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汪 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顿食面颇多。病来仓猝。乃少阴肾脏阴阳不续。厥阴 
肝风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来。声音不出。乃机窍不灵。治法以固护正气为主。宣利 
上焦痰热佐之。若地冬养阴。阴未骤生。徒使壅滞在脘。急则治标。古有诸矣。挨过十四十五 
日。冀有转机。(痰热阻窍) 
人参 半夏 茯苓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江 左胁中动跃未平。犹是肝风未熄。胃津内乏。无以拥护。此清养阳明最要。盖胃属腑。腑强 
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减。与客邪速攻。纯虚重补迥异。(肝胃阴虚) 酸枣仁汤去川芎加人参。 
又 诸恙向安。惟左胁中动跃多年。时有气升欲噫之状。肝阴不足。阳震不息。一时不能遽已。 
今谷食初加。乙癸同治姑缓。 
人参 茯神 知母 炙草 朱砂染麦冬 调入金箔 
又 鲜生地 麦冬(朱砂拌) 竹叶心 知母 冲冷参汤 
席(五七)脉来弦动而虚。望六年岁。阳明脉衰。厥阴内风暗旋不熄。遂致胃脉不主束筋骨。以利机 
关。肝阳直上巅顶。汗从阳气泄越。春月病发。劳力病甚。此气愈伤。阳愈动矣。法当甘温益气。 
攻病驱风。皆劫气伤阳。是为戒律(胃虚表疏) 
人参 黄 当归 炙草 冬桑叶 麦冬 地骨皮 花粉 
孙(氏)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胃虚痰滞) 二陈汤加天麻钩藤。 
沈(五六)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动。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相火犯胃过膈纳食自少。 
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滋肝和胃) 
枸杞子 酸枣仁 炒柏子仁 金石斛 半夏曲 橘红 茯苓 黄菊花膏丸 
梁 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熄风。一定至理。近日知饥 
少纳。漾漾欲呕。胃逆不降故也。先当泄木安胃为主。(泄肝安胃) 
桑叶(一钱) 钩藤(三钱) 远志(三分) 石菖蒲(三分) 半夏曲(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金斛(一钱半) 茯苓(三钱) 
又 左脉弦。气撑至咽。心中愦愦。不知何由。乃阴耗阳亢之象。议养肝之体。清肝之用。 
九孔石决明(一具) 钩藤(一两) 橘红(一钱) 抱木茯神(三钱) 鲜生地(三钱) 
羚羊角(八分) 桑叶(一钱半) 黄甘菊(一钱) 
沈 年岁壮盛。脘有气瘕。嗳噫震动。气降乃平。流痰未愈。睾丸肿硬。今入夜将寐。少腹气冲至 
心。竟夕但寤不寐。头眩目花。耳内风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刺如虫行。此属操持怒劳。内损乎 
肝。致少阳上聚为瘕。厥阴下结为疝。冲脉不静。脉中气逆混扰。气燥热化。风阳交动。营液日 
耗。变乱种种。总是肝风之害。非攻消温补能治。惟以静养。勿加怒劳。半年可望有成。(怒劳伤肝结疝瘕) 
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神 陈小麦 南枣肉 
王(五十)惊恐恼怒动肝。内风阳气沸腾。脘痹咽阻。筋惕肌麻。皆风木过动。致阳明日衰。先以镇阳 
熄风法。(惊怒动肝) 
阿胶 细生地 生牡蛎 川斛 小麦 茯神 
曹(氏)离愁菀结。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温。阳气不潜。初交春令。阳已勃然。变化内风。游行扰 
络。阳但上冒。阴不下吸。清窍为蒙。状如中厥。舌喑不言。刘河间谓将息失宜。火盛水衰。风自 
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既不按法论病设治。至惊蛰雷鸣。身即汗泄。春分气暖。而昼夜 
寤不肯寐。甚至焦烦。迥异于平时。何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夫肝风内扰。阳明最当其冲犯。 
病中暴食。以内风消烁。求助于食。今胃脉不复。气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致鼻准光 
亮。肌肉浮肿。考古人虚风。首推候氏黑散。务以填实肠胃空隙。庶几内风可息。奈何医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腻补。或杂风药。内因之恙。岂有形质可攻。偏寒偏热。皆非至理。(风阳扰胃) 
生牡蛎 生白芍 炒生地 菊花炭 炙甘草 南枣肉 
大凡攻病驱邪。药以偏胜。如内经咸胜苦。苦胜辛之类。藉其克制。以图功耳。今则情志内 
因致病。系乎阴阳脏腑不和。理偏就和。宜崇生气。如天地间四时阴阳迭运。万物自有生 
长之妙。案中曰阳冒不潜。法当和阳以就阴。牡蛎体沉味咸。佐以白芍之酸。水生木也。地 
黄微苦。菊微辛。从火炒变为苦味。木生火也。益以甘草大枣之甘。充养阳明。火生土也。 
药虽平衍无奇。实参轩岐底蕴。世皆忽略不究。但执某药治何病者多矣。 
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 
