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 
之能鸣,平常也,何惧之有?且言且击,患人目见,久之而心自定,以后则不惊惧。此则平之之法也。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总结上文,量病证候,适事而用之。 
x汤液醪醴论x 岐伯曰∶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 
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足者何? 
曰∶神不使也。曰∶何谓神不使?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病而至于形弊血尽,精神脱去,可知虽有汤药针石皆弗之能起也,故病不可愈。此今世之人 
斫丧故也。 
今精神坏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卫并除,故神去 
之而病不愈也。 
神去则机息。精神者,生之原。荣卫者,气之主。神气俱无,生意则不使矣,病何由痊? 
x移精变气论x 岐伯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八 
风,八方之风也。五痹,骨脉筋皮肌是也。)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 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草苏谓药煎,草 谓草根。枝,茎也。凡用药有用苗者,有用根者,有用茎者。用而不愈, 
则兼其苗、 、华实而用之,俾其相佐助而去病也。故云∶本末为助。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如春气在经脉,治当随所在而伏其邪。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 
逆从,如升降浮沉当顺寒热温凉逆从是也。 
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粗工,粗略者也。凶凶,不料事宜之可否也。如此则旧病不愈,反增新病也。 
x藏气法时篇x 帝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岐伯对曰∶五 
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易时则贵,失时则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五脏之气,歇为间,旺为甚,则死生之期也。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气有余也。)急食甘以缓之。 
急,急速也。风伤肝,风性急速,内为飧泄等证,以升提之药如甘草之甘缓之,故曰∶风 
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云云。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心气虚也。急食酸以收之。 
缓,舒缓也。心主热,在液为汗,心热则腠理舒缓,而为汗泄等证,以酸枣仁五味子之酸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主湿,湿气内袭,而为肿满等证,以苍、白术之苦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幸,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气,肺气上逆,而为咳嗽等证,则以葶苈、黄芩、诃子皮之苦泄而降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主水,肾热则液涸,而为阴火等证,以黄柏、知母之辛润之。或肾液枯而大便结燥者,用 
当归、红花之辛润之,故曰∶大便难者取足少阴,此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平旦慧, 
(爽也。)下晡甚,金旺然也。)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酸味收,故泻宜当咸泻之,然肝欲散,不当又以酸收咸软为补之、为泻之也。肝主筋,风邪 
伤筋则挛,以川芎之辛散之则补,以芍药之酸收之则泻。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年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 
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取其柔软、舒缓之意。心主脉,火邪内结,则脉坚实,以芒硝之咸软之则补,以甘草之甘 
缓之则泻。 
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鲍食湿地濡衣。脾 
病者,日 慧,( ,昃也。)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恶湿,所以湿与饱皆伤脾,脾伤则胃气下陷,少火郁为壮火,以甘草之甘缓之则补,以 
黄连、大黄之苦下之则泻。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 
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主气,肺热则清气耗散,而为汗出喘嗽等证,以五味、乌梅之酸收之则为补,以麻黄、 
桂枝之辛散之则为泻。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 HT (烦热也。) 
热食温炙衣。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主二便,泻痢则下虚,以黄连、黄芩之苦坚之,则下元固闭,而为补。以芒硝之咸软之, 
则下元失守,而为泻。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 
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以胜相加,如病肝木,则肺金以胜而加之,至己所生则愈,至克己之气所不胜而甚,至生己 
之气而持,至己自旺之位而起。先定五脏之脉,谓肝弦心钩肺浮肾营脾代之类。如经曰∶必先知 
经脉,然后知病脉,乃可言间甚、死生之期云。 
x血气形志篇x 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谓形不劳而志思苦者,结虑深思,荣卫乖否,宜盛泻虚补,灸刺为宜之,此顺气之道也。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筋骨不劳,心神悦怿。病生于肉,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以石破之,今世之用 
针以破决之是也。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劳形者伤筋,治以药熨及导引,则筋自舒而愈也。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志俱苦,则气血两耗,而咽嗌为之不利也。治以百药,乃荣卫益理,气药、血药并行是也。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醪药。 
按摩,所以导其闭塞,而使之通其经络者也。醪药,则药酒也。药以酒渍,使其能通经络 
血脉,而善行气者也。 
x汤液醪醴论篇x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此水气胀满之病,其本不从毫毛生,五脏阳气竭耗,而脉气孤危,故魄独居。此四极亟而 
动中,气拒内,形施外,故不与衣相保。 
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 
此言量其内外轻重而施治,如水气在内,则用以微动四极,缪剌其处,以复其形,以牵牛、 
甘遂之类泻之,去其积,故曰去宛陈 ;水气在表,用苍术、羌活之类汗之,故曰开鬼门;水气 
在下,用五苓散之类,以利小水,故曰洁净府。 
