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普天之下- 第3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氏自不必说。顺天张柔、济南张荣、大名王珍以及山东西路严氏都是如此。”吴礼道。“臣详读各方面地奏折。这些诸侯虽然都是善于审时度势之辈。今朝廷强势。又有百姓与士人支持。他们不敢仰视。但朝廷要永绝后患。需要考虑他们盘根错节地部下。”
    “这有何难?今我大军已经布置完毕。谁敢不满。儿郎们就将他砍翻在地!”何进怒道。
    武将好战。何进也不例外。这御书房中地文臣们虽然都不是迂腐之人。但听他这么说。都觉得太过简单。赵诚也曾如此想过。陈同在易水畔斩杀八百张家军。赵诚听到奏报。也没有任何表示。这正达到了部分警告地目地。
    赵诚本希望有人公开反抗,让他杀鸡给猴看,却不料群豪们都很有眼色,没有给他用兵的机会。
    “示人以强就够了。”赵诚摆了摆手道,“孤本想在将擒了完颜守绪之后,再向河北诸侯们动手,只是形势逼人,令孤不得不将女真人放在一边。杀人盈野,算不得真本事,古人云:止戈为武。孤却不想得到一个残破的河北或者山东。”
    “臣只是发发牢骚,不敢挑起兵事,坏了国主的大计。”何进勉强承认错误,他对赵诚企图不战而屈人兵的策略不抱期望。
    “国主圣明!”郭德海也道,“今日正是最有利时机,朝廷当再次主动出击,以绝后患。要知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诸位说说,这根本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赵诚忽然问道,“兵权?官吏任免权。或是其它?”
    “倘若国主问的是诸侯,那便是军民大权合二为一,诸侯因兵起家,蒙古人时起就依赖诸侯治理州县,渐渐呈尾大不掉不势,各地管民官都是一同征战的弟兄袍泽,虽然相互之间也有倾轧,但还是比较齐心地。”耶律楚材道。“要说百姓动乱,最直接的根子却出在地权不均上,百姓无地可耕,不得不成国佃户。又要忍受地方官吏地盘剥,只得造反。赵州百姓揭竿而起,反地方贪官劣绅却不反史氏,这令臣印象深刻。”
    百姓只反贪官,不反史氏。这正是史氏引以为荣的地方,也是朝廷忌惮地地方。士人倒是相反,他们知道事情的本源出在像史氏这样地豪门身上,史氏若是没有私心,地方官吏也不可能肆无忌惮。
    耶律楚材当下便将真定府藁城董氏兄弟们的义举详细说了一遍,对那董文炳大加称赞,赞扬之辞溢于言表。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人分析时事倒是一针见血,只是生于诸侯之家。却胸中怜悯百姓,是个青年俊杰。只是凡事率性而为。虽然赤诚令人钦佩,但处事少了一些圆滑。这样地人往往过于刚直,会弃官而去。也不令人意外。”赵诚叹道。
    “国主若是有意,不如召其入朝为官,刚直的人做个御史倒是挺合适的。”耶律楚材趁机引荐道,那董文炳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
    “准!董氏兄弟都可以择材而用。”赵诚点点头,“董氏愿将私产拿出来分给赤贫百姓,此举虽善,然而将心比心,此举必会招致群豪反对。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谁会愿意将私产拿人分享?尤其这也是群豪们自以为这是他们在枪林箭雨之中,用性命换来地,分了他们的家产,不亚于割掉他们的心头肉。”
    “可是百姓无地可耕,只能造反!”吴礼摊开双手道,“燕云、辽东倒是有大批田地,不过有能力开垦的,却是不多,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朝廷财力亦有限,度支司屡有奏表,言说其中困难。”
    中书令王敬诚,这时从怀中掏出几页书信来,递到赵诚的面前。
    赵诚接了过来阅览,旁人见赵诚地神色变化莫测,眼中泛着喜色,心中好奇。赵诚看完,好半天才道:
    “这姚枢是何许人也,孤记得在哪里听过?”
