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料到,一根小小导火索会引来漫天大火;火势将延烧到几乎每个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包括他们自己头上。   
  中国“作协”“文革”的历程(上)(3)   
  中央和部队主管宣传文艺的领导人看了他们的来信,立即对迎春晚会写了最严厉的批语。批语连同来信立即被上送最高领导。 
  先是这些批语和来信,立即在文艺界传达。“迎春晚会”变成了一个事件,变成似乎是文艺界的一宗大丑闻,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化的”,是“群魔乱舞”。在作协各个编辑部几乎人人过关:你去参加了迎春晚会没有?发现了问题没有?为什么部队同志(这三位写信者成了象征部队革命化的代表)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你们却不能?许多人只好沉默不言。 
  3。 毛主席对文艺工作的第二个批示 
  1964年6月27日,毛主席写下了对文艺工作的第二个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15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这个批示是写在中央宣传部上送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上的。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份整风报告上,毛主席还批示:“写在纸上,不准备兑现的。” 
  这个批示对整个文艺界,对中国“作协”,更无异一声晴天惊雷。尤其是后面几句话,“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边缘”;主席并首次用“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时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已将它定性为以议政为主的反革命的俱乐部)来类比中国的文艺团体。那么,主席批示的根据从哪儿来的呢?大家很自然联想到半年前上送的迎春晚会情况,一定引起他老人家极大的不快。批示的分量极重,不仅是“最近几年”,而且是15年来(即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并且新近写的检查,又是“写在纸上,不准备兑现的”。这个批示传达下来,在作协,尤其领导层,一时都呆了懵了。有的人心里一定在想:主席,您还记得吗?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您还表扬过作协的工作呢!接触文学多的人,会想到小说、诗歌创作的成绩;接触戏剧、电影较多的人,会想到多年来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亲自指导电影、戏剧工作的劳绩和电影戏剧近几年取得的突出成绩;有的人还会想到,1957年文艺界有人被戴上右派帽子,不就是说他否定建国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吗?所以,文艺评论家冯牧听了批示后脱口而出:“这些话要不是毛主席说的,我还真以为是右派言论呢!”冯牧的话,不过是率直地反映了对批示的分量难以承受和极度的惊诧。自然,这决不是冯牧一个人的,而是很多人的想法。甭说,这句话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成了冯牧“恶攻”的“罪证”之一。 
  惊诧归惊诧,执行主席的批示则不能含糊,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和文联、作协,这时动“真格儿”了。“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那么领导这些协会的中宣部有没有责任呢?分工管文艺的周扬、林默涵同志似乎有点首当其冲了。他们现在的责任是,领导整顿文联、各协会和文化部的工作。 
  4。 在作协,邵荃麟成了第一个批判对象 
  “作协”直接挨了主席批评,中宣部立即将正在大连海滨养病的“作协”党组副书记刘白羽调回来,任命他为作协整风检查组长,取代党组书记邵荃麟全面负责作协的整风和工作。 
  这里简说一下邵荃麟。他是1926年入党的党员,抗日战争开始后,曾在国民党统治区浙江、桂林等地,长期负责共产党的地下“文委”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香港地下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文委”书记。邵荃麟身上兼备职业革命家和学者、文人特点,一生书卷气不改。他喜欢谈论文学和文艺政策问题,有时还广涉国际时事、读书见闻等,谈起来不知疲倦。虽则他瘦骨嶙峋,长期胃下垂,以吃流质食品为主,体质一直比较虚弱。像作协的张天翼、沙汀等人,一直是他很好的谈话伙伴。但他同年轻人、下属也谈得来,你坐在那儿做他的听众便是了,他平易、亲切,待人平等,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记得去大连的火车上,侯金镜,还有我这样的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他较持久、固定的听众,有时赵树理、周立波也过来作陪。但是有些作家或者把他当作了严肃的领导者,或者他们喜欢谈论更轻松、活泼的话题,或体恤他的身体,便宁愿远着荃麟一点,即使被动员去作陪,也很难坚持下来。我常想,荃麟为什么在文人圈里喜欢“议论风生”,这正表现了他对事业的热忱和理论家不倦地思考、求索的气质,作为文学界的一个领导人,这难道不是一大长处吗? 
