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 
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 半夏 川连 姜汁 左牡蛎 淡吴萸 
唐 痞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着。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贵乎平肝养胃致 
其复。若见有形冲逆之状。攻伐兢进。有痞满成胀之患。 
川连 神曲 吴萸 川楝子 楂肉 郁金 
姚 寒热呕吐。胁胀脘痹。大便干涩不畅。古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法当平肝木。安胃土。更 
常进人乳姜汁。以益血润燥宣通。午后议用大半夏汤。 
人参 半夏 茯苓 金石斛 广皮 菖蒲 
胡(氏)经后寒热。气冲欲呕。忽又如饥。仍不能食。视其鼻准亮。咳汗气短。多药胃伤。肝木升逆。非 
上焦表病。 
炙甘草 小生地 芝麻仁 阿胶 麦冬 白芍 牡蛎 
又 照前方去牡蛎加人参。 
又 冲阳上逆。则烦不得安。仍是阴弱。夫胃是阳土。以阴为用。木火无制。都系胃汁之枯。故肠 
中之垢不行。既知阴亏。不必强动大便。 
人参 鲜生地 火麻仁 天冬 麦冬 炙草 
徐(氏)经候适来。肢骸若撤。环口肉 蠕动。两踝臂肘常冷。夫冲脉血下。跷维脉怯不用。冲隶阳 
明。厥阴对峙。因惊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则气升至咽。久则懒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阳明不阖。空洞若谷。厥气上加。势必呕胀吞酸。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 
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 
人参(二钱) 半夏(姜汁炒三钱) 茯苓(三钱) 淡附子(七分) 白粳米(五钱) 木瓜(二钱) 
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粳米以理 
胃阴。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木瓜以酸。救胃汁以制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此大半夏 
与附子粳米汤合方。 
张(氏)肝病犯胃。心痛。干呕不能纳食。肢冷泄泻。腑经阳失流展。非虚寒也。金铃子散加川连 
乌梅桂枝生姜。 
徐(氏)屡屡堕胎。下元气怯。而寒热久嗽。气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 
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胀闷喉痹。渐渐昏迷欲厥。久延不已。为郁劳之 
。此治嗽清肺。重镇消痰。越医越凶。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又曰治肝不 
应。当取阳明。盖阳明胃土。独当木火之侵侮。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安 
胃丸椒梅汤送。 
鲍(妪)风泄已止。胃逆不纳食。 
人参 川连 乌梅 木瓜 川斛 橘红 
朱(氏)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 
培土泄木法。亦临时之计。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楝 生白芍 
王(氏)寡居多郁。宿病在肝。迩日暑邪深入。肝病必来犯胃。吐蛔下利得止。不思谷食。心中疼热。 
仍是肝胃本症。况暑湿多伤气分。人参辅胃开痞。扶胃有益。幸无忽致疲可也。 
人参 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牡蛎 
又 胃开思食。仍以制肝和胃。 
人参 金石斛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吕(氏)季胁之傍。是虚里穴。今跳跃如梭。乃阳明络空也。况冲脉即血海。亦属阳明所管。经行后 
而病忽变。前案申说已着。兹不复赘。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身前冲气欲胀。冲脉所主病。内经 
所谓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今也痛无形象。谅无结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恶心。鼻 
准明。环口色青。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今日议理阳明之阳。佐以宣通奇脉。仲景于动气一 
篇。都从阳微起见。仿以为法。 
人参 茯苓 淡熟附子 生蕲艾 桂枝木 炒黑大茴 紫石英 生杜仲 
朱(氏)上冬用温通奇经。带止经转。两月间。纳谷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痹干呕耳 
聋。随即昏迷如厥。诊脉寸强尺弱。食减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阴之阳化风。乘阳明上犯。蒙昧 
清空。法当和阳益胃治之。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炒半夏(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 乌梅(七分肉) 小川连(二分) 淡生姜 
