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隋大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建隋大业-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鲠在喉,北进就会受到极大的阻挠。



抱歉,晚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祸不单行

也许吴明彻这个看似粗犷的将军实际上是个热爱文学的人,也许他实在担心持续战斗会让麾下士卒士气大跌,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五月初五这天,吴明彻终于停止了对盱眙城的进攻,龟缩回了营寨之中。

整场战争持续不过三日光景,但陈*军却是损兵折将,没有占到丝毫便宜。那高耸巍峨,坚如磐石的盱眙城墙更是让陈*军望而生畏。此时,吴明彻已然明白,想要直接拔出盱眙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虽然盱眙背后有十二州乱军的威胁,但吴明彻实在不敢再对他们抱有期望。就连自己麾下饱受战火洗礼的精兵悍将遇到高长恭都要灰头土脸,那些刚刚放下锄头的乌合之众又能奈何得了高长恭么?他们最大的用处应当就是将北齐的形势弄得更加动荡,好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

几日的征战士卒士气已经颇为低落,吴明彻乃是惯战的骁将,自然知道短时间内不宜发动战争,但他却也不能闲着。要知道,十万大军一日所消耗的粮草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时间拖得久了对自己可不是什么好事。

几经思量,吴明彻和陈顼转换了对策。

五月初十,陈潜派遣五万大军,由黄法氍统帅自合州西南的霍州出发,步步为营,慢慢向合州推进。与此同时,陈顼调集两万大军自都城建康向合州逼近。在七万大军,形同犄角一般,以相同的速度的逼迫下,合州的局势霎时紧张起来。

合州的位置实在不怎么好,地处陈国势力之内,后方又只有区区一个扬州,且距离又有些远,一旦陈国调集大军围而不攻,就可直接切断合州的退路。失去补给的王琳,纵使他长袖善舞,能征惯战,也无法指挥饿着肚皮的士卒战胜浩浩荡荡的陈*军。

慢说卢潜与王琳有罅隙,在救援方面会有所刁难,就是卢潜不计前嫌出兵救援,他也要担心黄法氍围点打援的计策。至于淮州,基本上是不用指望,吴明彻的十万大军不是摆设。

而陈顼与吴明彻的计谋显然不是如此简单,既然青光等十一州打着反齐投陈的旗号,他们如何能不加应用?吴明彻直接派遣细作突破淮河上北齐的封锁线,来到仁州,携带着陈顼的御旨私下约见了潼,仁,东楚三州刺史吴三桂。

双方洽谈了些什么众人不知,但就在五月十五日,黄法氍来到合州城外二十里处扎下连绵数十里的大营时,北齐的仁州,潼州,东楚州同时挂上了陈国的旗帜。而吴三桂更是被陈顼册封为宣称侯,食邑六百户,都督潼、仁、东楚三州诸军事。

五月十六日,吴三桂起兵八万自仁州出,直逼西侧的谯州。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直接让扬州刺史卢潜惊骇欲绝。一旦谯州沦陷,那扬州也即将面临与淮州,合州一般孤立无援的境地,那可怕的后果绝不是一人所能承受。

陈*军倘若拿下扬州,越过淮河,那北齐自黄河至淮河流域的疆土便直接暴露在陈*军的铁蹄下。加上北方高思好和高延宗两个不安定的因素,吴明彻极有可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肆北进,直抵邺城。

不得已下,卢潜终于放弃了救援合州的打算,同时将告急文雪片一般地发往邺城,希望高纬早做打算。

对于北齐人民来说,五月实在不是个好日子。淮河流域动荡不安的局势已经让整个北齐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但就在这是,东北放又突然传出安德王高延宗已经勾结契丹与库莫奚(抱歉,前面打错字了),胡人已经已经聚集铁骑十万,即将南下。

契丹和库莫奚位于北齐东北部,这两个步卒乃是突厥的附庸。他们南下,自然代表着突厥的意思。对于高纬来说,淮河流域只是草箭一般的存在,随时可以舍弃,但黄河流域却是他的根本,不能有任何闪失。

惊恐之极的高纬一改往日的懦弱性格,严令昌黎王韩长鸾率军南下,驻守黄河。同时,高纬向高延宗发出了最后的警告,希望他能够认清形势,回头是岸,不要做出背叛祖宗的事情,否则他高纬宁愿废弃整个北齐的江山也要将高延宗碎尸万段。

五月二十日,就在吴三桂佯攻谯州,黄法氍围困强攻合州,吴明彻再次进攻淮州之际,得到高纬最后通牒的高延宗立即自病榻上跳将起来,发兵八万直奔并州高思好而去。

九五之尊的宝座,天下间能够漠视之的,除了那所谓的圣人估计真的没有人和人能够抵御那无上权利与荣耀。

高延宗装病,除了害怕进入邺城后高纬对自己不利,实际上也有些隔岸观火,想要坐收渔利的企图。但此时北齐即将面临覆亡的危险,高延宗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高延宗此人虽然肥胖如猪,暴戾恣睢,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北齐却十分忠诚,比起高纬来说,他身上更有一种后者没有的气节。

