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對於第三禪心,則除去尋與伺。(33)
  四、對於第四禪心,則除去尋、伺與喜。(32)
  五、對於十五種第五禪心,則洠в袩o量心所。(30)
  如是,於所有廿七種廣大心,依五禪而有五種組合。
節廿一之助讀說明
  三種初禪心:即是善、果報與唯作。
  三離心所除外:三離心所不能存在於廣大心,因為在禪那中,禪修者不能刻意遠離造惡。
  悲與隨喜應個別組合:悲緣取遭受苦難的眾生為目標;喜則緣取獲得成就或快樂的眾生為目標。悲顯現為悲愍;喜則顯現為隨喜。由此,基於它們緣取不同的目標,且顯現的方式相異,這兩者不能同時出現於同一心。它們可以個別與心相應,但也能夠兩者都不與心相應。
節廿二:總結
  Pa¤cati§sa catutti§sa tetti§sa ca yathàkkama§
  Batti§sa c'eva ti§seti pa¤cadhà va mahaggate。
  個別有三十五、三十四、三十三、三十二、三十。於廣大心有五種組合。

欲界美心
(kàmàvacara…sobhanacittàni)
節廿三:分析
  (i) Kàmàvacara…sobhanesu pana kusalesu tàva pa?hamadvaye a¤¤asamànà terasa cetasikà pa¤cav?sati sobhanacetasikà cà ti a??hati§sa dhammà sa?gaha§ gacchanti。 Appama¤¤à viratiyo pan'ettha pa¤ca pi paccekam eva yojetabbà。
  (ii) Tathà dutiyadvaye ¤à?avajjità。
  (iii) Tatiyadvaye ¤à?asampayutta p?tivajjità。 
  (iv) Catutthadvaye ¤à?ap?tivajjità te eva sa?gayhanti。
  Kiriyacittesu pi virativajjità tath'eva cat?su pi dukesu catudhà va sa?gayhanti。
  Tathà vipàkesu ca appama¤¤a…virati…vajjità te eva sa?gayhant? ti。
  Sabbathà pi catuv?sati kàmàvacara…sobhanacittesu dukavasena dvàdasadhà va sa?gaho hot? ti。
  一、對於欲界美心,首先,於欲界善心,第一對(善心)有三十八種心所前來聚合,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和廿五美心所。然而(兩個)無量心所與(三個)離心所應個別組合。
  二、於第二對(善心)亦如此(包括上述三十八心所),除了智。(37)
  三、於智相應的第三對(善心)亦如此(包括上述三十八心所),除了喜。(37)
  四、於第四對(善心)亦如此(包括上述三十八心所),除了智與喜。(36)
  對於四對唯作心,上述的心所亦以類似的方式個別與它們組合,除了離心所。(35…34…34…33)
  同樣地,對於四對果報心,上述的心所亦以類似的方式個別與它們組合,除了無量心所與離心所。(33…32…32…31)
  如是,於廿四欲界美心,以成對的方式,總共有十二種組合。
節廿三之助讀說明
  第一對:在這篇所說的成對是組成一對的有行與無行心。由於它們的心所組合並洠в胁町悾园阉鼈冏鳛橐黄鸱治觥
  (三個)離心所應個別組合:由於各個離心所所涉及的範圍不同,即言語、身行、職業,所以在每一心最多只能有其中一個存在,視所刻意遠離的惡行而定。由於離心所只在刻意遠離惡行時才會生起,所以它們並不一定會出現於這類心。
  除了喜:第三與第四對心是捨受俱行心,所以除去了只能與悅受(somanassa)相應地生起的喜(p?ti)。
  唯作心:唯作美心只出現於阿羅漢心中。這些心洠в须x心所,因為阿羅漢已斷除了一切煩惱,所以不需要刻意地遠離惡行。
  果報心:欲界果報心洠в袩o量心所,因為果報心只取欲界法為目標,而無量心所則取有情的概念為目標。57離心所亦不包括在內,因為欲界果報心不會刻意遠離惡行。
節廿四:總結
  A??hati§sa sattati§sa dvaya§ chatti§saka§ subhe
  Pa¤cati§sa catutti§sa dvaya§ tetti§saka§ kriye。
  Tetti§sa pàke batti§sa dvay'ekati§saka§ bhave
  Sahetukàmàvacara pu¤¤a…pàka…kriyà mane。
  對於欲界有因善、果報、唯作心,生起於(第一對)善心的有三十八(種心所),三十七兩次(於第二與第三對),以及三十六(於第四對)。對於唯作心,(於第一對)三十五,(於第二與第三對)兩次三十四,以及(於第四對)三十三。對於果報心,(於第一對)三十三,(於第二與第三對)兩次三十二,以及(於第四對)三十一。
節廿五:美心之間的差別
  Na vijjant'ettha virat? kriyàsu ca mahaggate 
  Anuttare appama¤¤à kàmapàke dvaya§ tathà。
  Anuttare jhànadhammà appama¤¤à ca majjhime
  Virat? ¤à?ap?ti ca parittesu visesakà。
  於此,離不見於唯作或廣大心;無量不見於出世間心;這對(離與無量心所)亦不見於欲界果報心。
  於無上(即:出世間心),諸禪支是分別的基礎;於中間(即:廣大心),無量(與禪支是分別的基礎);而於有限(即:欲界美心),離、智與喜是分別的基礎。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阿毗達摩義廣釋》補充:對於「有限」或欲界心,(悲與喜)無量心所也是分別的基礎,因為它們分別了可以有無量心所的善和唯作心,以及肯定洠в袩o量心所的果報心。
  
