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匕首等,品类虽不很多,但制作却十分精美。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新王宫时 

期。 

     迈锡尼文明金银制品应用的盛况,在考古发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常 

在发掘的王族墓葬中,都可发现丰富的金银工艺品。考古发现证实了“迈锡 

尼富于黄金”的传说。在迈锡尼文明的早期,流行的金银制品主要有金面具、 

金额带、金角杯、金指环、金印章、金杯、银罐和用金银镶嵌的青铜短剑; 

这种金银制品的流行趋势基本上持续到迈锡尼文明晚期,其中迈锡尼文明中 

期斯巴达附近瓦菲奥一座圆顶墓内发现的两个金杯,通体刻有表现猎获野牛 

的浮雕装饰,堪称古代金制工艺品不可多见的杰作,充分体现了迈锡尼文明 

金银工艺制品水平精湛和高超的特点。 

     东欧南部的迈科普文化,金银制品也非常发达和流行。主要器类见有金 

锅、勺、银瓶、花瓣纹金冠、狮子和公牛纹金饰牌、金银串珠、项链、耳饰、 

弯头的金银别针、长条双圆锥形银穿饰等等。 

     东欧北部森林地带的法季扬诺沃文化,也流行有银制鬓环和穿饰。 


… Page 23…

     ②早期铁器时代的金银制品。欧洲早期铁器时代金银制品并未继承前此 

时期的发展盛势,仅在个别地区见有少量沿用。如希腊的几何陶文化,西欧 

和中欧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分别见有少量的金银工艺品类仍在沿用。其它地 

区则较为罕见。 


… Page 24…

                         2。早期性生活和婚姻习俗 



     地球是动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客观载体,地球载体给人类和动物的生存 

提供了必需的客观条件和环境。而动物和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一种主观方法 

和方式,便是通过源自本能的性交行为来达到繁衍生息的目的。 

     动物界的雄、雌性性交结合,属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动物种属繁衍延 

续生命的行为。人类社会男女两性的性交结合,构成了人类社会独具的性生 

活,人类依靠这种性生活繁育生息、传宗接代。 

     人类是从动物界进化、蜕变而来的,人类的性生活的渊源也因此是建立 

在动物式的本能的性交行为基础上的。人类性生活的初期进步,首先是摆脱 

动物式的性交状态,建立简单的社会规则或准则,出现原始的、不成熟的婚 

姻。人类性生活的进一步文明发展,便是建立较健全或健全的社会规例和法 

则,出现了较完全严格或完全严格的婚姻。简言之,人类社会性生活的发展 

特点是:社会性的性交限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事实上,这种性生活发展 

限制特点,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相辅相成的。即在生产力最 

为原始低下的人类社会诞生的孕育、准备期——原始群时期,社会流行的是 

一种未有规则进行节制和约束的动物式性交习俗;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血缘 

群婚期始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专偶婚确立之前止,社会上真正出现并流 

行起带一定社会规例、准则、受一定制度制约的性生活习俗;而从新石器时 

代晚期的父系专偶婚诞生起至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乃至其后时期,受 

文明时代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影响,社会上便出现流行起具完全 

意义婚姻制度制约的性生活习俗。 

     人类社会的婚姻,是人类社会性生活内涵的重要部份和主流形式。是受 

一定社会规例或制度限制、约束的性生活,这种性生活是符合自然法则,有 

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发达的,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走向文明的标志。而人 

