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法鼓山有个圣严,还有人以为是同一个人。倘使今晚大家真是因为搞错而来,那我真要说声抱歉。

    一、什么是人生

    人生是苦乐忧喜,人生是悲欢离合,人生是成败得失,人生是生老病死,人生是富贵贫贱,人生是善恶是非……除了上述六项外,尚有许多名词可说明人生。今日且以佛教观点来透视人生。

    (一)人生是苦乐忧喜

    佛家讲人生是苦,一般人却讲求欢乐。欢乐是事实,但为时短暂。享受之前要历经苦,享受之后还是苦,因此许多事仅见中间一点是乐,前后两端仍是苦。

    忧是忧虑、忧愁,对未发生的事先忧,发生后,未有结果亦忧。喜与忧就如乐与苦,喜是短暂,忧仍较长。佛法对人生的解释如此。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见喜少忧多。人生常忧虑,即或要“走”时还是免不了担心。担心不知何往,担心子孙祸福,更担心以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人生是悲欢离合

    喜家族团圆,悲生离死别。夫妻在谈恋爱时是苦是乐?小说家以“苦酒”比喻恋爱,可见爱中仍是有苦,婚后仍免不了时苦时乐。

    以我个人而言,也是劝合不劝离,赞成合不赞成离。我虽出家,但我主张在家人既已结婚,就不要分离。

    (三)人生是成败得失

    人的一生过程,不离成败得失中打转,失败可说是一种锻炼。拿今晚来说,不要以为有许多人来听讲,就是圣严的成功,事实上,成功的是《中华日报》,大家都是看《中华日报》而来;若是上了大当,我讲不好,大家要骂,不要骂我,要骂就骂《中华日报》!(哄堂大笑)

    凡人得到的,不会认为已经够多;付出一点点,却感到付出很多,人大抵如此。俗话说“忘恩负义”,话虽毒,不失为写照。有些人有了一点成就,就认为全是自己的努力成果,丝毫未想到,别人也同样有所付出。

    (四)人生是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一生必经的过程,没有人能避免,人都不希望死,却非死不可。相反的,人都希望别人祝自己长寿健康,却没想到长寿健康是有条件的。

    (五)人生是富贵贫贱过去光脚上学读书十分普遍。如今谁还光脚?因此今天大家都称得上是富贵中人,不属富贵,怎有时间来听法师说“禅与人生”?(掌声)

    贫贱与富贵无法常保。富久了自会懈怠,富过三代者必是不多;贫家反能出现伟大人物,但往后又不过三代。富贵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人人皆富贵,就无贫贱一词,也无富贵一词了。因此,如知处贫贱,就要加倍努力;如知处富贵,更应保持警觉。

    (六)人生是善恶是非

    善恶是非,是否有一定标准?善恶全是以是否“对人有利”而定,非以个人标准衡量。人常不以为己恶,甚至做了强盗也不承认是坏人。是以善恶应以社会的共同标准作定则,以多数人的需求为依归。

    佛教徒当常反省,借以发现自己的缺失。上述人生的特征,要有了解,否则苦不堪言。

    二、什么是禅

    我说正面是禅,反面是禅,正反两面都是禅,正反两面都不是禅。也许听众听不下去了,要说这岂不废话!

    事实上,禅并不一定是什么,也不肯定或否定什么,禅是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正面是禅,说明禅有其基本要件,那就是相信因果。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知见,就没有禅法。

    反面也是禅,佛法的道理是工具,并非目的。佛法能除去自我执著的烦恼,烦恼多就智慧少。《金刚经》说:“如筏喻者”,过了河后(悟道),筏(佛法)已不需要,抛之可也。道理有用,若执著道理,便成了障碍。

    可是许多人颠倒过来,认为不需要佛法,也毋须信因果,或者是倒因为果,那便是野狐禅了。以平日佛前供养鲜花为例,供玫瑰或供百合,佛皆不会选择,只要供花者喜爱,不论供这供那,或者供或者不供,全部都好!

