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年年底,千万高薪至此或将“作古”。
    12月初,保监会下发“限薪令”,要求国有保险企业加强对薪酬发放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规定和程序发放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而这一规定,同样需要其他公司参照执行。
    中再失策 刘京生失意
    和马明哲一样,遭遇薪酬危机的还有中再保险的一把手刘京生。2008年8月前后,刘京生意外被免,中再沉疴浮出水面。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再在注资后业绩不振,高管管理能力已受股东质疑,而近期不被认同的一次‘奖金事件’,最终成为了此次人事地震的导火索之一”。
    中再今日之问题并非一人之过,更非汇金搅局;病之治理结构,佐证亦不充分,究其根本乃是失之战略。
    WTO胶着之时,再保险法定业务成为谈判筹码之一,约定逐年递减,直至取消。中再以一家公司之力,承载国家政策的转变。因此,中再分家之时,监管部门网开一面,多批了几张牌照,分别成立了中再寿险、中再产险和大地保险,并控股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打造了中再“一拖四”的格局。
    战略层面,借此政策东风,中再获得一家直接保险牌照,希望通过直接保险业务,拉动乃至补充再保险业务。
    但是该策略有两个不足。一是未囊括值钱的寿险牌照;二是控制的经纪牌照形同鸡肋。中国第一批保险经纪公司大都鲜有作为,例如上海第一家、国内第三家保险经纪公司——东大保险经纪公司,成为股东加速处置的“不良资产。其挂牌出让的股份,即便价格只求保本,但仍长时间无人问津。而保险公司做中介尚无成功的先例,新华人寿在关国亮时代轰轰烈烈地搞过一段,也归于沉寂。
    此后的经营,更是一误再误。中再的特点和特色均在于再保险业务,发展再保险业务应该成为重中之重。不幸的是,这两块业务中再都没有做好。寿险再保首先遇人不淑,投资亏空巨大;财险再保面对原保险的低价竞争,鲜有丰厚的利润空间。
    三张保险新批牌照中,异军突起的反而是大地保险。但是,大地保险乃是传统的产险经营模式,规模越大,资本金饥渴越甚。因为大地保险的业务中,主要还是利润微薄的车险业务。
    按照常理,有搞再保险的兄弟公司支持,大地保险应该在大项目、产险大单上所向披靡,至少占得先机。但是,恰恰是这一方面,大地并无过人之处。
    中再成立之初,资本瓶颈显而易见。
    2007年4月,汇金注资之后,中再集团注册资本金达到361。49亿元。其中,汇金注资40亿美元,持有85。5%的股份,原股东财政部持有14。5%的股权。按照注资日汇率1∶7。727计算,40亿美元的投资相当于310。8亿元人民币。
    对于新中再,汇金显然拥有超人的话语权,其董事会由10人构成,来自汇金的董事未超过半数,共有5位: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巡视员庞继英(任副董事长)、汇金副总经理李笑明、汇金保险股权部主任孟兴国、汇金外派董事任小兵(原华安保险副总裁)、汇金外派董事刘丰(原中国保监会辽宁监管局局长)。
    引“狼”入室,为刘京生个人的离场埋下前因。
    汇金成为大股东之后,中再提出了整体上市。甚至在刘京生黯然下岗之后,8月29日,中再集团新任董事长刘丰、总裁吴高连首次与该公司干部员工见面时,亦再提“稳步推进公司上市”。
    其实,获得汇金40亿美金之后中再不差钱。一种猜想是上市为完善治理,但是,完善治理应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再的战略南辕北辙!
    对于领头人刘京生的“奖金门”,也有另类说法。
    据说,刘曾经向薪酬委员会提出发放奖金事宜,但是迟迟没有回应,情况不明。而中国金融企业向来有年终发奖金的习惯。或许是迫于下属的压力,或许是自身使然,刘京生在没有等到薪酬委员会的结果之前,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员发放了奖金。
    表面上,汇金是由刘京生主政时引入,后来却心生芥蒂,这显然也超出他的预料。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汇金注资两年之后,2009年6月17日,“中再集团党的关系和领导人员管理划转中投公司宣布大会”在中再集团召开。这意味着,中再和保监会之间的最后一点血脉被分割。同时由中国保监会直管的国有保险公司,减至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集团(原中保控股)4家。
    中再的控股股东汇金公司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旗下控股5家银行、2家投资公司、2家证券公司和1家保险集团公司,成为一个超级巨无霸。
    作为尾声,赋闲7个月之后,2009年,刘京生重新回归业界,成为人保健康险监事会主席。
    退保!退保!
