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0-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书屋2000-09-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很不错。
  一九九九。十一。二十
  第十二篇
  《生存手册》'英'约翰·怀斯曼著,李斌、倪明译,华文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28。00元。
  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如果我们身历险境,首先挂念的一定是此书。它是知识,是人们勇气的后援。我想,它不仅出于人们的成功经验,更产生于他们的失败教训。它把人们可能遭遇的困境一项项列出,分别教授脱险的方法和技巧。其中的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积累这本书的素材,需要人类的多少努力啊!
  此书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权威教程。据说它卖得很好,我手中的已是相隔四个月后的第二版。即便不去探险,读读此书也很有乐趣。生存,是一个多么诱惑人的话题。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18。00元。
  余华生于一九六○年,现居北京,可说是中国当前最好的小说家。我手边有他最初的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作家出版社文学新星丛书第八辑中的一册,出版至今已有十年。集子中的《河边的错误》《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以及后来写的《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在细雨中呼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本收藏。他的前期作品,即被众多评论家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最具学者风范的胡河清先生(数年前自杀身亡)说:“他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之树上结出的最新怪果。余华身上有一股愤愤不平的猴气,这是中国近代文化主流‘摩罗诗力’催生出来的。”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评论余华的小说中有人性的残忍,末日的恐惧,血的颤栗。说他为抽象而写作,小说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追求语言的纯净和形式的完美,淡化情节中的煽情的色彩。用平淡的语调叙述巨大的残酷。他的态度不是欣赏残酷,也不同于莫言的渲染。
  在我读来,他的那批小说是文革的倒影。文学怎么也不会比现实更残酷。如果读懂文革,也读懂它们了。
  后来,余华又写出《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之下,前者更纯净,后者更可读。他有平民的立场,有悲天悯人的慈善。从小说本身讲,写得干干净净,不动声色,很大气。整篇的布局均匀有力,控制得非常好。这在中国的小说家中是极少见的。
  余华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
  这两年,在一些人的怂恿下,余华开始写作随笔。《我能否相信自己》便是他第一本随笔集。大多是他的读书笔记,还有一些与创作有关的感想或问答。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所谓的“先锋派”作家,大多获益于外国文学的浸润。从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在大师的作品中发现了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总是不能忘却自己小说家的身份,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往往不是读者的目光,而在审察同行。我们日常所见的随笔,儿女花草风月过多,多读滥读常有被败坏了趣味情操之感,读读余华可以换个脑筋。
  一九九九年,余华在《收获》杂志上开出专栏,谈论音乐。
  这个人写得其实并不多,因为一篇是一篇,所以被人记住的作品倒是不少。我读他的文章,从未有过上当的感觉。
  一九九九。十一。二十八
  第十三篇
  天冷了起来,赖在床上读书成了一桩很享受的事情。
  我曾写过《躺着读书》一文,宣传那好处,自己当然身体力行。每日临睡或临起,必要读书若干。有幸在此开出专栏介绍书籍,使得躺读成了工作,又添一个借口。说来也是,我读的书确比以往多了。
  顺便说说,此处介绍的书籍,着眼于开阔眼界,没有非要人购买的意思。也不是书评文论,无意探讨书的曲折短长,只随口说几句感想。每期两本,我尽可能找一本虚构的,一本非虚构的。多数人毕竟不必靠文学吃饭,所以读读杂书比较健康。遗憾的是,个人的眼界有限素养欠缺,所读终是狭隘,所以还请诸君多看别人是怎么说的。这也是杂食有益的意思。
  《飘泊——边缘人采访录》老威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24。80元。
