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行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行大唐-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是陈墨的风格,绝对的大事,郑从谠可以确定:“说吧,何事?”
    “天气就要转暖了,小子认为灌溉对民生很重要,郑公看是不是我们可以改良一下灌溉?”
    灌溉当然对民生重要,意味着农人的收成,可陈墨的说法没那么简单。皇帝就要归来,郑从谠醒悟过来,陈墨这明显是看上了国库。
    国库中的钱粮现在算是充足,不用等于白不用,皇帝回来后的分配就会成为不可掌握。将来,最重要的掌权者是宦官,陈墨这是在釜底抽薪,他明显是不想让宦官获得库府中钱粮的支配权,提前用掉是最好的制约。
    郑从谠喜欢陈墨这种料敌先机的阴险,正中下怀。如果真的能够做成,对国家有长期的好处,还可以阴那些宦官一把,他对这种行为太赞了。
    “子涵的提议不错,老夫也有此意,恢复民生也是老夫所愿,最近数十年灾荒不断,灌溉是需要解决。另外,老夫认为可以给农人提供种粮和农具,也可以提供耕牛,提倡相邻互助。这样就可以保证农人的收成,也会在收夏秋税的时候更加有保障。”
    “郑公明鉴,这是我大唐百姓之福!”同道中人啊!陈墨预料到郑从谠会同意,没想到还加码,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太善解人意了。(未完待续。。)

212 悲剧的开始?
    京畿之地地域很广,改良灌溉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漫长的工程,就是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组织,这个过程恐怕也需要一两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完工。
    这个季节并不是动工的最佳季节,好在天气就要转暖,重整家园的百姓安定下来,那些闲赋在家的官员也正好做些准备。郑从谠和陈墨等于打了一个时间差,能做多少就要做多少,重要的是要在皇帝和诸位臣公归来之前要把钱粮分配下去,孟淑妃的财政概念不足,但她是爱民的,这一点已经足够。
    京师的年节还远远没有结束,当然官员的放假结束了,百姓仍旧热热闹闹的在看戏、听书、逛庙会。
    陈墨忙碌起来,他将亲自主持这次改良灌溉的具体实施。改良灌溉系统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工程,这需要很多专业的人才,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更需要一个真实的具体实施。
    小汐和李三斤等人回来了,陈墨的大宅再一次热闹起来。
    “我要去听书看戏,还要逛庙会,展护卫说也要去大慈恩寺看看惠印大师。”
    子午堡太寂静,小夕看来是被长安城过年的气氛熏陶了,这是要去凑热闹。可惜,陈墨没时间,尤其是不愿意面对惠印大和尚,那双仿佛能够看穿一切的眼睛陈墨不想面对:“我有很多事情要忙,这样吧,让展青和三斤他们陪着去吧。”
    小丫头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陈墨,她知道陈墨在干什么,这种大事不能耽搁:“那大郎就忙你的。我们自己去。”
    “记得代我向大师问好,就说我太忙,改日定亲自上门拜望。”
    “庙会上很好玩,大郎去一下何妨?耽搁不了多长时间!”冰儿插嘴了,其实小丫头们都希望陈墨能去,否则乐趣不够。
    “书记,刘主事来了!”没等陈墨再次推辞。一名牙兵站在了门外。
    双手一摊,陈墨一脸无奈:“看到了吗?我去得了吗?”
    陈墨公事繁忙,几个小丫头悻悻而去。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事实上。工部有着详细的分工,有工部尚书,侍郎,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另外还有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
    这位刘主事名刘恒,字子恒,三十余岁。这个工部主事的官职实际上小的比芝麻还小,从九品上。
    京师没人,尤其是没有善于管理河渠工程的官员,这是一个很悲剧的开始,这位工部主事是唯一能够给陈墨提供帮助的工部官员。这唯一的人才还是刚刚在郑从谠那里拜年结识,能力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刘恒个字很矮,足足比陈墨矮了一个头,身材矮胖,小鼻子小眼睛配着鼠须。其貌不扬的相貌,总给人有些猥琐的印象,也怪不得三十多岁了也升不上去。
    “刘主事家是哪里人士?”宾主落座,陈墨用了一个很温和的开始,其实他早就知道刘恒的籍贯。
    “下官祖籍鄂州。”刘恒的姿态很从容,和他猥琐的形象有些不符。
    “刘主事对农事和灌溉之事可否熟知?”陈墨也没得选,他直入主题。
    “下官家中世代务农,对这些还是熟悉的,听闻待诏要改良沟渠以促农事,下官自认可以帮上忙,对水部之事也知之甚详。”鄂州可是后世的湖北,是华夏最大的产粮区之一。作为鄂州人的刘恒怎么会对这些不熟悉,他一双不大的眼睛焕发出神采,立刻迎身而上。
    陈墨要干的事情在官员中已经传开,这位工部主事刘恒显然是看到了机会。
    很需要这种态度,陈墨只是不太了解刘恒的能力,这需要进一步的了解:“若是改良灌溉,刘主事认为该如何着手?”