类社会的性生活,除婚姻这一主体形式外,事实上尚包括如前面已述及的最 

早时期(或称原初时期)的动物式性交生活和违背社会规例、限定的淫乱性 

生活。 

     性生活和婚姻是一种行为习俗,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 

人类某一历史阶段的结束或变换而消亡或改头换面。现知地球上人类的发展 

历史,如果将“亦人亦猿”时期划入人的范畴的话,那末,人的历史已逾千 

万年。倘若将“亦人亦猿”阶段划出人的范畴,那么,人的历史至少也有数 

百万年。从千万年或数百万年始至数千年止之间漫漫历史长河中,星移斗转, 

万象更新,属于旧有的行为习俗消亡了,它们很难以物化的形式残存下来。 

人们要认识其神秘的真面目,事实上只能依靠近、现代仍处在原始时期的部 

落民族这一“活化石”资料,来比勘复原远古时期的行为习俗。 

     人类远古时期的性生活与婚姻习俗,便是通过民族学“活化石”资料来 

比勘论定的。据人类学家和考古、历史学家的研究探索,人类早期的性生活 

史和婚姻习俗史,至少包含了原始群乱交、血缘群杂婚、母系族外群婚、母 

系对偶婚、父系专偶婚,各种形式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等内容。 



      (1)原始群乱交 

     原始群是指人类的远祖古猿群,它们是介于猿和人的过渡形态的猿群, 

或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形成中的人是腊玛古猿,原 


… Page 25…

始群的实指便主要是腊玛古猿群。匈牙利东北部路达巴尼亚山地、希腊雅典 

近郊的庇尔哥斯和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亚等地,近年均有腊玛古猿化石的发 

现,这些发现表明,欧洲地区曾存在过原始群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在距今1400 

万年至距今300万年之间。原始群时期的古猿,尚保持着动物的诸多本能行 

为,异性之间的性交结合不存在辈份、固定、稳定等规例或法则,无拘无束, 

乱伦相交。这种乱交性的性生活,可视作是人类社会原始群婚诞生的前奏曲, 

是一种无婚姻而言的性生活。 



      (2)血缘群杂婚 

     血缘群杂婚,即多夫多妻、共夫共妻制群婚。这是人类社会发生最早的 

有最原始的社会规例的婚制和婚俗。所谓血缘群杂婚,便是在同一血缘集团 

内,按照辈份来划分性生活集团即婚姻集团,同辈份的男女之间均可建立性 

交关系,进行性交生活,互为夫妻,不分彼此。但不同辈份的男女则严禁建 

立性关系和互为夫妻。这样,便最早地在人类性生活上划上了一条辈份的界 

线,避免和排除了长辈与晚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所谓乱伦的性交关系或生 

活。在这种群婚规例下,同地缘、同一血缘集团内的一群同辈份男子互为兄 

弟、一群同辈份的女子互为姐妹,任何一个男子都可以是同辈份一群女子的 

共同丈夫,反之任何一个女子也都可以是同辈份一群男子的共同妻子。同辈 

男女同视长辈男女为父母、祖父母,长辈男女同视晚辈男女为儿孙。由于这 

种性交关系的缔结不是限定为一对男女,而是限定为一群男女,故由此而形 

成的关系便称为群婚。由于这种原始群婚是限定在同一血缘的集团内部的, 

故其又称作血缘群婚或血缘群杂婚。血缘群杂婚是一种最原始血缘内婚制, 

是血缘家族公社发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和特殊产物,尽管其在人类性交生活 

上仍然存在许多野蛮性和原始性。但其在人类性生活发展史上,无疑竖立起 

了一块婚姻诞生的里程碑,是对原始群动物式性交生活的一个巨大进步和质 

的飞跃。 

     欧洲古代前期血缘群杂婚习俗的流行,主要见诸于旧石器时代前期的诸 

考古学文化群体中。从距今约150万年前后法国瓦隆内洞穴遗址、罗马尼亚 

克拉约瓦遗址、南斯拉夫普拉尚达利亚一号洞穴遗址等打器文化开始,其后 

的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当文化、德国的海德堡人、匈牙利的 

维尔泰斯佐洛斯、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埃斯卡尔洞、特拉·阿玛塔等等年 

代在距今二、三十万年以前的古文化遗址或人群,都是属于在性生活和婚姻 

关系上例行血缘群杂婚习俗的文化集团或群体。 



      (3)母系族外群婚 

     母系族外群婚亦称亚血缘群婚或普那路亚婚姻。母系族外群婚是在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母系血缘集团之间进行的婚配,即同一母系血缘氏族的一 

