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梦与现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艺术的梦与现实-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作诗有“隔墙空望马缨花”的句子。十年前,有一天我坐公共汽车经
过故宫博物院外,见路旁马缨花正盛开,曾口占一绝云:

荼蘼谢后少芳华,
浓绿高头一抹霞。
能为都城添彩色,
未应轻视马缨花!


这也算是北京的一桩风土诗料吧。
明末民族诗人夏完淳有《精卫》五古一首,寄托他有心救国、无力

回天的哀思。结末处云:
辛苦徒自力,
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水,
劳劳成古今。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此渊明咏荆轲之作也”。我以为如要用陶
潜的作品来比夏作,倒不如说是与《读山海经》诗里的一些诗篇更切近。
因为都是用神话、传说的人物、故事来抒写自己思念故国之感的。


刘过《■州道中》绝句:
如箭阴风劈面吹,
雪花斜夹雨垂垂。
胸中自有平戎策,
路入■州冷不知。


末二语不仅抒写了作者的襟抱,也富有一种启发读者思想的意味。

我年青时曾爱读《饮水》、《侧帽》二词集,心中颇慕纳兰性德其
人,但不知他另有何种著作。前年与友人游香山,友人谓听人家说,双
眼别墅,是纳兰故居。当时,我曾为赋一绝。然稍考古籍,并未得到证
明。

冬间偶在书店零种书堆里,得《渌水亭杂识》一册(共4 卷,张氏
适园丛书)。这是他20 岁前后所作。编中所记,为史地、经籍等小考据。
末卷多谈诗文,颇可见作者的才识及当时文坛风气。像他认为《焦仲卿
妻》是“乐府中之别体,意者如后之数落山坡羊,一人弹唱者”。观此,
可知其对文艺的优异理解力了。

1941 年,重庆文化界为郭老(沫若)庆祝50 寿辰,当时这种活动实

带有政治意义(扩大左派势力的影响)。柳亚子先生贺诗第二联云:
北伐记擐金锁甲,
东游曾吃玉川茶。

不但词藻隽美,也相当切合情事。我平日颇爱吟诵。近读柳先生《迷
楼集》里旧作(1920 年末、1921 年初间做的),见和昭懿诗有类似的旧
句(“北伐已抛金锁甲,南游且吃玉川茶”),知这一联乃柳先生得意
之句。所以20 年后有意或无意中又写入新作里。这种情形,古代诗人间
也有之。

我们故乡谚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据传说,姜的钓钩是
直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小熟闻此语,未知前人有无记录。顷读
《闲谈录》,中云,钱武肃王时,征使宅鱼,颇病渔民。诗人罗隐作绝
句讽谕他,首两句说:

吕尚当年展庙谟,

直钩钓国更谁如?。。
因此知道在千年以前,民间已经有这类传说或谚语流传了。
晚清时期,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艺大量输入时期,学界对资本

主义国家一些军政要人如华盛顿、拿破仑、俾斯麦等颇为崇拜。但也有

对他们提出批评的。例如黄天的《杂诗》之一云:
全凭铁血逞凶顽,
拿帝俾公尽野蛮。
何日方如平等愿,
同胞一体笑开颜。① 

翁同和《辛丑中秋月出复翳,夜坐悄然,见荆门画》第二首云:
一轮才吐晕微黄,
又见浮云白渺茫。
我不胜寒何足道,
琼楼玉宇有风霜。

这是感慨戊戌时事的作品,正可与他的“寄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


听怒涛声”等诗句参看。
避席畏闻文字狱,
著书都为稻梁谋。

这是定庵最被人传诵诗句之一。查初白《小除夜淑岩招集王岩士枢

部斋》律诗有云:
座中放论归长悔,
醉里题诗醒自嫌。

(前二句“失路才华同辈少,畏人心迹择交严”。)语气稍逊龚诗,
然其忧畏心情则一也。由此可见从前专制时代对言论统制情形的一斑
了。

查初白《重阳前六日小集分韵》后半云:
探骊有客曾惊座,
归燕无诗亦畏谗。
开口勿轻谈世事,
尊前除饮便须缄。


又《初到家》二首,后一首末数句云:
后生颇好事,
开口问朝局。
吾衰苦善忘,
聋聩废耳目。
报以一不知,
惟应话农牧。


诗中反复及此,其忧畏之深可以想见了。鲁迅早年诗: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可见这位战士的少年志向。但这种志向在当时也是许多爱国之士所

同具的。例如黄天的《杂诗》中就有:
拟将一盏黄炎血,
滴入洪炉铸旧魂。

意境乃至语词正与鲁翁诗句很相近。

齐白石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盖老舍所请作也。其构图颇巧妙。
按此诗句原见查初白《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七律,上句作“萤火一星沿
岸草”。老舍不但工于作语体小说,其旧文学教养也很不错,所作旧体
诗,足以证明此点。