x藏气法时论x 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 
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此肝经之病,而合于胆。凡经络到处,皆为之病,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此为肝经实病。 
目KT KT 无见,耳无所闻,善恐,此肝脉系胆脉,风火上攻故也。胁中血满,独异于常,随其 
左右而利之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胁腹大,胁下与腰相引 
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剌 中血者。 
此心经之病,而合于小肠。舌下,为舌本,心之系。 中,为心脉,在掌后去腕半寸。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 
阴阳明少阴血者。 
此脾经之病,而合于脾者,善行 ,故取足太阴阳明少阴出血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此肺经之病,实则喘咳逆气,肩背股膝俱痛,虚则少气耳聋,太阳之外,厥阴之内,有血满 
异于常者则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 
经,少阴太阳血者。 
此肾经之病,凡剌虚则补,剌实则泻,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剌而去 
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取血脉,而后乃调有余不足。 
x腹中论x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颠,芳草发狂。夫 
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热中多饮溲数,消中多食数溲,皆脾气上溢,肥甘所致,故禁膏粱石药芳草之浓美也。 
岐伯对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 
者。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曰∶夫热气 悍,( ,疾也。)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 
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热气 盛,则木气有余,躁怒伤脾,故至甲乙日,更论脾病之增减。 
x五常政大论篇x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 
何也?岐伯对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 
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 
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大小之异 
耳。曰∶其于寿夭何如?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阴精所奉,高之地也。阴方之地,阳不妄泄,寒气外持,邪不数中,而正坚守,故寿延。 
阳精所降,地之下也。阳方之地,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即事验 
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寿,东南方人多夭,其中各有微甚耳。此方土之异也。 
帝曰∶其病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皮肤闭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南方人腠理疏,冬皆长冷,故宜收宜温 
散,不解表。 
故曰∶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 
平也,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热方以热,是正治也。西北方有病冷,假热方以除之;东南方有病热,假凉方 
以除之。是则假者,反上之正法以取之。 
岐伯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者天气,下者地气。不及则顺而和之,太过则逆而治之也。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 
以薄药,此之谓也。 
药之浓薄,药之气味浓薄也。上下内外求治其过,当因人之体气浓薄而施,则可以求其过也。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气反者,谓病下而反上,病上而反下。病反在上,而治取于下,病反在下,而治取于上, 
病在中,而治取于傍。如寒逆于下,热反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盈于上,则温下以调之,余仿此。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治法要审轻重刚柔逆顺以施之,新久则皆同一理法也。 
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曰∶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 
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必已。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 
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有约,常制,即下文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 
行复如法。 
约,节约也。假如无毒治病,病已十去其九,须以此为节约,再勿药也。须以谷肉菜果, 
随五脏所宜,食之养之,以尽其余病也。若违约节而过用之,必至于伤正气也。 
x六元正纪论x 帝曰∶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予欲不远热,不远寒奈何? 
上之寒热二字,所用之寒热也,下之寒热二字,因气之寒热也。远,犹避也。不远寒,不 
远热,犹言可以热治热,而寒治寒者也。 
岐伯对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出汗宜热药,故不避热。下利宜寒药,故不避寒。如是则夏亦可用寒,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曰∶愿闻无病何如?曰∶无者 
生之,有者甚之。 
犯寒热者,其病益甚,无病犯禁,犹能生病故曰∶无则生,有则甚。 
曰∶生者何如?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音冒。闷也。)郁注下, 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 
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曰∶治之奈何?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犯热治以酸寒,犯寒治以甘热, 
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所谓胜也。 
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帝曰∶善。 
重身,谓怀妊也。毒之,谓有毒病用毒药以攻之。有大积大聚之故,治其大半则止,过之 
者死。非重身者,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当有约也。况重身者,岂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