群男子必须与另一不同母系血缘氏族的一群女子才能互为婚配,同一氏族内 

部的兄弟姐妹严禁互为夫妻,而不同氏族的男女群体可以较自由地发生性关 

系或共夫共妻生活。母系族外群婚制度和习俗的规例,显然又将性生活或婚 

配的界限从氏族内部限制到了氏族外部,它比血缘族内群婚又前进了一步, 

在实施效果中排除了同一血缘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性生活,抑制了近亲婚配 

或同胞手足相交,从而避免了“男女同性,其生不蕃”恶果的发生。母系族 

外群婚习俗的发生,是母系氏族发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流行于早期母系 


… Page 26…

氏族公社生活中的性结合和婚姻形态。这种习俗流行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约 

相当于距今20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欧洲古代前期流行 

这一婚俗的考古学文化或古人类群体,大致有科尔庇人、尼安德特人、司派 

人、克拉皮纳人、莫斯特人、圣沙贝尔人、埃林斯多夫人、拉甫勒西人、拉 

昆那人、巴诺拉斯人、萨柯柏斯托人、蒙特西尔塞人、克罗马农人、孔姆卡 

佩尔人以及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等等。 



      (4)对偶婚 

     对偶婚是在母系族外群婚基础上,不同氏族的成对男女长期或短期地在 

一起同居、发生性关系,从而构成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或性生活。在这种习 

俗的推行过程中,一个男子在其许多发生性关系的女人中有一个正妻,而这 

个正妻又在她的许多有过性生活关系的男子中视这个男子为主夫。只有正妻 

和主夫之间可以过着相对稳定的同居生活,而其它性伴侣只能与她 (他)发 

生暂时或短时的性关系,不能缔结相对稳定较长时间的同居婚姻关系。由此 

可知,对偶婚是指一对配偶缔结了相对稳定、较长时间的性生活关系或婚姻 

关系。在对偶婚生活中,子女的生父的确实性越来越清楚,父亲开始能较有 

把握地辨认出自己的亲生骨肉,儿女也开始有可能认识谁是他们的生父。故 

随着对偶同居性生活次数的增加和时日的延长,加上在共同养育儿女过程中 

感情的进一步融洽和对儿女的亲情共鸣,婚姻关系便逐渐牢固。久而久之, 

这种已具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的雏型或过渡形态,便会发生真正的质变,发 

展出一夫一妻制婚姻。对偶婚形态和习俗的流行实施,贯穿在母系氏族公社 

的发展、繁荣乃至衰落期中,是考古学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流行的主要性生 

活和婚配习俗。欧洲古代前期施行此种婚俗的古文化人类或群体,主要有中 

石器时代的阿齐尔、塔德努瓦、马格勒莫瑟等文化;新石器时代巴尔干半岛 

的斯塔尔切沃、卡拉诺沃、温查等文化;希腊的阿尔吉萨、苏夫利、塞斯克 

罗、西达里、新尼科门迪亚、奥察基、迪米尼等遗址及文化;中欧的线刻纹 

陶、漏斗颈陶,西欧印纹陶、阿尔摩利克、塞努·奥瓦兹、霍尔根、斯通亨 

奇等文化;北欧、东欧的墓道坟文化、爱莱斯德—库库泰尼—特里波利耶文 

化、篦纹陶文化、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伏尔加河—卡马河文化、第聂 

伯河—顿涅茨河文化、克里米亚半岛文化等等。 



      (5)父系专偶婚 

     父系专偶婚亦即一夫一妻制婚姻。这种婚姻是在父系氏族间非血缘关系 

的族外婚基础上,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通过社会、政治的媒介,建立起带 

独占同居性质的牢固持久的性生活关系。婚姻的具体实行是女子出嫁到男子 

的氏族中与丈夫同居并生儿育女。父系专偶婚是受父权制支配下的固定对偶 

婚姻,故在实施过程中,男子或丈夫始终掌握主导权,女子或妻子则处在从 

属地位,丈夫可以随便支使妻子,甚至死后妻子也必须与丈夫同葬。这也是 

父系婚姻与母系各类婚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父系专偶婚通常是针对一对男 

女独自专有地建立婚姻关系,故又习称为一夫一妻制婚姻。但无论称呼怎样, 

这种婚姻的宗旨都是维持父系社会的发展,延续父系家庭的香火,保证子女 

与父亲的直系血缘关系,保证家庭财产继承权绝对由男系掌握。父系专偶婚 

是父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私有制萌芽和逐渐膨胀的产物,它发生在原始社 

会晚期,并奠定了阶段社会一夫一妻制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代婚制演变的基 


… Page 27…

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主导下,人类社会的婚制又陆续出现一些隶属于一夫一 

妻婚制的变异形式,如一夫多妻、掠夺婚、买卖婚俗等等。 

     欧洲古代前期流行父系专偶婚及其变异形式习俗者,以青铜器时代和早 

期铁器时代的诸遗址文化人群较为明显,如古希腊人、古日耳曼人等等都是 

流行父系专偶婚俗及其变异形式的。同时,在一定场合中又残存母系群婚制 

的遗俗。 


… Page 28…

                            3。饮食与穿戴习俗 



      “民以食为天”,这虽然是出于中国本土的古谚,但其哲理却是通用于 

古今中外地球上生活的所有人类。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遵循自然法则在不 

断地新陈代谢。人类和动物一样,主要是通过摄取自然界各种食物营养来调 

节生命的。故人类要生存和繁衍,首当其冲的便是通过饮食来维持生命肌体 

正常的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