的惩罚。他要把这个幼小的孩子推上皇 
  位,并且找到了做到这一点的办法。① 
       大学士杨廷和这时处于巨大压力之下。不确定的继承顺序是王朝稳定的 
  最大威胁之一,而已故皇帝并没有选定太子或继位人。此外,已故皇帝亲信 
  之一的江彬将军(死于1521年)所统率的边防驻军的部队驻扎在京师,杨担 
  心他任何时候都可能试图发动政变。朝廷本身充满了已故皇帝的图谋私利的 
  亲信,以及急于保持其地位的有力人物。在北京街头居民传播着即将发生一 
  场暴乱的流言。在这样一些情况下,草拟一份继位的诏书似乎是一桩小事, 
  对于这件事情杨并没有花费许多的时间或进行思考。在他削减已故皇帝亲信 
  的权势的巨大努力中,朱厚熜的继位只不过是部署之一。① 

                                                            ① 
       继位诏书只说兴献王的长子“来京嗣皇帝位”。这一安排的详情没有记 
  载,因为在杨看来只可能有一种安排。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属都没有任何合法 
  继位的要求。他的父亲是一个妃子的儿子,她始终没有晋封为帝后,而这样 
  的妃子们的儿子及其后代依据其自身应有的权利是不能继承帝系的。因此, 
  杨冒称,这个孩子可以根据他是过继来的已故皇帝的弟弟的身份,作为皇帝 
  延续帝系;这样,为了礼仪他将把他的已故伯父弘治皇帝和他的伯母张皇后 
  当作他的父母亲对待;他也将把他的亲生父母当作他的叔婶来对待。尽管这 
  种安排在普通人家和皇室中是常见的,新皇帝及其亲属却没有接受这种作 
  法,因为诏书没有提到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孩子从未立为太子,他对已 
  故君主或他的世系就不负礼仪上的那种义务。他下令登基继位而不及其余。 
  总之,他们是以一种与大学士杨廷和的意图完全相反的方式解释诏书,这种 
  利害关系的不一致在新君抵达北京城外的那一天变得明显了。 
       1521年4月21日,即在正德皇帝死去两天以后,一个由司礼监、勋贵、 
  皇室、内阁及帝国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湖广省的安陆。年轻的兴王在他 
  们到达时迎接他们,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他的藩邸即皇帝位,作为新皇帝 
  接受这些官员的朝贺。1521年5月7日,一行约40人簇拥着皇帝从安陆出 
  发,不间断地旅行了20天。在向北京行进时,年轻的皇帝表现极好,拒绝了 
  官员和勋贵们的礼物,吃住节俭,不顾他旅途的困难。 
       大学士杨廷和曾经指示负责仪式的官员们,用适合于太子的而不是那种 
  适合于皇帝的仪式迎接这个孩子。当皇帝就在北京西南的良乡被告知这种安 
  排时,他的长史建议他不管这个大学士,像一个皇帝要做的那样经过礼仪上 
  的主要城门进入京师,在主要的朝觐大殿上即位,在那里接受他的朝臣的朝 
  贺。1521年5月26日傍晚,皇帝抵达就在北京城门外的临时住处,当晚他 
  发布了他自己拟定的登基方案。5月27日一大清早他进入宫殿,在黎明前的 
  朝见中接受他的朝臣们的祝贺。新皇帝在和大学士们的较量中获胜,这是一 

① 例如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293'  (1658 年;重印于《国学基本丛书简编》,上海,1936 年;台北影 

印,1956 年),第38 页。 
① 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 年》'458'  (布鲁塞尔,1967 年), 

第526 页。小王子是成吉思汗的一代代的继承人,他们声称有权统治蒙古民族。 
①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制:《元明时期》'114'  (《中国历史地图集》'114',第7 卷,上海,1975 年), 

第38—39 页。这部地图集一般地来说反映了历史学和地图学的杰出成就。更早的舆地图,像艾伯特·赫尔 
曼的《中国的历史和商业地图》(坎布里奇,1935 年;诺顿金斯堡编,芝加哥,1966 年),即使没有那样 
夸大,也同样未能把真实的和名义的边界区别开来。 

