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类的祖先亚当所犯的偷吃禁果的罪恶,诗要人们顺从统治者的意愿,不要 

反抗,而要终身劳作,赎免“原始的罪恶”。圣徒行传着力塑造种种基督教 

的“英雄人物”,为人们提供效仿的“榜样”,这里的圣徒,主要是指人世 

间笃信基督教而有特殊事迹的人物。中世纪法国的圣徒行传有三类,第一类 

是写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本民族圣徒事迹的,如 《圣徒列瑞行传》、 

 《圣女列奥卡迪行传》,大多歌颂殉教者的故事;第二类是描写外国的、东 

方民族的圣徒,如《圣徒阿列克西斯行传》,其中心内容是苦行隐修;第三 

类是为凯尔特族圣徒故事,他们大多游历进香,寻找世外桃源。三类中第二 

类影响最为广泛。奇迹故事是教会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它是借助基督教会的 

 “法术”,鼓吹所谓虚妄的宗教“奇迹”。《圣经》和《福音》中都有记载, 

上帝不但能医百病,使哑能言、聋能听、瞽能视,而且能变水为酒,让鱼生 

钱,使饥者得食,由此就编撰出许多世人因虔诚而遇奇迹的活灵活现的故事 

来。由于中世纪法国对圣母崇拜盛极一时,所以奇迹的制造者主要为圣母, 

其中心情节无非是:人是渺小无能的,但只要虔信,圣母、上帝或十二使徒 

就会显灵、创造奇迹。如故事诗《圣母像前的艺人》中,穷艺人因在圣母像 

前竭尽全力翻跟斗直至奄奄一息,终于使圣母深为感动而降福于他。奇迹故 

事能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劳动者所受的苦难与不公平的遭际,但它反对劳动人 

民为改善自己的命运而反抗斗争,却号召他们寄希望于虚妄的救世主,放弃 

真实的幸福追求。 

     宗教戏剧最初是从教堂里的宗教瞻礼仪式演化出来的,公元 12世纪至 

13世纪不断丰富与发展,公元14世纪达到高峰。从题材划分可分为三种: 

一是歌颂基督教英雄人物的,如与叙事诗同名的《圣徒阿列克西斯行传》, 

描写的是贵族之子阿列克西斯决心把全身心献给上帝,于是在新婚之夜离家 

出走,到叙利亚散尽金钱,过起了乞丐生涯。由于他的“美德”逐渐传开, 

他只得离开叙利亚。在海上漂泊遇暴风雨,他被吹回了家乡,父母并未认出 

他,仅是出于怜悯而收养了这个“外乡人”。在家里所住的十七年中,他千 

百次地看见父母为儿子失踪而伤心哭泣,他丝毫不为所动;遭受家仆的辱骂 

却庆幸是上帝的“宠幸”,由于他以一生“赎罪”,终于死后灵魂得以升入 

 “天国”,事迹传扬四方,遗体被奉为圣物。二是有关耶稣受难或上帝故事 

的神秘剧,歌颂上帝的万能和天地万物的不可移易与不容怀疑。格雷耶的《受 

难神秘剧》,竭力歌颂上帝:“您的伟大获得了证明,您的力量经受了考验, 

我们侍奉您、惧怕您”,这正是戏剧企盼达到的目的,让人民对据称是上帝 

安排的封建秩序不敢稍存疑议。戏剧《亚当的故事》中,更是大肆渲染亚当 


… Page 11…

被打入地狱后的种种惨象,以恐吓那些试图反抗的人们。三是奇迹剧,其主 

旨与奇迹故事相仿佛,如《台奥菲勒的奇迹》,教士受恶魔的影响,对穷人 

穷凶极恶,在圣母的干涉和影响下,终于去恶从善,对穷人和善了起来。 

     不论是讴歌上帝的诗篇还是诅咒叛徒的作品,不论是宣扬安贫乐道还是 

散布对宗教奇迹的幻想,法国教会文学的全部目的都是为现存封建制度服务 

的。 

      (3)意大利的教会文学 

     中世纪的意大利的全部文化都由基督教会控制着,无论是文学还是绘 

画、雕刻、音乐或是建筑,都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 

     在城邦时代,宗教信仰仍然是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拉 

丁文写的教诲诗、圣歌、赞美诗及宗教故事广泛流传。神学大师阿奎那的著 

作《神学大全》,把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中的唯心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揉和起来, 