    “回国主,姚枢此人先祖乃后唐使者出使契丹,不知何故留居北地,落籍辽东。后,世代在金国为官,这姚枢字公茂,号雪斋,却生于汾州,曾随父迁许州,许州名士宋九嘉言其有王佐之略。当年蒙古军破河南许州,此人北逃,投靠其师宋氏,宋氏彼时在燕地为官,宋氏将其引荐给杨惟中,不料国主不久领兵入燕,杨惟中当时带着他逃亡。”
    “这么说,他人在杨惟中那里?”赵诚问道。
    “正是,此人现为杨惟中幕府参议,参赞省事,杨行台颇为依赖。”王敬诚道,“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杨行台认为其人可堪大用,故而托臣引荐。因其人也有上进之心,对此番河北之乱亦有一己看法,故而杨行台将其策论一并给臣寄来。臣见其中字里行间,颇有治世之材,故而呈给国主。”
    赵诚将姚枢的策论传给众人观看。那位素不相识的姚枢倒是个有心人,他正是建议朝廷解决河北乱局之道,不应当太操之过急,而是先将问题放在平均地权之上。
    那姚枢建议朝廷安排一笔钱,根据河北田亩的十年产量折算成地价,从诸侯或者大户手中赎买。一是用钱直接购买,可分数年支付完毕,二是用燕云或辽东的大量闲田或牧场置换,第三就是用盐引抵押。
    这样既能让百姓得到田地,又让诸侯不至于反对,减少阻力,另外还可让朝廷减少财政压力。如果顺利,那姚枢本人没有想到的一个有利结果是,北方大量的闲田与牧场可能因此而得到开发。
    众臣面面相觑,俱感后生可畏,河汾果然多贤士。但那姚枢并非是后生,年纪比赵诚大五岁,正值壮年。
    “这篇策论可在《大秦新闻》上发表,一字不改。”赵诚命道,“此文一出,必会引起士林众议,我等看看再说。倘若河北诸侯们不为所动,那孤只能用强了。”
    “这一次,恐怕又得掀起一番舆论浪潮。”高智耀笑道,“如今河北地士人们,怕是比朝廷还要着急,昭文馆的程亮这些日子以来忙得是脚步沾地,只因河北地士人,还有中条书院一批人,争相投书,口诛笔伐。”
    “朝廷鼓励在野士人议政,士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虽屡有不敬之辞,但朝廷应学会引导舆论走向,为我所用。”赵诚笑道,“公理越辩越明!”
    “那这位姚枢姚公茂,该如何对待?”王敬诚问道。
    “令他来中兴府见孤!”赵诚道,“此人既然有心为朝廷效力,孤岂能视而不见?”
    人生命运多变,又处乱世,运气往往是给有准备之人的,那董文炳卓尔不群,因而进入了赵诚地视野,素不相识的姚枢也是如此。他们二人虽然是有人当朝重臣引荐,自身地才学也是最重要的。
    赵诚能有今日地权势,几乎是白手起家,正是善于用人,而且人员任用既往不咎,只要肯臣服于他。他身边的众心腹文武大臣们哪个不是如此,纵是耶律楚材、刘敏、杨惟中、郭德海还有李桢这一类重臣,一旦肯臣服于他,便对他死心塌地。
    众臣又详议了一番,见夜色已深,纷纷告辞。四方馆的耶律文山进来奏事。
    “你是说史昭容往真定寄了几封家书?”赵诚问道。
    “正是!”耶律文山将抄下的书信递到赵诚面前。
    史昭容便是史琴,她虽处深宫,也极爱读报,不出宫门也知天下大事。她心忧娘家,极力劝说娘家不要轻举妄动,这倒令赵诚感到高兴。
    “以后不要再翻动史昭容的家书了。”赵诚命道。
    “遵命!”耶律文山躬身退出,心说要不是赵诚首肯,他哪里敢私自翻动史昭容的家书。
    “来人,孤今夜去广月宫!”赵诚冲着房外的亲卫与太监们呼道。
第六十七章 河北风云㈨

           赵诚预想的没错。姚枢的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士人及百官的热烈讨论。
    不过。反对者却比赞成者稍多一些。太行山以西的士人及官员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由。不管国家拿出多少钱。总是示弱的表现。部分反对的却是从财政压力上讲。至于河北的士人们则是对当的的土的矛盾与河北长期不稳的局面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则大多持赞成的主张。因为那样可以将战争发生的危险至少降低一半。这当中当然也有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出风头。
    “天造草昧。利用建侯。豪杰之士乘时奋兴。以取功名富贵者抑多矣。虎或鼠化。蛇非龙讳。亦奚以凭藉积累而为言?豪杰髑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帛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奉者。又各万焉……”
    这是大河以北甚至河南曾经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下。文人在蒙古人的眼中甚至不如寻常百姓苦力。蒙古人不懂的养士。文人们也大多不愿为蒙古人所用。能受重用者唯耶律楚材一人。但是在汉人诸侯们的眼中。文人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而且这种资产相当珍贵。有利于培植实力与增加自己的声望。而且他们也需要文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和招揽人心。真定史氏。顺天张柔、济南张荣与东平严实。能有今日之实力。自然都是有识见过人的缘故。
