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历代医论选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基 历代医论选1-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
            《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灵枢·本输》曰:“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难经·三十五难》曰:“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肌者,肾之府。”
            (-)心与小肠
            《医学见能》曰:“小肠者,心之腑,属火、主化食为液,上奉心血。”
            (三)、脾与胃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
            《医经余论》曰:“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譬之湿土之地,非阳光照之,无以生万物也。胃为戊土,其体常燥,故其用阴,譬之燥土之地,非雨露滋之,无以生万物也。况脾之湿,每赖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借脾阴以和之,是二者有相需之用,但胃主收纳,脾主消化。食而不化,责之脾;不能食,贵之胃。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补。健脾宜开,通胃宜降。故治脾以燥药升之,所谓阳光照之也。治胃以润药降之,所谓雨露滋之也。” 
             
              
            七、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其充在血脉”,肺“其充在皮”,肾“其充在骨”,肝“其充在筋”,脾“其充在肌”。
            (二)肝与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
            (三)、脾与肉
            《素问集注·五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律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肺与皮
            《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难经·二十四难》曰:“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五)肾与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其充在骨。”
            《素问·解精微论》曰:“髓者,骨之充也。”
            八、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窍为耳”。
            《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心与舌
            《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
            《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忧悉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
            《类证治裁·内景综要》曰:“舌者,心之苗。”
            (二)、肝与目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三)脾与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主口……在窍为口。”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四)肺与鼻
            《灵枢·口问》曰:“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五)肾与耳
            《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九、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高世拭注:“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精,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也。”
            (五)、肾与唾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肾为唾。”
            张志聪注:“肾络上贯膈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
              
              
            第三部分  气血津液
            一、气的生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医门法律·论辨中寒证要法五条》曰:“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
            《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
            《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二、气的生理功能
            《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
            《医方考·气门》曰:“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气绝则物死。”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人之所赖,惟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二)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
            《医碥·气》曰:“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质疑录·论阳常有余》曰:“人身通体之温者,阳气也。”
            《诸病源候论·冷气候》曰:“卫气者,热气也。”“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
            (三)防御作用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灵枢·口问》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五)营养作用
            《灵枢·脉度》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六)气化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景景室医稿杂存》曰:“人类伊始,气化之也。两间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由形化。父母精血,子孳孙生,然必历十阅月,备受四时阴阳之气,而后免(娩)怀,是成胎全形,仍关气化也。免怀而后,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内经》所谓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者,是养生以尽天年,全恃气化。”
              
            三、气的分类
            《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曰:“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日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世;下者,气化于精,以藏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
            《医碥·气》曰:“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日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
            (一)、元气
            《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辨》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
            《医学源流论》曰:“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
            《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医原·阴阳治法大要论》曰:“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而为人身之至宝。”
            (二)、宗气
            《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传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
            《靖盒说医》曰:“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
            《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灵枢·刺节真邪》曰:“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灵枢·五味》曰:宗气“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类经·针刺类》曰:宗气“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三)、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内(na)谷为宝。谷人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不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凡经隧之所以滑利,发肤之所以充润者,营气之功用也。”
            (四)卫气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明。”
            《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卫气者,热气也。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