建立了完整的神学理论体系。 

     公元13世纪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异端运动兴起。在基督教内部形成了 

两个新的组织,即由圣·方济各作为奠基人的方济各修会和由西班牙修士多 

明我创导的多明我修会。两个修道会的信徒越来越多,他们既参与政治生活, 

又掌握一部分文化大权,法国巴黎大学和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就由他们主管 

着,吸引着欧洲各国的学子们。 

     方济各是公元13世纪意大利教会诗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富 

商家庭,年轻的时候,曾经过着放荡不羁、骄奢淫逸的生活。后来在一次战 

争中被俘入狱。在狱中,方济各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深为自己的虚度年 

华而后悔莫及,其宗教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狱后,他彻底告别了过去 

的生活,而遗世独立、离群索居,并倾其所有接济劳苦群众。经教皇批准, 

他创立了方济各修道会,其宗旨是:标榜清贫、苦修,主张仁爱、善行,以 

示同奢侈的僧侣相对立。方济各的宗教活动及其文学活动都在意大利的历史 

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起过重要的作用。他的无数信徒在广大的民间下层传 

播着博爱仁义精神,这在无形之中为人民掌握文化及推广通俗的民间语言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济各一生也创作了不少带有宗教民主色彩的文学作品, 

最著名的是用方言写成的《万物颂》,这是意大利早期文学的重要典范。他 

运用抒情笔调,通过对水、火、死亡等的赞美,颂扬创造万物的上帝的至高 

无上威德以及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友情。这一宗教诗篇结构简明、比喻通俗、 

韵味浓郁,被称为“温柔的祈祷颂”;作者采用的是自由体,语言通俗而富 

于音乐性,具有民间诗歌的特点,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的丰碑。方济各的坎坷 

一生也为许多教会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围绕着他的身世出现过带有强烈宗 

教民主色彩的传奇文学热潮,不少作品为这一人物的头上套上了神秘而奇异 

的光环。 

     意大利教会文学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是雅科波尼。这位诗人一生历尽坎 

坷,他在爱妻去世后,弃家出走,决心从此摒弃世俗浮华的生活,他将财产 

施舍给穷人,笃信以贫困赎罪的教义,他经常当众鞭挞自己,以超度灵魂。 

后因方济各修道会内部纷争,使他入狱,出狱后抑郁而死。他的诗篇有许多 

是供教堂忏悔时所唱的赞美诗,诗中交织着对上帝的赤诚之爱和自我内心的 

悲愤,即既歌颂上帝的神灵又认为要获得上帝的永恒的恩泽是不可实现的幻 

想,人们即使和天主在一起,也只能获得一时的欢乐,没有永久的精神上的 

愉悦,诗中充满着悲观厌世和神秘主义的情绪。他的 《圣母的痛苦》是用俗 


… Page 12…

语写圣母诀别耶稣时的痛苦;《圣母的哀歌》是用拉丁文写圣母在被钉在十 

字架上的耶稣旁的悲哀状。雅科波尼还有一些书信诗,显示出他的讽刺与批 

判锋芒,如致朋尼法斯八世的书信长诗,矛头直指教皇,历数他的劣迹。雅 

科波尼诗的风格较为隐晦,宗教题材在他的笔下显得神秘而难以捉摸。 

     中世纪的意大利,还有一批自称为淡泊明志的教会诗人,他们仅是为了 

抒发宗教感情而从事文学创作,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因而诗篇常不署名,如 

今已难以考证其作者。教会文学在当时的意大利有着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 

响,文学甚至可以用来煽动人们的宗教感情进而愚弄人民。曾经有不少人听 

信一位教会人士的谣言,所谓世界末日将至,人们奉若神明,竟互相鞭挞赎 

罪,直至鲜血淋漓。由此可见,当时宗教信仰确实在主宰着人们的灵魂,其 

消极作用极为明显。 

      (4)德国的教会文学 

     古代日耳曼人并不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上有许多神,如雷神、战神、 

爱神、火神……他们有着自己的神话系统和祈祷咒语。基督教化是公元五六 

世纪开始的,到了公元8世纪;由于统治者的倡导,基督教化程度大大加强。 

基督教一方面强制推行宗教文学,另一方面把日耳曼人的口头传说、咒符、 

神话系统视为异端而加以压制和排挤,因而流传于后世的更多的是教会文 

学。卡洛林时代是加速基督教化的时期。日耳曼人出身的神职人员不仅传教, 

同时又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提倡宗教文学,教会文化在此阶段几乎代替了 

世俗文学。当时王国的文化中心集中在几个著名的修道院,修道院还创办图 

书馆和学校。著名的教会文学的作者就产生于这些修道院的神职人员之中, 

由于僧侣们阅读的经典大多为拉丁文,他们也开始用拉丁文创作,拉丁语文 

学也曾统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德国文坛。 

     约公元750年,《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语用来从事布道,主要作品 

有《威索布伦祷文》、《穆斯皮利》;宗教史诗《救世主》,还有奥特弗里 

德写的《四福音书集成》,这些作品都用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圣经的内容。《威 

索布伦祷文》因发现于威索布伦修道院,故得此名。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仅存9行诗,描写上帝开创世界前的洪荒景象;第二部分是从拉丁文翻 

