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證入滅盡定時,第四無色速行只生起兩次,之後即證得滅盡。在從滅盡定出來時,根據情況是阿那含或阿羅漢果心生起一次。當它滅時即會沉入有分。
  Sabbatthà pi samàpattiv?thiya§ pana bhava?gasoto viya v?thiniyamo natth? ti katvà bah?ni pi labbhant? ti。
  對於安止心路過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洠в泄潭ǖ倪^程規則。當知(廣大與出世間)速行甚至能夠(連續地)生起許多次。
節廿二之助讀說明
  初學者所證得的第一次安止等等:對於每一種禪那的第一個安止心路過程,廣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為缺少重眩醯脑省绦猩裢ǖ牡谖宥U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練於神通者亦不例外,因為一剎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務。
  四道之生起等等:每一道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而且都只出現一次),在那一剎那間,它已執行了斷除或減弱煩惱的作用。於鈍根者,道心路過程的基礎部份包括了「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後的果心只生起兩次。於利根者則洠в斜樽鲃x那,所以在道心之後的果心生起三次。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禪及四無色禪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於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若要證入滅盡定,禪修者必須依次進入每一種禪那,出定後觀照它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在達到無所有處及從其中出來之後,禪修者實行某些準備工作,然後決意入滅盡定。其時有兩個第四無色禪心生滅,之後心流即被切斷。
  入定的時間長短是由禪修者先前早已決定,而通過修習,它能夠延長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後有一剎那的果心生起,於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於阿羅漢則是阿羅漢果心。過後心即沉入有分。詳見第九章、節四十三至四十四。
  對於安止心路過程等等:這是指對於禪那定與果定,通過不斷的修習即能夠延長安止的時間。初證得的安止只有一個速行剎那。但通過修習即能把它延長至二、三、四速行剎那等等。對於已掌握禪那五自在的禪修者,安止能夠持續不斷一段長久的時間,甚至是好幾天。
節廿三:總結
  Sattakkhattu§ parittàni maggàbhi¤¤à saki§ matà
  Avasesàni labbhanti javanàni bah?ni pi。
  當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與神通一次,其餘的(廣大與出世間心)許多次
Ayam ettha javananiyamo。
於此,這是速行的法則。
依人分析
(puggalabheda)
節廿四:無因者與二因者
  Duhetukànam ahetukàna¤ ca pan'ettha kriyàjavanàni c'eva appanàjavanàni ca na labbhanti。 Tathà ¤à?asampayutta…vipàkàni ca sugatiya§。 Duggatiya§ pana ¤à?avippayuttàni ca mahàvipàkàni na labbhanti。
  於此,對於(結生心是)二因和無因的人,唯作速行與安止速行不會生起。同樣地,在善趣裡,智相應果報心不會生起。但在惡趣裡,智不相應的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若有情的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兩種捨俱推度心之一執行,該有情的結生心即是無因(ahetuka)。若有情的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四種智不相應大果報心之一執行,其結生心即是二因(duhetuka),即少了無痴因或慧根。對於這類有情,專只屬於阿羅漢所有的唯作速行是不可能生起於他們心中,而且也不可能證得禪那安止或道安止。
  以智不相應的結生心投生到人間或欲界天善趣者,在其心中不會生起三因大果報心,因為他們的結生心低劣之故;對於這些有情,其彼所緣只能是無因或二因果報心。在惡趣裡,結生心肯定是無因的;在其地連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為彼所緣,而只有無因心能生起為彼所緣。
節廿五:三因者
