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夷坚志·甲志》)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 
脏腑亦异。脏腑既异,乃以一药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故仲景曰∶又有土地高下不同,物理刚 
柔飧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临病之功,宜须两审。如此,则根据方合药, 
一概而用,亦以疏矣。凡人少长老壮,气血盛衰,须当别审,决不可忽也。(《本草类说》)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医者识脉方能识病,病与药对,古人惟用一药治之,气纯而功愈速。今之人不识病源,不辨 
脉理,药品数多,每至十五六味,攻补杂施,弗能专力,故治病难为功也。韩天爵《医通》云∶ 
处方正不必多品,但看仲景方何等简任。丹溪云∶东垣用药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者,盖讳之也。 
(《续医说》)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夫高医以蓄药为能。仓卒之间,防不可售者所需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霜、天灵盖、 
虎胆、蟾酥、空青、灰腊、雪水之类,如此甚多,不能悉举。唐元澹尝谓狄仁杰曰∶下之事上, 
譬富家贮积以自资也,脯腊 胰以供滋味,参术芝桂以防疾病。韩退之《进学解》云∶玉札丹砂, 
青芝赤箭,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医师之良也。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罗谦甫云∶一千户年七十余,秋间因内伤饮食,被淋雨,泻利暴下。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 
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又泻。逾数月渐羸困,饮食减,少腹痛,肠鸣。一医以养脏汤治之,泻 
止,添呕吐。又一医用丁香、藿香、人参、橘皮煎生姜数服而呕止。又逾月,终是衰弱,食不进, 
数日不大便。医曰∶气血衰弱,脾胃久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一人曰∶有牛山人, 
(即草泽用方不明道理,所谓下工者。)见证不疑,果决用药,治病速愈,(所以用利药毒药以 
劫病,实者速愈。)求疗甚多。遂请视之,曰∶此风秘也,用搜风丸利之即愈。仅用一服,利数 
行而千户毙。呜呼!年高久病,虚证复重泻之,安得不死?所谓下工用药无据(不据理也。)危 
生,其山人之谓哉!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凡煎制汤液丸散药饵之属,必托亲信之人,而隐微不可不慎也。药饵既以合正,煎制亦须得 
人。不得其人,则修制不精,虽药难效。每有煎药托以婢仆不谙事者,或用烈火速干,而药汁不 
出;或有沸溢真汁,而别加茶汤。每制丸药,有不洁净,杂以土灰,该用酒渍,而以水,该用炮 
炙,而用生。如此之流,咸无取效。此特害之细故尔。甚有仇奸嫉妒,暗藏诡计,或诱婢仆加入 
砒,或乘空便自投蛊毒。每见患家医家未知加察,屡被伤生者不可胜言。及至事坏究之,悔以 
噬脐无及。故曰∶煎制必亲信之人。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药剂
属性:夫人既以五谷养其生,而亦药石伐其病。苟无药石,则寒暑劳苦之太过,喜怒饥饱之无节, 
时令不常,卫生无术,身贫而莫求医药,虽富者或无良剂,或客游半道,卧病而无所治疗,如是 
而夹者亦多矣。且好仁之士,有济物之心,或蓄一验方,或有一奇药,计力多寡,精加修制,广 
加施惠,使沉 宿疾,苦楚万状,危恶之候, 
一药能愈,俾呻吟变为和气。虽身贫力危,难以修合济人者,诚能得奇效之方,随所治之疾,印 
写千百本,粘之于墙壁道路之间,利亦博矣。 

卷之三翼医通考(下)
补遗
属性:春甫曰∶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谓已病而不治,亦非谓已病而不能治也。盖谓治未病,在 
谨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则成功多而受害少也。惟治于始微之际,则不至于已着而后治之,亦自无 
已病而后治也。今人治已病不治未病,盖谓病形未着,不加慎防,直待病势已着,而后求医以治 
之,则其微之不谨,以至于着,斯可见矣。 
圣人起居动履,罔不摄养有方。间有几微隐晦之疾,必加意以防之,用药以治之。圣人之治 
未病不治已病有如此。《论语》曰∶子之所慎,齐、战、疾。释云∶齐,所以交神明,诚至而神 
格,疾为身之生死所关,战为国家存亡所系。然此三慎诚为最大,而疾与乎其中,得非以身为至 
重耶?康子具药,则曰∶未达,不尝。可见圣人慎疾慎医之心至且尽矣。 
世之人非惟不知治未病,及至已病,尚不知谨,始初微略,恣意无忌,酿成大患,方急而求 
医,曾不加择,惟以其风闻,或凭其吹荐,委之狂愚,卒以自坏。皆其平日慢不究心于医,至于 
仓卒,不暇择请。殊不知医药人人所必用,虽圣人有所不免。顾在平昔讲求,稔知其为明医,偶 
有微疾,则速求之以药,治如反掌。譬能曲突徙薪,岂有焦头烂额之诮?丹溪论之,固亦详矣。 
甫之肤见,尤有未悉之意焉。续貂之讶,诚所不免。有志养生者,扩而充之,亦未必无小补云。 

