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时,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张维功和创业团队还必须维持必要的体面。张维功回忆,因为没有车,张打车去一个国有企业谈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距离这家企业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时,张先下了车,然后走过去,因为担心被人家看见打车来的。
    “有的时候很绝望了,就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去死,死也是一种解脱。”张回忆彼时之艰难。
    严峰最初的运气要比张维功好。国信不仅汇集了管理团队“梦之队”,而且公司亦于2005年年初成功开业。但是,开业之后资本暴露了本性。资本此时认为,筹备已经结束,牌照实际上已经到手,因此不再需要原来的打天下、拿牌照的人,而要自己控盘,甚至操盘了。
    但是,谁能料想,性格刚毅的严峰并不为利所动,激烈反抗,最终鱼死网破。换一个角度,如果当时严峰为个人利益顺服,或许还可以享受高管待遇,而国信人寿依然存在,甚至于短时间做大规模;但是非善的种子一旦发芽,迟早会盛开恶之花。
    这样的冲突,其实一开始就种下。因为多数新公司的筹备组与股东往往一开始就是“两张皮”,前者因拿牌有功顺理成章位居董事长或总经理,或者将公司视同己出;后者在掏出真金白银,投入资本之后,很难设想会愿意将公司控制权拱手让人,甚至还希望从中渔利。
    和严峰不同的是,张维功亲手切割了几乎所有民营资本。
    当张维功及其团队接触的企业达到389家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成为透过厚厚云层的第一缕阳光。
    与中石化的最初接触始自2004年6月15日,当张维功最终见到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已经是10月23日。“原定5到10分钟的见面延长到了40分钟。”张维功回忆说,“入股的所有事宜一下子谈妥。”
    接下来的时间里,多家国字号大企业成为张维功的股东,包含中石化、南方航空、中外运、中国铝业、广东电力五大企业,前4家甚至为国资委直接主管的大型中央企业。
    弃民营而就国有,张维功认为,“国有企业对于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都是战略投资,非短期套现”。2004年12月24日,阳光财产保险公司获得了保监会的筹建批文。张维功回忆:“当时我很麻木,只有几分钟的高兴,之后就沉浸在了痛苦的回忆中。”
    2005年9月,阳光财险开业,注册资本金11亿,是我国18家公司中注册资本金最高的一家。
    表10…13 阳光保险原股东构成
    资料来源:保监会公开资料。
    开业之后,阳光财险开始飞一般地野蛮生长。截至2008年2月份,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阳光财险已在全国设立30家省级分公司。
    这其中,张维功非同一般的政经嗅觉功不可没。例如,早在2006年,阳光财险就向保监会递交了寿险的筹建申请。但是递交后不久,“国十条”的利好出台。张维功灵机一动,迅速调整策略,向监管部门递交了一个名为“阳光保险发展战略及设立寿险公司的请示”。2007年3月28日,保监会正式同意组建阳光控股公司和在此基础上组建阳光人寿保险公司。
    2007年6月22日,阳光保险控股获批成立;同年年底,阳光寿险成立。
    表10…14 阳光人寿股东
    数据来源:保监会,数据截至2008年6月14日。
    不仅如此,2008年1月23日,阳光保险控股更上一层楼,更名为阳光保险集团(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3。5亿元),阳光保险成为保监会直管的7家保险公司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国113家保险公司中的7个保险集团之一。(6)
    表10…15 阳光集团股东
    数据来源:保监会,公开数据整理。
    张维功获取政策资源的能力显然非同寻常。“弃民营,换国有”的策略转换,似乎成为他起死回生的关键之役。一个细节是,阳光财险是由中国保监会直管的保险公司之一,这也是保监会成立以来唯一由保监会党委直管的保险公司。
    经历漫长筹备之后,2007年11月26日,第52家寿险公司国华人寿在上海开业。至此时,除了最为难产的公司,国华人寿几乎是最后一家开业,也为这18家新公司画上了一个并不算圆满的句号。