历史上,当宇文邕覆灭齐国,曾将高纬与高延宗一起掳掠到长安。高纬就如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对于江山的覆亡没有多少留恋,反而一如既往地享乐。但高延宗却时常仰天长叹,悔恨愧疚不已,数次想要自杀。如此可见,高延宗此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有了高延宗的假如,本就现出颓势的高思好更是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高思好一退再退,只是十天功夫,便被高延宗等打得丢盔弃甲,直接跑回了大本营朔州,至于肆州,显州,则又重新回到了高纬手中。

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吞并齐国的宇文邕一直密切注视着北齐的局势。如今北齐南方几乎完全被战火点燃,北方高思好作乱,谣言四起,民心动荡不安,整个北齐陷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地步。宇文邕如何会放弃此等好机会。

六月一日,当高延宗兵临朔州境内之时,宇文邕立即火速召集一干核心文武大臣在密切商议覆灭北齐的策略。

“诸位爱卿,如今齐国境内战火纷飞,谣言四起,民心浮动,朕想乘此机会发兵伐齐,一举而下,诸卿以为若何?”宇文邕高高端坐在龙椅上,深邃的眼睛闪烁着睿智而灼热的光芒。

“回陛下,微臣以为此时伐齐,似乎有些不妥。”一身戎装的齐王宇文宪(四月时,宇文宪,宇文招等周室皇族之人,大多都被晋升王爵)立即迈步上前,冲宇文邕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沉声说道。

“有何不妥?”宇文邕脸上没有丝毫不悦,一脸好奇地看着宇文宪。

宇文宪脸上一片严肃,恭敬而认真地看着宇文邕说道:“回陛下,自佛、道、儒三教辩论,您废除佛道二教之后,虽然我大周在这数月间已征募数十万兵士,但他们大多是佛门子弟,心中缺少杀戮果敢之心,且训练日短,恐难以形成战斗力。再者,时间太过仓促,边境之地辎重物资准备并不充分,倘若不能一举拿下齐国,我军怕是不能取得多少功绩!”

“嗯,皇弟所言甚是。”宇文邕皱了皱眉头,接着问道:“不知诸卿可有其他看法?”

“陛下,齐王所言不假,但此时伐齐,我们依然有很大的胜算。”

宇文宪身后走出一人,虽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者,但却是精神矍铄,没有一丝龙钟老太。双目神光湛然凌厉,浑身气势沉凝剽悍。

“不知韦爱卿有何妙计?”宇文邕双目一亮,微微向前欠了欠身子,颇有些激动地问道。

这老者名叫韦孝宽,年近七旬,乃是北周勋州(陕西省稷山县,州府在玉璧城)刺史。

韦孝宽,名叔裕,字孝宽,汉族,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其人性格奇敏和正,好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而且十分擅长用间。

此人不但在北周与北齐,应该说是东魏与西魏之间的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帮助杨坚站稳了脚跟,辅佐其创下了盛世大隋。

高欢执掌东魏政权时,宇文泰所拥护的西魏却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两方的战争中,宇文泰更是败多胜少。然而纵使高欢如何骁勇无双,却始终没有覆灭西魏,这其中有个极其关键的人物,那便是韦孝宽。

总管整个北周历史,真正在正面战场上,能够战胜高欢的却只有韦孝宽一人。

韦孝宽曾以一己之力,将高欢拦在玉璧城外整整五十日,使得高欢麾下士卒死伤无数,最后高欢急怒攻心竟生了病,从而撤兵,解除了玉璧之困。然而高欢回到晋阳后却是一病不起,最终怀着无奈而悲愤的情绪死去。至此,北周也获得极为宝贵的喘息之机,宇文泰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韦孝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回陛下,微臣以为,伐齐可有三策。”韦孝宽微微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爱卿请说。”宇文邕催促一声,一栏地渴望。灭亡北齐,统一天下,不仅是他宇文邕的梦想与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宇文氏皇族数代人的愿望。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自己将超越祖先取得无上的功勋与荣耀,即便宇文邕城府极深也无法忍耐心中那激荡的情绪。

第二百三十六章 初步战略

韦孝宽微微沉吟,整理下思路,然后侃侃说道:“陛下,微臣戍守边陲多年,自信可以看出齐国的弱点,倘若没有天赐良机,您想要一举覆灭齐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往年出兵伐齐,多有劳民伤财,然却不能建立功勋,盖是因为没有最佳的时机。”

“长江、淮河之间本是一片沃土,但在齐主手中却变得残破不堪,民不聊生,故此去岁陈国伐齐才能一攻而下。反观齐国,虽然连年增援,却也只落得个丧师覆败,狼狈逃窜。若非兰陵王高长恭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只怕如今陈国的兵锋早已越过了淮河,直抵黄河沿岸。”