卷之四内经脉候
脉诀辨妄
属性:脉自《内经》以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 
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 
宋庞安常氏始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 
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况 
医道之创制,始于神农而阐于轩岐。先贤论脉必本乎《内经》,《内经》为轩岐问答之书,贯彻 
天人,该博义理,所谓三坟之书者是也。夫何六朝高阳生窃晋王叔和氏之名,撰为《脉诀》。以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为歌成帙,谓浅近易习,致使后学乐从讹承惑,固而不知觉。 
蔡西山、戴同父氏力为之辨,而辨之未尽辨也。右尺命门三焦并无经脏可候之理,由辨而知其非 
者,仅千百之一二。小大肠候之两寸,就以王氏《脉经》诚为妄谬,又况《脉诀》之妄以诬人乎! 
分以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夫何为也?以表言之,则实脉非表也,以里言之,则迟脉非里也,而道 
更不知为何道也。此其所以为妄者一也。又以脉状图之以示人,而弦脉固可图也,而数脉迟脉促 
脉结脉皆以至数为状,而可以图之乎?此其为 
妄者二也。夫以言而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而后得其妙焉。彼以左 
寸心与小肠同候,不知其祖述何圣,抑不知其祖述何经。既不祖述,必据以理之可准,义之可通, 
而固可宗也。以理言之,则大小肠皆居下部之地,今乃越中部候之寸上,谓理之可准乎,抑义之 
可通乎?又谓左寸浮以候小肠之脉,设只单浮则心脉无矣。经曰∶心脉绝死不治,心脉可以一日 
无乎?予逆推其小肠配于左寸之误也。彼盖因夫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 
合而诊之。其大肠配于右寸之误也,因夫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误移 寸口合而候 
之。殊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异同。《内经》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 
胃,两尺外以候肾,内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之位,故三部寸关尺之配诊, 
则冬因其脏腑之位焉,何尝泥于经络而候之也。况且命门并无经脏,三焦亦非一腑,而何可以候 
之右尺耶?原夫大小肠居小腹之下部,今而逆候寸口之上部,恶乎宜乎?经络表里部位诊候,各 
有所属,岂容强合以乱经位。此其为妄者三也。吾之浮以候表主于外,心部之表候者,目 汗腠 
之所属也。沉以候里主于内,心部之里候者,精神气血之所属也。又谓女人与男子脉相反悖,致 
后人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者,殊不知男女之异者,不过气血之少异、尺寸之强弱耳,五脏六 
腑定位固亦可以异乎?此其为妄者四也。予其容已弗辨乎哉?今述《内经》脉候,统属诊法,质 
疑刊误,以正其非。君子观之,当自觉矣。 

卷之四内经脉候
内经气口诊候
属性: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 
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气口通谓两手而言之,非独指一右手也。)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卷之四内经脉候
五脏六腑气口成寸图
属性:r五脏六腑气口成寸图ps127a1。bmpr 

卷之四内经脉候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属性:三部九候论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 
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 
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 
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 
天,两额之动脉;王注在额两傍,动应于手。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傍,近于巨 
之分,动应于手。)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中部天,手太阴也; 
(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 
分,动应于手。)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兑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下部天,足 
厥阴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太冲之分。)下部地,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 
太溪之分,动应于手。)下部人,足太阴也。(在鱼腹越筋间,直五里箕门之分,沉取动应于手。 
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 
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 
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 
者,应不俱也。 
脉要精微篇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季胁在胁骨之下带脉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尺外以 
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两尺脉也,两尺外候肾部,内候腹里,大小肠膀胱腑俱在中也。)附上, 
(两关部也。)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经曰∶鬲为中焦,血之原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 
脾。上附上,(两寸部也。)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经曰∶胸为上焦,气之源也。)左外 
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为气海。)前以候前,后以候 
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 足中事也。(此结上文而总言之也。此 
《内经》寸关尺三部候法,至《难经》《脉诀》易之,以大小肠配于心肺,而此竟鲜有能究之者, 
然则三部孰有准于是哉?今世言脉之三部则是,而其内外之候法,若非心谷汪先生《质疑》之着, 
其孰从而知之?《质疑》曰∶内外每部有前后,半部之分也。脉之上至,应前半部,为外属阳; 
脉之下至,应后半部,为内属阴。上至者,自后而进于前,阳生于阴也。下至者,自前而退于后, 
阴生于阳也。概而言之,脏腑近背之阳位者,以前半部候之,近腹之阴位者,以后半部候之。细 
而分之,如两尺内外前后两傍之交,犹夫季胁之位界腰腹以分内外者也。两尺前之半部,以候肾 
附腰脊之阳位者,两尺后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阴位者。自尺而附上为关,在左则前以候肝之居于 
左胁近背之阳位,后以候膈之当胃口之阴位者;在右则前以候胃之近脊之阳位,后以候脾之居于 
右胁近腹之阴位者。又上自关而附上为寸,在右则肺居上右之阳位,胸中居膻中穴上之阴位也。 
故于兹前后分而候之,至若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云者,则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关中溢寸,候 
胸至头之事;以自关中尽尺,候脐至足之事,则承上意而广言之也。此其为尺寸前后内外之候也。 
夫心肝脾肺俱各候,惟肾一脏而当两尺之候何哉?此阳一阴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于膈上阳位, 
其数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肾居于膈下阴位,其数偶,故形如豇豆两枚,对附腰脊之右左而分候 
两尺,此水润下之理也。《脉经》及《刊误》并以两尺候肾者,得此意也。《难经》《脉诀》乃 
以左尺候肾属水,右尺候手厥阴配之命门、少阳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门者《铜人》以背脊十 
四椎下一穴谓之命门。据此内无正脏,外无正经,何以例部?且手厥阴经之脏命名不一,有以心 
包络言者、有以七节之傍中有小心言者,有以代心主病言者,有以两肾静水动火言者,皆无稽之 
言也。考之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此以十一脏 
而配十二经,则手厥阴一经无脏之可配矣。考之灵兰秘典篇岐伯对黄帝十二脏之间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矣。观此膻中足十二脏之数,以备十二官之用,然则配手厥阴之经者不在膻中与?诚以膻中乃心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