  比起邵荃麟,较他小10岁的刘白羽,无疑在当时算是文艺领导人中的少壮派。但刘白羽参加过延安整风和战争,某些方面的经验可能比邵荃麟还更丰富。我听老作家张天翼说过,在1937年上半年大约春末夏初,他,邵荃麟夫妇(夫人葛琴),吴组缃夫妇,蒋牧良,叶以群,还有刘白羽,他们曾同游宜兴(葛琴的家乡)、太湖等地,邵荃麟夫妇、吴组缃夫妇轮流做东。几个人过从甚密。那时白羽在他们里边,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小弟弟。而今刘白羽接任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按照上边的布置来检查、清理邵荃麟主持作协工作时的问题了。私人友情归私人友情,但搞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却不能讲什么温情、情面。有毛主席那句话———说作协的整风检查报告是“写在纸上,不准备兑现的”摆在那儿,以刘白羽为首的检查组,首先就检查邵荃麟的作风。刘白羽归纳为颇感得意的、在作协广为流传的两句话:“教条主义的无限清淡,官僚主义的不闻不问”。这样的概括,似乎较能印证毛主席的批评。但对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邵荃麟又确实是冤枉。荃麟爱与人交谈文学理论和创作问题,在作协这样的团体,形成一种平等交流、讨论的学术氛围,又为何是“教条主义的无限清淡”呢?组织作家和工作人员下厂、下乡;成立创作研究室专门研究创作问题(那时成员有侯金镜、丁宁、唐达成三人);出版《文学动态》内刊,及时报道世界文学情况供作家参考;亲自主持大连会议这样抓创作问题的会……又为何是“官僚主义的不闻不问”呢?(“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批斗作家骆宾基,要他交代和邵荃麟的关系。骆宾基说,照我看来邵荃麟带病忘我地工作,那是文艺界的焦裕禄!)但是我们错了,刘白羽指的是邵荃麟没抓“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那时,那才是作协的头等大事。所以邵荃麟哪里仅是作风有毛病,而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   
  中国“作协”“文革”的历程(上)(4)   
  我不知道最初在中宣部周扬、林默涵,其后有刘白羽、张光年几位,他们是怎样策划的?怎么整出个邵荃麟鼓吹写中间人物的问题? 
  我只记得,在作协,第一步的工作是整理大连会议的原始记录,我作为大连会议的记录者被吸收参加了。(我本来和黄秋耘等几人已下放华北油田劳动,去了才两个多月,就被通知回京参加文艺整风。油田负责人杨拯民同志告诉我们,毛主席下来了对文艺工作的第二个批示,作协要你们赶快回去。)我参与将作协保存的原始记录整理、誊清,算是完成了交给的任务。但我的印象,作协保存的记录中没有周扬同志的讲话,据说早已上调了,这是微妙的。 
  紧接着是《文艺报》主编张光年主持对大连会议记录材料的加工、制作。 
  在炎热的夏天里,《文艺报》编辑部制作了一份《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在张光年家里,光年让我和《文艺报》的一位编辑一起核对了“材料”中引录的荃麟的讲话。光年又命我拿着《文艺报》排出的小样去送荃麟过目。荃麟看完材料默然了一会儿,说:“我没意见,这些话都是我讲的。” 
  与此同时,《文艺报》编辑部还准备了一篇由张光年执笔写成的重头文章《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文章发表于1964年《文艺报》8、9期合刊的头条,仍以编辑部名义发表。那篇《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作为附件同时发表。一顶“资产阶级”的帽子沉重地扣在了中国作协共产党的党组书记邵荃麟的头上。此前他刚刚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被选入大会主席团,那时他是作为正面人物,一般不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没注意到;而此刻,他作为鼓吹“资产阶级”文学主张的反面人物,真是名声大噪了。但细一思之,此宏论实难以站住脚。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那么写英雄人物一定是无产阶级的文学主张了。资产阶级难道没有鼓吹、并且写了,还在继续写他们自己的英雄人物吗?难道他们就是主张写中间人物吗?至于无产阶级,毛主席不是也说过文艺作品要写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当然也包括中间状态的人物啰!固然他也讲过,要文艺工作者去找生活中的英雄人物。邵荃麟难道只鼓吹、提倡写中间人物?他难道是为了鼓吹写中间人物而召开大连小说创作座谈会的?大连小说创作会的主调、主题,就是写中间人物吗?他不也同周扬、林默涵、刘白羽、张光年一样,在文章和言论中鼓吹、提倡过写英雄人物吗?从很近来说,《文艺报》8、9期合刊以前的第6期,荃麟读《南方来信》一书的文章,不就是鼓吹写英雄人物的吗?为什么荃麟就是“一贯”鼓吹写中间人物的人呢?光年不也在一年多前《文艺报》的题材专论中“鼓吹过”类似的观点吗?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既然确定了这个人是斗争对象,那他便全盘皆错,一人负责。邵荃麟无可挽回地成了鼓吹写中间人物、反对写英雄人物的“资产阶级”罪魁。 
