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亦滞。致气血结痹。又当于养阴润燥中。加行气活血之品。若火腑秘结。宜苦滑重镇者。用 
更衣丸以通之。若老人阳衰风闭。用半硫丸温润以通之。腑阳不行。则用玉壶丹。阳窒阴 
凝。清浊混淆痞胀。用来复丹。若郁热阻气。则用苦寒泄热。辛以开郁。或用三焦通法。若湿 
热伤气。阻遏经腑。则理肺气以开降之。此治大便之闭也。小便闭者。若小肠火结。则用导 
赤。湿壅三焦。则用河间分消。膀胱气化失司。则用五苓。若湿郁热伏。致小肠痹郁。用小温 
中丸清热燥湿。若肾与膀胱阴分蓄热致燥。无阴则阳无以化。故用滋肾丸。通下焦至阴 
之热闭。以上诸法。前人虽皆论及。然经案中逐一分晰发明。不啻如耳提面命。使人得有 
所遵循矣。至若膏粱曲 。酿成湿火。渍筋烁骨。用大苦寒坚阴燥湿。仍用酒醴引导。又厥 
阴热闭为癃。少腹胀满。用秽浊气味之品。直泄厥阴之闭。此皆发前人未发之秘。学人尤 
当究心焉。大凡小便闭而大便通调者。或系膀胱热结。或水源不清。湿症居多。若大便闭 
而小便通调者。或二肠气滞。或津液不流。燥症居多。若二便俱闭。当先通大便。小溲自利。 
此其大略也。至若胃腑邪热化燥便坚。太阳热邪传入膀胱之腑癃秘。又当于仲景伤寒 
门下法中。承气五苓等方酌而用之。斯无遗义矣。(华岫云) 
大便燥结。本有承气汤。更衣等丸下之。外用猪胆蜜煎润之。可谓无遗蕴矣。然竟有效有 
不效者。盖因燥粪未尝不至肛门。奈肛门如钱大。燥粪如拳大。纵使竭力努挣。而终不肯 
出。下既不得出。则上不能食而告危矣。余友教人。先以胆汁或蜜煎导之。俟粪既至肛门。 
令病者亲手以中指染油。探入肛门内。将燥粪渐渐挖碎而出。中指须要有指甲者为妙。 
竟有大便一次。燥粪挖作百余块而出者。据云此法辗转授人。已救四五十人矣。若患此 
证者。切勿嫌秽而弃之。 
徐评 方案重复可厌。 

