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宣通经脉佐之。(肝胆风热) 
童桑 羚羊角 天门冬 枸杞子 白蒺藜 丹皮 茯苓 霍山石斛 共熬膏。 
某(氏) 血虚风痹。骨骱肿痛。 
羚羊角 细生地 元参 当归 桂枝 桑枝 白蒺藜 
金(三二) 痹痛在下。重着不移。论理必系寒湿。但左脉搏数。经月遗泄三四。痛处无形。岂是六淫邪 
聚。然隧道深远。药饵未易奏功。佐以艾灸。冀得效灵。(精血虚) 
枸杞子 肉苁蓉 虎骨胶 麋角胶 杜仲 桑椹子 天冬 沙苑 茯苓 溶胶丸。 
孙 脉右大。阳明空。气短闪烁欲痛。(气虚) 
人参 生黄 熟白术 炙草 广皮 当归 白芍 半夏 防风根 羌活 
又 益气颇安。知身半以上痹痛。乃阳不足也。 
人参 黄 熟于术 炙草 桂枝 归身 白芍 川羌 
沈 痹痛在右。气弱有痰。 
生于术 川桂枝 川独活 片姜黄 白茯苓 陈防己 
王 辛香走窜。宣通经隧壅结气分之湿。有却病之能。无补虚之益。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 
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目钝。然攻病必藉药气之偏。朝夕更改。岂是去疾务 
尽之道。另于暮夜进养营一贴。(营虚) 
人参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当归 炒白芍 南枣 
吴(三六) 筋纵痛甚。邪留正痹。当此天暖。间用针刺以宣脉络。初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 
之治。(筋痹) 
生黄 防风 桂枝 炒黑常山 归身 青菊叶汁 
某 痹痛偏左。入夜尤甚。血中之气不行。(血中气滞) 
归须 桑枝 苡仁 白疾黎 姜黄 木防己 
刘(三八) 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盖因顽钝沉痼。着于躯壳。非脏腑虚损。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 
不留存。凝着气血。乃效。既效矣。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当此只宜爱护身体。勿劳情志。便 
是全功道理。愚人必曰以药除根。不知天地之气。有胜有复。人身亦然。谷食养生。可御一生。 
药饵偏胜岂可久服。不观方士炼服金石丹药。疽发而死者比比。(血虚络涩) 
何首乌 黑芝麻 桑枝桂枝汤泛丸。 
某 脉沉小数。营中留热。骱骨尚有微疼。宜通经络。佐清营热。(营中热) 
钩藤 细生地 当归须 白蒺藜 丹皮 片姜黄 
此 症与风病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在内经。不越乎风寒湿 
三气。然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其实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 
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 
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故经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云风胜为行痹。寒胜为 
痛痹。湿胜为着痹。以及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义。可知痹病之症。非偏受一气足 
以致之也。然而病症多端。治法亦异。余亦不能尽述。兹以先生治痹之法。为申明一二。有 