不善心
(akusalacittàni)
節廿六:分析
  (i) Akusalesu pana lobham?lesu tàva pa?hame asa?khàrike a¤¤asamànà terasa cetasikà akusalasàdhàra?à cattàro cà ti sattarasa lobhadi??h?hi saddhi§ ek?nav?sati dhammà sa?gaha§ gacchanti。
  (ii) Tath'eva dutiye asa?khàrike lobhamànena。
  (iii) Tatiye tath'eva p?tivajjità lobhadi??h?hi saha a??hàrasa。
  (iv) Catutthe tath'eva lobhamànena。
  一、於不善心,首先,貪根的第一個無行心,有十九法前來聚合,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加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則有一十七,再加貪與邪見則成一十九。
  二、貪根的第二個無行心亦如是(有上述十七心所),再加貪與慢。
  三、同樣地,貪根的第三個無行心有十八法,有貪有邪見但無喜。
  四、貪根的第三無行心亦有十八法,有貪與慢。
  (v) Pa¤came pana pa?ighasampayutte asa?khàrike doso issà macchariya§ kukkucca¤ cà ti cat?hi saddhi§ p?tivajjità te eva v?sati dhammà sa?gayhanti。 Issà…macchariya…kukkuccàni pan'ettha paccekam eva yojetabbàni。
  (vi) Sasa?khàrikapa¤cake pi tath'eva th?na…middhena visesetvà yojetabbà。
  五、於第五個無行心,即與瞋恚相應之心,有二十法前來聚合,即:上述(十七法)除了喜,但再加上瞋、嫉、慳、惡作四法。然而,於此的瞋、嫉、慳、惡作應個別組合。
  六、於五種有行心,亦各自有上述相同的組合,差別只在於再加上昏沉與睡眠。(21…21…20…20…22)
  (vii) Chanda…p?ti…vajjità pana a¤¤asamànà ekàdasa akusala… sàdhàra?à cattàro cà ti pa??arasa dhammà uddhaccasahagate sampayujjanti。
  (viii) Vicikicchàsahagatacitte ca adhimokkhavirahità vicikicchàsahagatà tath'eva pa??arasa dhammà samupalabbhant? ti。
  Sabbathà pi dvàdas'àkusalacittuppàdesu pacceka§ yojiyamànà pi ga?anavasena sattadhà va sa?gahità bhavant? ti。
  七、於掉舉相應心中有十五法,即:除了欲與喜之外的十一通一切心所,以及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八、於疑相應心中亦有相近的十五法,但無勝解,而有疑。
  如是,於十二欲界不善心,依不同的附隨法,總共有七種組合。
節廿六之助讀說明
  貪根心:貪根的第一和第三無行心必定與邪見相應;由於後者是捨俱,所以無喜。第二和第四無行心可能會與慢相應,但卻不一定。於是當慢不存在時,它們各自只有十八及十七心所。
  瞋恚相應心:這種心包含了十二通一切心所、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以及另外四個瞋組的心所:瞋、嫉、慳與惡作。最後三者不能共存,且可能都不出現於此心。
  掉舉相應:兩個痴根心裡並洠в杏驗樗鼈儾荒苡杏心康牡男袆印T谝上鄳难e,疑替代了勝解,這兩者是不共存的。
節廿七:總結
  Ek?nav?s'a??hàrasa v?s'ekav?sa v?sati
  Dvàv?sa pa??arase ti sattadh'àkusale ?hità。
  Sàdhàra?à ca cattàro samànà ca dasà' pare
  Cuddas'ete pavuccanti sabbàkusalayogino。
  十九、十八、二十、廿二、二十、廿二、十五:如是不善心的組合有七種。
  故說有十四心所必定與一切不善心相應,即:四遍一切不善心心所和十通一切心所。
  