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 
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亏。肝阴 
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螈 痉厥矣。先生治 
法。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 
方加减。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浓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若思虑烦劳。身心过动。 
风阳内扰。则营热心悸。惊怖不寐。胁中动跃。治以酸枣仁汤。补心丹。枕中丹加减。清营中 
之热。佐以敛摄神志。若因动怒郁勃。痰火风交炽。则有二陈龙荟。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则 
呕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补阳明。其他如辛甘化风。甘酸化阴。清金平木。种种治法。 
未能备叙。然肝风一症。患者甚多。因古人从未以此为病名。故医家每每忽略。余不辞杜 
撰之咎。特为拈出。另立一门。以便后学考核云(华岫云) 
徐评 肝风即中风一类。南方最多。却不必另立一门。 

卷一
眩晕
属性: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 
羚羊角 连翘 香豆豉 广皮白 半夏曲 黑山栀 
某 痰火风在上。舌干头眩。 
天麻 钩藤 菊花 橘红 半夏曲 茯苓 山栀 花粉 
某 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江(五十)脉弦动。眩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红 茯苓 苡仁 炙草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眩。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吴(四五)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 
周 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广皮 天麻 钩藤 菊花 
张 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肝风)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萸肉 阿胶 生白芍 
陈 肝风动逆不熄。头晕。 
九制首乌(四两) 甘菊炭(一两) 杞子(二两) 桑椹子(二两) 黑芝麻(二两) 巨胜子 
(一两半) 牛膝(一两半) 茯神(二两) 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内风逆。头晕。 
经霜桑叶(一钱) 炒黄甘菊花炭(一钱) 生左牡蛎(三钱) 黑 豆皮(三钱) 
徽州黑芝麻(二钱) 茯神(一钱半) 
某 两寸脉浮大。气火上升。头眩。甚则欲呕吐。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伤。 
先当镇肝阳。 
制首乌 豆皮 炒杞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茯神 天冬 南枣 
某 操持惊恐。相火肝风上窜。目跳头晕。阴弱欲遗。脉左弦劲。右小平。 
生地 白芍 丹皮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黄菊花 橘红 
王(六三)辛甘寒。眩晕已缓。此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 
下虚。先清标恙。(络热) 
羚羊角 元参心 鲜生地 连翘心 郁金 石菖蒲 
又 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贝花粉。 
某(二四)晕厥。烦劳即发。此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斯发矣。据述幼年即然。药 
饵恐难杜绝。(阴虚阳升) 
熟地(四两) 龟版(三两) 牡蛎(三两) 天冬(一两半) 萸肉(二两) 五味(一两) 
茯神(二两) 牛膝(一两半) 远志(七钱) 灵磁石(一两) 
田(二七)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 
阳。咸酸之味为宜。 
淡菜胶 龟版胶 阿胶 熟地 萸肉 茯苓 川斛 建莲 山药浆丸。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炒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蛎 冬桑叶 
李(七三)高年颇得纳谷安寝。春夏以来。头晕。跗肿。不能健步。此上实下虚。肾气衰。不主摄纳。肝风 
动。清窍渐蒙。大凡肾宜温。肝宜凉。温纳佐凉。乃复方之剂。(下虚) 
附都气加车前淡天冬建莲丸。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 
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 