“如今,齐国北有高思好作乱,南有青光等十一州造反,高长恭虽然智勇双全,但腹背受敌,缺兵少粮的情况下,自身尚且难保,更不必说内平叛乱,外拒敌寇。此时齐国朝政混乱,内部军民离心,谋略已尽,力量衰竭。斗比伯曾说,‘仇敌有衅,不可失也’(出自,意即:敌人内斗,不可放过)。”

“而今,陛下可潜大军自轵关(河南省济源县太行山隘口)而出,其后道路平坦宽阔,可以直达邺城。我军可与陈国同步,首位相逼,让齐国难以顾暇。再命广州(州政府设鲁阳,河南省鲁山县)军由三鸦(鲁山县西南鲁阳关)出发,同时在秦岭以南招募豪勇之士,组成精锐之兵顺黄河而下。”

“同时调遣稽胡部落(稽胡,匈奴后裔,散住在长安以北的群山)隔断齐国并州(州治晋阳,山西太原)、晋州(州治平阳,山西临汾)之间的交通。”

“除此之外,我军还可在齐地招募勇士,赏以高官厚爵,使他们担当前锋。如此一来,四面八方一起进攻,目标直指邺城。齐国本就人心涣散,此时见我军大举而攻,必定望风而逃。我大军所向,势必脆骨拉朽,一举灭齐,此时正是时候!此乃一策。”

说完,韦孝宽便闭口不语,静静地看着宇文邕,等待着他的决定。

宇文邕双目炽热明亮,呼吸都微微有些粗重。韦孝宽分析的不错,如今北齐内忧外患,离心离德,天时人和都已失去,只要战略部署得当,周国完全可以一举夺下邺城。但宇文邕同样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便是出征的大军和后勤战略物资的筹备都不充分。

按捺下心中的躁动,宇文邕笑看着韦孝宽道:“其余两策是何,还请韦爱卿教朕!”

“不敢!”韦孝宽恭敬地行了一礼,接着说道:“如今我大周兵粮准备并不充分,陛下可做长期打算。最好的办法便是与陈国结盟,以此消耗分散齐国的兵力。我军可在两国边界屯军垦田,一方面可以囤积粮草物资,另一方面可以对齐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可以组建新军。”

“如今,齐国与陈国正僵持,我新军自可游击突袭齐国边境。若齐国派大军来援,我自可龟缩防御,待援兵离去,我军再发动攻击。如此一来,齐队在这百般骚扰之下,必定心烦意乱,疲于奔命。只需要一两年时间,齐军必定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齐主昏聩荒yin,在他的统治下,齐国政令不一,朝纲混乱,忠臣良将枉死,乱臣贼子当道,齐国百姓早已不堪忍受。如此看来,齐国的败亡已成必然,我们自可作壁上观,耐心等候,只待齐国气运消逝之时,我军自可发动雷霆突袭,定可一举而下。此乃二策。”

“其三,青光十一州乱民虽然声势好大,但毕竟缺乏训练,又不善管理,根本无法比得上高欢留下的精兵悍将。如今高思好必败无疑,不消多少时日,齐主定然挥兵南下,挟着大胜的气势,定可以一举荡平乱军。”

“况且,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勾践灭吴整备十年,姬发伐纣,也曾出兵两次。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以伐齐之事不应操之过急,需要徐徐图之。而今,陛下当继续培养齐主的罪恶,激起齐国百姓的怒火,让整个北齐愈发混乱,如此我们的机会才能更大。”

“如此,臣以为最好与齐国暂时放下仇恨,重新建立邦交,使贸易通商,工匠往来无阻。如此齐主定会放下戒备,行事愈发肆无忌惮。同时,齐国没了后顾之忧,自然不会再畏惧陈国,两国交战不休,自然损耗无数。而我大周却可养精蓄锐,再趁机而动。这是长远的谋略,不仅可以覆亡齐国,更有可能兼并陈国。微臣愚见,让陛下见笑了。”

韦孝宽说完,再次恭敬地行了一礼,便缓缓退下,恭顺地站在宇文宪身后,默然不语。

宇文邕眉头轻皱,脸上神色变换不断。韦孝宽对于当下时局的分析十分中肯,给出的建议也是条理分明,切实可用。但究竟采取哪一条却也让他有些犯难。

如今,周国并未做好大举进攻齐国的准备,倘若采取第一策,一旦不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夺下邺城,覆灭齐国,那就达不到战略意图,更有可能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第二、三策较好,但却需要耐心等待。战场时机稍纵即逝,谁也不能保证事情的发展就一定按照自己的预计而来。再者而言,眼看着吞并齐国,成就不世霸业的机会就在眼前,宇文邕内心的渴望已经极其膨胀。

“呼——”

半个时辰后,宇文邕长舒口气,权衡再三,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