    “京畿之地与南方不同,南地本就沟渠纵横,不缺水,这京畿之地想要进行达到理想的灌溉就必须疏通沟渠,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另外灌溉工具也要改良,下官认为南地的轮式的筒车可以用在河渠,可以人力和畜力大小兼济;另外农具,耕牛也不能缺少,这样就可以保证灌溉,加上乡间互助,只要不适逢大旱,完全可以保证农人的丰收。”
    总归是小农经济时代,陈墨无法改变本质。刘恒说的很简单,但很符合这个时代。
    “若现在动手实施,刘主事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如何具体实施?”
    “若钱粮足够,整个京畿之地的灌溉改良要看如何实施,下官有一个点子,不知待诏有没有兴趣?”
    “噢。。。”陈墨来了兴趣,看来这位看似猥琐的刘主事有两把刷子:“愿闻其详!”
    “若钱粮足够,待诏可以派官吏到民间发动士绅大户,他们对改良灌溉是欢迎的,只要把钱粮给那些大户掌握,然后组织村民扩宽疏通沟渠即可。官员只负责监督钱粮的度支情况,虽然难免被侵吞一些,可实施的速度会加快数倍不止,就看待诏能不能够真正把钱粮到位了!”
    人才啊!这是全民总动员啊!
    人不可貌相,这位刘主事可不是像他的面相那么不堪。陈墨确信了,一个出身卑微的人,他比什么读书世家的名人士子和官员更了解农事的本质。这位刘主事就是典型代表。士绅是民间最好的一股力量,他们的带动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钱粮够不够陈墨不知道,但国库必须基本清空,不能留给别人挥霍。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总归会给农民带来好处,陈墨立刻道:“不知刘主事愿不愿意和鄙人共事?我们就按照刘主事的策略行事如何?淑妃和侍中那里会有一个新的任命,刘主事暂任水部郎中怎么样?”
    拉拢住再说吧。陈墨太期待了,刘恒可是一个意外之喜。
    “下官敢不从命!”
    刘恒激动的站起身就是一礼,工部主事是九品。水部郎中是正五品,也不知道迈过了多少级,一步登天啊!他不同意就是傻子。
    “明天,明天就开始。我们开始发动官吏进入民间。淑妃与侍中会发布文告。”陈墨站起身,时不待我,不能再等了。
    “多谢待诏!下官定会鼎力相助!”刘恒依旧很激动,这样的机会可不是谁都能够获得,他对陈墨的感激出于真心,能够抓住这次机会,也许能够实现心中的那些抱负。
    刘恒的抱负其实不算不太高,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显赫朝堂,青史留名。给百姓做些事,这就足够了。
    。。。。。。
    光启三年正月,皇帝的车驾仍旧驻跸在兴元府。
    就在陈墨把国库清空的同时,光启皇帝准备给王行瑜加官进爵的准备停了下来。
    左睿击败王行瑜和保大军节度使东方逵,占据整个静难节度使地盘的捷报抵达兴元。皇帝知道了,左睿在潼谷关击败了王重荣不算,还把王行瑜彻底击败,至于保大军根本不是问题,整个局势完全变了。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整个兴元府一片欢腾。
    左睿是朝廷的左睿,他是天成军大将军,直属皇家。左睿占据静难节度使地盘等于给朝廷解决一个最大难题,本来想笼络王行瑜的事情也不用做了,现在给左睿加官进爵好像更大快人心。
    光启三年正月,天成军大将军左睿在京畿制置使的基础上重新册授;升授辅国大将军,授静难节度使、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河中尹、左柱国,手下将领封赏有加。
    韩建也没有白白出兵,他的华州刺史保住了,皇帝改变了任命,韩建仍领华州刺史,加校检大夫。
    在左睿和韩建被重新任命的同时,另一些官员也发生了改变。保銮都将领李铤任检校司空、黔州刺史、黔中节度使、观察使;李茂贞担任检校尚书左仆射、仍领洋州刺史、武定军节度使;扈跸都将杨守宗担任金州刺史、金商节度使等;保銮都将陈策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实授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兵部侍郎、诸道租庸使张浚以本职任兼同平章事。
    这是杨复恭等大宦官不在身边的任命,萧遘、杜让能等人做出了努力。
    制约无处不在,这个机会把抓住了。让自己的人不断获得力量和晋升是文官和宦官的共同目的,宦官和文官的争斗其实已经再次开始。。。。。。
    依旧是那处别苑,寿王李杰坐在棋盘前,他提起一个棋子连跳几步:“子涵也不知怎么样了?竟然不知道写封书信报个平安!”
