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最后竟无处立脚了。  50年代后期,他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已不 

满足于单纯表现迷宫中的精神游戏,作品中写实成份增加。1960年出版长篇 

小说《彩票》,作品在迷幻的情境中溶入了厚重的社会内容,既充满想象力 

又颇能发人深思。 

      《彩票》写的是一次神秘的航行。一群买彩票中奖的人被邀请乘远洋巨 

轮去航行,他们高高兴兴地上了船,渐渐地都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氛:船 

开往哪里?没人知道;船长在哪里?也没人知道。一伙年青人说他们打听到 

了船长的下落:他正生着病,就在船尾躲着。许多人要去找船长,却发现通 

往船尾的路都堵死了。于是大伙都挖空心思想办法通过障碍,结果有些人到 

达了船尾,更多的人则滞留原处。这些到达船尾的人发现了什么?轮船最后 

开向何处,作者未作交待。有人问及科塔萨尔时,他说他也不知道。作者将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份的一群人集中起来,由一个偶然的机会将他们置于 

同一生存处境中,无非是要检测一下,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迷惘,各人 

将有何作为。各人都在进行探索,但途径和结果却大不一样。 

     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是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踢石戏》。小说写一 

群阿根廷青年,对国内生活感到厌倦,而向往西方社会的花花世界,于是移 

居巴黎。置身于这个国际大都会,他们徘徊于灯红酒绿之间,却感到无所适 

从。他们无法将自己溶入这个社会,孤独感窒息着每个人。况且,他们逐渐 

发现,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欧洲,许多人生活得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快乐, 

对外来人更非乐土,于是他们告别巴黎,回到了祖国。书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折射着作者本人的内心矛盾:国内生活、本土文化不能令人满意,但国外的 

现代化都市也不是自己的栖身之地,绕树三匝,不免彷徨迷惘。 

      《踢石戏》是长篇小说,但各个章节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都可独立成章, 

合在一起又明显是一个整体。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方法,时间和 

空间顺序经过重新排列组合,情节跳跃式发展,只给出事件发展的片断和零 

碎场面,而将大量的内容储存在叙述的缝隙中,由读者根据已有的线索去发 

掘。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提供的是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则只给出图样, 

由读者去加工完成,作品呈现出接受美学的所谓“召唤结构”。立体主义画 

派的拼贴手法也被作者用于小说构思中,新闻报道,述评等文献性资料常被 

用作拼贴材料。前期小说中的迷幻色彩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渲染,整部作品所 

要营造的就是一座社会迷宫,每个人都置身其中,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作 

者所要描述的,是在迷宫中盲目摸索的众生相。 

     科塔萨尔的 《踢石戏》发表后,评论界一致称之曰“反小说”,认为它 

全面背弃了传统小说的观念和手法。科塔萨尔自己说,从美学角度说,他也 

许越写越糟,但他很高兴,“因为我越来越接近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 

描写的对象。从某种意义说,这似乎很像自杀,但自杀总比充当活僵尸要好。 

也许有人会想,一个作家竟然要拆毁他的写作工具,这岂不荒唐。可是要知 

道这样的工具已经显得陈旧啦。所以我愿意从零开始,重新武装自己。”看 

来他是刻意求新,创立一种最适宜反映拉美现实生活的新形式。 


… Page 73…

               7。富恩斯特——世界主义者眼中的民族现实 



     卡洛斯·富恩斯特(1928~ )是墨西哥小说家。他生长在一个外交官 

家庭,从小就接触多种外语,并曾在美洲大陆和欧洲许多国家游历。语言的 

优势和广博的见闻使他视野开阔,也增加了他作为作家的使命感。欧美国家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研究层出不穷的新成就,使他备感拉丁 

美洲国家的落后,经济状况更是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说:“我活着就是为了 

写作。要写豪富和贫困、奋斗与消沉、爱情与仇恨”,富恩斯特与前辈作家 

的一个明显不同是:作为一个世界主义者,他更多地师法欧洲文学大师们的 

手段,更倾向于以欧洲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解释拉美人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 