(二分) 广皮白(一钱) 
此厥阴阳明药也。胃腑以通为补。故主之以大半夏汤。热拥于上。故少佐姜连以泻心。肝 
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 
又 三月初五日。经水不至。腹中微痛。右胁蠕蠕而动。皆阳明脉络空虚。冲任无贮。当与通补入络。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茺蔚子(二钱) 香附(醋炒一钱) 茯苓(三钱) 小茴(一钱) 生杜仲(二 
钱) 
又 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某(氏)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伤肝。少腹冲气上犯。逆行于肺为咳。寒热声嗄。胁中 
拘急。不饥不纳。乃左升右降不司转旋。致失胃气下行为顺之旨。故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 
钩藤 丹皮 桑叶 半夏曲 茯苓 广皮白 
又 威喜丸。 
唐 积劳内伤。脘闷胁胀。呕吐格拒。眩晕不得卧。阳挟内风暴张。恐其忽然 厥。议通胃平肝法。 
小川连 姜汁 半夏 牡蛎 川楝子 生白芍 
江 拒按为实。患目病来属肝。痛必多呕。大便秘涩。肝病及胃。当苦辛泄降。少佐酸味。 
小川连 生淡干姜 半夏 枳实 黄芩 生白芍 
顾(五十)阳明脉衰。形寒。痞。饥不食。心痛。洞泄兼呕。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生姜 炒黄粳米 
某 劳怒伤阳。气逆血郁致痛。痞胀便溏。风木侮土。前方既效。与通补阳明厥阴。大半夏汤 
去蜜加桃仁柏子仁当归姜枣汤法丸。 
某 脉微小弱。是阳气已衰。今年太阴司天。长夏热泄气分。不食不运。味变酸苦。脾胃先受 
困也。稍涉嗔怒。木乘土中。益加不安。从东垣培土制木法。 
人参 广皮 茯苓 益智 木瓜 淡姜渣 
夏 通补阳明。开泄厥阴。 
人参 半夏 茯苓 橘红 吴萸 白芍 
汪(氏)气滞脾弱。(肝脾) 
逍遥散加郁金砂仁末。 
席 大便未结。腹中犹痛。食入有欲便之意。胃阳未复。肝木因时令尚横。用泄木安土法。(肝脾胃) 
人参 木瓜 浓朴 茯苓 益智仁 青皮 
江 镇冲任。温养下焦颇效。所议治嗽肺药。寒凉清火。背谬显然。 
炒黑杞子 淡苁蓉 小茴香拌炒当归 沙苑 石壳建莲 茯神 
紫石英煎汤。煎药。 
又 动怒。脘下痛。不饮食。是肝厥犯脾胃。病外生枝。最非善调之理。理气皆破泄难用。议进制 
肝木益胃土一法。 
人参(一钱) 炒焦白芍(一钱半) 真枷南香(汁冲五小匙) 炒焦乌梅(三分酸泄肝阳) 茯苓(五钱切小块 
甘淡益胃) 化橘红(五分宣通缓痛) 
又 人参 嫩钩藤 明天麻 化橘红 炒乌梅肉 茯苓 伽南香 
朱 胃弱痰多。补虚宜通。肝阳易升。左颊赤。佐泄少阳。(肝胆胃)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钩藤 经霜桑叶 煨姜 南枣 
范(五七)脾窍开舌。舌出流涎为脾病。克脾者少阳胆木。以养脾泄胆治。(胆脾) 
人参 于术 天麻 姜黄 桑叶 丹皮 
某 补太阴。泄少阳。 
人参 茯苓 焦术 炙草 广皮 白芍 炒丹皮 桑叶 
又 照方去甘草桑叶加木瓜。 
李(五十)少阳木火。犯太阴之土。持斋淡薄。中虚热灼。以补脾和肝。为久长调理。四君子加芩芍桑叶丹皮。 
金 能食运迟。香纹裂。左颐肉肿。不喜饮水。太阴脾阳郁。法当补土泄木。 
于术 茯苓 新会皮 炙草 煨益智 柴胡 丹皮 白芍 
张(二九)脉小弱。是阳虚体质。由郁勃内动少阳木火。木犯太阴脾土。遂致寝食不适。法当补土泄木。 
人参(一钱半) 白术(一钱半)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广皮(一钱) 丹皮(三钱) 桑 
叶(一钱) 姜(一钱) 枣(二钱)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动。故肝脏之病。较之他脏为多。而于妇女尤甚。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本脏现症。仲景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又内经所载肝病。难以尽述。大凡其脉必弦。胁或胀或 
疼。偏寒偏热。先厥后热。若一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克脾则腹胀。便或 
溏。或不爽。肢冷肌麻。案中治法。有阴阳虚实之殊。略举而叙述之。若肝阴胃阴未亏。肝阳 
亢逆犯胃。先生立法。用药则远柔用刚。泄肝如吴萸椒桂。通胃如半夏姜汁姜附。加益智 
枳朴等。则兼运脾阳。中虚必用人参。故大半夏汤。附子粳米汤。进退黄连汤。泻心法。治中 
法。温胆等汤是也。若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用药忌刚用柔。养肝则阿胶生 
地白芍麻仁木瓜。养胃则人参麦冬知母粳米秫米等是也。至于平治之法。则刚柔寒热 
兼用。乌梅丸。安胃丸。逍遥散。若四君六君异功戊己。则必加泄肝之品。用桑叶丹皮者。先 
生云。桑叶轻清。清泄少阳之气热。丹皮苦辛。清泄肝胆之血热。用金铃子散者。川楝苦寒。 
直泄肝阳。延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此皆案中之纲领也。余另分此一门者。因呕吐不食。 
胁胀脘痞等恙。恐医者但认为脾胃之病。不知实由肝邪所致。故特为揭出。以醒后人之 
目耳。且世人但知风劳臌膈为四大重症。不知土败木贼。肝气日横。脾胃日败。延至不救 
者多矣。可不究心于此哉。(华岫云) 
徐评 诸案大抵皆胸痹痞满。及痰饮内蓄之症。治痞痹之方。最忌人参。而此欲其壮土以制 