  会议的组织者找我谈话,要我参加战斗,揭发邵荃麟。 
  对于大连会议来说,我自然算个知情人,不发言似乎难以过关。我只好应命,连夜准备,我又重翻我的笔记本上保存的大连会议部分原始记录,发现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周扬的讲话与邵荃麟的讲话有些微的差异。比如对农村形势的看法,周扬除同荃麟一样批评浮夸风,还赞扬了大跃进的精神;在人物创造上,周扬着重强调创造马克思所呼唤的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创作方法上他仍然重申“二革”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但是周扬也说了作者要写他所感所见所信的,这不同荃麟一样是贯彻求实精神的吗?但我却将周和邵的讲话对比起来作了保周批邵的发言,而这正是会议组织者所愿望的。此后多少年,我一直为这不实事求是的批邵发言而深感羞愧。 
  我是“过关”了。但与我同样做大连会议记录的唐达成处境却比我要糟得多。他本已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掉帽子,安排在“作协”新成立的创作研究室工作。1962年8月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同去大连。但他仍遭歧视,除了担任会议记录,只能沉默寡言。1964年光年同志主持的《文艺报》在该年最后一期以“本刊资料室”的名义发表一篇“资料”:《十五年来资产阶级是怎样反对创造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除了将胡风、冯雪峰、丁玲、陈企霞、秦兆阳等人再次揪出来鞭打,又新添了一个邵荃麟;也没有忘记将已摘掉帽子的“右派”、原《文艺报》编辑唐达成牵出来示众。其罪过仍然是1957年发表的那篇批评周扬的文章《烦琐公式可以指导创作吗?》。在这之前,在开始批判邵荃麟后,作协的创作研究室实际已被取消。刘白羽同志说了一句话:“像唐达成这样和大连会议‘有牵连’的人(他说得也对。做记录的人能不跟会议‘有牵连’吗?)不能留在北京。”于是唐达成立即被下放山西。没有单位愿意要这个摘帽右派,他只好暂在妻子所在单位待着。正在这时,《文艺报》的文章却重又公布了他1957年的“罪行”。这对唐达成真是雪上加霜啊。“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唐达成在山西矿区,艰难地生活了9年。1979年,党中央为错划右派彻底改正后,唐达成才重返北京。 
  5。 周扬敲打另三条汉子和齐燕铭、陈荒煤等人   
  中国“作协”“文革”的历程(上)(5)   
  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组成以周扬为首,成员有林默涵、刘白羽等同志的整风检查组进驻文化部。在1963年、1964年,毛主席除发出对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还一再严厉批评文化部。1963年11月,他说:“文化方面,特别是戏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少,在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文化部是管文化的,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为之检查,认真改正。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还批评说:“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很多,文化部不管。”1964年同毛远新谈话时说:“苏联还不是赫鲁晓夫当权,资产阶级当权。我们也有资产阶级把持政权的……文化部是谁领导的?电影、戏剧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你说是谁领导的呢?”因此文化部也是检查整顿的重点。首当其冲的是主持文化部常务、在戏曲改革工作上出过大力的副部长齐燕铭和分工管电影的副部长夏衍、陈荒煤。齐燕铭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夏衍、陈荒煤在电影工作上经常聆听周总理的指示。这三个人跟总理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而罪名如此之大———他们领导的文化部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把持政权的”,这就有点蹊跷了。看来,这不光是毛主席在批评,还有江青、康生的魔影在闪动。康生这人一向阴阳怪气、鬼谲多变。1961年6月,他在中南海紫光阁同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