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人参 生地 阿胶 麦冬 炙草 桂枝 生姜 大枣 
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 
必伤人上焦气分。其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及先生用玉竹门冬桑 
叶薄荷梨皮甘草之类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 
从下焦阴分先起。其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之类是也。要知 
是症大忌者苦涩。最喜者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 
厥。三消噫膈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 
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营汤。润肠丸。五 
仁汤。琼玉膏。一 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邵新甫) 
徐评 有因风而燥。当兼治风案中未备。 

卷五

属性:朱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 
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 
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疠邪入膻渐干心胞) 
犀角 连翘 生地 玄参 菖蒲 郁金 银花 金汁 
姚 疫毒。口糜丹疹。喉哑。治在上焦。 
犀角 鲜生地 玄参 连翘 石菖蒲 银花 金汁 至宝丹 
谭 口鼻吸入秽浊。自肺系渐干心胞络。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窍闭神昏之象。疫毒传染之症。 
不与风寒停滞同法。 
玄参 连翘 郁金 银花 石菖蒲 靛叶 射干 牛蒡 冲入真白金汁一杯 
杨 吸入疫疠。三焦皆受。久则血分渐瘀。愈结愈热。当以咸苦之制。仍是轻扬理上。仿古大制 
小用之意。 
玄参 西瓜翠衣 金银花露 莹白金汁 
金(氏) 人静则神昏。疠邪竟入膻。王先生方甚妙。愚意兼以芳香宣窍逐秽。(至宝丹) 
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夫疫为秽浊 
之气。古人所以饮芳香。采兰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及其传变。上行极而下。下行 
极而上。是以邪在上焦者。为喉哑。为口糜。若逆传膻中者。为神昏舌绛。为喉痛丹疹。今观 
先生立方。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如犀角菖蒲银花郁金等类。兼进至宝丹。从表 
透里。以有灵之物。内通心窍。搜剔幽隐。通者通。镇者镇。若邪入营中。三焦相溷。热愈结。邪 
愈深者。理宜咸苦大制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参金银花露金汁栝蒌皮。轻扬 
理上。所谓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考是症。惟张景岳喻嘉言吴又可论之最详。然宗张 
喻二氏。恐有遗邪留患。若宗吴氏。又恐邪去正伤。惟在临症权衡。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 
夭殃。方不愧为良医矣。(邹滋九) 
徐评 治时疫不外此等方。若疠疫则一时传染恶毒。非用通灵金石之品。虔制数种。随症施 
用。不能奏效也。 

卷五
痧疹瘰
属性:张 伏气热蕴三焦。心凛热发。烦渴。遍体赤 。夜躁不寐。两脉数搏。(三焦伏热) 
羚羊角 犀角 连翘心 玄参心 鲜生地 金银花 花粉 石菖蒲 
又 寒热。必有形象攻触。及于胃脘之下。口渴。喜饮暖汤。 已发现。病不肯退。此邪气久伏厥 
阴之界矣。 
桂枝 川连 黄芩 花粉 牡蛎 枳实 
严 湿温杂受。身发斑疹。饮水渴不解。夜烦不成寐。病中强食。反助邪威。议用凉膈疏斑方法。(湿温) 
连翘 薄荷 杏仁 郁金 枳实汁 炒牛蒡 山栀 石膏 
又 舌边赤。昏谵。早轻夜重。斑疹隐约。是温湿已入血络。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渐至结闭。为昏 
痉之危。苦味沉寒。竟入中焦。消导辛温。徒劫胃汁。皆温邪大禁。议清疏血分轻剂以透斑。更 
参入芳香逐秽。以开内窍。近代喻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参 连翘 银花 石菖蒲 
先煎至六分。后和入雪白金汁一杯。临服研入周少川牛黄丸一丸。 
江 温邪发疹。湿热内蕴。便闭不通。先开上焦。 
杏仁 苏子 栝蒌皮 紫菀 山栀 
某 风温发痧。(风温) 
薄荷 连翘 杏仁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某 风温发疹。 
薄荷 赤芍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桑皮 甘草 山栀 
费 暴寒骤加。伏热更炽。邪郁则气血壅遏。痧疹不肯外达。痰气交阻。神迷喘促。渐入心胞络 
中。有内闭外脱之忧。热注下迫。自利粘腻不爽。法当开其结闭。消毒解其膻中之壅。必得神 
清。方保无变。(热邪入胞络) 
连翘心 飞滑石 石菖蒲 炒金银花 射干 通草 
煎化牛黄丸一丸。 
朱(十二) 痧后痰多。咳嗽气急。(湿热郁肺) 
芦根(一两)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飞滑石(一钱半) 桑皮(八分) 通草(一钱) 
某 痧后伏火未清。内热身痛。(痧后阴伤) 
玉竹 白沙参 地骨皮 川斛 麦冬 生甘草 
某 痧后热不止。阴伤。 
生白芍 炙甘草 生扁豆 炒麦冬 川斛 谷芽 
章 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 
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辛寒清散为是。(外寒内热) 
薄荷 连翘 石膏 淡竹叶 杏仁 桑皮 苡仁 
吴 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是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病主卫。卫气分两解为是。 
麻黄 石膏 牛蒡子 枳壳汁 杏仁 射干 桔梗 生甘草 
尹 环口燥裂而痛。头面身半以上。发出瘾疹赤纹。乃阳明血热。久蕴成毒。瘦人偏热。颇有是 
症。何谓医人不识。(阳明血热) 犀角地黄汤。 
江 温邪自利。瘾疹。(温邪内陷) 
黄芩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香豉 薄荷 杏仁 橘红 通草 
李(二七) 发瘰热肿。独现正面。每遇九十月大发。五六月渐愈。七八年来如是。因思夏令。阳气宣越。 
营卫流行无间。秋冬气凛外薄。气血凝滞。此湿热漫无发泄。乃少阳木火之郁。及阳明蕴蒸 
之湿。故上焦尤甚耳。法以辛凉。佐以苦寒。俾阳分郁热得疏。庶几发作势缓。(胆火胃湿郁蒸) 
夏枯草 鲜菊叶 苦丁茶 鲜荷叶边 羚羊角 黑栀皮 郁金 苡仁 
唐(四五) 麻木忽高肿发瘰。必有风湿袭入皮膜。乃躯壳病。昔人每以宣行通剂。(风湿) 
片姜黄 羚羊角 川桂枝 抚芎 半夏 白芥子 
某(十九) 风块瘙痒。咳嗽腹痛。邪着表里。当用双和。 
牛蒡子 杏仁 连翘 桔梗 桑枝 象贝母 
煎药送通圣丸。 
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 
肢。总以鲜红起发者为吉。色紫成片者为重。色黑者为凶。色青者为不治。盖有诸内而 
形诸外。可决其脏腑之安危。邪正之胜负也。殆伤寒瘟疫诸症。失于宣解。邪蕴于胃腑。而 
走入营中。每有是患耳。考方书之治。其法不一。大抵由失表而致者。当求之汗。失下而致 
者。必取乎攻。火甚清之。毒甚化之。营气不足者。助其虚而和之。托之。至于阴 一说。见象 
甚微。若必指定些些之 点为阴。犹恐不能无误。想前人此例。无非觉后人勿执见 为 
实热之义也。吾故曰。必参之脉象及兼证方妥。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 
疹之属。肿而易痒。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不外乎太阴阳明之患。故缪氏专以肺胃论 
治为精也。若先生之法。本乎四气。随其时令之胜复。酌以辛凉辛胜。及甘寒苦寒咸寒淡 
渗等法而治之。凡吾幼科诸友。于此尤当究心焉。(邵新甫) 

