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滞下
胎前下痢
属性:〔《本》〕治妇人胎前、产后赤白痢。 
生姜(年少者百钱,老者二百钱重,取自然汁)鸭子(一个,打碎,入姜汁内搅匀) 
上二味,煎至八分,入蒲黄三钱,煎五七沸,空心温服,立效。 
〔无〕妊娠下痢赤白,绞刺疼痛。 
鸡子(一枚乌鸡者佳。倾出清,留黄用) 黄丹(一钱,入鸡子壳内打,令匀,以浓纸糊牢, 
盐泥固济,火上煨,焙干,研为细末。) 
上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一服愈者是男,二服愈者是女。 
〔《大》〕治妊娠素弱,频并下痢,腹痛羸瘦,面色痿黄,不进饮食。 
浓朴(一两半) 白术 川芎 白芍药 熟地 当归 干姜 人参(各一两) 诃子(三钱) 
甘草(一钱) 
上 咀。每服四钱,姜三片,同煎。 
又方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当归 黄 (各一两) 糯米(一合) 
上细切,和匀水煎,分四服。 
〔罗〕x大宁散x 治妊娠下痢,赤白灰色,泄泻疼痛垂死者。 
黑豆(三十五粒) 粟壳(二两,半生半炒) 甘草(二两,半生半炒)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生姜三片,同煎,食前服,神效。 
〔《大》〕治妊娠挟热下痢,亦治男子常痢。 
黄连 黄柏(各一升) 山栀仁(二十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浸二时久,煮十沸,顿服。若呕,加陈皮一两半、姜三两。 
x黄连汤x 治妊娠下痢,赤白脓血不止。 
黄连(八分) 浓朴(制) 阿胶(炙) 当归 干姜(各六分) 艾叶 黄柏(各四分) 
上为细末。空心米饮调下方寸匕,日三服。 
x浓朴散x 治妊娠下痢,黄水不绝。 
浓朴(姜炙,三两) 黄连(三两) 肉豆蔻(一枚,连皮用) 
上为粗末,水煮顿服。 
x草果饮x 治妊娠脏气本虚,脾胃少弱,脏腑虚滑,腹脐疼痛,日夜无度。 
浓朴(姜制,二两) 肉豆蔻(一个,面裹煨) 
上 咀。每服三钱,姜三片,同煎。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滞下
产后痢
属性:〔云〕x救急散x 治产后赤白痢,腹中绞痛。 
芍药 阿胶 艾叶 熟地(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三两) 
上 咀,水煎,分二服,空心饮。 
〔《大》〕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及疗产后血晕,崩中久痢。(方见妇人血崩门。) 
〔杨〕疗妊娠血痢。用阿胶二两,以酒一升半,煮取一升,顿服。 
〔《大》〕产后诸痢,煮薤白食之。又方,羊肾脂炒薤白,空心食之,甚佳。 
〔《经》〕治产后、胎前痢疾。败龟甲一枚,米醋炙研为末,醋汤调下。(丹溪云∶龟甲大补阴, 
治劳倦。) 
〔丹〕妇人患堕胎后,膈满食少,痢不止,脉虚,左手尤甚。 
滑石 白芍药(炒) 苍术(各五钱) 白术(二钱五分) 干姜(四钱) 茯苓(一钱) 诃子(二 
钱,煨) 
上为细末,调下保和丸四五十粒。 
〔云〕产后血痢,脐腹疼痛,四物汤加槐花、黄连、御米壳等药。 
x黄连丸x 治产后赤白痢,腹中搅痛不忍。 
黄连(四两) 阿胶 蒲黄 栀子仁(各一两) 当归(二两半) 黄芩 黄柏(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饮调下,日三、夜一。 
〔仲〕产后下痢虚极,x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x主之。(《脉经》作“热痢重下,新产虚极者”。) 
白头翁 阿胶(各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胶令消尽,分三服,温服。 
妇人临产痢疾,山栀不拘多少,烧灰为细末。空心熟水调下一钱,甚者不过五服。 
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疼痛。用生马齿苋捣汁二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调顿服。 
〔梅〕治产后血泄不禁,余血作痛兼块。桂心、干姜等分为末,空心酒调服方寸匕。 
〔《大》〕疗产后痢,日五十行者。取木里蠹虫粪炒黄,急以水沃之,令稀稠得所,服之即瘥。 
〔《圣》〕产后诸痢方。取苍耳叶捣汁半盏,日三四,温服。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大便不通
属性:〔垣〕津液耗而燥者,以辛润之。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劳役,损伤胃气,及食辛热浓味 
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者,肾恶燥急, 
食卒以润之是也。 
x润肠丸x(并加减法) 治胃中伏火,大便闭涩,或干燥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血秘,皆令闭塞,须润 
燥和血疏风,则自然通矣。 
羌活 归梢 大黄(煨。各半两) 麻仁 桃仁(泡,去皮尖。各一两) 
上为末,除麻仁、桃仁另研如泥外,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如病患 
不小便,因大便不通而涩,其邪盛者,急加酒洗大黄以利之。如血燥者,加桃仁、酒洗大黄。如风结燥者, 
加麻仁、大黄。如风涩者,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痒气涩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 