卷四
肺痹
属性:某 肺气痹阻。面浮胸痞。寒热。(上焦气分壅热) 苇茎汤。 
某 肺痹。卧则喘急。痛映两胁。舌色白。二便少。(肺不开降) 苇茎汤。 
曹(二二) 清邪在上。必用轻清气药。如苦寒治中下。上结更闭。 
兜铃 牛蒡子 桔梗 生甘草 杏仁 射干 麻黄 
某 经热津消。咳痰痹痛。 
桂枝 桑枝 木防己 生石膏 杏仁 苡仁 花粉 
又 渴饮咳甚。大便不爽。余热壅于气分。 
紫菀 通草 石膏 花粉 木防己 苡仁 杏仁 
陆 偏冷偏热。肺气不和。则上焦不肃。用微苦辛以宣通。 
薄荷梗 桑叶 象贝 杏仁 沙参 黑山栀 
某(女) 温邪。形寒。脘痹。肺气不通。治以苦辛。 
杏仁 栝蒌皮 郁金 山栀 苏梗 香豉 
曹(氏) 肺痹。右肢麻。胁痛。咳逆喘急不得卧。二便不利。脘中痞胀。得之忧愁思虑。所以肺脏受病。 
宜开手太阴为治。 
紫菀 栝蒌皮 杏仁 山栀 郁金汁 枳壳汁 
某(二七) 温邪郁肺气痹。咳嗽。寒热头痛。开上焦为主。 
活水芦根(一两) 大杏仁(三钱) 连翘(一钱半) 通草(一钱半) 桑皮(一钱) 桔梗(一钱) 
某(十岁) 脘中稍爽。痰粘气逆。腹膨。开肺理气为主。 
枇杷叶 浓朴 杏仁 滑石 茯苓皮 通草 白蔻仁 苡仁 
王 脉搏劲。舌干赤。嗳气不展。状如呃忒。缘频吐胃伤。诸经之气上逆。填胸聚脘。出入几逆。周 
行脉痹。肌肉着席而痛转加。平昔辛香燥药不受。先议治肺经。以肺主一身之气化耳。 
枇杷叶汁 杏仁 共煎汤。冲桔梗枳实汁。 
某 天气下降则清明。地气上升则晦塞。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肺药颇投。谓肺 
主一身之气化也。气舒则开胃进食。不必见病治病。印定眼目。 
枇杷叶 杏仁 紫菀 苡仁 桔梗 通草 
朱 风温不解。邪结在肺。鼻窍干焦。喘急腹满。声音不出。此属上痹。急病之险笃者。急急开其 
闭塞。葶苈大枣合苇茎汤。 
又 风温喘急。是肺痹险症。未及周岁。脏腑柔嫩。故温邪内陷易结。前用苇茎汤。两通太阴气 
血颇验。仍以轻药入肺。昼夜竖抱。勿令横卧为要。用泻白散法。 
桑白皮 地骨皮 苡仁 冬瓜仁 芦根汁 竹沥 
某 风温化热上郁。肺气咽喉阻塞。胸脘不通。致呻吟呼吸不爽。上下交阻。逆而为厥。乃闭塞 
之症。病在上焦。幼科消食发散苦降。但表里之治。上气仍阻。久延慢惊。莫可救疗。 
芦根 桑叶 滑石 梨皮 苡仁 通草 
李 肺象空悬。气窒声音不出。舌乃心苗。热灼则舌本不展。以唇口肺微之病。乃辛热酒毒之 
痹。主以轻扬为治。乃无质之病。(湿热伤肺) 
羚羊角 连翘心 竹叶心 野赤豆皮 川贝母 金银花 
又 暮服威喜丸二钱。 
唐 脉小涩。失血呕逆之后。脘中痞闷。纳谷 胀。小便短赤。大便七八日不通。此怒劳致气分 
逆乱。从肺痹主治。(怒劳气逆) 
鲜枇杷叶 土栝蒌皮 黑栀皮 郁金 杏仁 杜苏子 紫降香 钩藤 
又 更衣丸。 
肺为呼吸之橐 。位居最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 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又为娇脏。不耐 
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着。即能致病。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邪着则失其 
清肃降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今先生立法。因于风者。则用薄荷桑叶牛蒡之属。兼寒则用 
麻黄杏仁之类。若温热之邪。壅遏而痹者。则有羚羊射干。连翘山栀兜铃竹叶沙参象贝。 
因湿则用通草滑石。桑皮苡仁威喜丸。因燥则梨皮芦根。枇杷叶紫菀。开气则蒌皮香豉。 
苏子桔梗蔻仁。其苇茎汤。葶苈大枣汤。一切药品。总皆主乎轻浮。不用重浊气味。是所谓 
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适有合乎轻清娇脏之治也。肺主百脉。为病最多。就其配合之 
脏腑而言。肺与大肠为表里又与膀胱通气化。故二便之通闭。肺实有关系焉。其他如肺 
痿肺痈哮喘咳嗽失音。各自分门。兹不重赘。(华岫云) 
徐评 所列诸症。不过喘咳气逆耳。另立肺痹一门。甚属无谓。内经有肺痹之名。却非此义。当 
考之。 

卷四
胸痹
属性:浦 中阳困顿浊阴凝冱。胃痛彻背。午后为甚。即不嗜饮食。亦是阳伤。温通阳气。在所必施。 
(胸脘清阳不运) 
薤白(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五钱) 干姜(一钱) 桂枝(五分) 
华(四六) 因劳。胸痹。阳伤。清气不运。仲景每以辛滑微通其阳。 
薤白 栝蒌皮 茯苓 桂枝 生姜 
王 胸前附骨板痛。甚至呼吸不通。必捶背稍缓。病来迅速。莫晓其因。议从仲景胸痹症。乃清 
阳失展。主以辛滑。 
薤白 川桂枝尖 半夏 生姜 加白酒一杯同煎。 
谢 冲气至脘则痛。散漫高突。气聚如瘕。由乎过劳伤阳。 
薤白 桂枝 茯苓 甘草 临服冲入白酒一小杯。 
某(六五) 脉弦。胸脘痹痛欲呕。便结。此清阳失旷。气机不降。久延怕成噎格。 
薤白(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姜汁(七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徐(六一) 胸痹因怒而致。痰气凝结。 
土栝蒌 半夏 薤白 桂枝 茯苓 生姜 
王(五七) 气逆自左升。胸脘阻痹。仅饮米汤。形质不得下咽。此属胸痹。宗仲景法。栝蒌薤白汤。 
又 脉沉如伏。痞胀格拒。在脘膈上部。病患述气壅。自左觉热。凡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患在上 
宜吐之。 
巴豆霜(一分制) 川贝母(三分) 桔梗(二分) 
为细末服。吐后。服凉水即止之。 
某(二六) 肺卫窒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苦辛开郁为主。当戒腥 。 
栝蒌皮 炒桃仁 冬瓜子 苦桔梗 紫菀 川贝母 
华 阳气微弱。胸痹。苓桂术甘汤。 
某(二十) 脉弦。色鲜明。吞酸胸痹。大便不爽。此痰饮凝冱。清阳失旷。气机不利。法当温通阳气为主。 
薤白 杏仁 茯苓 半夏 浓朴 姜汁 
某(三八) 气阻胸痛。 
鲜枇杷叶 半夏 杏仁 桔梗 橘红 姜汁 
某 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泻。乃寒湿郁痹。胸痹如 。无非清阳少旋。(寒湿郁痹)小半夏 
汤加姜汁。 
王(三三) 始于胸痹。六七年来。发必呕吐甜水黄浊。七八日后渐安。自述病发秋月。意谓新凉天降。 
郁折生阳。甘味色黄。都因中焦脾胃主病。仿内经辛以胜甘论。(脾胃阳虚) 
半夏 淡干姜 杏仁 茯苓 浓朴 草蔻 姜汁法丸。 
某 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血络痹痛) 
炒桃仁 延胡 川楝子 木防己 川桂枝 青葱管 
胸痹与胸痞不同。胸痞有暴寒郁结于胸者。有火郁于中者。有寒热互郁者。有气实填胸 
而痞者。有气衰而成虚痞者。亦有肺胃津液枯涩。因燥而痞者。亦有上焦湿浊弥漫而痞 
者。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内经未曾详言。惟金匮立方。俱用辛滑温 
通。所云寸口脉沉而迟。阳微阴弦。是知但有寒症。而无热症矣。先生宗之加减而治。亦惟 
流运上焦清阳为主。莫与胸痞结胸噎膈痰食等症混治。斯得之矣。(华玉堂) 
徐评 此即俗名心头痛也。病有数种。偶然卒得者。不外仲景栝蒌薤白汤。其余诸种。各有治 
法。非一煎剂所能必愈也。案中俱不能见及。 

