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摄论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10摄论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庠啤a嵘砥兴_即此生德不入僧寶。不離此身然未是佛。復非佛寶。然此身中成就無漏功德判為法寶。問。佛為入僧數不入僧數。解云。依善生經。佛不入羯磨僧。故彼經云。佛若入僧數則無三寶。四不壞信。若就福田即入。問。歸法通自他。佛僧二種何故唯他非自。解云。若就法性言之。三俱是自。就德言之。自己未成佛僧無所歸故。法則人法有異故得自歸。問。何故戒有分。受三歸無分受者。解云。若受三歸為欲捨邪故。次具受戒法起行除邪。隨其力能故有五種優婆塞。問。或有禮拜自在天王世間諸王長者及諸外道魔梵失三歸不。解云。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三歸依。為攝取故所說邪法慎物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錢財國土人民。不失三歸。
    第四明福田益物。於中有二。一明境界廣略。二辨益物不同。第一境有廣略者。一就佛明廣略。總說唯一。如涅槃權實說。二謂真應二身。如十地論體相用說。三謂法報應。如金光明合實開權。復說三種。謂如如智應化二種。此如十地相似。如楞伽合權開實說。四謂應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若隨境義用有十。如華嚴說。法廣略者總唯一一切盡名法。論旨分二。所謂教義。義不過三。謂理法行法果法。教分十二。謂本經乃至論義。僧廣略者總唯一增一至二。於中有三。一就位分二。如師子品中說。一者世僧。大地已前乃至凡夫。二者義僧。大地已上乃至金剛。就法分二。謂羯磨法輪。法輪者時人或說四諦或言四依。就所漏法分二。謂理和事和增二至三。於中有二。一就行分三。如金剛身說。謂破戒雜僧。二愚癡僧。三清淨僧。二就人分三。謂勝鬘說僧者謂三乘眾。如大智論說四。一啞羊僧。二愚癡。三無羞。四有羞。如律毘婆沙說五。一群羊僧。二無慚。三別眾。四清淨。五真實。就用不定。一四人。二五人。三十人。四二十人。此義可知。二益物不同者。佛僧二寶能生物福。如十地初願中說。法寶一種生物智慧。如第二願說。若通而言之。皆生二種。境界無定。由修行者心因異相所生亦異。
    第五三寶相者。如第七功德中說。如來有十。一覺相。二善相。三常。四樂。五我。六淨。七解脫。八真實。九示導。十可見。法有十一對。一善不善。二常無常。三樂不樂。四我無我。五淨不淨。六知不知。七解不解。八真不真。九修不修。十師非師。十一實不實。僧有九相。一常。二樂。三我。四淨。五是弟子相。六可見相。七善。八真。九不實。
    第六常無常者。名字三寶是無常法。小乘別體。佛僧是無常。法寶中涅槃是常。不為生滅所遷。經云聲聞涅槃唯有樂淨無常我者。就分別無相性。若有分別心則見生死涅槃。若捨分別即無生死涅槃可得。故云無常。我有二。第一佛性真我。彼未顯性實故無。二神通八自在我。此唯無為無法故無我。若論法雜心。陰空無神是無常。總用無處是常。成實論主空與前同。法空是常。大乘別體。佛僧同前。法中理與滅果解同前。溕顬楫悺H舸蟮匾焉夏酥林T佛生德是常。生相無常。法義同前。若在地前相德俱無常。一體一者。實之與義悉皆是常。以體同故。義非條然。如壽命品說。若言如來異法僧者則不能成三歸依處。如汝父母各各異故。故使無常。
    第七盛衰者。初明佛寶。以權對實明應用有損益真無損益。如性品中說。如菴羅樹及閻浮樹一年三變。有時生華光色敷榮。有時生葉滋茂翁鬱。有時彫落伏似枯死。如來亦爾。於三界中示三種身。有時初生。有時長大。有時涅槃。而如來身實非無常。二法有盛衰者。以教對理明教有損益。故性品云。猶如蚊滓不能令此大地沾洽。當來之世是經流布亦復如是。於時有利名益。故經云。譬如過夏初月名秋秋雨連注。此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為於南方諸菩薩故當廣流布。降庭法雨彌滿其處。僧寶損益者。以凡對拢投嗣鲹p益。凡夫摺ú荒芊铐樞扌行臒o拢ú荒茉椒渤陕}。是僧寶損相。故經云。如來正法將欲滅盡。爾時多有諸惡比丘。於祕密藏懈怠不懃。哀哉大嶮當來之世甚可怖畏。智人不摺堑浞铐樞扌凶阅苤x為他演說得成拢J巧畬氁嫦唷9式浹浴NㄖT菩薩摩訶薩等能於是經取真實義。不著文字隨順不逆為眾生說。