  Tihetukesu ca kh??àsavàna§ kusalàkusalajavanàni na labbhanti。 Tathà sekkhaputhujjanàna§ kriyàjavanàni。 Di??higata… sampayutta…vicikicchàjavanàni ca sekkhàna§。 Anàgàmi… puggalàna§ pana pa?ighajavanàni ca na labbhanti。 Lokuttara… javanàni ca yathàraha§ ariyànam eva samuppajjant? ti。
  在(結生心)三因者當中,善與不善速行不會生起於阿羅漢。同樣地,唯作速行不會生起於有學拢呒胺卜颉P耙娤鄳耙上鄳傩胁粫痨队袑W拢摺2_恚相應速行不會生起於阿那含。唯有拢卟拍芤栏髯缘哪芰θンw驗出世間速行。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以智相應的結生心投生者是結生三因者(tihetuka)。這些有情可以是凡夫、有學拢呋虬⒘_漢(當然是在投生過後才修成阿羅漢,不是依結生心之力而成為阿羅漢)。
  在須陀洹道(入流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邪見相應及疑相應速行不會生起於有學拢摺0⒛呛ú贿者)已斷除了瞋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到瞋根心。
節廿六:總結
  Asekkhàna§ catucattà??sa sekkhànam uddise
  Chapa¤¤às'àvasesàna§ catupa¤¤àsa sambhavà。
  如是說,根據情況,無學者體驗四十四種心,有學拢呶迨漯N則五十四。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於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廿六之助讀說明
  結生心三因的凡夫最多能夠體驗五十四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十七善心(即不包括四道心)、廿三欲界果報心及兩個轉向心。
  然而,對於投生到惡趣的有情,其結生心是無因的,而只能體驗三十七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十五無因果報心及兩個轉向心。對於以無因或二因結生心投生到善趣者,他們也能夠體驗到四種智不相應大果報心,所以一共能體驗到四十一種心。結生心三因者所能體驗的五十四種心則再包括了九種禪那善心;當然對於還未證得某禪那者則應減去該禪那心。
  在須陀洹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四種邪見相應心及一種疑相應心已被消除。若包括禪那心,須陀洹與斯陀含能夠體驗以下五十種心:七不善心、十七善心、廿三欲界果報心、兩個轉向心及一個果心;後者於須陀洹是須陀洹果心,於斯陀含則是斯陀含果心。阿那含又已斷除了瞋恚,所以不會再體驗到兩種瞋根心,而其所體驗的果心是阿那含果心;最多能夠體驗四十八種心。內文提到有學拢吣軌蝮w驗五十六種心,這是把首三果心及四道心都包括在內的算法。
  在此稱為「無學者」(asekkha)的阿羅漢已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任何不善心。他們所能體驗的四十四種心是:十八無因心、八大果報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一個阿羅漢果心。
  這些數目是對於欲界有情而言。如下節指出,對於色界與無色界有情,該些數目則必須減去不能生起於該界之心。
依地分析
(bh?mibheda)
節廿七:分析
  Kàmàvacarabh?miya§ pan'etàni sabbàni pi v?thicittàni yathàraha§ upalabbhanti。
  R?pàvacarabh?miya§ pa?ighajavanatadàramma?a…vajjitàni。
  Ar?pàvacarabh?miya§ pa?hamamagga…r?pàvacara…hasana… he??himàruppa…vajjitàni ca labbhanti。
  於欲地,上述的一切心路過程根據情況而發生。
  於色地,(一切都能發生)除了瞋恚相應速行和彼所緣。
  於無色地則再除去第一道、色界心、生笑心及較下層的無色界心。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此文所提的「地」是指生存地,而不是指心之地或心之界。瞋恚相應心不會生起於色地,因為在修習以證入禪那時已鎮伏了瞋恚。瞋恚與彼所緣也不會出現於無色地。洠в猩韯t不能笑。投生至無色界天者不能證得色界禪或較下層的無色禪。
節廿八:特別情況
  Sabbatthà pi ca ta§ta§ pasàdarahitàna§ ta§ta§ dvàrika… v?thicittàni na labbhant'eva。
  Asa¤¤asattàna§ pana sabbathà pi cittappavatti natth'evà ti。
  於一切地,對於缺少某根者,與該根門相關的心路過程不能生起。
  於無想有情則完全洠в行穆愤^程生起。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對於缺少某根者:這是指在欲界裡瞎眼、耳聾等的有情,以及洠в斜恰⑸嗯c身根的色界有情。
  於無想有情:這些有情是完全洠в行牡模圆粫行穆愤^程。見第五章、節卅一。
節廿九:總結
  As?ti v?thicittàni kàme r?pe yathàraha§
  Catusa??hi tathàruppe dvecattà??sa labbhare。
  根據情況,於欲地有八十種心路過程心;色地有六十四種;無色地有四十二種。