卫阳疏。风邪入络而成痹者。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为主。有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而 
为痹者。以温养通补。扶持生气为主。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用舒通脉络之剂。使 
清阳流行为主。有风湿肿痛而为痹者。用参术益气。佐以风药壮气为主。有湿热伤气。及 
温热入血络而成痹者。用固卫阳以却邪。及宣通营络。兼治奇经为主。有肝阴虚。疟邪入 
络而为痹者。以咸苦滋阴。兼以通逐缓攻为主。有寒湿入络而成痹者。以微通其阳。兼以 
通补为主。有气滞热郁而成痹者。从气分宣通为主。有肝胃虚滞而成痹者。以两补厥阴 
阳明为治。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通经气为主。有肝胆风热而成 
痹者。用甘寒和阳。宣通脉络为主。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成痹者。以养营养血为主。又有 
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亦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 
诸法。故张景岳云。治痹之法。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风 
燥等药。以再伤阴气。亦见道之言也。(邹滋九) 
徐评 案多重复。可删。既知风寒湿为痹。则尽属外邪可知。而用人参及温补之药者。十居 
二三。恐有留邪之患。凡属形体之疾。当外治。不明外治之法。服药虽中病。仅得医术之半耳。 

卷七
痉厥
属性:李 先因呕吐腹痛。随即昏迷。此气火痰上蒙清神为厥。先用乌梅擦牙。令牙关得开。然后用 
药。(痰火上闭)至宝丹三分。 
某 阳气暴张。精绝。令人煎厥。(煎厥) 
细生地(一两) 阿胶(三钱) 出山铅(打薄五钱) 调珍珠末(一钱) 
细生地 元参 龟胶 阿胶 淡菜 蚌水 
又 液涸消渴。都是脏阴为病。前议填阴。药汁浓腻不能多进。但胃口不醒。生气何以再振。阳 
明阳土。非甘凉不复。况肝病治胃。自来有诸。 
人参 麦冬 川斛 新会皮 白粳米 干佩兰叶 
王(四一) 经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 
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治法以 
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然必薄味静养为稳。 
连翘心 元参心 竹叶心 知母 细生地 生白芍 
某(二九) 肾厥。由背脊而升。发时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盖足少阴经脉。上循喉咙。挟舌本。 
阴浊自下上犯。必循经而至。仿许学士椒附意。通阳以泄浊阴耳。(肾厥) 
炮附子 淡干姜 川椒 胡芦巴 半夏 茯苓 姜汁泛丸。 
某 肾厥。气逆至头。玉贞丸二十粒 
盛(四九) 脐上心下热炽。咽喉间陈腐气。遂神昏仆厥。经时汗出而醒。病来口涌血沫。乃膻中热拥 
以致心窍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络中瘀痹。(膻中热郁心窍蒙) 
生乌犀角(一两) 天竺黄(一两) 丹参(一两) 郁金(一两) 云茯神(一两) 石菖蒲(五钱) 
麝香(一钱) 冰片(五分) 
各生研。野赤豆皮煎汤泛丸。竹叶汤送下二钱。食后服。 
谢(女) 热郁于内。则机窍不灵。春令升泄。木火化风旋扰。螈 搐搦。有癫痫之虑。不可进通经。再 
劫其阴液。 
细生地 郁金 犀角 丹参 石菖蒲 生白芍 竹沥 
又 火淫于内。治以苦寒。佐以咸寒。 
