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古典医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匮要略(古典医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  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  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  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  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  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  阳者,为顺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  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  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  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  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  ,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  桂枝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  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  ,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  令一时许,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  下之,宜大承气扬。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宜大承气汤。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  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  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  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之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  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  ,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  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  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  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  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道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  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  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痈,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  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  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  ,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  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  三服。





    第二卷 第九章
更新时间:2006…7…26 16:53:00 本章字数:910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五首)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  厚朴各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取(又鸟)子黄一枚,以药散与(又鸟)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老,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第三卷 第一章
更新时间:2006…7…26 16:53:00 本章字数:1908

?金匮要略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  首  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  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  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  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  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  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  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  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  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  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  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  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  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  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  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  、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  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  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  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  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  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  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  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  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  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  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  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  ,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  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  ,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  ,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  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  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  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  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  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  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  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  行,必短气而极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  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  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  :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  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  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  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  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  、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  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  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  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  ,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  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  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  ,寒中于





    第三卷 第二章
更新时间:2006…7…26 16:53:00 本章字数:3133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论一首  脉证十  二条  方十一首)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  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  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  ,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  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  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  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  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  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  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  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  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  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  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  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  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  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  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  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  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  ,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  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  ,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  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  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  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  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  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  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  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  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  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  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  (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  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  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  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  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  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  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  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  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  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  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  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  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  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  (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  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  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  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  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  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  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