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上两头至吻,却钧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 三角样, 
下二角齐两吻截断,将此绳令尽处是穴,以白圈记之。(若妇人缠脚短小,非自然也。 
若以量脚,索子加之于首,必不及也。今移下于肩 穴点定,引绳向下,至中指尽处截断, 
以代量足之用。)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绷绕项向前,双垂头与鸠尾齐。(胸前及 
骨间之尽处是也。双头齐截断,却翻双绳头向后,以绳子中心按于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 
相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穴。)又取一绳,令患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 
断,远于脊骨上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此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 
点二穴。 
前四穴同时灸之,各三七壮,累灸至百壮,候灸疮将瘥,又根据后法灸二穴。 
又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下起点,其 
绳子中心放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处以白圈记之,此是灸处。以上是第三次点二穴。 
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思,将息调养,饮食 
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 
按∶《资生经》灸骨蒸劳瘵,取上二穴,合五椎两旁开三寸,乃心俞二穴是也。 
心主血,劳为血病,故灸之。崔知悌取四花穴灸劳,按其量法《节要》中备载之,先比 
口吻阔狭样式,度裁纸四方,中煎一孔,取脊中墨点以纸中孔按上,其纸四角平取四 
花,是其膈俞、胆俞之四穴也。经曰∶血会膈俞。疏曰∶血病,治此。盖骨 
蒸劳热,血虚火盛,故取此以补之。胆为肝之腑脏血,故亦取之。崔氏止言四花,不言 
膈、胆俞四穴,为粗工告也。今世以四花科取其误也,故多不效。根据平取之,然要合三 
俞穴,方准有效。今以传讹,春甫一旦厘正,恐人不信,故载斜穴于前,而辨其误于 
后。知者审而用之,幸毋踵其误焉可也。 

卷之七针灸直指
骑竹马灸
属性:治一切痈疽,恶疮、发背。量法以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大指 
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薄篾取前同身一寸,令患人脱去上下衣服,以大竹竿一条 
跨定,两人随余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摇动不稳,却以前长篾贴定 
竹扛,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墨点记之,此不是灸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 
取两寸平折,中合墨点,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按∶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 
也。疑必后人传讹,以三寸为二寸耳,岂有不按经络穴道而用针灸者乎?故不能无疑 
也。用者审之。 

卷之七
附录
属性:或闷∶《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 
明针法,无虑十八九。 
厥后方药之说肆行,而针灸之法仅而获存者,何也?曰∶《内经》,上古书也。上古之 
人,其知道乎,劳而不至倦,逸而不至流。食不肥鲜,以戕其内;衣不蕴热,以伤其 
外。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生?虽有贼风虚邪,莫能深入, 
不过凑于皮肤,经滞气郁而已。以针行滞散郁则病随已,何待于汤液醪醴耶?当今之世, 
道德以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欲以竭其精,多虑以散其真,不知持满,不解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寒暑不避,故病多从内生,外邪亦易中也。经曰∶针刺 
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病既属内,非藉汤液之荡涤,其能济乎?此和缓以后,方药 
盛行,而针灸罕用者,实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浅,治有内外,非针灸宜于古而 
不宜于今,非汤液宜于令而不宜于古也。经曰∶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中古之时, 
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针灸治其外。虽形弊血尽而功不立,此之谓也。 
或问∶经病络病,治有异乎?经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 
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肺。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 
于皮毛,入舍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 
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 
故曰缪刺。 
或问∶病有在气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针家亦分气与血否?曰∶气分血分之病,针 
家亦所当知。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着不移。以积块言之,腹中或上或下, 
或有或无者,是气分也;或在两胁。或在心下,或在脐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渐而长者, 
是血分也。以病风言之,或左手移于右手,右足移于左足,移动不常者,气分也;或常在 
左足,或偏在右手,着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 
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 
苟或血病泻气,气病 
泻血,是谓诛伐无过,咎将谁归? 
或问∶赋言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上。午前为早,午 
后为晚。从腰以上为上,从腰以下为下。男子早针,气乃上行;晚针,气乃下行。女 
子早针,气乃下行;晚针,气乃上行。其说亦有据乎?经曰∶荣气行于肺中,周身五十 
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卫气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 
十五度,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是则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也。男女脏腑 
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今赋所言早晚,似涉无稽之说,安可以为涉哉! 