气躁。如寒阴之病,为寒结闭者,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生姜汤,冰冷与之。其病虽阴寒之症, 
当服阳药补之,若大便恒不甚通者,亦当十服中与一服利药,微通其大便,不令闭结,乃治之大法也。若病患 
虽是阴症,或者阴寒之症,其病显躁,脉坚实,亦宜阳药中少加苦寒之剂以去热躁,躁止勿加。如阴躁欲坐 
井中者,其二肾脉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此为易辨。如有客邪之病,亦从权加药以去之。 
上一方加减法,随寒热、虚实,及血秘、气秘、风秘,用药至为详尽,余方皆不出此也。 
〔垣〕x活血润肠丸x 治大便风秘、血秘,时常结燥。 
当归梢(一钱) 防风梢(二钱) 羌活(一两) 大黄(煨,一两) 麻子仁(二两半) 桃仁(二两,研如泥) 
皂角仁(炮,存性,去皮、秤二两,其性得湿则滑,滑则燥结自除。) 
上除麻仁、桃仁另研如泥外,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三二服后,须以苏子、 
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日久再不结燥。以瓷器盛之,纸封勿令见风。 
x当归润肠汤x 
升麻(二钱) 当归梢(一钱) 熟地(一钱) 生地(二钱) 红花(五分) 大黄(煨) 甘草梢(生) 
桃仁 麻仁(各一钱。研如泥)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三盏,入桃、麻仁煎一盏,空心稍热服。 
x导滞通幽汤x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当归身 升麻梢 桃仁泥 甘草(炙。各一钱) 红花(少许) 熟地 生地(各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调槟榔细末五分,稍热服之。 
〔海〕许学士治年老虚秘,麻仁、苏子各半合,研取汁,分二服,煮粥服之,不药而愈。 
〔罗〕x润肠橘杏丸x 降气润肠。服之,大肠自无涩滞。 
橘皮 杏仁(去皮尖并双仁者,面炒黄。各等分。本草云∶杏仁能润气燥。) 
上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水下。亦不损胃气。 
上乃润燥法。盖桃仁、麻仁治血燥;杏仁、郁李仁治气燥;皂角仁治风燥也。 
〔丹〕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小便如常,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脉涩左右手同,此血虚肠燥为脾约。 
病甚者,x人参散x主之。 
人参 黄 (各一钱) 浓朴(八分,炒) 地黄(七分) 桃仁 枳壳(炒。各一钱) 甘草(少许,炙) 
煎入竹沥、姜汁饮之,又与锁阳、苁蓉二钱,桃仁一钱,煮粥入竹沥,名x润肠散x。 
妇人肠秘,补血和气以通之。 
肉苁蓉(一两半) 麻仁 白芍药 陈皮 当归身(各一两) 
上为末,晒干,炒神曲糊为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汤下五十丸,二次服。 
〔世〕x苁蓉润肠丸x 治发汗过多,耗散津液,大腑秘结。 
苁蓉(酒浸,焙二两) 沉香(另研,一两) 
上为末,用麻仁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 
〔海〕x益血丹x 治大便燥,久虚亡血。 
当归(酒浸,焙) 熟地(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细嚼,酒下。 
〔丹〕大肠虚秘而热者。 
白芍药(一两半) 陈皮 生地 当归身(各一两) 条芩 甘草 
上粥为丸,白汤下。 
上苁蓉、当归、地黄润燥法,盖积血枯竭而虚甚者宜之 
〔垣〕有物有积而结者,当下之。食伤太阴,肠满食不化,腹响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泄之。(仲景麻仁、《局方》 
七宣丸,皆以大黄为君之类是也。) 
〔垣〕治注夏,大便涩滞者血少,血中伏火也。黄 人参汤加生地黄、当归身、桃仁泥、麻仁泥润之。 
(黄 人参汤方见注夏。)如润之大便久不快利者,少加煨大黄微利之。如加大黄久不快利者,非血结血秘,是热则生 
风,病必湿风症,止当服黄 人参汤,只用羌活半两、防风半两,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 
大走也。 
〔丹〕脾约丸论 成无己曰∶约者,结约之约,又束约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脾之结燥,润肠结,化津液入胃,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窃有 
疑者,既曰脾约,脾弱不能运也,脾弱则土亏矣,必脾气之散,脾血之耗。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后,阴 
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又伤于脾而成此症。伤元气者,肺金受火克,气无所摄;伤脾者,肺为脾之子, 
肺耗则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木寡于畏,土欲不伤不可得也。脾失转输之令,肺失传送之官,宜大便 