黄连 黄芩 黄柏 黑山栀 牡蛎 生地 冲入方诸水 
又 脉左坚。经阻半载。戌亥阴时。厥逆肢掣。超时方苏。即欲渴饮。龙荟宣窍。咸苦清火未效。且 
大便两旬不解。定是热结在血。仿古人厥应下之义。用张子和玉烛散。玉烛散。 
罗 温邪内陷。津液被劫。厥阳挟内风上逆。遂致痉厥。(温邪劫液风阳上逆) 
生牡蛎 阿胶 熟地炭 生白芍 炒远志 石菖蒲 
又 厥阴误进刚药。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平昔内损。继以暴邪。本属难调。此 
阴气竭绝。戌亥当防。 
熟地炭 磁石 生白芍 木瓜 远志 茯神 
毛 瘦人而病温热。神呆舌赤。诊脉时。两手牵掣震动。此津液受劫。肝风内鼓。是发痉之原。 
议以养胃汁。熄肝风。务在存阴耳。用仲景复脉汤法。去参姜桂。 
余 脉细促。神迷。舌缩言謇。耳聋。四肢牵引。牙关不紧。病已月余。乃温邪劫液。阳浮独行。内风 
大震。变幻痉厥危 。议以育阴熄风法。必得痉止神清。方有转机。 
阿胶(二钱) 鸡子黄(一枚) 人参(秋石拌烘一钱) 天冬(一钱) 细生地(二钱) 白芍(一钱半) 
又 神气稍苏。脉来敛静。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 
津液来复。可望向安。 
阿胶 人参 淡菜 鲜生地 天冬 川斛 
毛 少阴不藏。温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饮。舌辛似缩。症非轻小。拟用复脉汤。为邪少虚多 
之治。去姜。 
又 舌绛汗泄。齿燥痰腻。热劫津液。最防痉厥。复脉汤去姜桂。 
唐 积劳伏暑。欲寐时。心中轰然上升。自觉神魂缥缈。此皆阳气上冒。内风鼓动。所以陡然 
昏厥。(暑邪内陷胞络闭结)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生地 麦冬 竹叶心 
方 热闭神狂。因乎食复。畏人与肢筋牵动。仍属暑病变痉。通三焦以清神明。冀有转机。紫 
雪丹二钱。 
又 舌欲痿。肤燥筋掣。热劫脂液殆尽为痉。用河间甘露饮。再服紫雪丹一钱。 
杨 暑由上受。先入肺络。日期渐多。气分热邪逆传入营。遂逼心胞络中。神昏欲躁。舌音缩。手 
足牵引。乃暑热深陷。谓之发痉。热闭在里。肢体反不发热。热邪内闭则外脱。岂非至急。考古 
人方法。清络热必兼芳香。开里窍以清神识。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 
犀角 元参 鲜生地 连翘 鲜菖蒲 银花 化至宝丹四丸 
金 暑热结聚于里。三焦交阻。上则神呆不语。牙关不开。下则少腹冲气。小溲不利。邪结皆无 
形之热闭塞。渐有痉厥之状。昨大便既下。而现此象。岂是垢滞。议芳香宣窍。通解在里蕴热。 
紫雪丹一钱五分 开水化匀三服。 
鲍 舌白。渴欲冷冻饮料。气促。呛咳而呃。胸闷昏谵。此暑风湿热秽浊痹塞。宿垢尚在小肠。旬日间 
渐变痉厥。是为险机。议逐秽结。以冀稍清。 
大杏仁 连翘心 竹叶心 川贝母 菖蒲根汁 辰砂益元散 
煎药化牛黄丸一服。 
蔡 暑湿热。都着气分。乃消食苦降滋血乱治。热炽津涸。舌板成痉。究竟邪闭阻窍。势属不稳。 
人参 生甘草 石膏 知母 粳米 
潘(二八) 肝阳化风。上冒为厥。风阳内烁。脂液涸而作痛。此非实症。刚燥忌用。(肝风) 
生地 阿胶 牡蛎 天冬 茯神 生白芍 
夏(五二) 中年以后。阳气日衰。是下焦偏冷。阳不及护卫周身。气分更虚。右肢如痿。当春地气上升。 
身中肝风大震。心嘈嗔怒。痰涌音哑。乃厥象也。皆本气自病。最难见效。 
熟地 熟淡附子 牛膝炭 炒麦冬 远志炭 茯苓 
马 面青 白。入夜颧颊渐赤。耳聋。舌心干板而缩。并不渴饮。间有寒战后热。此厥阴肝脏液 
涸风旋。势成痉厥危症。勉从经旨之训。肝苦急。当食甘以缓之。 
甘麦大枣汤加阿胶。 
陆 面青。头痛动摇。手足搐搦牵掣。惊吓恼怒。病从肝起。如饥求食。昼夜无寐。都是肝风盘旋 
鼓舞。渐为痫厥。此乃五志之病。 