卷四

属性:王 受寒哮喘。痰阻气。不能着枕。(寒) 
川桂枝(一钱) 茯苓(三钱) 淡干姜(一钱) 五味(一钱同姜捣) 杏仁(一钱半) 
炙草(四分) 白芍(一钱) 制麻黄(五分) 
卜(十九) 哮喘。当暴凉而发。诊脉左大右平。此新邪引动宿邪。议逐伏邪饮气。小青龙法。 
徐(四一) 宿哮廿年沉痼之病。无奏效之药。起病由于惊忧受寒。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 
系。宿邪阻气阻痰。病发喘不得卧。譬之宵小。潜伏里 。若不行动犯窃。难以强执。虽治当于 
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今中年谅无大害。精神日衰。病加剧矣。肾气去桂膝 
病发时。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 
陈(四八) 哮喘不卧。失血后。胸中略爽。苇茎汤加葶苈大枣。 
某(十三) 哮喘久咳。 
桂枝木 杏仁 橘红 浓朴 炒半夏 炒白芥子 
马(三二) 宿哮痰喘频发。(哮兼痰饮) 真武丸。 
朱(五一) 宿哮咳喘。遇劳发。小青龙去麻辛加糖炒石膏。 
邹(七岁) 宿哮肺病。久则气泄汗出。脾胃阳微。痰饮留着。有食入泛呕之状。夏三月。热伤正气。宜常 
进四君子汤以益气。不必攻逐痰饮。(气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哮与喘。微有不同。其症之轻重缓急。亦微各有异。盖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要 
知喘症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症之实者也。若因根 
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用药亦难奏功。此喘 
症之属虚者也。若夫哮症。亦由初感外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 
缠岁月。更有痰哮咸哮醋哮。过食生冷。及幼稚天哮诸症。案虽未备。阅先生之治法。大概 
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在所 
不用。此可谓治病必求其本者矣。此症若得明理针灸之医。按穴灸治。尤易除根。噫。然则 
难遇其人耳。(华玉堂) 

卷四

属性:伊芳 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 
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泄。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 
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与高明论证。(肺郁水气不降) 
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恶热。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 
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 苡仁 茯苓 杏仁 甘草 
某 气逆咳呛喘促。小青龙去桂枝芍草加杏仁人参。 
某 气逆咳呛喘急。 
淡干姜 人参 半夏 五味 茯苓 细辛 
单 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 
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 苦杏仁 桑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大腹皮 茯苓皮 泽泻 
汪 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仲景 
越婢法。(肝升饮邪上逆) 
又 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挟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复花汤法。 
旋复花 青葱管 新绛 炒半夏 
姜 劳烦哮喘。是为气虚。盖肺主气。为出气之脏。气出太过。但泄不收。则散越多喘。是喘症之 
属虚。故益肺气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若上气散越已久。耳目诸窍之阻。皆清阳不司转旋 
之机。不必缕治。(中气虚)人参建中汤去姜。 
沈(二三) 晨起未食。喘急多痰。此竟夜不食。胃中虚馁。阳气交升。中无弹压。下焦阴伤。已延及胃。难 
以骤期霍然。(胃虚) 
黄精 三角胡麻 炙草 茯苓 
吴 浊饮自夜上干填塞。故阳不旋降。冲逆不得安卧。用仲景真武法。(肾阳虚浊饮上逆) 
人参 淡熟附子 生淡干姜 茯苓块 猪苓 泽泻 
徐(四二)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频年咳嗽。但内 
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涕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 
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 
阳。初服喘缓。得宜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 
源以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常。 
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肾气不纳) 
熟地(砂仁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