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家庭教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式家庭教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近年来,对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一些反映美国素质教育的图书也相继出版,有的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洋彼岸教育模式的窗口,也似乎让我国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找到了成功的法宝。然而比较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探索美国强大的秘诀,培养具有健康精神气质和综合修养素质的世界公民,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为了子女成龙成凤,中国父母会不惜牺牲一切,这是其它西方国家的父母望尘莫及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父母喜欢主导子女的一生,总认为子女不争气就是父母的失败;而子女若能成材则是父母最大的荣耀。基于这份患得患失的忧心和企图,使得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过份保护、限制太多,并且强加其个人价值观于子女身上者屡见不鲜。    
    中国父母试图用“牺牲”的想法及作法来减少孩子在生存竞争上的挑战,希望孩子在低挑战的环境下,创造高成就,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生存的能力是靠磨练出来的,光从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中国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念书就好了,其他都别管了!”这种作法不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更是严重地剥夺了他们学习生存及养成独立人格的成长机会,更将因此扭曲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说,中国现行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好,那么,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哪里?    
    如果说,我们必须淘汰旧的家庭教育模式,那么,新的替代内容又在哪里?    
    这道题,不光是对中国父母,甚至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    
    中国父母的教育素质要不断提高,绝对离不开批评与忠告。但如果给出具体的措施与借鉴方案,远比单纯的指责要贴切得多。    
    本书的作者以一个中国母亲的视角,出于对子女的热爱,深入研究了美国家庭教育方方面面,特别是收集了大量在美华人所遇到的两种教育文化冲突的第一手材料,以日记的形式为我们揭示了美国家庭教育中的有关细节,相信无论学历的高低、城乡的差别还是地域的差异,只要是为人父母,只要是热爱自己的子女,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会有所收获。    
    不过,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国人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面对异域的迥然不同的伦理亲情,面对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民族的对爱的表达方式,面对大洋彼岸的这面镜子,也许,我们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亦会有更多的警醒和借鉴。    
    艾琳       
    05/5/12


第一章2004年3月8日(代序)

    我确实是太幸运了!    
    在这个失业的旺季,在美丽的西雅图城市,在我刚到美国的第七天,我的工作竟然很快就尘埃落定——当地颇有名望的富商理查德•;阿瑟愿意聘请我为家庭助理。    
    当职业经纪人哈本微笑着把这条喜讯告诉我的时候,说:“Congratulations(祝贺你),Ailin,你真的很走运。上帝保佑你,好好干!”    
    其实,家庭助理的职务不过等同于中国的保姆而已,但比起那些与我同等境遇却打着几份工甚至还没来得及找着岗位的同胞们来说,我一边庆幸自己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一边暗道:“真是财大气粗啊,一个家庭助理都得研究生才行!”    
    也许是狡猾的哈本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朝我眨了眨眼睛:“我敢保证,别说是在西雅图,即便在全美,Arthur(阿瑟)都是一个最优秀的家族。你能接近他们,上帝对你实在是不薄啊!”    
    这话的确不虚妄——理查德•;阿瑟是西雅图乃至美国西北部地区最大的办公用品供应商之一。可见,阿瑟家族确实有些非凡的本领和特质。    
    循着哈本的叮嘱,我到了西雅图一个叫Redmond的小镇的一座教堂附近﹐在那儿﹐一个名叫杰克的黑人司机正在等我,他开着车送我前往阿瑟的豪宅。这里的景致干净清爽﹐空气好得不象话。很快,小巴士进了一个拱形的洞窟式车库。据说,山里的这个地下车库是阿瑟家族三个车库中最大﹑最隐蔽的。    
    我整理了一下裙裾,下了车。走过碧绿、整齐的停车坪时,我深吸了一口气,用不是特别流利的英语问杰克司机:“太美了,简直就是一座公园!这是理查德•;阿瑟先生的家吗?”    
    黑人司机咧嘴一笑,只是道:“梅尔达太太正在客厅里等着你呢。”梅尔达是理查德的妻子。    
    这栋豪宅从外面看并不起眼﹐很矮很隐蔽﹐看起来也不太大。可进去之后,却吓了一跳——它确实很大﹐而且是复式结构﹐整个往后高上去,房子的背后是一个不大的湖泊,再远处则是一座山。    
    在布置得有如中国古书中描绘的龙宫般豪华、气派的客厅里,高贵压人却又不失礼节的梅尔达微微欠了欠身,指着旁边的沙发,示意我坐下。    
    “Ailin,我们之所以选择你,是因为你来自中国,懂得古老东方的中医和中药。正好,我先生理查德和父亲威廉都喜欢中国的医术,而且,我们全家都爱吃中国菜。”    
    是的,我曾经在求职书中详细描述过我的经历——出国前,我学过中医保健,而且,我做得一桌拿手的粤菜。    
    “你除了每周做一次中国菜外,只需帮忙协助照顾我家的三个孩子就可以了,他们都很有个性。当然,我还有一个大儿子,但他已经长大了,不常在家中住。”    
    就这样,我正式成了阿瑟——这个名门望族的家庭助理,并住进了这幢富丽堂皇的豪宅之中。    
    作为一个在西雅图的社会经济中已经根深蒂固的阿瑟家族,他们的家庭一定是个典型意义上的美国家庭,他们的文化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美国文化。    
    我的直觉告诉我:“在这样的家庭中上班,一定会有非比寻常的遭遇。”