    2008年,整个行业走了一次鬼门关。年中盘点,偿付能力骤降;步入下半年,退保风潮风起云涌,几乎拗断了保险公司的生命线——现金流。
    20年走100年的路,中国商业保险创造了奇迹。
    过去20年,尤其是2002年以来,保险行业快速做大资产规模。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善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通过上市,四大保险公司先后登陆海外或者国内之证券市场,以此根治“利差损”,并来解决保险行业的问题;加速中国保险之国际化,例如海外上市、海外投资以及海外并购等,开创中国保险50年未有之大变局。
    不过,20年走100年的路,中国商业保险不经意间也走上歧途。
    整个行业热衷于叫卖保障功能极度退化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上保费、冲规模,只“做大”不“做强”。把实质为委托的投资资产都纳入保险规模的统计。
    证券市场火爆,投资收益尚可之时,矛盾被掩盖,被隐藏。但是,一旦潮水退却,市场牛熊切换,甚至宏观经济进退维谷,所有的暗礁均将暴露于阳光之下。押注投资型保险,资产配置暴露于二级市场,实际上成为高悬保险行业的“堰塞湖”。上游积累的体量越大,下游越是惊心。
    比如,2008年上半年,上海寿险市场总保费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6。74%。(2)这其中银保和投资产品居功至伟。其中,银保业务保费收入125。27亿元,同比增长140。48%,占总保费46。86%。新型产品保费快速增长,尤其是投连险和万能险已占到人身险业务的36。69%、寿险业务的46。90%。
    但是,这样的结构风险极大。
    上海保监局发出了异常严厉的警示。“银行保险业务占比过高,而保险公司对银保渠道依赖过深,极易产生保费规模的大起大落;投连险和万能险类产品占比过高,弱化了保险的保障功能;退保率仍居高不下,业务品质亟待提高;销售误导引发的诚信问题及由此产生的行业形象问题继续存在。”
    这个矛盾不断积累,至于半年盘点,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出现险情。
    截至6月底,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达到12家,比年初增加两家,其中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偿付能力不足,保监会向一度风生水起的大地财产保险公司下达了一纸“监管函”,暂停其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5个省市的非车险业务。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观察到,2008年以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平安寿险与平安产险的偿付能力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2008年上半年平安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07年末的287。9%降至121。3%,产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也由2007年末的181。6%急速下降至111。8%。偿付能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2008年以来股市深幅下跌导致权益部分缩水以及平安寿险和产险业务的较快增长。
    其背后的逻辑是,证券投资浮盈变浮亏,但是保险公司不愿意计提亏损准备金,因为计提亏损准备金之后,直接反映至当期的损益。不过,当期损益虽然可以粉饰,浮亏的事实却不能掩盖,其可供出售的资产大幅减少,从而影响资本公积,影响净资产。这会导致净资产出现巨幅下滑,不是几亿,或者几十亿的减少,而是几百亿的减少。净资产减少,直接负面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偿付能力充足率从300%、400%,短时间腰斩一半。
    不过,本轮危情更甚于前。
    利差损时代,投保人得利,保险公司亏损。
    平安的投连险风波,受影响的多数还是有钱的客户,加之应对还算充分,平安“花钱免灾”。
    中国人寿的分红险,尽管收益率低,或者略低于同期存款,但是由于是低利率时期,老百姓参考的目标也低,因此危情尚可。
    但是,本次危情完全不一样。首先,投资型保险的规模数倍于前,同时影响巨大。部分公司、部分渠道已经将投连等产品卖进农村地区。第二,高利率时期,投资人的预期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五年期存款已经达到5。8%。保险资金的投资面对巨大的压力。尽管协议存款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达到5。3%,但是,债券投资收益相对有限,证券投资则可能亏损。综合下来,4%左右的投资收益,难以满足市场的预期,矛盾进一步激化。
    图14…1 1985—2007年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及寿险预定利率调整情况
    市场开始用脚投票。退保!退保!