… Page 275…

场权力、威信和正统性的长期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 Page 276…

                                   权力斗争 

                                 关于大礼的争论 

       1521年6月1日,皇帝继位以后的第五天,他命令礼部的负责官员们提 
  出适合于他父亲的大礼和称号的意见。大学士杨廷和指示礼部尚书依据两个 
  先例作出他的回答: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继位。他又说,谁不同意他就 
  是奸贼,应被处死。 
       杨廷和挑选了两个不寻常而又有争论的事例。公元前7年汉成帝 (公元 
  前32—公元前7年在位)去世,前此二年,他安排让他的侄子定陶王继承他, 
  延续他的世系。但是,这个孩子一掌权便不顾已故皇帝亲属的反对开始给予 
  他的家庭成员以封号、俸禄以及其他恩惠。公元前4年,在两个朝臣的请求 
  下,皇帝把他的两个祖先提到更高的地位,并提出建立家庙,这项提议得到 
  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这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个一心想尊崇他亲生父母的 
  皇帝也不大可能开的先例,因为这只不过证明皇帝最终能够为所欲为。 
       作为英宗皇帝 (1064—1067年在位)而掌权的赵曙,是濮王的第13个 
  儿子,宋代第一位皇帝的远代子孙。没有男姓后代的仁宗皇帝 (1023—1063 
  年在位)于1036年收养了这个孩子,随后又将他立为太子。1064年他一即 
  位,朝廷关于他父母的封号的争论就开始了。朝廷上高级官员们有两年忙于 
  有关这个问题的激烈争论。一批人认为皇帝应当给他的父母上尊号,并继续 
  称他们为父母;另一批人认为他只应当承认他的前任的世系。这场争论很快 
  恶化成一场主要以皇帝权力的适当限度为中心的派系争吵。皇帝和他的顾问 
  们终于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皇帝承认他的亲生父母,并制定了对他们的祭祀 
  制度。但是,南宋的思想家们强烈反对这种安排,并写了反对的意见。哲学 
  家程颐(1033—1107年)草拟了最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大学士杨廷和向皇帝 
  送呈这个先例供他考虑时,附上了程颐对这个事例的议论。① 
       明代朝廷上的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辨别“统”(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 
  和“嗣”(家族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大学士们为之辩护的观点, 
  认为继承某人的人应是某人之子,这是家族惯例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年 
  幼的嘉靖皇帝受到敦促,要把他的伯母和伯父当作他的父母对待,把父母当 
  作叔、婶对待。但是对方指出,在这个事件中皇帝从未入继或被他的前任立 
  为太子,进行统治的家族的合法继承和家族惯例的平常的常规有明显的区 
  别,过去从未制定皇帝继承的规定和条款。 
       明代继位的历史已经由于篡位和一系列的叛逆而被弄得很糟,最晚的一 
  次叛逆发生在1519年,当时宁王试图废黜正德皇帝。关于正当的大礼的争论 
  围绕着一种没有说出的忧虑:嘉靖皇帝谋求创立的礼仪准则将开危险的先 
  例。这种准则认可在继位的合法顺序中建立皇室的一个旁支,这个旁支在其 
  他情况下是无入选资格的。这种准则因而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嫡系的气 
  氛。就大学士们而言,1519年的宁王谋反仍然是令人不安的往事。争论的不 
  是孝道和君权;争论的问题是皇帝世系的稳定性。 
       可是在皇帝即位以后,国家的这个重大问题变得可以讨论了。大多数官 
  员已经承认皇帝,既不想废黜他,也不想接受他的退位;大学士们在事情发 