作品在欧洲广泛流传,对欧美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富恩斯特的成名作是1959年发表的《最明净的地区》。此后还发表过一 

系列独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如《好良心》(1959),《阿尔特米奥·克鲁 

斯之死》 (1962),《换皮》(1967),《遥远的家族》(1980),另有一 

部戏剧集《原始的君主》(1971)和两部文学论著:《西班牙美洲新小说》 

和《两个门户的房子》(1970)。 

      《最明净的地区》是他的代表作,他自称是一部“墨西哥现代社会的总 

结”。作者以首都墨西哥为背景,展示了从民主革命到50年代墨西哥社会的 

历史和现状。长达30年的独裁统治结束了,墨西哥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折。 

作者的笔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探幽发微,对这个巨富与赤贫并存、 

平庸而又怪诞、充满纷乱与迷茫的国度进行了仔细诊断。他抨击为富不仁的 

经济暴发户,见利忘义的奸商和丧失廉耻、四处钻营的政客,指出墨西哥今 

天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是1910年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 

主义势力仍然主宰着国家的命运。在墨西哥城这个“最明净的地区”,也充 

满着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活得没有安全感,没有希望。伦理道德观念, 

价值观念一片混乱,许多人自甘下流,醉生梦死。有的人随波逐流,游戏人 

生。银行家罗伯雷斯由赤贫而暴富正是由于这个混乱的社会给他提供了可乘 

之机。他的人生态度是:要么发财,要么饿死,要发财就得不择手段。诺尔 

玛·拉拉格伊是充满欲望的女人,她的生存意义就在于认准金钱和男人穷追 

不舍,不惜冒险去寻求刺激。伊克斯卡·西恩富戈斯是个有特异功能的人, 

他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洞悉一切,作者正是借助于他的眼力,将社会的真 

相和人们灵魂深处的隐秘揭示出来。知识分子沙马格纳是社会良知的代表, 

他认为墨西哥正在抛掉独特的民族传统,变成一个堆积着从世界各地冲来的 

种种破烂与脏土的垃圾场。他主张抵制欧洲的渗透,特别是“精神渗透”。 

作者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西哥本来就是个在血统上和精神文化上多种因 

素交融而成的国家,继承传统和接受欧洲影响都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推陈出 

新,创造属于当代社会的新东西。 

      《最明净的地区》在写作手法上从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 

部曲得益不少。帕索斯用过去时写现在和大量插入报纸标题,新闻剪辑、商 

业广告的“新闻短片”手法也是富恩斯特的惯用手法,同时他还将福克纳用 

现在时描写过去的手法,劳伦斯用将来时叙述的手法也一并采纳。由于他将 

多种手法熔于一炉,这部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富恩斯特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 


… Page 74…

这部小说以同名主人公在弥留之际对一生的回顾为线索,叙述他在墨西哥革 

命战争和战后的经历。克鲁斯是黑白混血儿,小时候是淘金的奴隶,投入革 

命战争后,逐渐形成了对爱情、忠诚和正义的看法。战后他身居高位,手掌 

大权,钱财滚滚而来,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忠诚和正义感却已丧失, 

他也无力爱什么人了。作者想要指明:墨西哥的精神财富已经枯竭,如同行 

将就木的克鲁斯。应当有个新的墨西哥出现。 

    作者塑造的克鲁斯,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其性格也在改变,他残暴而 

多情,狡诈又单纯,使人敬畏,又使人扼腕叹息,是个很能打动人的形象。 

作者在艺术表现上继续探索新方法,有时以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 

有时将三种时态混合在一起。在结构上他采用了易卜生剧作那样的回溯式方 

法,即从临近高潮处落笔,情节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往回叙述,从病倒, 

老年,壮年到儿时;一是往前发展,从病倒到死去,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推 

动情节发展。这样大大扩展了作品的时空容量,又使情节更为集中。 



                   8。马尔克斯——魔幻现实的见证人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3。6~ )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 