阿胶 牡蛎 生地 天冬 小麦 生白芍 
某 冲气巅胀厥。龙荟丸一钱二分。 
顾 此痿厥也。盖厥阴风旋。阳冒神迷则为厥。阳明络空。四末不用。而为痿厥。午后黄昏。乃厥 
阴阳明旺时。病机发现矣。凡此皆属络病。金匮篇中有之。仲景云。诸厥宜下。下之利不止者 
死。明不下降之药。皆可止厥。但不可硝黄再伤阴阳耳。但积年沉 。非旦夕速效可知矣。 
活鳖甲 真阿胶 方诸水 鲜生地 元参 青黛 
又 照前方去元参加天冬。 
厥从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阴水亏。斯阳风烁筋。而络中热沸即厥。拙拟血属介 
类。味咸入阴。青色入肝。潜阳为法。 
又 阴络空隙。厥阳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余用咸味入阴和阳。介类有情之潜伏。颇见小效。 
但病根在下深远。汤剂轻浮。焉能填隙。改汤为膏。取药力味重以填实之。亦止厥一法。 
鲜鳖甲 败龟版 猪脊髓 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胶 淡菜 黄柏 
熬膏。早服七钱。午服四钱。 
林 据说六七年前。惊骇起病。气从左胁有声。攻及胸膈。心中胀极。气降胀减。必汗出溲溺。 
此属肝厥。凡烦劳动怒。即刻举发。肝木风火内寄。其来必骤。且有声音。久恙非汤药可投。缓 
调须用丸药。更发作自必轻减。 
人参 干姜 附子 桂枝 川椒 小川连 川楝子 当归 白芍 乌梅肉丸 
顾 平昔肠红。阴络久伤。左胁下宿瘕。肝家风气易结。形瘦面青。阴虚。阳气易冒。血络不得凝 
静。诸阳一并遂为厥。冲气自下犯胃为呃。症似蓄血为狂。奈脉细劲。咽喉皆痛。真阴枯槁之 
象水液无有。风木大震。此刚剂强镇。不能熄其厥冒耳。 
生鸡子黄(一枚) 真阿胶(二钱) 淡菜(泡洗五钱) 龟版(五钱) 冲入热童便一杯。 
戴 酒客中虚多湿。阳明素虚。厥阴来乘。当谷雨土旺用事。风木与阳俱升逆。郁冒而厥。此平 
昔积劳内因。与外邪无涉。阅医多用风药。是再伤肌表护卫之阳。乃召风以致中耳。 
川桂枝 羚羊角 炒半夏 橘红 明天麻 茯苓 当归 钩藤 
吴(三十) 肝风痫厥。迅发莫制。都因肾真内怯。平素多遗。诊脉芤弱。议用固本丸。固本加五味萸 
肉龙骨金箔蜜丸。 
谢(五八) 有年下虚。春木自地而升。阳浮上蒙清窍。经云。下虚上实。为厥癫疾。肝风内震。倘加恼怒。 
必致厥仆痱中。大忌攻痰祛风药。 
熟地 天冬 萸肉 五味 牛膝 龟甲 磁石 茯神 远志 菖蒲 
夏(十九) 少腹气攻有形。呕吐头胀。阴脉不至头。而厥阴脉上至巅顶。四肢逆冷。即厥象也。不是疟 
母宿冷。肝脉环绕阴器为遗泄。(厥阴寒厥) 
炒黑川椒 川楝子 炒橘核 青木香 小茴香 茯苓 
王 右脉已伏。左小紧。四肢冰冷。干呕烦渴。厥阴浊泛。胃阳欲绝。此属痛厥。姑以辛热泄浊通阳。 
泡淡吴萸 制附子 川楝子 延胡索 淡干姜 茯苓 
又 脉微为无阳。下利冷汗。呕逆不食。肢厥不肯回阳。一团浊阴阻蔽。却有闭脘之危。议四逆 
之属。护阳驱浊。 
人参 淡附子 枳实 茯苓 生淡干姜 
又 肢厥恶心吞酸胸满。大便不通有六日。 
川连 淡干姜 人参 枳实 陈皮 半夏 茯苓 
史 温热已入厥阴。阴伤。致风阳上巅。遂为痉厥。厥发丑寅。阳明少阳之阳震动。昨进咸苦。清 
其阴分之热已效。今复入镇阳以止厥。(厥阴热邪) 
生地 天冬 阿胶 鸡子黄 生龙骨 小麦 
蒋 眩晕。心痛胀。呕吐涎沫。周身麻木。此厥阴肝脏中阳。过胃贯膈。逆冲不已。有痉厥之意。 
川连(吴萸煮) 干姜 川楝子 乌梅 牡蛎 白芍 
又 开泄和阳入阴已效。当停煎药。龙荟丸。 
程 厥邪热深。生姜性辛温。大泄肝阴。阳遂上冒。心热晕厥。但阴虚热炽。苦寒不可多进。以滋 
阴却热为稳。 
生鳖甲 鲜生地 生白芍 知母 山栀 橘红 
张 未病先有惊恐。先寒战。后发热。心中极热。干呕烦躁。渴饮冷。仍不解渴。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