木。用者甚多。必有遗病。至于蓄痰症。全不齿及。尤属辨症不清。其中精思巧意。中病处颇多。亦 
得失参半也。 

卷三
肿胀
属性:某(五一)食谷不运。 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胃阳虚) 
吴萸(八分) 半夏(三钱) 荜茇(一钱) 淡干姜(一钱) 生姜汁(五分) 广皮白(一钱半) 
陈(三八)诊脉右大而缓。左如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 
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 
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 
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 
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 
更迁。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仲景东垣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 
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患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 
为苦辛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 
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愚非遥指其胀。正合内经浊气在上。 
则生 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昔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浓朴 杏仁 人参 茯苓 蜜煨姜 南枣 
浓朴杏仁。取其能降气。参苓姜枣。取其创建胃中之清阳。而和营卫也。 
吴(二四)单胀溺少。温通颇适。当用大针砂丸一钱二分。八服。(脾阳虚) 
某 食下 胀。舌黄。当治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 广皮(一钱) 茯苓(三钱) 浓朴(一钱) 木瓜(五分) 淡附子(七分) 
徐(三九)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症。 
生白术 熟附子 茯苓 浓朴 生干姜 
钱 食入腹胀。已五十日。且痛必有形攻动。头中微痛。夫痞满属气。痛因气滞。二便既通。其 
滞未必在乎肠胃。从太阴脾阳伤。以辛温开泄主之。 
桂枝 生白芍 淡干姜 浓朴 
又 照方去白芍加生益智仁茯苓。 
杨(五十)饮酒聚湿。太阴脾阳受伤。单单腹胀。是浊阴之气锢结不宣通。二便不爽。治以健阳运湿。 
生茅术 草果 附子 广皮 浓朴 茯苓 荜茇 猪苓 
吴(四三)食下 胀。便溏不爽。肢木不仁。此脾阳困顿。不能默运使然。温通中阳为主。 
白术(三钱) 附子(一钱) 炮姜(一钱半) 桂枝木(一钱) 茯苓(三钱) 荜茇(一钱) 
僧(四七)俗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今素有脘痛。气逆呕吐。渐起肿胀。乃太阴脾 
脏之阳受伤。不司鼓动营运。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 
生于术 茯苓 广皮 椒目 浓朴 益智仁 良姜 
某(六七)左脉弦。胀满不运。便泄不爽。当温通脾阳。 
草果仁(一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广皮(一钱半) 青皮(一钱) 浓朴(一钱半) 木猪苓 
(一钱半) 椒目(五分) 
吴 寒热伤中。腹微满。舌白。用治中法。 
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泽泻 金斛 木瓜 
周(五五)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积劳伤。酒肉不忌。湿郁脾阳为胀。问小溲仅通。大便仍溏。浊阴乘 
阳。午后夜分尤剧。 
生于术 熟附子 
陈(五十)积劳。脾阳伤。食下胀。足肿。 
生白术 茯苓 熟附子 草果仁 浓朴 广皮 
某 躬耕南亩。曝于烈日。渍于水土。暑湿内蒸为泻痢。邪去正伤。临晚跗肿腹满。乃脾阳已困。 
诸气不司营运。浊阴渐尔窃据。内经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白术 草蔻 茯苓 浓朴 附子 泽泻 
邹(三九)深秋霍乱转筋。必有暴冷伤及脾胃。病机一十九条。河间皆谓热。亦属偏见。愈泻愈胀。岂 
是实症。夫酒客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见胀满彻投攻下。不究致病之因。故曰难调之症。 
生白术 草果 熟附子 浓朴 广皮 茯苓 
陈(四四)苦寒多用。胃阳久伤。右胁痛。呕酸浊。皆浊阴上干。用辛甘温中补虚痛减。病患述早上腹 
宽。暮夜气紧微硬。大便不爽。有单腹胀之忧。(脾胃阳虚) 
人参 生白术 茯苓 肉桂 归身 益智 广皮 煨姜 
赵(五四)胸腹胀满。久病痰多。 
生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浓朴(一两) 肉桂(五钱) 姜汁丸 
本草云。浓朴与白术能治虚胀。仿洁古枳术之意也。佐茯苓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