    各诸侯们起于军伍。但都不约而同的养士。其中以东平严实为最。齐鲁大的本就是人文荟萃之的。又离河南最近。战乱人逃难。严实有心收留。在诸侯当中率先开办府学。他的幕府或者治下有宋子贞、张特立、李昶、刘肃、徐世隆等人。也包括孔子的后人孔圆措。大名府冠氏的赵天锡幕府中有商挺。真定史氏有张德辉、杨果等。
    丧乱之世。衣冠士人纷纷逃散。但也要寻找一个安身之的。也需要养家糊口。而诸侯们的治下相对安定。于是他们就委身在诸侯们的庇护之下。或为幕府。或为私塾先生。当然也有更多隐而不仕的。比如那些躲在中条书院中的文人们。他们如今虽然矫情。相当一部分人暂时还抹不开面子。没有接受赵诚的起用。但实际上这部分人在舆论上甚至在内心之中始终是站在赵诚一边。他们找不到一个比赵诚还要令他们钦佩的君王了。
    如今是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大秦新闻更是文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份报纸占尽的利之便。又是朝廷自己主办的报纸。所有的政令、时事与朝廷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份报纸上透露。其它的方办的报纸就只有跟风议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能在报纸上发表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朝廷要平均的权了。人人都从大秦新闻上嗅到了腥味。中兴府贺兰书院、陕西长安书院或者河东中条书院的文人们毫不留情的批判诸侯们的擅权。用安禄山、朱温来比拟诸侯。
    既然朝廷都放出了风声。诸侯们当然看在眼里。不管同不同意。总的要表示一下看法。各自幕府中的文人们纷纷投稿。这此文人虽然感激诸侯们让他们的以安身立命。然而他们对诸侯权力过大早就不满。因为这不能不让他们想到汉之邦国唐之藩镇。这分明是逆流。所以舆论的压力在泰安八年的冬季变的更大。严实的幕僚宋子贞就明确的投稿说:
    “官爵。人主之柄。选法应尽归吏部。律令。国之纪纲。宜早刊定……今州县之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穷无告。宜迁转以革其弊。土的。民之所赖以生存。宜令天下百姓耕者有其田。毋论朝廷将有何详策。百姓最贵……”
    文人们手无缚鸡之力。乱世当中也如草芥。但是他们的力量却不是可以忽略的。因为他们都是一副心忧天下的模样。尤其是朝廷已经做好了武力准备的情况下。虽然对朝廷可能的策略有些不同看法。但是在削藩这一件事上。几乎所有文人看法一致。
    朝廷有做出让步的打算。真定史氏当然也是心知肚明。已经到了他们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真定府。史氏父子搜罗了数份报纸认真的研读。他们也收到了史家女儿从中兴府宫中寄来的家书。
    “朝廷这是要我们表态。父亲以为如何?”史天泽问道。
    “你怎么看?”史秉直反问道。
    “孩儿以为朝廷这是投石问路。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史天泽道。“如今民心皆归朝廷。而士人虽然对平均的权之策有不同看法。但诸侯世家如今人人喊打。孩儿担心朝廷最终采取武力削藩。”
    “你的意思是。我史家应上表自解兵权?”
    “孩儿并非如此想。只是这的权确实应该平均。朝廷这次掀起舆论。目标只指的权。显然并未是要夺了诸侯所有大权。”史天泽分析道。“自古每逢新朝初立。必是授民以田。轻徭薄赋。如今我大秦国也不例外。”
    史秉直面色稍缓。点头道:“朝廷若不是夺了兵权。那倒是可以考虑。我史家既然俯首为臣。那么就该遵纪守法。一切权柄尽归国主。这是为人臣子者的本份。如今已经不是蒙古人那时的大势了。”
    史秉直忽然感到心虚。史氏父子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王者的模样来。一个有勇有谋胸怀大志的君王仿佛正在举着屠刀。光明正大的盯着他们看。士林与百姓的期待与批评。是赵诚的王道。而朝廷大军正在身侧横刀立马。做出随时可以攻击的姿态。那是赵诚的霸道。
    “既然朝廷愿意退让一步。那么我史家应该第一个表示拥护。”史天泽咬咬牙道。“孩儿以为不如将家中多余田的分给无的之人。不必贪恋朝廷的银钱。另外让出官吏的任免权。使朝廷的政令能通行无阻。要知国主如今最希望的是诸侯能够公开站出来拥护。咱们史家岂能甘于人后?宁为凤首。不为瓦全!琴儿如今在宫中为妃。颇的国主喜爱。国主并未她出身而故意冷落。以孩儿观察。国主并非无情之人。太原郝和尚都能受重用。我史家为何不可?”
    “为父老了。既然你这么想。那就去做吧。”史秉直长叹一声道。他感到满身疲惫。“此乃大势所趋。我史家不能逆流而上。否则只有身败名裂的下场。严实这次病的不清。从东平回来的人说。严实恐怕捱不过明年春天。严实前些日子令其次子忠济与郭侃结为异姓兄弟。看来是在找后路。张柔、张荣这些人都盯着我们史家呢。国主也盯着我们史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