  老威本是诗人,也写过小说。近日匆匆一见,剃一大光头,不再留著名的胡子。据说他的箫吹得好,可以卖艺吃饭的。他告诉说,箫是在狱中跟一八十多岁的和尚学的。他是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寂寞了吹吹洞箫。
  此书是非虚构类的作品,关注的是中国地下的非主流的生存状态。
  他积七年之功,笔下出现了古琴大师,酒鬼,无名画家,街头瞎子,杀手,遗体整容师,吹鼓手兼嚎丧者,三陪女,梦游者,乞丐王,流浪儿,算命先生,同性恋者等等。都是他所说的边缘人。用的是对话体,避免加入作者的想象。这和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奇迹王朝”不一样。
  民间社会,历朝历代都有,多闻于传说,少见于典籍。老威找寻的是“底层思想”,找寻“精神江湖”。它生生不息,它自生自灭,它灰头土脸,它有自己的规则和趣味。人真是可以像老鼠一样生活的。
  你能说老鼠不懂快乐吗?自然,不是迪斯尼的白领老鼠。而且,从人到老鼠,有时确实是有捷径的。
  《贾平凹禅思美文》贾平凹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25。00元。
  贾平凹长住西安,是个只要读点书的人就知道的当代作家。他写作的年头很长,在各个时期都有力作。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商州初录》《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小月前本》《黑氏》等小说。《浮躁》,《高老庄》等长篇小说夯实了他作为小说家脚下的地皮。《废都》一书大大提升了他作品的热度,也给他带来许多的烦恼。在这个性事泛滥但缺乏性描写的环境中,人们当然地首先看见了性。谢天谢地,总算有人看见了别的。有个叫马原的小说家看好《废都》,他没说性,而是说,没别的小说像这一本,写出了文人的无聊。
  贾平凹不敏于行而讷于言,性纯厚,无虚头。此生我有几日与他在西安相处,共食羊肉泡馍,说点闲话,很舒服。他之多才多艺如有神助。喜欢石头,好古董,会写字。对有些读者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如农家的院子,陈设多多,自有各自的用度。那东西握在手中都有年头,经久不坏。何况其身处中国人祖宗的热土,离时髦远,离神鬼近,词语也就古拙起来。他的散文越写越可读了。
  此书便是一本散文集子,一遍读下来,就是他的朋友了。景色和人物让人过目难忘。记得他写父亲送他上学,临分别,一眼一眼地看他。写山是山,写水是水。贾平凹有这本事啊。
  一九九九。十二。十八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读后

  
  ? 郁 进
  书屋品茗
  异常高兴,路过美术馆东街,买到了《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这部欧美家喻户晓的美学名著,图文并茂的简体中文版系由生活·读书·三联书店组织翻译出版。开卷展读,爱不释手,神醉性怡,是传播西方绘画杰作书籍中的精品。纯正的艺术是无国界的,使人读来沉浸在名画和故事的奇妙之中。
  不用逐一介绍这部名著从古代世界到二十世纪的内容,我猛然想起“五四”新文化思潮涌起时,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倡导。人们一般常记得他一九一七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他毕生撰写、演讲美育的论见不下四十余篇,其中《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1919年)、《教育大辞书》中之《美育》条目(1930年)等,已不甚有人提及,至于先生历年美育实践活动更鲜为人注意。曩昔漫长的动荡岁月中,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一九五七年中外注目的纶音播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德育、智育偏颇不论,美育已无影无踪,斗争哲学的恶性发挥,到大革文化命时便集历史丑恶之大成了。
  风息雨住,天开云锦,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审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
  美育和美术不能混为一谈,美术教育包括在美育范围之内 。温迪·贝克特嬷嬷著《绘画的故事》,很值得注意。温迪·贝克特是英国天主教修女教育组织名为“圣母马利亚修道会”的一个成员。她早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英语系,在南非任教一段时间后,于一九七○年回到英国,在加尔默罗修道院的庇荫下,过着敛心默祷的隐修生活。我不知其详细经历,单看她身着黑袈裟的像片,面色丰腴红润,露齿微笑,眼镜后面射出智慧而绝不呆滞的目光。对于我这样遵守清规戒律久矣的阿Q的哥哥阿P,竟又简直不能理解,何以谨严的天主教,不能禁锢她的灵魂呢?我可也十分虚诚地敬奉上帝爷,何以远不如这位译阿婆?她能成为英国BBC艺术系列片《温迪嬷嬷的大历程》《温迪嬷嬷的大旅行》的主持人,又是这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的著者;甚至还是《关于快乐、和平、爱与静默的沉思录》《一个孩童的艺术祈祷书》《当代女艺术家》和《艺术与神圣》等书著者。颇奇怪,隐修的女流,写出这许多书,还谈什么快乐和爱,不是尘缘未尽么?教会神职人员怎么不责成他狠斗灵魂深处,或则将她迳直逐出教门呢?海外奇闻,不可思议!