第一章3岁的小孩也有正规名片 2004。3。10(1)

    今天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但就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就足以令我刻骨铭心。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准时地到达了主楼的大厅里,看到梅尔达正蹲在地毯上和三个年龄不一的小孩子说笑着。    
    “Morning,梅尔达太太!”我招呼道。    
    “Monring,Ailin!”梅尔达点点头,转身说道,“孩子们,这位就是我跟你们讲的中国的Ailin小姐——”    
    不待母亲说完,那个褐色头发、看起来年龄最大的女孩(如果我猜得不错,她应该是阿瑟家9岁的大女儿)立马站了起来,甩出一串清脆的童音:“哦,Ailin,你不知道,当我昨天听说我们家要来一个中国小姐时,我高兴极了。你以后就叫我珍尼弗吧! 不过,非常抱歉的是,我今天忘了带名片。”    
    “名片?”我一愣,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珍尼弗便掂起脚跟,亲了一下我的脸。我一边礼节性地回应珍尼弗,一边暗道:“我远在北京的儿子小宝也9岁了,但和珍尼弗的伶牙俐齿相比,他明显木讷得多。真是虎门无犬女,这珍尼弗可真是天生的外交家呀!”    
    6岁的罗里颇有大男人风度,他从口袋中摸出一只小巧精致的盒子,“叭”一声弹开后,极其熟练地从里面滑出一张小卡片,双手递了过来,奶声奶气地说道:“This is my business card (这是我的名片),请Ailin小姐收下。”    
    哦,我的天!    
    他还有名片!!    
    一个才6岁的小男孩!!!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我讶然极了,以为是小家伙在拿我开涮呢,但瞧了一眼梅尔达,她正含笑地望着儿子,而珍尼弗和罗里正一本正经地看着我,似乎并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我只得接过罗里手中的小卡片,只见正中心印着“罗里•;约翰•;阿瑟”,底下几行稍小一点的字则是家庭住址和罗里本人的网址!我一下子明白了刚才珍尼费说的“名片”的意思了!    
    “能给我一张你的名片吗,Ailin小姐?”罗里问。    
    我愣了足足有一分钟后,才用极其羞涩的语调尴尬地对罗里说:“Sorry,罗里。我没有名片,我从来没有印过名片。”    
    罗里惊讶地瞪着我,似乎不可思议,他叫了一声:“That’s terrible(真糟糕)!连菲比(罗里的妹妹,刚刚3岁)都有名片,你这么大了,为什么从来不印名片?!”    
    我哑然,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    
    “笨蛋,你没去过中国,当然不知道啦。那里的人,大多数是不用名片的。” 珍尼弗十分得意地对罗里嚷道。她曾经和父母一起去中国旅游过一次,对中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    
    罗里不解:“为什么?难道中国人都不和别人交朋友吗,Ailin?”他盯着我,眼神里充满着极其不解的疑问与好奇。    
    在罗里以及所有美国小孩的眼里,交朋友是一定要有名片的,就好穿皮鞋一定要穿袜子、吃饭一定要有筷子一样不可或缺。    
    所以,对于罗里的疑问,珍尼弗也傻了:“不,但是,这个——我也搞不清楚!”    
    直到小菲比和我亲吻的时候,我还在为名片一事犯晕。    
    梅尔达弯下腰来,对珍尼弗说:“嗨,珍尼弗,我有事想和Ailin谈一谈。你能帮忙带罗里和菲比去湖边的草地上玩会儿吗?”    
    珍尼弗答应一声,三个孩子很快便消失在大厅的玻璃门口。    
    梅尔达善解人意地对着我笑了笑,解释道:“我的四个孩子都有名片,他们中任何一个人,年满3岁后,我都要考虑给他单独印制名片。”    
    真是太摆谱了,有钱的美国佬就是不一样!我颇有些不以为然。“才3岁就印名片,还是小孩子啊,这玩意儿对他们有用吗?”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梅尔达笑了笑:“美国的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尽早适应社交生活,所以,在美国,从小便给孩子印名片的现象很普遍,我们阿瑟家族自然也不能免俗。”    
    我瞪大了眼睛,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刚才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我的风吹雨打了三十多年的老脸不由一阵阵地发起了烧。    
    “哦,美国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中国的还真是不一样!”我傻傻地感叹道。    
    梅尔达微微一笑:“我和我的先生曾经多次去过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俗话,叫做‘十里不同风’么?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don't take it to heart(别往心里去,别为此而忧虑伤神)。不过,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我希望你能很快适应你的工作。”    
    “好的!好的!”我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后,说道。