    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上证指数跌幅达60。10%。中国股市全球跌幅第一,导致保险业投资收益大幅下降。截至2008年11月底,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930多亿元。而2007年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2791。7亿元。同期13家主要寿险公司的投连险账户收益,其中激进型和平衡配置型等与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关联度较高的账户全部呈现亏损。
    同时,大多数万能险产品的结算利率在大幅下滑。投资型保险的收益全面败退,六七年前席卷全国的投连险退保风波又开始重演!
    2008年国庆前后,退保风潮已经在天津、山东地区蔓延,部分保险公司退保率甚至达到50%。在广东,投连险退保也正呈扩大态势。虽然上海、江浙一带的投连险客户未出现大面积退保,但市场销售已不能与去年同日而语。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对于投连险提出了公开的反思,“在目前的市场水平下,中国并不具备发展投连险市场条件”。
    同为投资重于保障的万能险,日子也不好过。同期,部分保险公司,其万能险销售占比下调幅度最高达80%左右,部分保险公司甚至初步计划在2009年下半年全面停止万能险的销售。
    而大量退保直接威胁到保险公司的生命线——现金流。
    希望挽狂澜于即倒。
    2008年8月19、20日,保监会召集各保监局和各寿险、健康保险公司负责人召开寿险工作会议。这是事隔多年之后首次召开寿险工作会议。
    会场气氛肃杀,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罕见地痛陈寿险行业的问题和风险。陈文辉不客气地指出三大问题:“一是速度大起,创10年新高,但可持续性不强,今年银保业务过快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明年能否延续尚难确定,可能造成明年业务增长速度的大落;二是业务结构不好,主要是期限短、保障功能弱的趸缴投资性业务;三是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邮渠道的井喷式增长。”
    “一是行业大起大落的风险,这是当前寿险市场最大的风险;二是大起大落可能引发的偿付能力下降、误导、退保与现金流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三是投资性业务过度发展,保障性业务发展滞后,可能偏离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
    会议之后,保险产品结构转型箭在弦上。“加大产品监管力度、开展银行保险专项检查、压低趸缴业务规模、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降低银保业务增长速度,实现寿险软着陆。”
    宏观经济领域的“软着陆”首次被用于中国的保险行业,说明当时的情势已经刻不容缓!然而,积重难轻返。
    保费增长如同掉头向下的A股市场一样,单边下坠,几乎形成“硬着陆”之势。
    图14…2 2008年1—10月全国寿险单月总保费同比增长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和讯保险。
    单月寿险保费自2008年8月以来出现明显下降。其中,10月创2008年单月寿险保费新低。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保险行业全面环比负增长。七成中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环比出现负增长,平均负增长达26。39%。
    而三大“豪门”10月保费增速也不同程度放缓。中国人寿10月份单月实现保费收入162亿元,较9月份单月234亿元明显减少,且单月保费增速也从9月份同比增长53%下滑至42%;
    银保成为调控的重灾区。
    而真正让人不安的是个人渠道保费增速的下降迹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个人渠道保费增速从2008年前8个月的21%下降到前10个月的14%,申银万国据此分析认为,这表明中国人寿9月到10月个险渠道出现了负增长。同时,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可能会导致居民购买保险尤其长期缴费产品的意愿和能力下降。
    AIG危机
    大洋彼岸,没有格林伯格的日子,国际保险巨擘AIG于2008年经历一次生死考验。旗下子公司制造的一剂超级毒药,几乎动摇了这家老店的根基。
    AIG旗下有四大业务板块,包括财险(通用保险)、寿险与退休金业务、金融服务和资产管理。
    此番暴露财务坏账黑洞的,恰恰来自收入最少的金融服务板块。金融服务板块中,主要的子公司有AIGFP、ILFC、AGF和AIGCFG。
    本次闯祸的就是AIGFP。AIGFP为“AIG Financial Products Corp。”的缩写。
    AIGFP大量出售了一款名为超高级信用违约掉期(Super Senior Credit Default Swaps,CDS)的产品,该产品为CDO(抵押贷款债券)提供信用违约掉期合约。不良的CDO为诱发次按危机的衍生金融产品之一。
    这个产品约定,只要购买了AIGFP的CDS之后,AIG就承诺当承保的证券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