    新公司们艰难的筹备历程,让保监会提高了保险公司股东的门槛。“必须具有战略投资目的,且有可持续出资能力”,成为两道关键的大闸门。
    链接:新资本——戴皓:清静莲花
    新牌照也成为阳光资本家们的舞台。
    2005年2月3日上午,武汉香格里拉,合众人寿宣布开业,合众人寿成为18家公司中第一家开业的寿险公司。
    不过,这没有成为焦点。它的掌门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年轻的福布斯富豪戴皓,却立即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他是谁?他的钱从哪里来?他为何会伤残?作为新闯入者,神秘的戴皓成为猜想的中心。
    开业现场,当时的他以一种异常坚强的姿态震动全场,他坚持站了起来,面对所有的宾客和员工,看一看自己亲手组建的寿险公司。
    表10…16 合众人寿股东
    数据说明:合众人寿股东数据截至2006年10月30日;发起股东永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8400万股股份转让给关联公司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戴皓曾称其人生梦想是:40岁之前做实业家,40岁之后做金融家,再之后做慈善家。这个梦想至少走了一半。所有的新公司中,戴是屈指可数的自己控股,同时直接运筹帷幄的“老板”之一。
    开业之后,戴身上的神秘色彩渐渐减去,一个更清晰的线条勾勒出其传奇式的人生轨迹。
    戴皓,1964年生。1984年,戴皓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哈尔滨工商部门工作近10年。1994年4月,戴皓正式辞职开办哈尔滨中大城市信用社;同一时间,哈尔滨金福典当行亦告成立。
    这是戴皓金融领域之初体验。
    不过,真正成就戴今日之规模的,不是金融,而是房地产。其出生地黑龙江只是小试牛刀,真正聚成戴王者之气的福地还是北京。
    1999年12月,戴皓担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中发实业集团在北京组建北京永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2月,北京永泰开发投资近50亿元、占地103万平方米的北京郦城开盘。
    获得这片土地的开发权,其实并不复杂。因为绿化改造,这片土地被附加多个条件使得多数开发商认为不可能有商业价值,除了少数艺高胆大者,这就包括戴皓。
    凭此一役,北京永泰房地产开发公司迅速跃居京城同业50强之第7。北京永泰则恰恰是发起设立合众人寿的最大法人股东,股权占比接近20%。到2004年,中发实业集团已经拥有28亿元净资产,控股企业5家,参股企业8家。
    然而,人生变幻无常。
    2002年1月4日,东北刚下了新年的第一场大雪,戴皓乘坐的越野车翻到路边10米多深的沟里。此后,戴再也无法站起来。
    严重的创伤,漫长的治疗(从2002年1月到2003年10月)都没有摧毁戴皓的意志,却可能使他比一般富豪体验更多名利与人生的辩证。一个悄然的变化是,车祸后戴开始信佛,清静莲花。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但同时他会为你开一扇窗。”
    戴皓的金融梦曙光乍现。
    但是,新生的合众人寿遭遇了匪夷所思的高管更迭。前后两任来自平安的高管内阁先后倒台。不过,幸运的是,这并没有阻断合众的业务发展。2006年,合众人寿保费收入16。19亿元,于全国40余家寿险公司中跃居第10位。
    2007年4月6日,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以每股6。50元的价格,总计约8。6亿元人民币,购入合众人寿增发的19。9%股份。这一价格创下了中资保险公司首次海外引资的最高价。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隶属于欧洲第三大银行、意大利的第一大银行——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是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欧利盛金融的交易极大地刺激了另外一家日本公司。紧随其后,太阳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以每股8元,总计2。69亿元的代价,购得3393万股合众人寿股权,占比5。09%。
    合众此次交易,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资公司最为合算的股权买卖!危机愈深入,愈显示出其商业价值!