第一章3岁的小孩也有正规名片 2004。3。10(2)

    午餐过后,珍尼弗拿着一条裙子来找我:“Ailin,请你帮我穿上这套裙子好吗?它的拉链开在背后,我够不着。”    
    我给她换好衣服后,习惯性地赞美道:“好漂亮,就像要参加舞会的白雪公主。”    
    珍尼弗笑逐颜开:“谢谢。不过,我不是参加舞会,而是参加BBQ(烧烤聚会)。今天,我爸爸要请他的部分Internship(实习员工)到家里来BBQ(烧烤聚会)。”    
    “是你爸爸要求你必须参加的吗?”    
    “不,他从来不会要求我必须做什么,”珍尼弗说,“只不过,我喜欢和那些叔叔阿姨们在一起玩,我是自愿的,跟他们在一起很有意思。而且,我爸爸妈妈还有我爷爷,他们都很乐意我和他们交朋友。”    
    珍尼弗一边和我说话,一边从桌上拿起她的名片夹,仔细地打开来并检查了里面的名片数量,然后才把名片夹很小心地放进裙子前边的小口袋中。    
    下午3点,这幢豪宅中最有威信的主人——理查德•;阿瑟先生带着他的Internship来了,大约有近百人。他们下了车,朝屋里走来时,9岁的珍尼弗便在门口招手﹐对他们大喊“Hello”。美国西部的阳光灿烂地照在这个热情的小姑娘的身上,简直可爱极了。    
    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卧室,打开互联网,用“名片+孩子”作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终于找出了以下一些说明——通常,美国的父母们都有给小孩子印制名片的习惯,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学会各种社交礼节。但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小孩子的交游程度有限,这种名片一般只在赠送礼品时用一下。名片上应写孩子的全名,爱称和绰号不能使用。孩子的名片比成人名片的规格小,年龄越小,名片也越小。男孩年满18岁,可在姓名前加上“先生”的字样。女孩子年满13岁,可在姓名前冠以“小姐”。    
    关上电脑,我想起了10年前。    
    那时我26岁,研究生刚刚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单位上班。而上班的头一件事,便是单位的头儿将我们这一群愣头愣脑的研究生和大本生们叫到一起搞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极其简单:怎么样与陌生人交换名片,与人握手的姿势应该怎么样,什么样的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以及其它的一些基本的礼仪礼节等等。    
    当我在电话里无意中把单位培训的内容讲给我的早年就留学美国的小学同学玛丽听时,大西洋对岸的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中国的教育方式太落伍了。这么小儿科的事情,早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学会的。”    
    可能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吧,我当时十分反感,冲着玛丽叫道:“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简单,所以没有必要早早地打基础,浪费时间天天来研究它。你看看,我才花了半天时间学习,不也全会了吗?!玛丽呀,你中洋鬼子的毒太深了!改了个老外的名字也就罢了,还拿了绿卡,变成了假洋鬼子,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