黄公度《怀陈次亮》绝句:
相期共炼补天石,
一借丸泥塞漏卮。


这是希望共同振兴国货,以堵塞国家漏卮的。又他在《己亥杂诗》

中云:
篱边兀坐村夫子,
极口娲皇会补天。

这是借村夫子的侈谈女娲神话,去讽刺旧教育的。两者同用女娲神
话典故,但态度却截然不同。表面看来,虽像矛盾,实际并不如此。因
为前者只是借用这个典故,意在努力救国,后者则责斥塾师的无知。因


为他把神话当成历史,不利于国民科学精神的发展。

彭始奋《恶溪谒柳亚子厚祠》第三联云:
谪宦几人宽瘴疠,
名流悔不薄功名。①


下句有惋惜兼轻微责备柳氏的意思。
1937 年岁暮至次年春,我因避日寇自浙江西部出发,历江西、湖南

到达柳州。访柳祠时,曾口占一绝云:
是非终古有公断,
山水向人犹逸姿。
我亦南迁一骚客,
东风来拜柳侯祠。


首语颇翻传统成见,与全国解放后学界对柳氏的持论相仿佛。(这
首绝句曾经刊载于夏衍等同志编辑的《救亡日报》上,“南迁”原作“投
荒”)

宋芷湾(湘)在惠州两载,对湖中花木、古迹,题咏都遍。有《西

湖櫂歌》十首,盖竹枝词一类的作品。其第七首云:
半径人家半卖樵,
下郭人家养鱼苗,
黄塘人家半耕种,
城里人家来造桥。


打破一般格律及表现法,质朴直如谣谚,在传统文人的近体诗里是

较少见到的。宋氏《与人论东坡二首》中有云:
唐翻晋宋颜家帖,
几首唐诗守六经?


可以窥见他敢于反叛传统诗学的胆量了。

近来读古诗文,不时产生疑问,始悟以前读书多囫囵吞枣的毛病。
记得陈沆送魏源诗云:“学当欲进转多疑”(上句云“名到无成方肯悔”),
正是说的这种境界,魏氏说,“善学者方能有悔有疑”,是能理解这种
先进修业的真正功夫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常被近人所引用(他们从与刘氏原意相反的意
义上去运用它)。

近日重读《剑南诗稿》,见放翁也有类似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
剪翮笼边百鸟翔。不但意思与刘句相似,而且上句用词也都相同。

关于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意见,在前面关于苏曼殊的诗作中已经谈过
了。

罗瘿公(惇曧)《壬子正月十二日作》云:
夜半惊闻戍卒呼,
咸阳一炬变榛芜。


① 《思旧集》卷十六。
① 《读胡仲旧诗有感》。

饱飏今识鹰难养,
非种谁言蔓易图。
辇下已成胠箧尽,
道旁空见窃钩诛。
九门禁夜行人断,
萧瑟春城冷月孤。


这是咏当年袁世凯为了不愿离开北方地盘,故意造出来的北京大抢

劫案的。作者虽不能深揭其奸,但也不失为对那大丑闻保留一种可信的

史料了。

罗瘿公《辛亥九月任公自日本须磨归国,相见于辽东,旋同还须磨》

第三联云:
百年此日并哀乐,
一姓何当问废兴。


落句,从现在看来是一种常识,但是在晚清北京士大夫中,却不失
为一种大胆的思想了。

人的某些固有的情感反应,虽然往往很顽固,可是如果有某种重要
的思想主宰其心,那么,它也是可以转变的。这种情况,不但是我们所
容易经验到的,过去的诗人,也往往在诗作里客观地表现了它。例如梁
鼎芬句云:

平生好幽居,
闻雨动凄怨。
浏浏竹间来,
昨宵独无闷。
草木歇薰煮,
禾麦发新嫩。
有如脱枷扭,
宽政不汝困。
书词尚皇媿,
民命重缱绻。。。①


作者素来是讨厌下雨的,可是,天旱了影响到人民的收成,就使他

对于雨声有了不同的情感反应。这自然只是一个例子罢了,在精神现象

上,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

王安石《即事》七律第三联云:
佳招欲复杯中渌,
丽唱仍添锦上花。


上句用杜诗“喧呼且复杯中渌”,下句却分明是用俗语“锦上添花”

(另一句或作“寒炉添炭”)。但是注释家李璧却咬定荆公“未必本此”,

而另外引用了卢氏杂记一段关于宫锦的记载来敷衍。这种地方,最有力

地说明前代文人对于民间文化的阶级成见。其实,诗中融入一些民间谚

语,在宋代诗人的作品里并不是很少见的,像陈后山、苏轼等人的作品

就是好例。

解放前,有人指摘民间文艺因求押韵导致用语不通,举出了“地平


《公定太守书耒,喜得雨数寸,复报此诗》(《节庵先生遗诗》卷四)