或问∶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 
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可灸,王注误也。 
或问∶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此固言补泻也。其义何如?曰∶迎者,逢其气之方 
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之也。随者, 
气之方去,如卯时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气虚而补济之也。余仿此。 
或问∶ 穴针入几分、留几呼之说。曰∶愚以为初不如是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 
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 
耳,故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也。 
或问∶孙氏以灸为闭门赶贼,何如?曰∶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则火气与邪气去 
矣。此《内经》火泻法也,又胡为而闭其门乎?至于气,针虽微,妄加无病,则气之泻若 
河决下流,不可以其微而忽之也。孙氏之云,特归重于火针耳。要之言不能无弊,故曰 
立言难。 
或问∶人神随年岁巡历于人身,尻神逐日坐临于人。若人死,此神与之俱死乎?抑 
出于人之身,飘流于天地间而失所根据乎?抑别求人而附之乎?若别欲根据人,则人人自有 
神矣。无人可根据,神亦离散矣。既曰神,则灵变莫测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 
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驱此神使身安而不为针灸所犯乎?曰人神,曰尻神,后世术 
家之言,《素》《难》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问∶十二经络、 穴、各有流注,衰旺之时,按时补泻固是。今病在各经络 
者,或按时亦能去病,盖病着于经,其经自有虚实,补虚泻实,亦自中病也。病有一 
针而愈,有数针始愈,盖病有新故浅深。新且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屡针可去, 
如服药然,有一二剂病愈,有服至四五十剂而愈者。今用针一次而病不退, 
则不复针,如之何其取效也? 
或问∶针形至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足?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 塌不 
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 
出,复 塌矣,此实则泻之之义也。 
或问∶《铜人》、《千金》等书空穴多,《十四经发挥》所载空穴少,如风市、督 
俞、金津、玉液等穴,彼有此无,不同何也?曰∶《十四经发挥》据《素问·骨空篇》论 
及王注,若《铜人》、《千金》纂偏书,非黄岐正经也。 
或问∶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经曰∶虚者补 
其母,母能令子实也;实者泻其子,子能令母虚也。假令肝病,虚则补厥阴之合曲 
泉,实则泻厥阴之荥行间。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病,不中他邪,当自取 
其经,如井取心满之类。正经自病,所谓忧愁思虑则伤心,强力入水则伤肾是也。 
不虚不实是诸脏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经。 
或问∶今医用针,动辄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盗取 
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针赋》十四法与夫青龙摆尾等法,可谓已尽之矣。舍 
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过过为诡妄,以欺人耳。纵为至巧,殆 
必神亦不佑,针亦不灵也,奚足尚哉! 
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捻几捻,令呼 
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曰∶经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 
云∶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又云∶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 
众物。又云∶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凡此数说,敬乎怠乎?又云∶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谓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气来实 
牢濡虚,以随济迎夺而为得失也。又曰∶有见如人,有见如出。盖谓入者以左手 
按穴,待气以至乃下针,候其气尽乃出针也。若此 
者,俗工之事也,不敬孰甚哉! 
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今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也,令人鲜 
用之。或知其无补而不用,抑元气禀赋之簿,而不用欤?或斫丧之多而用针无益欤?抑不 
善用而不用欤?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 
既无气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自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曰∶ 
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 
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语者,皆是有泻而无补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 
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懈,愿闻其说。岐伯 
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 
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 
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肺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 
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厉者,有荣卫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名曰厉风,或名曰 
寒热。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 
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名脏 
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目系,则为目 
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 
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 
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病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 
风,色 然白,时咳短气,书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 
恶风,焦绝善怒哧,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 
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倦 
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 
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 
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 
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 
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 
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干善渴,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内经》风邪,系外感之病。有内外、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别为瘫痪、痿弱、 
卒中不省、僵仆、 斜、挛缩、眩运、语涩、不语之文。后世始与痿证混淆矣。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或右,邪气缓, 
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邪入腑,不识人,入脏则难言,口吐涎。 
《千金》云∶岐伯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 
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中风,方治皆祖《要略》、《 
巢氏》《千金》之论。但不当以外中风邪立名,而与五内痿证混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病机机要》云∶风本为热,热盛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 
须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