卷五

属性: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发。心悸震动。似乎懊 之象。此属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补。(痰火) 
半夏 川连 石菖蒲 蛤粉 枳实 茯苓 川郁金 橘红 
竹沥姜汁法丸。 
刘 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称痰因气滞热郁。治当清热理气为先。 
川连 白术 枳实 浓朴 茯苓 半夏 
淡姜汤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海蛤丸。 
张(妪) 痰火风眩晕。防仆跌。 
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羚羊角 钩藤 竹沥 
陈(妪)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秽气。 
芦根 苡仁 桃仁 丝瓜子 葶苈 大枣 
又 下虚不纳。浊泛呕逆。痰秽气。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痰火上逆蒙窍。耳鸣头晕。二陈加天麻钩藤甘菊羚羊蒌皮。 
某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浓味即病至。 
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扫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 
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 
何(妪) 诊脉右关弦滑。痰多。舌干微强。语言似謇。盖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颇虑风痱。 
宜清上宣通。勿进刚燥及腻滞之药。 
半夏 金石斛 橘红 黑山栀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张 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痰热内闭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实 郁金 橘红 竹沥 姜汁 
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红 茯苓 钩藤 
陶 脉左弦坚搏。痰多。食不易运。此郁虑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开怀。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红 
又 脉如前。痰气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湿热内蒸。痰火日伙。根本渐怯。阳泄为汗。阴泄遗浊。酒客喜于爽口食物。医药中滋腻补 
方。决不适用也。(湿热蒸痰)猪肚丸方。 
叶 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疾。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 
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 黄柏 栝蒌实 山栀 莱菔子 川连 半夏 浓朴 橘红 竹沥姜汁丸。 
某 病后。浓味蒸痰。 
风化硝 栝蒌仁霜 枳实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栀 
竹沥法丸。 
汪 脉胀。湿阻热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栀 橘红 制蒺藜 远志 降香 
徐 阳动内风。用滋养肝肾阴药。壮水和阳。亦属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胆火风。易于贯膈犯 
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阳明脉衰。痰多。经脉不利矣。议清少阳郁热。使中宫自安。若畏虚滋腻。 
上中愈实。下焦愈虚。二陈去甘草加金斛桑叶丹皮。(木火犯中胃虚生痰) 
又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安舒。议少阳阳明同治。 
羚羊角 连翘 广皮 炒半夏曲 黑山栀皮 香豉 
又 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用静药。益阴和阳。 
人参 熟地 天冬 金箔 
汪 痰火上盛。肾气少摄。朝用通摄下焦。暮服清肃上焦方法。(肝肾虚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红 黑栀皮 郁金 苦丁茶煎汤法丸暮服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远志 线胶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鲜明。属上有痰饮。盖上实则下虚。半百年岁。未得种玉。诊得脉左小不静。右部弦滑。法 
当清肺胃之热痰。益肾肝之精血。仿曼倩卫生方法。 
燕窝胶 甜梨膏 人参 黄 麦冬 山药 茯苓 于术 黄节 黑节 鹿尾胶 羊内肾 
淡苁蓉 故纸(胡桃蒸) 青盐 
芮 向来痰多食少。而参术服饵未合。此 质为阳。不受温热刚燥之剂。上年冬季温暖。入春 
痰愈多。体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气自地升举之征。法当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方为有益。(肾虚痰多) 
熟地 茯苓 补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远志 车前 蜜丸。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 
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 
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 
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 
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 
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 
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浓浓。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 
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 
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 
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 
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 
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 
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 
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 
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徐评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药。若透经入络。盘踞脏腑。及三焦隐处之老痰。尚有峻厉 
制炼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 

卷五
痰饮
属性:某(六一) 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 
之。(外寒引动宿饮上逆) 
杏仁(三钱) 粗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喉下有痰音。胁痛。 
卧着气冲。乃冲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