    高价入股只是一面,引入外方之后,原来合众单极的公司治理局面被打破,这对于一家民营保险公司而言,可以形成更为规范的行事规则,至为关键。
    不仅资本,合众亦把引入高管的目光投向海外。2008年1月,香港盈科保险集团前董事总经理陈炳根履新合众人寿总裁一职。早在1997年,这位香港人即曾任内地首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总经理,并在2002年公司实现盈利之际挂冠而去。
    时隔六载,如同友邦的徐正广一样,陈炳根选择重返内地,也算前缘未断。
    不过,业务层面,合众依然偏爱平安旧将。例如,现任坐镇上海的陆峥嵘曾经担任平安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而曾在平安上海打拼多年的全丹颂则领衔浙江,原平安合肥分公司总经理陶东胜跳槽合众江苏。
    胡国萍在离开合众之后,没有返回平安,而是加盟另外一个资本高手刘益谦参股的寿险公司。这位以法人股投资闻名的上海“刘老板”,绝无仅有地参股了两家新公司,一家财险,一家寿险。财险就是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车险;寿险就是乔林领衔的国华人寿。
    不过,外界多猜测,“刘老板”不只是参股,而实际上透过关联公司或者代持股而控股。
    链接:新资本——刘益谦:相信党和政府
    刘益谦亦是一位资本奇人。
    和戴皓比较,刘益谦至少有两点不同。
    戴皓发家于房地产,而刘益谦却从资本中攫取了巨额的财富。戴皓是大学毕业,而刘益谦则崛起于市井。
    不过,最终殊途同归。
    刘益谦有身体异征,其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粗壮。不过,这并非生而有之。
    1963年,刘益谦生于上海老城厢一个普通的家庭,初中毕业后便踏上社会,跟自己一个做皮包生意的亲戚学做皮具制造,每天用锥子给皮革钻眼、引线、缝制。由于右手大拇指使用频繁,日积月累居然比左手大拇指磨砺得粗壮得多。
    1984年,刘益谦在上海老城隍庙的豫园附近租赁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商铺,干起了百货批发兼零售。经营百货期间,上海街头的出租车零星出现,刘益谦买了两辆出租车,一辆自己开,一辆雇人开,同时从事个体出租生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刘益谦开始了其非同寻常的金融投资,初试国库券。彼时国库券发行困难,虽然利率高达10%以上,可是还没人买,负责发行的银行只好打折促销,最低甚至打到七折。
    虽然不懂金融,但是并不妨碍刘老板投资。曾经担任天平车险总裁的谢跃,曾经评价他的老板称:“(刘老板)无知识,有常识。”
    所谓常识,指的是刘的商业嗅觉。当时刘算了一笔账,“利息加折扣,一张100元的国债,一年下来变成了140元,40%的收益相当不错了”。
    再一个案例是买画。199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被一个神秘买家以286万元买下,创中国当时油画拍卖的最高价,而买者正是刘益谦。
    但是,刘益谦并不懂画。事后有人问他,难道不怕被骗,刘答:“人多,争之;价愈高,愈不怕。”
    让刘益谦一飞冲天的则是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炒认购证既是刘益谦积累亿万身家的关键一役,亦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思考致富”的经典案例。
    作为上海滩第一批认购证的炒家,刘真正花钱购买的只有100张,花费3000元,其他的成千上万张都是他“空手”套来的。
    他回忆称,当时大多数人炒认购证的目的是赚取差价,没有搞清楚这个东西的真正价值实际上在于中签后可以认购股票,因此中签率才是关键。
    “我经过调研和简单的计算,大约算出这个中签率是10。3%,这也就表示理论上100张认购证至少有10张会中签,而每1000张理论上都会多出3个中签机会。当时每100张认购证成本价3000元,最高炒到了19000元,明天就要摇号,今天我以每百张20000多元的高价大量收购,但是我并不交付现金,而是与卖家约好,明天摇号结果出来后,再交款。实际情况是,每一张中签的认购证已经炒到了3万元。那么,我花20万元买的1000张认购证,理论上至少中100张,价值300万。”
    而不交付现金,摇号结果出来后再交款,本质上就是一种杠杆比例超高(接近于无穷大)的期权交易。
    一位券商的分析师总结刘益谦的股市炼金术:凭借着超凡的市场感悟,在别人还处于观望时,敢于抓住时机大胆低价介入股票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然后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流通机会来临便及时套现赚取巨额价差。
    刘益谦却对之以常识论:政府制造了股市,自然会有一些问题和矛盾短时间内不能解决,但是政府绝不会永远不解决这些问题,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投资机会永远是公平的,关键看谁更有耐心而已。
    “相信政府”,这句话居然出于一个股票投机家的口中,实在耐人寻味。
    大肆收购法人股,就是对刘益谦上述常识的最好注脚。
    2000年1月初,刘益谦成立了新理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收购法人股,因为自然人不能从事法人股交易行为。接下来的两年里,刘益谦指挥着新理益四处出击,通过协议受让或竞拍方式大量收购上市公司法人股。截至2004年12月31日,新理益位列前十大股东地位的上市公司就有10余家,股份总量约2。5亿股。
    不过,刘益谦只是判断对了一半。2002年,国有股启动未几就被迫暂停,此后便是茫茫的熊市。
    神奇之处在于,刘益谦此期间不仅号称转型实业,而且成功坚持至股权分置改革,迎来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波罕见的牛市。
    对于资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