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义的最杰出典范。按瑞典学院的说法,“他的每一部 

新作都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而受到满怀期望的批评家和读者的欢迎”。 

     当瑞典学院于1982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虽然他的长篇小说《百年 

孤独》已再版上百次,发行上千万册,风靡全世界。但马尔克斯创作的巅峰 

时期并未过去,三年后他又发表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再次引起轰动。  1993 

年他又完成题为《爱情和其他魔鬼的故事》长篇小说。他的辉煌的创作成就 

使人感到,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给他带来了荣誉,他也给诺贝尔文学奖增添 

了光彩。 

     马尔克斯的主要作品除以上所提之外,还有《枯枝败叶》(1955)、《恶 

时辰》(1961)、《家长的没落》(1975)、《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和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1962)。 

     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写一位退伍上校晚年贫困孤独的生 

活,上校形象的刻划逼真传神,极有特点。作者原本要将他写成一个喜剧人 

物,但动手写作时,长期刊登他作品的《目击者报》被政府封闭了,作者的 

阴郁心情立刻在作品中留下印记,上校的强颜欢笑和作者幽默笔法中总透露 

着缕缕苦涩的味道。作者对这篇作品极为钟爱,认为艺术价值在《百年孤独》 

之上。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反寡头小说,写独裁总统尼 

卡诺尔的一生。这个总统有无数个情妇,生有5000多个儿子。他母亲去世, 

他下令全国举哀100天,并把她的生日定为国庆节。他让老婆控制政府的各 

个要害部门,刚出生的儿子也被授予少将军衔。民众终于忍无可忍,起来推 

翻了他。作者将这位暴君的丑恶行径夸张到难以置信的程度,故意造成一种 

荒诞感,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百年孤独》是作者已获定评的代表作,它的面世被称作拉丁美洲的一 

场“文学地震”,西方世界称之为“当代的《堂·吉诃德》”。马尔克斯因 

此被认为是“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 


… Page 75…

大的天才”。 

      《百年孤独》以小镇马孔多为活动场所,写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生活, 

人物众多,结构盘根错节。 

     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作者认为“拉丁美洲 

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 

的戏剧的总和。”“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作家的责任是唤起人们 

对历史的记忆。它写的是一个大家族,同时也是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兴衰史。 

作者的取材有着严格的现实依据,书中生活场景以他的故乡或主要居留地为 

蓝本,主要人物大都以他本人那个庞大的家族的成员为原型,许多细节是他 

亲身经历,比如开头那段讲奥雷连诺上校在行刑队前想起的那个参观冰块的 

下午,完全取自他同外祖父观看冰块的事实。他的整天趴在地上吃土的妹妹 

也被写进了小说。就连长猪尾巴这样离奇的事,据作者所言也是确有其事。 

 “以现实为依据”,这是他信守不渝的创作原则。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现实仅仅是坚硬牢固的河床,那奔腾咆哮,裹挟 

着枯枝败叶,泥沙鱼虾,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是想象的洪流,那蒸腾浮荡在 

水面河堤上挥之不去,迷离朦胧的是超现实的云雾。作者所关注的,始终是 

拉美人的精神现实。 

     作者写霍·阿卡迪奥的死是这样写的: 

     霍·阿卡迪奥刚刚带上卧室的门,室内就响起了手枪声。门下溢出一股 

血,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前进,流下石阶,爬上街 

沿,顺着土耳其人街奔驰,往右一弯,然后朝左一拐,经直踅向布恩迪亚的 

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 (免得弄脏地毯), 

穿过起居室,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蜿蜒行进,悄 

悄地溜过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 (她正在教奥雷连诺·霍塞学习算术),穿过 

库房,进了厨房 (乌苏娜正在那儿准备打碎36只鸡蛋来做面包)。 

      “我的圣母!”乌苏娜一声惊叫。 

     于是,她朝着血液流来的方向往回走…… 

     马尔克斯构思《百年孤独》达16年之久,直到脑海中兀然跳出这个场面, 

他才感到对全书的风格有了把握。在这里,街道,房间,乌苏娜和阿玛兰塔 

的行为动作都是精确可信的写实手法,唯有那一股带着生命余热、充满灵性 

的血流,伴随着神秘的气氛,它是虚幻的,然而以它来表现亲人之间的心灵 

感应,却又是极为真实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