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土,那个人毁谤禅,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学了,我都不要了!所以会断绝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一生学佛的机缘。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个要负责任。所以不可以毁谤大乘,对于大乘佛法我们都赞叹、都赞扬。以此善根回愿往生,这个样到自己临命终时,佛也来接引。
  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二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以此文证’,这一段也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我们用这一段文来证明。‘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这是比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凡夫,这个稍为次一点,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上品下生呢?古德说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种性就是我们平常讲:三贤位的菩萨。这个登地是圣人,三贤十圣,这都了不起的菩萨,这是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观经上不是这么说的。观经上讲:亦信因果。说实在话,前面那个上品中生‘深信’,我们看到深信的人不多。‘亦信’,我们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够;换一句话说,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带做一点,这叫做亦信因果,但是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发了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决心在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知道这个人间很苦,不愿意来生再搞六道轮回,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上品下生,修学的样子。
  我们读了这个文,真的,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确实增长了,晓得我们上上品、上中品难,上品下生对我们来讲不算困难,很有希望,这是真话。所以这是善导大师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
  从这一段文证来证明,这个文在二十二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这个迎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那个场面不一样。怎么场面不一样呢?这边底下说得很清楚。
  在第二十三面第四行第二句:‘上上去时’,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晓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时候,看到满虚空统统都是佛来了,上品上生,统统是诸佛来迎接你。如果看到阿弥陀佛与千佛来接引你,这个数量就少了,一千尊佛来接引你,这是上品中生。如果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的是五百尊佛,这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场面不一样。场面愈大愈殊胜,那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们希望五百尊佛来欢迎,这是真的。我们同修人人有份,要希望有千佛来迎接,那还得努力点。这个讲上辈往生。
  ‘次对中辈三人’,这个经文在第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就是中辈上品,‘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佛在本经说的,换句话说,从佛在观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凡夫,这个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凡夫心量是开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对这个戒律斤斤两两的在计较,要怎么样去受持,完全着相。大乘凡夫比较开放,不斤斤计较事相,这有显著的差别。下辈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业的人,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劝导他,他马上能够回头念佛求往生。这才真正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说的,这是讲持戒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持戒念佛。戒律很清净很谨严,不造过失,这样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在二十四面第一行:‘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持小乘戒这个凡夫,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一生持戒非常清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戒律精严,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呢?诸位要知道,戒律清严完全是自利,没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还是小,念念求自利,没有把心量放开来,利益一切众生,功德利益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慈菩萨说得好,那个龙舒净土里面,劝我们修净土,我印了单张,印了十万张,在柜台上。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他里面引用大慈菩萨的偈子,如果我们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萨了;你能够劝一万个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这个功德比个人修持戒律精严,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帮助多少人成佛了,所以宣传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无量。一切大乘法中,唯独净土这个法门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什么叫最契合现代人根机呢?现代人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这就是说得真实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门修学不见得能成就,这是真话。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这个惑是烦恼。要说起断烦恼,那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烦恼不能断干净,你就决定出不了轮回。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断烦恼之后才能超越,没有能力断烦恼,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只是阿赖耶里面多种一些大乘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发芽,不能开花结果。唯独这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就开花结果,圆满成就。由此可知,你宣传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专修专弘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相,佛在大经上所说的,除了诸佛明了清楚之外,九界众生都不能够完全明白,这功德有多大。我们今天自己来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个迹象能看出来,你愈做愈欢喜,这个一定有利益。那没有利益,你怎么会愈做愈欢喜呢?真做的人,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愈做身体愈健康,这是花报。眼前的果报,愈做愈顺利,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个是现前的感应。像这种感应,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内外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呢?有这么多好处在嘛!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中品中生,大师在此地举出本经所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么呢?八关斋戒。本经大师对于八关斋戒的受授,受持讲得很清楚,等到讲的时候,我特别会跟诸位介绍。一日一夜,这时间短,但是这个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所以我们在国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们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连读经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没有时间。忙到这个程度,他怎么修法呢?他每一个月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利用假期。就像我们打佛七一样,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两天两夜,一个月修一次,这是属于这一种的,与观经里面讲的中品中生相应。这是受环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导大师说,这是佛去世之后小善凡夫。这个经文在二十四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念起:
  ‘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这个佛的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相应,所以他必定得生。
  这个底下说:‘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如果说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讲得通。‘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说这个观经,观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类的经,佛是为凡夫说的,与大小乘圣人不相干,与他们不相干。佛是九品三辈,是度一切凡夫的。
  底下中品下生的人,那一类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呢?经云,在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彿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这一类这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原来这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样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没有造罪业的,没有造罪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三品呢?就是造罪业的人。我们看看古德怎么个说法,这段文在二十五面第四行,我们看最末了这一句:‘次对下辈三人者’,这个下辈三人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个下三品,‘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这是古来大德的看法,这个看法错了。他这个看法是大乘始学凡夫,那就是前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对了,就没错了。绝对不是大乘始学凡夫,善导大师在此也是引本经来做证。他引的经文,就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
  ‘如下上文说’,下品上生经文是这样说法:‘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这个就造的罪业轻一些,为什么呢?五逆罪他没有造,谤法的罪没有造。这个五逆谤法是最重的罪,这个罪是堕地狱的;换句话说,他这个堕地狱的罪没有造。但是饿鬼畜生的罪业,他造了,换句话说,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决定堕三恶道。这个一类不堕地狱,但是堕饿鬼、堕畜生道是这样的人。‘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这是造恶业的众生。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实实在在这是总说现代社会的现象。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那边造恶业,真的还没有谤法,还没有造五逆罪,除这个重罪没有造,其他的罪真的都有,都常常在犯;虽然犯了,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就有救了。虽然掉在水里,遇到船,手里抓到船,命可以保得住了。
  ‘下中者’,我们再往底下看:‘下品中生者,此人先受佛戒’,这个先受佛戒,无论是在家出家,我们受了戒。受了戒以后怎么样呢?受戒不持戒,破了戒。‘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什么叫不净说法呢?说法贪图名闻利养,这个叫不净说法,意思就是说心不清净,名利没有放下。说法是利益众生的,如果我在这里说法,先跟大家谈价钱,我跟你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这就是不净说法。与不净说法意义相同的,我们写书。譬如善导大师作这个观无量寿经疏,虽然不是他口说的,这个文章是他写的。假如他写这个疏,后头有版权所有,那就是不净说法。为什么呢?他要贪图利益,如果他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他就是清净说法。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现代科技发达,除了书本之外。从前只有这个书本,现在有录音带,有录影带,有电脑磁片。假如他也要有版权,有著作权,那就统统属于不净说法,这个罪过非常之重。不净说法这个都是地狱罪业,不是好事情,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你能得几何的利益?实在讲那个利益太少太少了。你能够把眼前这个小利舍掉,普遍去布施,你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了善缘,这个利益不晓得有多大,你没有办法估计。前面我曾经说过,纵然经商,我印经,我做录音带,随着我的顾客,我都赠送,你与这些广大的顾客都结了法缘。他跟你有缘,你的商品,他就喜欢买;纵然你的货色不如别人的,但是他看到你喜欢。为什么?跟你有缘嘛!人家东西比你好,他跟他没有缘嘛!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菩萨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样,菩萨应化在各行各业,他懂得如何在他事业里面弘法利生,如在他事业里面普度有缘,这个不一样。这个利益大了,那个不是小利益。一般商人一心只为自己那点小利在斤斤计较,那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生中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多少富贵人家保不了两三代,甚至于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在那里呢?他这一生把福报享尽了,没有了。这一生没有再种福,布施是种福、修福、种福、积福,那你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要明白这个道理。
  ‘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这是讲他地狱相现前,造这些罪业的时候,必定堕地狱。大师在此地,字句很简单,但是每一句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在临终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类往生的人,也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大德都公认四十八愿,十八愿第一,道理在此地。极重的罪业,极苦的众生,遇到了都能得度。
  我们再看下下品,那个罪业就是极重极重的,没有比这个更重。二十六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第二句:‘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恶业造全了。五逆里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十恶就是杀盗淫妄,妄语,恶口两舌,贪嗔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这个是决定堕阿鼻地狱。‘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我们俗话常讲,堕落在阿鼻地狱永不翻身,这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极恶的罪业都能度,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在讲大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确实是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四土,三辈九品是平等的,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经典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