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x刺志论x 帝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 
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形气相反,谷气不应,血脉不浮,故皆反,法当病。 
曰∶何谓反?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寒伤形,故气盛身寒。热传气,故气虚身热。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气小则脱血而下,故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谷少气多,乃胃中邪气并入于肺,而非正气之多也。 
脉少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留胃中而作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也。 
x阴阳应象篇x 曰∶天之邪气,感即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肤筋脉。 
四时之气,天之邪也,感之则害五脏。饮食寒热,感之则伤六腑。地之湿气,感则有伤经 
脉,故害于皮肤筋脉,各以其近而受害也。 
x太阴阳明篇x 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此言贼风虚邪,阳受之入六腑。饮食起居,阴受之入五脏。与阴阳应象论∶天之邪气害人 
五脏,水谷寒热害人六腑,两说相反,其理安在?此谓虚邪外伤有余,饮食内伤不足,二者之伤 
互有所受,不可执一而言伤也。惟湿从外伤,故及皮肤;湿从内成,亦伤脏腑。此又不可一途而云然也。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此言物极则反,理之常也。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风,阳气也。湿,阴气也。阳从上,阴从下,火就燥,水流湿,类也。 
x阴阳应象篇x 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忧思悲恐,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 
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灵枢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若五志不常,寒暑过度,戕贼天真, 
何可长久? 
x六元正纪篇x 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 
闭肿。 
湿胜濡泄,水气内胜,则伤脾胃,而泻利也。其则脾胃之气一行水道,溢于皮肤,则为 
水闭。肉如泥,按之陷下而不起也,故曰 肿。 
x太阴阳明论x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对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 
(胃气不得径至,以达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 
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 
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禀气于胃,袭脾而布化。脾不布化,故四肢不用,胃气不能独施故也。 
x脉要精微篇x 曰∶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与,其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 
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x气厥论篇x 帝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热于肝,痈肿少气。脾 
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鬲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 
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 
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移 
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 
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 
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脏腑相移,各以所司而为病,皆由气厥逆而得也。 ,伏同。 
x调经论篇x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 
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寒气在皮肤之外,则上焦不通,而发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王安道曰此阴字,指人身之阴与水谷之味也。夫有所劳倦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小者,壮 
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 
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则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养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 
衰少,则清无升浊无降矣,故内 
热。汪寅谷曰∶人身之中,阴气虚损为热。盖劳倦伤脾,胃气因虚下陷,重压下脘气道之分,而 
上焦之气,因以不行,少火郁为壮火,而为内热伤气等证。其治以东垣补中益气为宜。斯所谓劳 
伤形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乎?内伤之说,盖原于此。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 
泄越,故外热。 
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蓄聚无所留行矣。寒气 
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 
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温气,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 
x举痛论x 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气皆能致病,故 
问之。)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怒则阳气逆上,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何以明之?怒则面赤,甚则色苍,经曰∶ 
盛怒不止,则伤志明。 
喜则志气和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 
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故气收矣。 
腠谓津液渗泻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泻之处,皆秘闭 
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泄也。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根据,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于力役,则气奔速,而阳外发。喘息汗出,外内皆逾越常纪,故气耗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九气致病,于此可详矣。 

卷之二内经要旨(下)
论治篇第四
属性: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治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小络,当是手少阴 
心经之小络。)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x异法方宜篇x 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按摩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之民多食鱼,鱼发疮而热中,盐发渴而胜血,故民黑色病疮疡, 
治宜砭石。砭石,以石为针,而决脓血。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 
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之民,水土刚强,腠理闭密,外邪不能伤,故病多内伤七情,饮水色欲而已。治宜毒 
药攻其内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 
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水寒冰冽,故病脏寒,其治宜艾灸烧灼,谓之灸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之民嗜酸,故腠理致密。又卑下之湿内郁而不得发泄,故病挛痹。用微针所以疏泻之是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 
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湿,故生物众,四方辐辏,故民食杂不劳 然湿气在下,民多病痿厥寒热。治宜 
导引,谓摇其筋骨,动其支节,按跷,谓抑皮肉捷举手足是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圣人治人,随方而各得其宜也。 
x阴阳应象篇x 曰∶善治者治皮毛,止于始萌。其次治肌肤,(救其已生。)其次治筋 
脉,(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此言治病当治其未病,则易愈。延及腑脏,则病深而难愈,故曰半死半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始起者,轻微在于经腠,外邪未及深入,可剌以针而泻之。已,止也。 
其盛者,可待衰而已。 
邪气盛甚,而遽止之,非惟不足以祛邪,而正气亦反受其伤也,故必待其衰而治之。如 
藏疟者,不可于其势之方兴而止,痢者,必俟其势,将艾,如兵法避锐盛而击惰归之意也。 
因其轻而扬之。 
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 
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重,则沉重而下坠者,如痢后重者,减去之,即泻其实也。 
因其衰而彰之。 
彰,犹杨也。此指伤寒邪气已衰,欲作正汗者,因而扬于外也。朱肱氏云∶伤寒七八日, 
忽然两手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正汗来,用甘草、细辛之类助其汗,正谓此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过也。如膈上痰壅盛者,用稀涎之类吐之,使上越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 
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心下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湿热之为,以黄连、枳实、浓朴之类泻之, 
使内消而无滓秽形之于外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此言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 
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伤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黄之类,以发其汗也。 
其 悍者,按而收之。 
疾悍暴,按降收敛也。盖谓阴虚火炎上而为喘嗽等证,宜以滋阴降火之剂,如四物汤加 
柏、知、五味子之类,故曰∶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散,汗解也。泻,下也。盖谓疫瘟之邪,从内而达于外者,并表里兼治,如防风通圣之属, 
故曰∶散而泻之。 
血实宜决之。 
瘀血壅盛者,宜红花、苏木之属通之。如产后积恶经闭聚胀等证,用黑神散以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引,犹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阳气下陷,而用升提之药,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又导引 
家使其气行通畅亦是。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神气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温养神气而调和之,精不足宜饮食药品之滋味以补之也。 
有余者泻之。 
邪气有余者为实,实者泻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补之。 
正气不足为虚,虚者补之。《本草》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气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证。而内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之类下之。 
下者举之。 
正气下陷,举而升之,如泻泄痢疾久则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坚者削之。 
坚积于内,以三棱、莪术之类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于经者,除去之。 
劳者温之。 
温,温养也。劳倦内伤者,当澄心息虑,以温养之。 
结者散之。 
阳气结滞者,如气郁不舒,用青皮、香附、枳壳、紫苏之类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击也。积块不移,各从所恶攻之,如 砂、水银去肉积,神曲、麦芽 
去酒积,水蛭、虻虫去血积,木香、槟榔去气积,附子、硫黄去寒积。又云气血留积为毒者,不 
以毒药攻击之可乎?如紫苏去鱼腥积,丁香、桂心去菜积,如贝母、南星、硝、黄草药之属,敷 
贴而攻之亦是。 
燥者润之。 
《本草》云∶润可以去燥,如麻仁、当归之属是。 
濡者燥之。 
燥可以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急者缓之。 
如火气上逆而急者,生甘草之属缓之。 
散者收之。 
阳气精神耗散者,以五味子、酸枣仁之类收之。 
逸者行之。 
过乎安逸,气血凝滞而成病者,使之行动,以道其阻也。 
惊者平之。 
惊者,有所激而然,宜和而平之,或用平惊之药,或以平常习见之法平之,则不惊也。如《病 
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