译过来的散文体祈祷套语,内容是感谢上帝的恩惠并祝愿和祈祷上帝给自己 

以力量去惩恶扬善。《穆斯皮利》描写世界的毁灭、人死后灵魂的命运和末 

日审判,此现仅存103行,缺头少尾。《救世主》有6000多行,描写耶稣生 

平,是公元9世纪一位修士受国王路德维希之托而创作的,旨在规劝有异教 

信仰的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其实是把《新约》以日耳曼的形式出现。奥特 

弗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以姓名传至后世的诗人,但他的《四福音书集成》文 

学价值不高,阐述耶稣生平、行为的意义,说教成份颇多。 

     公元10到11世纪用拉丁语创作的教会文学较为流行。僧侣艾克哈德创 

作了《瓦尔塔里乌斯》,其实并非典型的教会文学,而带有英雄传说的性质。 

修女罗斯维塔是德国第一位女诗人,她创作了六个短剧,叙述基督教信徒的 

坚定信仰,赞美妇女的童贞,描写信徒们的内心忏悔。她在宣扬基督教精神 

的同时,也鞭挞了道德沦丧与堕落的行径。她的剧本是用押韵的散文体写成, 

实际上是些简短的对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不能用来上演。 

     古代日耳曼的世俗文学由于基督教的侵入,或被扭曲或被沿用,已失去 

其民间口头流传的性质,比如咒语原是基督教化前用以在战争或灾难面前保 

佑自己,防止疾痛与被伤害,驱除妖魔鬼怪,其实就是一种祈祷。到了公元 


… Page 13…

10世纪,出现的《梅塞堡咒语》,已不是祈求“异教”的诸神,而是祈求基 

督和圣母玛利亚来使战俘松绑逃脱,保佑受伤的马腿复原,带上了基督教的 

强烈色彩。 


… Page 14…

                                3。英雄史诗 



     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反封建、反教 

会的斗争中,优秀的人民大众的文学从未停止过发展,这也是一个民间文学 

的时代。按照史诗形成的时代及其基本内容,英雄史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 

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即形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英雄史诗;一类是中世 

纪中期的英雄史诗,即封建社会时代的英雄史诗。 

      (1)早期英雄史诗 

     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其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民族大迁徙的时代甚至更早,塑造的是氏族、部落的英雄,描写 

他们为氏族部落建树的丰功伟绩和与敌人进行的不懈斗争以及复仇行动,进 

而歌颂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类史诗形成的年代较早,当时人 

们对社会与自然的认识尚处于神话意识范畴,因而史诗中夹杂着较多的神话 

因素,也同时具有了多神教的色彩,神往往在故事中干预人的活动与命运, 

但人对神已开始失去敬仰。到了后来,当基督教文化占据文坛时,基督教僧 

侣文人在编订史诗的过程中,注入基督教教义于其中,但显而易见,这些所 

谓“正统”的教义在史诗中处于游离状态,与主体内容水乳分明,难以融合。 

正因为史诗的内容保存着“异教”精神,因而受到基督教教会的严重摧残, 

许多史诗未能保存下来。如今人们能见到的主要有凯尔特人的传说故事、盎 

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 

的《埃达》和“萨迦’、芬兰的《卡列瓦拉》等诗篇。 

     在凯尔特人的传说故事中,以爱尔兰人的乌拉德故事和英雄菲恩的故事 

最为著名,古爱尔兰人的道德理想在英雄们的行为之中得以体现。如《夺牛 

长征记》是乌拉德系列故事中的名篇,它描写的英雄库胡林是个讲礼貌、有 

修养并富于同情心的英雄人物,他为了保卫家乡,英勇奋斗,身手不凡。菲 

恩的故事歌颂的是以菲恩为首的一群武士,他们是一个英雄集体,个个武艺 

高强,他们在战争中勇猛地打击危害人民的敌人,在狩猎时与妖魔鬼怪作斗 

争,在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氏族社会末期部落集体英雄的美好品性,表达 

了人们对部落间的复仇战争及与大自然作斗争时的某种理解与期望。亚瑟王 

的故事也从爱尔兰流传开来,形成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对骑士文学影响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