  且住!不得妄谈他国内政,干涉宗教事务,触犯什么人权公约之类的洋教条。我是个本份人,读书为己,区区胘胘,冀见祖国繁荣昌盛,年青一代成大器。这部《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却是培养美感的一种生动教材,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引导。理解美,鉴别美,使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相配合,从而提高国家未来主人翁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真正养成为文明进步的现代人。所以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
  这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内有四百五十多件旷世杰作的彩图,加上娓娓道来的解说,温雅隽永,使人如坐春风,领受薰陶,心旷神怡,胸怀净化。这部佳构,不仅仅有益于青少年,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良友,是适合男女老少的一部怡情达礼的优秀读物。

  闸门在你的肩上

  
  ? 余 杰
  在基督耶稣降临人间的第三个千年来临之际,人类是否过得更加幸福了呢?人类能够上天入地,有计算机和原子弹,比起耶稣所生活的那个世纪的人们来,似乎强有力了千百倍。然而,就精神的意义来说,人类不仅没有获得拯救,反而滑入了更苦难的深渊。在真理晦暗不明的时刻,读到《信仰与重负》这本书,我仿佛看到黯淡的星空中有一颗亮晶晶的星辰在对我微笑。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伟大的女性的传记,杜马曾经这样评价这位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三十四年的女子:“她本人就是最温柔的灵魂与最坚强勇敢的灵魂之结合。”她就是法国当代杰出的宗教思想家和实践者西蒙娜·薇伊。“对于我个人来说,生命归根结底除却对真理的期待之外,从没有任何其他意义”。这是薇伊在《伦敦论文集》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精辟地总结了她的一生。她不是基督徒,拒绝受洗,拒绝参与宗教圣事,置身于教会和宗教团体之外;但她却以心灵去拥抱信仰,肩担重负去实践信仰,最后献身于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比任何一个拥有无限权势的教皇更加接近上帝。薇伊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她不断地对马克思学说进行质疑与批判,她更是对那些在马克思以后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和独裁者们充满了轻蔑和厌恶。她却比马克思本人更加接近工人阶级,她自动从自己的那个阶级下降再下降,下降到跟工厂里的工人一起干重体力的劳动。在经过劳动的艰辛之后,她感觉到自己就是受苦人之中的一个,并以全部的生命去探寻十字架上的真理。作家卡博的《信仰与重负》是公认的、迄今为止最好的薇伊的传记。卡博不关注曲折的情节,而重视薇伊精神的经历和心灵的升华——实际上,薇伊几乎不是一个肉体的人,她过着单身的、禁欲的、刻板的、苦行的生活,她是二十世纪最纯粹的“精神的人”之一。
  在巴黎高师读书的时候,薇伊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对薇伊影响最大的老师、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将薇伊的习作收进自己的日记中,大加点评,并断言她将获得巨大的成就。毕业之后,薇伊到中学教书,很快她就厌倦了教学生涯,她要摆脱抽象的生活而走向更“真实”的生活。于是,薇伊来到工厂,她与强壮的男人一起钻孔、制造零件、烧锅炉……总之,她选择最艰苦的工作,直到身体累得受不了为止。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像奴隶一样干活,午间休息是令人痛苦的时光。”工人们在屈辱中已经麻木了,几乎没有人理解她,都把她看作疯子,人们故意偷走她制造零件的箱子。薇伊忍受了这一切,把他人对自己的“粗暴行为”视作上帝的恩惠。她发现,现存的社会秩序并不建立在劳动者的苦难上,而是建立在他们的屈辱上。
  正是因为从精神层面开始思考,薇伊洞察到现代社会的荒谬。我们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一个机器控制人的时代,“现今的社会像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它不断地紧咬着人们,却无人了解它的操纵杆;那些为了社会进步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人像是紧抓住齿轮和传送带试图使机器停下来,却被碾得粉碎的人。”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事实呢?薇伊不同意革命的方式,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她同样深刻地揭示了苏联集权主义制度的僵硬、冷酷和不自由。从政治上看,集权主义制度建立在民众的热情基础上。但是,当热情一旦消失,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