秘而难下,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孤阳之火不炽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营运津液, 
津液入胃,则肠润而通矣。今以大黄为君,枳实、浓朴为臣,虽有芍药之养血,麻仁、杏仁之温润为之佐使, 
用之热甚而气实者,无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气高浓,人禀壮实者可用。若用之东南之人,内热自甚,而 
血气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燥矣。后之用此方者,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主,慎 
勿胶柱而鼓瑟可也。 
〔洁〕脏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疗,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 
类主之。(仲景麻仁丸方见伤寒阳明病,每服二十丸,未知加至五十丸,日三服,以利为度。) 
〔《局》〕x七宣丸x 
柴胡(五两) 桃仁(去皮尖,炒,六两) 枳实(麸炒,五两) 甘草(炙,四两) 诃子皮 木香(各五两) 
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送下,渐加四五十丸,以利为度。 
〔《斗》〕治大便不通。用乌 木皮方一寸,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盏,服之立通,不用多服,其功神圣。兼能 
取水,或以此汤调下五苓散二钱,空心更妙。 
〔洁〕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x浓朴汤x主之。 
陈皮(一两) 甘草(炙,二两) 浓朴(制,二两) 白术(三两) 半夏曲(一两) 枳实(炒,一两) 
上粗末。每用三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世〕x槟榔散x 治肠胃受湿,大便秘涩。用槟榔(不拘多少)为末。每服二钱,蜜汤点服,不拘时。 
〔海〕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血、气分之。年老虚人,大便燥秘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主之。脉 
沉在血,桃仁、陈皮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于阳明病,与手太阴为表里也。又云∶盛则难便,行阳气也; 
败则便难,行阴血也。 
〔仲〕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垣〕有阳结,有阴结。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脐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全文见诸痛。)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全文见诊病传变。) 
〔《保》〕x大黄牵牛散x 治相火之气,游走脏腑,大便秘结。 
大黄(一两) 牵牛(头末,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合用酒调;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以微利为度。此谓不时 
而热者,湿热也。(凡用大黄半两至一两而大便不通利者,加麝少许,调于药中,则大便必大走也。) 
上热秘皆阳结之属,仲景大、小承气及麻仁丸之类是也。(方见伤寒阳明病。) 
〔世〕治后分闭塞。用萱草根一捻,同生姜捣碎,取自然汁服之,立愈。 
〔《局》〕x半硫丸x 治年高冷秘虚秘。 
硫黄(研细,生用) 半夏(为末) 
上等分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姜汤任下。 
〔垣〕x麻黄白术汤x 治大便不通,五日一遍,小便黄赤,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 
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唾清水,吐秽痰白沫如胶,时躁热发欲去衣,须臾而过,振寒,顶额有时如 
冰,额寒尤甚,头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泪,鼻不闻香臭,小腹急痛,当脐有动气,按之坚硬而痛。 
麻黄(不去根节,五分) 桂枝(三分) 杏仁(四个) 吴茱萸(四分) 白豆蔻(五分) 浓朴(三分) 
炒曲(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 白术 苍术(各三分) 甘草(生,一分) 泽泻 白茯苓(各四分) 
橘红(二分) 青皮(去穣) 黄连(酒浸) 黄柏(酒浸) 黄 人参 猪苓(各三分) 熟甘草(一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盏半,先煎麻黄沸去沫,再入诸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服。此症 
宿有风湿,热伏于荣血之中,其水火乘于阳道而上盛,元气短少,上喘,为阴火伤其气,四肢痿,在肾水之 
间,乃所胜之病。今正遇冬寒,得时乘其肝木,又实其母,肺金克木凌火,是大胜必有大复,其症善怒欠多 
嚏,鼻中如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