    我们谈到许多问题,都是要从内心做起。

    事实上禅的初步是不可有自己,只能有别人,别人要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没有固定形象,众生要什么,就示现什么。

    正反两面都不是禅,这是更高一层了,对修行者或悟道者而言,并不要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也没有一定的需求。根本上,没有自己的立场和需要,但其存在如明镜,汉来汉现,胡来胡现。

    去年在加州一次演讲后,有听众问:“你到底是开悟了没有?”我反问:“你是要我答开悟呢,还是否定?”对方说:“只要实话实说就好。”我答:“实话实说,可真难说。我说悟了,你信吗?我说未悟,你会认为未悟的人怎可在此大放厥词!”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人生(2)

    三、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人生的舞台,它有许多的配合行为,例如:各种社会团体的宗旨,就是结合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一块儿奉献心力,贡献社会。因此,不管是同行或者不同行,大家应该相互协助,共同关怀。

    从信仰的关系来说,各人的角度虽有不同,仍该彼此结合,各尽其力。但目前的社会,往往同信仰者还可相互帮忙,对不同信仰的就会排斥。若能相互包容、忍让、学习,社会才有进步与和谐。而一般所谓社会,大抵只照顾自己依存的团体,而无视其他团体的利益。

    上周北投中华佛学研究所邀请一位牧师演讲。牧师上台首先说:“对不起,我是基督教的牧师,一定会讲基督教好。”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同学掌声,牧师反而感到纳闷。我就对他说:“你说基督教好,这是正常。倘由我们来讲,也不好说基督教比佛教更好呀。请你来,主要就是借你的观点来介绍基督教。”

    结果,这位牧师,当场邀请我,下回去向他们基督教的学生演讲佛学。以传教士及法师的立场,各说自己的宗教为优,是绝对正常的,但也要能相互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增进人类的幸福。能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就少了,对立、纷争也少了。此时,似乎可以约略体会到“净土”的味道。

    四、什么是净土

    什么样的地方是净土呢?1没有困扰的生活环境,2没有罪恶的社会环境,3人的内心不会矛盾及烦恼。

    罪恶是什么?简单地说,罪恶因人造,罪恶因人起。烦恼之心是罪恶渊薮;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都是罪恶。个人对家庭、社会都会造罪恶,大罪恶是使人的财产、生命受到损害,小罪恶是令人烦恼、不舒适。

    但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制造罪恶!大家只注意到报上绑票、强盗等大罪恶,却忽略了自己的言行是否无意间也造成了伤人的小罪恶。我们常愿社会无罪恶,却少想到也让自己不制造罪恶。

    罪恶来自烦恼,烦恼则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而来。自然环境的不正常,会令人不自在、不愉快,而如何适应自然环境,让自己愉快,则是重要课题。

    有一次在我们的“禅七”中,突然断了电源,暑热难当。我对大家说:“天气热,身体热,由它热,内心不要热就好!”因为“天气”、“身体”都不是“我”,摒除这些,自然热不起来了。其实对付天气、环境、内心的问题,都应以同样的办法来解决。

    另有一次,我曾口头对一位居士不太客气,他回去就写封信来,除了解释他自己,又谴责了我。隔三天他来问我:“信接到了没有?”我说:“接到了,也看得仔细。”他问:“你觉得如何?”我只说:“我已知道你如此说了,但我并不生气。”这使他觉得意外,事实上天下本无事,只是庸人自扰之。

    说起战争,应是人的天性,人与人争,人也与自然争战。有次美国有“和平派”与“战争派”之争,和平派声势浩大而赢了,结果报纸上标题:“和平派战胜了。”这是多么愚痴的讽刺啊!既是和平,还有战胜吗?

    佛教徒要使世界不战争,就要由个人做起,以慈悲代替怨恨,世界上暴戾气氛将会减少。人人接受佛法理念,世界也会减少纷争。

    所谓和平就是没有恐惧,也就是生活、生存、名誉、财产都不受威胁。恐惧的心,与生俱来,恐惧来自不安全的感觉,而怕死则是不安全的主因。身体是暂有的,学佛的人如何才能不恐惧?就是把自己当作:1没有生过,2已经死了。唯有置死生于度外,才可免于恐惧。

    因此,和平安乐的环境,不在心外,而是在各人自己的心里。所以,如果在大家心中有了净土,人间环境才是净土。《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能做到心中无私、无欲、无贪瞋烦恼;所见世界,便无一处不是净土。从佛眼看众生,大家都是佛;因为佛的境界,没有人能打扰他,使他烦恼,这不是净土是什么?我们虽尚未成佛,但可学其精神,要求自己学着来做,便能使自己的世界成为净土。