① 《明史》'41',329,第8511 页记载,哈密离嘉峪关1600 里,嘉峪关标志着长城防御体系的西端。 

… Page 277…

  生以后也决不可能对他适合当皇帝或他的合法性提出怀疑,因为他们已经挑 
  选了他。既然他能够不被迫接受大学士们的主张,既然他能够不被废黜,大 
  学士们就只能对他施加压力,说服他接受他们的观点。大学士杨廷和直到他 
  1524年被迫离职为止,随意利用一切手段把他的看法既强加于朝臣,也强加 
  于皇帝。但是在这个孩子和他母亲的身上,这位大学士却遇到了对手。 
       杨廷和利用这一争端巩固他自己在朝廷的权力,扩大大学士们的权限, 
  提高翰林院及其成员的威信。他需要依附他的人的支持,他无情地排斥高级 
  机构中反对他的人。1521年5月,他使他最有势力的敌人吏部尚书王琼(1459 
  —1532年)被革职,关押,放逐到帝国遥远的西部边境,同样的策略也应用 
  于较低级别的其他几百名官员。他尤其排斥所有在大礼上反对他的主张的 
  人。 
       皇帝因杨的专横而苦恼,但他的手是被捆着的。1521年6月殿试时他再 
  次提出这个问题,他出了一道追荣本生父母以何为宜的文章题目,目的是要 
                                     ① 
  诱导出对他的立场的某种支持。但是,没有一个文章的作者敢于反驳大学士 
  们的主张。在此后几个月中,礼部三次呈递它有关大礼的建议,皇帝每次都 
  反对。 
       在相持了三个月之后,皇帝终于接到了一项投合他心意的建议。提建议 
  的张璁(后来名叫张孚敬,1475—1539年)来北京参加会试,他在七次失败 
  之后于46岁时才考中。大学士们发表他们的主张之后不久,张告诉他在礼部 
  的一个朋友,挑选的先例不适用于当今皇帝的情况,他建议他的朋友在他的 
  同僚中传播这种主张。张的朋友紧接着调任南京的一个职位,而张决定不声 
  张。但是,当他看到皇帝继续驳回大学士们的主张时,他渐渐改变了主意。 
       1521年8月张向皇帝表明了他的主张。他认为遗诏本文只说兴献王长 
  子,而没有提到杨廷和所提出的任何安排。汉、宋继位的事并没有提供据以 
  作为先例的历史的相同之点,因为在这两个事例中,继位者都曾嗣养于皇宫, 
  然后才被立为太子。皇帝把张的奏疏转给大学士杨廷和,杨送还奏疏,加上 
                                            ① 
  这样的评论:“书生晓得什么大体?”但是,皇帝看出了在这场争论中达到 
  他的目的的办法。他继续迫使大学士们接受他的意见,他们也继续封还他关 
  于这件事的诏令。这时这个问题已经变成朝廷上争论的一个题目。其他的几 
  个官员发表意见支持张的主张,到了10月,情况迫使大学士们缓和了下来。 
       1521年4月30日,也就是皇帝继位后的第三天,他派了一批人去护送 
  他的母亲从安陆来北京。1521年10月4日,当她到达北京正东的通州时, 
  危机扩大了。她听说她将被当作王妃而不是当作皇后受到迎接,他的儿子正 
  被迫要称她为叔母,她拒绝进入京城,并威胁要即刻返回安陆。皇帝听到此 
  事时,他告诉太后,他想避位,和他母亲一道返回安陆。这种威胁迫使大学 
  士们采取礼部尚书毛澄(1461—1523年)所提出的妥协立场。盖有太后印玺 
  的一道懿旨给予皇帝的父亲、母亲和祖母以帝、后的称号。此外,朝廷被迫 
  接受了皇帝为迎接他的母亲而提出的礼仪,这种礼仪给予她最高的尊荣。这 
  时她才同意进入京城。 
       但是,张太后仍旧把皇帝的母亲当作一般的王妃看待,用适用于皇妃的 

① 见莫里斯·罗塞比所写的阿黑马、哈只阿里和满速儿的传记,分别载于《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 — 2、 

479—481 和1037—1038 页,及《辞典》所引的书目。 
① 《明史》'41',90,第2222 页以下。 

… Page 278…

  礼节接待她,尽管她的称号是皇后。她的态度激怒了皇帝的母亲,也同样激 
  怒了皇帝;从此以后他利用一切方法随意羞辱和威逼太后以及她的亲属。 
       1522年2月,在皇帝祭天的那天,皇帝母亲居住的宫殿院落中发生了一 
  场起因不明的火灾。大学士杨廷和把这一事件看作皇帝祖先不满于祭祀的安 
  排,尤其是不满于这些新的称号的明显朕兆——火是主宰所有礼仪事务的自 
  然力。他逼迫皇帝至少暂时撤消他双亲的帝、后称号。 
       就杨来说,大礼问题终归是次要事情。本朝的开头几年,他主持帝国的 
  行政,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制度和人事的改革。其中,他试图恢复那些在前 
  一个皇帝统治时被占作皇庄的地产的税收登记;遣散几千名多余的锦衣卫成 
  员;禁止帝国教育机构中的异端学说;以及限制太监的权力和势力,太监们 
  妄自霸占了许多民政职务。 
       但是,大礼的争议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只能激起皇帝对杨和他一 
  伙人的怨恨。当皇帝的祖母于1522年12月去世时,杨建议她的丧期只用一 
  天,对她的葬礼的细节进行争论,在这一过程中他使自己和皇帝更加疏远了。 
  所有对杨的态度专横傲慢的批评就这样被皇帝自身的感受证实了。 
       1523年6月30日,皇帝命令大学士们到他跟前非正式地觐见他。他亲 
  自指示他们给他的家庭成员的称号加上帝、后的尊称,大学士们当他的面不 
  能拒绝他。他们一退出就立即声明反对这一敕令,拒绝奉行,结尾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