無因心
(ahetukacittàni)
節廿八:分別
  (i) Ahetukesu pana hasanacitte tàva chandavajjità a¤¤asamànà dvàdasa dhammà sa?gaha§ gacchanti。
  (ii) Tathà votthapane chanda…p?ti…vajjità。
  (iii) Sukhasant?ra?e chanda…viriya…vajjità。
  (iv) Manodhàtuttika…ahetukapa?isandhiyugale chanda…p?ti… viriya…vajjità。
  (v) Dvipa¤cavi¤¤à?e paki??akavajjità te yeva sa?gayhant? ti。
  Sabbathà pi a??hàrasasu ahetukesu ga?anavasena catudhà va sa?gaho hot? ti。
  
  一、對於無因心,首先,生笑心有十二通一切心所前來聚合,除了欲。
  二、它們也出現於確定心(意門轉向心),除了欲與喜。(7 + 4 = 11)
  三、喜俱推度心包含了所有(通一切心所),除了欲與精進。(7 + 4 = 11)
  四、三意界心和一對無因結生心(兩個捨俱推度心)包含了所有(通一切心所),除了欲、喜與精進。(7 + 3 =10)
  五、雙五識包含了所有(通一切心所),除了雜心所。(7)
  如是,於十八無因心,依(附隨法的)數目分別,總共有四種組合。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確定心(votthapana):此心即是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裡它的作用是確定目標。
  喜俱推度心:這是一種善果報心,緣取極可喜所緣為目標,包含喜是因為它與悅受相應。此心和隨後提及的心都洠в芯M心所,因為這些無因心軟弱且被動。
  三意界心(manodhàtuttika):這是五門轉向心(pa¤ca… dvàràvajjana)與兩種領受心(sampa?icchana)的總稱。
  一對無因結生心(pa?isandhi):這是指兩個捨俱推度心。在第三章、節九會解釋它們作為結生的作用。
節廿九:總結
  Dvàdas'ekàdasa dasa satta cà ti catubbidho 
  A??hàras'àhetukesu cittuppàdesu sa?gaho。
  Ahetukesu sabbattha satta sesà yathàraha§
  Iti vitthàrato vutto tetti§savidhasa?gaho。
  十二、十一、十、七:如是十八無因心的組合有四種。
  所有的無因心都有七(遍一切心心所)。其餘(即:雜心所)則依種類而定。如是依三十三種方式解說(心與心所的)組合。
節三十:結論
  Ittha§ cittàviyuttàna§ sampayoga¤ ca sa?gaha§
  ?atvà bheda§ yathàyoga§ cittena samam uddise。
  既知附隨心所之相應與組合,且依它們與何心結合,解說它們的類別。
節三十之助讀說明
  附隨心所之相應:這是指每一種心所能與不同種類的心相應;關於這點的說明,見節十至十七。
  附隨心所之組合:這是指依照所包含的心所組合去分析諸心;關於這點的說明,見節十八至廿九。
  且依它們與何心結合,解說它們的類別:作者鼓勵學佛者依心所屬於何心去歸類諸心所。例如:七遍一切心心所屬於一切八十九心所有,因為它們生起於一切心。尋屬於五十五心,因為它們生起於五十五種心。依它們所屬的心,諸心所又可以採用界、本性、相應等等的方式分類。
  
Iti Abhidhammatthasa?gahe
Cetasikasa?gahavibhàgo nàma
dutiy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心所之概要」的
第二章至此完畢。


第三章:雜項之概要
(Paki??akasa?gahavibhàga)

節一:序文
Sampayuttà yathàyoga§ tepa??àsa sabhàvato
Cittacetasikà dhammà tesa§ dàni yathàraha§。
Vedanà…hetuto kicca…dvàr'àlambana…vatthuto
Cittuppàdavasen'eva sa?gaho nàma n?yate。
     已依其等自性說畢五十三相應法:心與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因、作用、門、所緣及依處分析。
節一之助讀說明
  五十三相應法:雖然《阿毗達摩論》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種心,它們整體只被視為一法或一種究竟法,因為它們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識知目標(所緣)。然而,各個五十二心所法則被視為個別之法,因為它們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三相應名法。
  只取心(cittuppàdavasen'eva):直譯巴利文cittuppàda則是「心之生起」。在其他情況裡,它是指心及其相應心所整體,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無論如何,當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離的心所同時發生,而其心所則是分析與分類心的依據。
  
  
  
受之概要
(vedanàsa?gaha)
節二:受之分析
  Tattha vedanàsa?gahe tàva tividhà vedanà: sukhà; dukkhà; adukkhamasukhà cà ti。 Sukha§; dukkha§; soman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