    第八壞不壞者。名字三寶不辨壞不壞義。唯就佛在世時。小乘別體三寶明出佛身血壞僧斷法。大乘別體權用及一體三義不明壞義。故性品云。如來亦爾。示有眾生於如來所生粗惡心起五逆罪至一闡提。為未來世諸眾生地如是示現壞僧斷法而作留難。假使無量諸魔不能侵出如來身而眾生皆謂法僧毀壞。而如來性真實無變無有破壞。壞僧義如雜心廣說。
    第九通別者。三寶義別有佛法僧異。經中亦有通相作語。就佛辨法僧。就法辨僧佛。就僧僧佛法。佛僧者如師子中說。復有僧者。謂諸佛和合。是故我說僧有佛性。和合是僧義。諸佛有和合故名佛為僧佛。人證實故名僧有佛性。佛法者諸佛如來有俱生奇特未曾有法。動成物執故名佛為法。法佛者如三身中顯時性體與覺照作本名為法佛。法僧者如師子中說。一就教法。故經云。復次有僧謂法和合。法和合者謂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常。是故我說法僧是常。教論常理名經為常。論旨無摺樯R嗫刹縿e所明不相摺拭樯6屠矸ā=浽啤I秃稀:秃险咧^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十二緣常。佛性亦爾。是故我說僧有佛性。因緣是義。佛性是寶。即義辨實故名十二因緣亦有佛性。以義從體故名十二緣常。因緣義相與實無摺拭麨樯I蟹鹦酝墶R嗫梢蚓壓秃铣缮拭I鹫呤卣撛啤WC三種佛菩提。聲聞辟支佛亦名為佛故。智用照境名佛。彼有正覺見道故名僧為佛。僧法者如善生經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此義前已說。
  第十約五眼明為境差別。然名字佛法二寶肉眼天眼等見。僧者和合意地得。即是法眼見。別體佛肉天二眼見。法僧並法眼見。一體佛法僧法慧佛三眼所見。
    第十一明諸論顯所敬廣略。
    第十二辨敬意。此之末後兩番若欲分別。如疏中所說。
    二障義。
    八門分別。一名。二體。三明差別。四依心通居。五迷邪理事分別。六地起治斷先後。七就位明分齊。八攝邪分別。
    第一名者。能燒身心身熱心熱能令行人憂惱故名煩惱。此名不舉體就功能為名。決斷名智。惑性迷理障智故名為智障。亦可即智是障。此一就所障。亦可當體此二隔礙拢兰奥}道前方便故名為障。問。名中名智障為障智說智障。為當即智是障說智障。答。此通二義。問。若障智說智障。有障可無智。煩惱非智障。惑生應有解。煩惱時無智。是亦說智障。云何非智障。答。智障由智除故。就能治說智障。雖有煩惱而無智。煩惱不待於智遣故。智障之外立煩惱障。問。解惑相對然能治不是解。亦應所治非是惑。以障即是惑。能治即是解。能治若是解。還復無二障。若即智是障者。以障除障。若障得除障者。亦應以闇除闇不待明。答。望惑說為智。望勝智說為障。治義非障義。障義非治義。即不得說障除障。
    第二體性者。用五住惑性及三慧觀解以之為性。
    第三明差別者。且作七對以分二障。一心慧見修分二。二假實二理分二。三性相分二。四相實分二。五功德體性分二。六解惑分二。七理事分二。第一心慧見修者。先心慧次見修。心是定數三昧。慧是慧數智慧。道理十使差別用散隨諸緣名亂。此等用智慧無礙正斷。若然通障無別。今分二別者。且就道治分二。但貪瞋慢無明等緣事生。以事別故。勞亂心想故。次安立緣中遮使不令現行俱心故。對三昧定心說能障為煩惱障。迷理惑即是餘六。此唯見斷。餘四通見修。此等要次理觀方便不行闇性不成故。對智慧說能障為智障。故心論云。道理無癡一切對治近對治故說無癡。次見修者。見分所斷染性判為煩惱障。修分不巧便慧判為智障。故攝論云。見行謂六十二見等即是惑障。邪智為世間虛妄解即是智障。第二假實分二者。前來二障皆為觀假者。空人無我智對治粗相惑性。就功能立名煩惱障。計諸法有定性不空礙觀法無性法無我智故。能障名智障。問。此二與二心何異。答。無異。二心者。一假名心有二。一因和合假。二法假。迷因和合假用計為神我名因和合假。不了有為法虛妄不實名法假名心。問。即法計常計我等何心所攝。答。初假名心所攝以用人無我觀智除。二實法心。無自性空是一切法實以有是虛故名空為實。不了第一義諦空無我理名實法心。從境立名。此與智障無別。亦用法空觀智遣。問。此第二假名心對治有何異。答。正了有為法虛妄無實。兼知第一義諦空無我理。對治法假名心。正觀空理。兼知有為法不實。對治實法心。此一對二障如地持真實義品所說。煩惱障淨見陰離陰無我人性等。智障淨智知色假名乃至涅槃假名。色無自性乃至涅槃無自性等。第三性相分二。計假有別體。計法有性等。本末通迷粗故判為煩惱障。所障名人無我。