川”等为例。我当时也颇以为然。后住北方,到各处旅行,常听说“平
川”一词,意犹“平地”,始知自己对于祖国语言所知道的太鲜少。近
读杨万里《过波子迳五十余里,乔木蔽天,遣闷》(绝句五首之一)云:

山穷喜见一平川,

不似林中不识天。
知宋人已经早把它写进了诗里。
又陆游《汉宫春》词(《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开头云:“羽箭雕

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更可见这个词在那时的流行程度了。

新文化运动发生后,林纾曾给北大校长蔡元培一信,攻击新文化运
动领导者的过激言论及文体改革。那封信和蔡的答书,后来成了研究这
段文化思想史的人所常引用的文献。

但林氏在这时期中(1918),曾做了几首五言古风(题目是《岁暮
闲居,颇有所悟,拉杂书之,不成诗也》)。其中一首,是谈他的第四
个儿子读经书的,开首几句云:

举世尽荒经,
人人咸坐朽。
昌言一无忌,
美恶变舜纣。
小壮薹拢
叛道诋守旧。
吾力非孟韩,
安足敌众口?


这是攻击新文化运动主张的,与致蔡氏信及小说《荆生》,同样可
以见出这位卫道者的反对进步和一种无能为力的心情。不过一般文学史
家、思想家很少注意到这个材料罢了。

郁达夫与清代诗人厉鹗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他曾经以厉氏在湖州娶
月上的故事为题材,写作了《碧浪湖的秋夜》。又曾经到杭州西溪法华
山去寻找过他的坟墓。因为没有找到便做了下面一首颇致景仰和眷恋之
情的绝句:

曾从诗纪见雄文,
直到西溪始识君。
十里法华山下路,
乱堆无处觅遗坟。①


这些都是已经发表过的材料,稍为留心达夫文献的人大都知道的。

但是,达夫跟厉鹗的关系,并不止此。我近来重读《樊榭山房诗集》,
觉得达夫旧诗的气息跟厉诗也是相当凑泊的,这不仅像《毁家诗纪》里
的某些篇章的情调,且极像厉氏的悼亡姬等诗。

又达夫论诗说:“。。(不过)像那些文丐的什么诗选,什么派别,
我是不大喜欢的。因为他们的成见太深,弄不出什么艺术作品来”。这
种话跟厉鹗在《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上所说,“诗不可无体,而不当
有派”一类的主张,分明是有相当关系的。自然,我们不能忘记,达夫
的诗和他的诗论,自有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不能都归结
于前人的影响。但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至少可以说是文学思想上的受
到启发或者彼此共鸣吧。


中国过去文人,咏花的诗很多,但是所咏主要就是梅、菊、兰及牡
丹、芍药之类,咏菜花的却很少见。这里多少透露着他们身份的局限和
兴趣偏颇的消息吧。

厉鹗有《城北泛舟看菜花》七律一首,第二、三联说:
连畦金粉雌雄蝶,
十里斜阳子母牛。
北郭不来游女赏,
东风多属野人收。

颇能写出菜花的情调和与游人的关系。但措词优雅、温婉,这也许

正是它的好处和自然局限吧。刘过诗喜用《列子》六■的典故,如:
不因此日沧溟近,
一钓哪能得巨■?① 
安得长竿入我手,
翩然东海钓■归。这种修辞现象,大概是跟作者那种豪迈思想和诗

作有深切关系的。

刘过《呈王山义》二绝之一落句云:
岁寒老树虽荒寂,
会有腊戏春到时。


这也是雪莱“严冬既已到来,阳春其尚迢遥?”的意思。
东坡晚年在海南所作《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

三首之一云: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梢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这首诗自然并不是什么高作,但它颇能写出当时的实景。清代封建
文人纪昀(晓岚)却批道:“牛矢字俚甚”。因为在他看来,像“牛矢”
这类字是入不得诗的。但是,我们却觉得东坡在这些地方是高出于过去
一般文人的。因为他觉得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词,就使用它,并不
管它雅不雅。这也正是我们所惯说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1956 年夏,我与冯至、朱光潜等文艺界同人,赴西北旅行。途中作
绝句数首,中有一首云:
荞麦花红山雪丽,岭南无此好风光。
诗刊出后,读者来信质问,谓荞麦花“白”,不应说“红”。其实,
荞麦花有红、白二种,我在玉门归途所见的,确实是遍地红花。

近偶读吴虞《秋水集》,他在新繁所作绝句中有云:
朝日初升凉露满,
野田荞麦遍红花。

正是一证。又于右任《民治学校园杂事诗》中也云:
荞花如血棉如雪,

① 《寿建康太尉》。
② 《观白鹭州风涛》。
① 山,指祁连山。

早不躬耕计已非。

也是例证。

定庵诗爱连用“箫、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