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元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 
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 
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 
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症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 
头风门合而参之。(华岫云) 
徐评 眩晕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于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 
金石镇坠之品。此则先生所未及知也。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见之。谓人 
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 
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 
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犹见古风。所谓药味杂。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记于此。 

卷一
头风
属性:赵 右偏头痛。鼻窍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头风。已留数月。其邪混处。 
精华气血。咸为蒙闭。岂是发散清寒可解。头巅药铒。务宜清扬。当刺风池风府。投药仍以通 
法。苟非气血周行。焉望却除宿病。(暑热上蒙清窍) 
西瓜衣 鲜芦根 苡仁 通草 煎送腊矾丸。 
何(四一)右偏风头痛。从牙龈起。(木火上炎) 
炒生地(三钱) 蔓荆子(炒一钱) 黄甘菊(一钱) 茯苓(一钱半) 炒杞子(二钱) 
冬桑叶(一钱) 炒丹皮(一钱) 川斛(一钱半) 
王(五一)中年阴中之阳已虚。内风偏头痛。冷泪出。(阴中阳虚)还少丹。 
徐(四一)头风既愈。复发。痛甚呕吐不已。阳明胃虚。肝阳化风愈动。恐有失明之忧。(胃虚风阳上逆) 
炒半夏 茯苓 苦丁茶 菊花炭 炒杞子 柏子霜 
朱(五四)阳明脉弦大而坚。厥阴脉小弦数促。面赤。头痛绕及脑后。惊惕肉 。 汗出。 早晨小 
安。入暮偏剧。此操持怫郁。肝阳挟持内风。直上巅顶。木火戕胃为呕逆。阳越为面赤汗淋。内 
因之病。加以司候春深。虑有暴厥 痉之幻。夫肝为刚脏。胃属阳土。姑议柔缓之法。冀有阳 
和风熄之理。复脉去参姜桂加鸡子黄白芍。 
王 始用茶调散得效。今宜养血和血。 
川芎 归身 白芍(酒炒) 白蒺藜(炒) 桑枝 
朱(三四)头风目痛昏赤。火风上郁最多。及询病有三四年。遇风冷为甚。其卫阳清气。久而损伤。非 
徒清散可愈。从治风先治血意。 
杞子 归身 炒白芍 沙苑 菊花 钩藤 
头风一症。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阳。而风淫火郁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为要药。其补 
泻之间。不离于此。无如与之阴虚火浮。气升吸短者。则厥脱之萌。由是而来矣。先生则另 
出心裁。以桑叶丹皮山栀荷叶边。轻清凉泄。使少阳郁遏之邪。亦可倏然而解。倘久则伤 
及肝阴。参入咸凉柔镇可也。所云正者。病情不一。有气虚血虚。痰厥肾厥。阴伤阳浮。火亢 
邪风之不同。按经设治。自古分晰甚明。兹不再述。至于肝阴久耗。内风日旋。厥阳无一息 
之宁。痛掣之势已极。此时岂区区汤散可解。计惟与复脉之纯甘壮水。 胶黄之柔婉以 
熄风和阳。俾刚亢之威。一时顿熄。予用之屡效如神。决不以虚谀为助。(邵新甫) 

卷一
虚劳
属性:王(二二)此少壮精气未旺。致奇脉纲维失护。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纳 
谷如昔。当以血肉充养。(阴虚) 
牛骨髓 羊骨髓 猪骨髓 茯神 枸杞 当归 湖莲 芡实 
温(三二)阴虚督损。 六味加麋角胶秋石川石斛膏。 
陈(十七) 劳在出幼之年。形脉生气内夺。冬月可延。入夏难挨。由真阴日消烁。救阴无速功。故难 
治。两仪煎。 
陈(二一)春病至夏。日渐形色消夺。是天地大气发泄。真气先伤。不主内守。为损怯之症。不加静养。 
损不肯复。故治嗽治热无用。交节病加。尤属虚象。脉左数甚。肛有漏疡。最难全好。 
熟地 炒山药 建莲 茯苓 猪脊筋 
徐(四一)清金润燥热缓。神象乃病衰成劳矣。男子中年。行走无力。寐中咳逆。温补刚燥难投。 
天冬 生地 人参 茯苓 白蜜 
黄(二六)阴伤劳损。 
清阿胶 鸡子黄 生地 麦冬 麻子仁 炙甘草 南枣 
某 摄阴得效。佐以益气。合补三阴之脏。 
人参 熟地 炒杞子 五味 牛膝炭 建莲 炒山药 芡实 
钱 阳外泄为汗。阴下注则遗。二气造偏。阴虚热胜。脑为髓海。腹是至阴。皆阳乘于阴。然阳气 
有余。益见阴弱。无以交恋其阳。因病致偏。偏久致损。坐功运气。阴阳未协。损不肯复。颇为可 
虑。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肃。身气泄越。入暮灼热。总是阴精损伤。而为消烁耳。 
川石斛 炒知母 女贞子 茯神 糯稻根 小黑 豆皮 
又 暮夜热炽。阴虚何疑。但从前表散。致卫阳疏泄。穿山甲钻筋流利后。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