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心變異顯現故有。心外無別有法計別有心境異。迷本末因起所迷深故。能迷就能治勝智為名名智障。問。何以得知。答。攝論云。先於地前通達人無我除煩惱障。今於初地通達法無我斷除智障。又云。滅除智障入唯識四位。即知唯識所除與前遣異。故知無性有性等執為煩惱障。無別計別有為智障。第四相實分二者。一切諸法差別情相集起故名相。即相無相名相空。前來諸障即是四住地為煩惱障。真如藏性是一切諸法體性故名實。無始無明住地障此藏性不顯令真觀不生。故就所障為名名智障。此一對如地持住品所說。煩惱障分三品。智障分三品。第五功德體性分二者。迷障性體者是迷理故及前來者判為煩惱障。恒沙無明障十功德十種正行名為智障。第六解惑分二者。上來五住惑性判為煩惱障。三慧解智是分別心。但有所分別。即有所不分別即名無明障。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故。無所不分別故名智。故判此分別智為智障。第七理事二智分二者。除迷識理者。以理通一切故能觀名一切智。惑性障此名煩惱障。遣闇識事。以事異故名事。能觀名一切種智。故能障名為智障。
    第四依心分別者。初一對依心慧分二。依雜心智障唯意識。煩惱障通六識。若見修分二。約名攝法並是意識。依成實論。煩惱障通依五識一相應行心五意識一相應行心第六意識一相應行心。智障唯第六意識一相應行心。前三心是無記一念故不為諸惑所依。故彼雜問品云。一切煩惱五識時無。唯在第六識中。依大乘如雜心所明。以煩惱與心王不相離故。故攝論云。心與心法未曾見其相離。俱舍論亦云。八戒唯無記。餘即通三性。第二對煩惱障如前。智障若就起取性言之。唯第六意識行心。就地取性言之。三重十二心緣有而生不了空無我理。即是智障所攝。依大乘就起依第六識。就地言之亦通餘心。第三對煩惱障如前。智障就起言之。依意執兩識。就地言之即通餘心。故攝論云。若約五根五塵五識名亂。何者為色識。若約五識五根五塵名為色識。此色識即是亂因。此識若不起。不得於無中執有。此言執有者。未得唯識智導。是有漏心識緣有生故。第四對煩惱障如前。智障唯依第六意識。有說依第八識起微細四謗以為無始無明住地者不然。阿梨耶識乃因無始無明故有此。如楞伽經種種妄想熏以為現識因。起信論亦云。以無明染法緣故令真如不染之法有於染相。又云。生滅無明必與不生滅和合有生滅相。非一非異名和合識。問。因四使有陀那。即陀那有四使。何妨因無明故有阿梨耶。梨耶有無明。答。由無明故令真如不染之法有染。不同四使與陀那同時相應。若無陀那即無四使故陀那有四使。故攝論云。此三事若離無明即不可得。此無明若離依止即不可得。說有又說即用獨行為無始者。此或可爾。然以理推求。起信論云。不摺环ń缌x者名為無始無明住地。此無明緣即如生滅相識藏不了故執之為我。後時了達唯是生滅相心即便對治。然無明住地乃緣如來藏一法界義不了故迷。若論能對治達妄無妄。解觀與如相應方能對治不緣生滅相識。故知不然。第五對並依第六意識。以五識及陀那並不緣恒沙功德為境。第六對煩惱通攝一切惑心通依無別。智障唯依第六意識。第七對煩惱障通依諸識智障唯依六識。以緣事不了故。陀那識不緣外法境界故非種智所治。此等熏習種子並依梨耶。故攝論云。染污及善從自熏習種子生故得相續。何以故。此二心由本識所攝持故。妄非孤起。此等並依在耄绯瞬毓省亵N經云。生死生死者。此二法並依如來藏。維摩經亦云。依無住本建立一切法。
    第五迷障理事者。分別有二。第一所障理事不同。第二能迷障漏無漏別。第一所障理事不同。於中有二。第一就七義分理事。第二別辨理事不同。第一者初番煩惱障。第五第六第七番智障。所障是事而非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番智障。第五番煩惱障。此等所障是理而非事。餘者所障通理事。第二別辨理事差別者。先事次理。就事明緣生所障異。初及第七緣外境生障內德。初障障戒等三行。第七障智德。第五第六緣功德事生還障功德。第五能障是惑性。第六能障是智慧。就理緣生迷異者。第四第五緣理生迷故還障理。第一第二智障緣事而生迷理。如緣色不了有色無其我。若論是非不了是色非我此等。第一第二第三是相空理。第四第五是有法真如理。第四對相名實。第五對功德名體。就相中初是無人我理。第二是無性理。第三是相無生無性理。餘通障理事。緣生及障可以意得。第二能迷障漏無漏別。先障次迷。就障初及第二煩惱少分。第七智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