    其实寿王李杰知道陈墨是安全的,只是。。。他对陈墨没有获得一个晋升感到很遗憾。功劳多大不用说,陈墨显然被皇帝忽视了,而朝中大佬们对陈墨的晋升没动静让他也无法理解。
    “这就是平安啊!没来信也是报了平安,大郎应该很好!”遂宁公主低着头,在寿王李杰落子的同时她提起一个棋子。
    寿王李杰轻轻摇头,他清楚看到遂宁公主的棋路有些乱了,这可不是她的棋路,这个妹妹嘴上说得轻松,实际上心中很乱很乱。(未完待续。。)

213 最好的提款机
    被惦记中的陈墨现在又忙又累,因为他正在乡间不停奔波。
    说的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加上战争的荼毒,地方的不安靖,除了大批官员在士兵保护下进行动作,陈墨也要亲力亲为。
    关中平原也称渭河平原,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同时它支流也更为众多。解决渭河的水流就好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现在是冰封期,正好进行河道支流的改良。
    扩宽延长河道,控制水涝很重要,建立一个个水闸控制水流,然后无限延长水渠,这就是改良灌溉系统的基础。
    醴泉县是关中平原最大的一产粮县之一,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个县北部是山区,南侧则是关中平原典型的平原地带,属于绝对的粮仓。
    陈墨正在醴泉县境内巡查,不成想,还没等他到县城就有人来通知双照镇出现了问题。不是钱粮的私吞问题,也不是人丁的问题,这次的问题是扩充河道引起的问题。
    距离只有十几里,陈墨出现在了醴泉县的双照镇。
    每一个村镇做主的人是乡老,是缙绅,双照镇也不例外,
    陈墨刚刚进入镇子,就看到街上聚集的一些百姓,看到陈墨一身官员打扮,一众乡老和缙绅就围了上来。 陈墨很年青,毕竟是朝廷官员官,没有人失礼。但分歧实实在在,还没等陈墨了解情况,一名中年人就喊了起来:“不知这官长什么官职?可否做得主?”
    为了便于自己在乡间行走。陈墨的手下牙兵们都是便装,双照镇的这些人还没到近前其实就已经被挡在一定的距离。
    陈墨刚要开口询问,外面一阵马蹄声,不一会,刘恒的声音传来:“不得无礼,这位翰林待诏,京畿巡察使陈墨陈观察。”
    除了刘恒等人下马的声音和脚步声。周边立即变得寂静无声。
    陈墨的名声太响亮了,不但医术名冠天下,他的杀人名气同样不小。双照镇的乡老缙绅吓得再也不敢出声。
    这个观察使是刚刚得到的任命,是孟淑妃和郑从谠为了陈墨便于行事搞出来的。刘恒带着几名衙役挤了进来:“陈观察,下官来迟了。”
    “刘郎中啊,没什么。”陈墨向刘恒打了一个招呼。随后就向外面道:“诸位乡老。可否找一个地方详谈,鄙人给你们解决问题。”
    “陈。。观察,去小老儿那里吧,距离也近。”一名白发老者显然是镇子中的头面人物,发现情况不对,他立刻站了出来。
    “好的,老丈请带路。”各地情况不同,陈墨知道总会有问题出现。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可是实心实意来解决问题。立刻同意了老者的要求。
    老者立即转身,不久进入附近一个三进的院落,还算宽敞,陈墨的手下人太多,把这家人家挤得满满当当。
    “老丈贵姓?是何事阻挡扩建河道?”坐在堂屋中,陈墨也不耽搁,立即询问起来。
    老者也不啰嗦,立刻就讲起了缘由:“陈观察,以往每逢旱季村镇之间为了河道蓄水屡有争端,谁都知道这次扩充河道是好事。朝廷出钱粮,百姓出力,这是百姓应有之义,能够增加很多水浇地,乡人本不该阻拦。可是。。。陈观察可想到过,就像我们双照镇,河道要在这里重新分道,要不断扩宽,这都要占很多耕地,陈观察。。。。。。”
    还真是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陈墨看向刘恒,这位新任水部郎中最近跑的也是脚不沾地,绝对负责,应该说很是称职,这也不是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