    下面用几句话来送给各位,作为结束:“一念存好心,一念生净土;一念离烦恼,一念见净土。一处有人行善,一处即是净土;处处有人行善,处处都见净土。”

    (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二日讲于台南市文化中心,《中华日报》三月十三日刊出,记者张立明整理)

《禅的世界》第二部分 禅与生活(1)

    一、无话可说

    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转问维摩诘对于不二法门的看法,维摩诘居士竟然“默然无言”。文殊因此赞叹:“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可知真正的禅法,即是不二法门,也当无话可说。

    二、禅是什么

    今天,我也只能和诸位谈谈无话可说的禅法,却无法告诉诸位禅法的内容是什么,因为真正的禅法是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和思辨来解释的。自释迦牟尼佛开始,便认为真正的法,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所以他成道之后,说了四十多年的法,在临入涅槃时,却告诉大众说:“我这一生之中,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未曾说着一字!”

    刚才裘李炯教授把我六十多年的生平,在短短的两分钟内介绍完了。请诸位想想,六十多年的经历过程,怎么可能在两分钟内介绍完呢?这就说明,任何一种现象,如果用语言文字来介绍的话,则只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概念,而不是该一现象的本身。

    中国的禅法,是指那不须通过语言文字及想像说明的任何一样事实;它是绝对的真实,随时随处都是现成的禅法,也没有一物就是禅法的本身。

    三、什么是生活

    每天的活动都是生活,奇怪的是,却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地生活。小时候,父母要我们那样地生活;上学了,老师指导我们过学生的生活;在美国,追求独立自主快乐的生活;在台湾,追求民主富足平安的生活。可怜的是,我们经常是在大环境的摆布下,无法依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往往我们希望能准时赴约,结果路上塞车而迟到了;打算晚上去看电影,结果是带着小孩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全是自己能自主的,而对于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清楚的,我们以为已经体会了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吃到的东西,事实上却不尽然。正如我现在讲的话,诸位听了,领会到的却是因人而异。这就表示着,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自我,所感觉到的生活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常常不清楚其他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便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猜测人家、代替人家、说服人家,往往我们是存着好心替人家解决问题,结果却增加自己的困扰,也为人家带来更多的麻烦。

    因此,所谓生活,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不断地互相帮助,也不断地制造错误。这就是人间生活的现象,但是,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

    四、错误即是真实

    如上所述,“禅”不是用语言文字和想像所可以说明的,而生活则是一种经常制造错误的幻象。前者是绝对的真实,后者是不断的错误。若以哲学或宗教的立场而言,错误有错误的层次,真实有真实的领域,这两种情况是不可能连接在一起的。但是,以禅法的观点而言,真实与错误,非一非异。以水为喻,大风袭卷起巨浪,小风掀动起小浪,微风吹拂起涟漪,无风则平静如镜;缘风的大小,波浪有巨细,水性则非异。哲学与宗教是一种理论思想、感应和信仰,禅法则是一种在虚妄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真实经验。当我们训练自己的心,使其从混乱的情况变成稳定,进而成为绝对的和平时,就能经验到“真实就是虚妄”的禅法。

    我们的心从出生以来,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运作,从来没有平静过。即使是安静地坐在那儿,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也不读报,心却动得更快,脑子里思绪不断,仿佛自己在播映许多的影片给自己看。如果静坐在那儿,脑子里非常清楚,既没有过去,也不想未来,没有任何思绪,这人一定倍感无聊。因此,对于真实的世界,就没有办法知道。

    禅的观念告诉我们,真实是永远不动的,也唯有在杂念不动之时,所看到、所听到的,才是如实地看到和听到,只有妄心不动时,所经验的现象才是真实的。但是,仅凭观念,尚无法产生真实生活的经验,方法的实践,才能使我们体验到虚妄的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

    五、禅的方法

    禅的方法,首重屏息诸缘,心无旁骛。因此,在用方法的时候,不要注意任何周遭环境的动静,即或有架飞机失事,跌落在你身旁,也是不要管它。

    禅法的修习并非一蹴即成,因为你从小紧张到现在,要立刻把身心放松是办不到的。所以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练习,使你的心渐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