Ayam ettha bh?mivibhàgo。
於此,這是依地分析。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能在欲地生起的八十種心路過程心包括一切心,除了絕不會發生在心路過程裡的九廣大果報心。
  能在色地生起的六十四種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個瞋根心)、九無因果報心(除去三對鼻識、舌識與身識)、三無因唯作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八出世間心。
  能在無色地生起的四十二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一個意門轉向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七出世間心(除去須陀洹道心)。
節三十:結論
  Icc'eva§ chadvàrikacittappavatti yathàsambhava§ bhava?gantarità yàvatàyukam abbocchinnà pavattati。
  根據情況,只要壽命未盡六門心路過程即會繼續生起,(它們)之間則間隔著有分心。
  
Iti Abhidhammatthasa?gahe
V?thisa?gahavibhàgo nàma
catutth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心路過程之概要」的
第四章至此完畢。






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V?thimuttasa?gahavibhàga)

節一:序文
  V?thicittavasen'eva§ pavattiyam ud?rito
  Pavattisa?gaho nàma sandhiya§ dàni vuccati。
  如是,已依在生命期裡的心路過程說示(心)生起之概要。如今當依結生時刻說示(心)生起之概要。
節一之助讀說明
  在前一章裡,作者解釋了心流活躍的一面,即發生於生命旅途裡的心路過程。在這一章他將解釋不活躍的心或「離心路過程心」。雖然作者在序文裡只說及「結生時刻」(sandhiya§),但此章亦將解釋作為有分心與死亡心的離心路過程心。
節二:列舉類別
  Catasso bh?miyo; catubbidhà pa?isandhi; cattàri kammàni; catudhà mara?'uppatti cà ti v?thimuttasa?gahe cattàri catukkàni veditabbàni。
  於離心路過程之概要,當知有「四個四」,如下:
  一、四生存地;
  二、四種結生;
  三、四種業;
  四、四種死亡。
節二之助讀說明
  離心路過程之概要以解說整個宇宙的分界為始,列出了每一個生存地當中的諸界(見表5…1)。在解說各種離心路過程心之前,作者先分析諸生存地,因為根據《阿毗達摩論》,外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反映。這並不是指《阿毗達摩論》把外在世界說成只是由心想像所有。外在世界的確存在與真實。然而,諸心時常識知外在世界,而且各種不同的心能決定外在世界如何呈現。心與世界互相依靠,且極其錯綜眩s地交織,直至宇宙的構成與心的層次相符。
  由於它們是相符的,了解它們其中之一有助於了解另一者。有情死後投生至某一界是因為他在前世造下了能導致投生至該界的業,或心的業力。
  每一界與特定的結生心相符,而該種果報心則繼續在一世當中生起為有分心,直至死亡為止。如是當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欲界結生心,而產生了欲界生命;當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色界結生心,而產生了色界生命;當無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無色界結生心,而產生了無色界生命。如佛陀所說:「業是田地,心是種子及渴愛是水份;而有情受到無明蒙蔽、受到渴愛所俊男膶䦟е峦渡搅硪粋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增支部》A。3:76/i;223)由過去業所定,心之種子掉到相等的生存地、生根及依其潛在業力生長。
四生存地
(bh?micatukka)
節三:綜樱
  Tattha apàyabh?mi; kàmasugatibh?mi; r?pàvacarabh?mi; ar?pàvacarabh?mi cà ti catasso bh?miyo nàma。
  當中,四地是:
  一、惡趣地;
  二、欲善趣地;
  三、色界地;
  四、無色界地。
節三之助讀說明
  四地:雖然在此分別了惡趣地與欲善趣地,但如在節五裡所指出,其實它們都是欲地的一部份。
節四:惡趣地(apàyabh?mi)
  Tàsu nirayo; tiracchànayoni; pettivisayo; asurakàyo cà ti apàyabh?mi catubbidhà hoti。
  當中,惡趣地有四個部份,即:
  一、地獄;
  二、畜生道;
  三、餓鬼道;
  四、阿修羅道。 
節四之助讀說明
  惡趣地:直譯巴利文apàya是「毫無」(apa)「快樂」(aya)。這是對痛苦遠遠超越快樂的諸生存界的總稱。它們是造惡者由於惡業成熟而投生之地。
  地獄(niraya):根據佛教,地獄是最低下的生存地,是最痛苦之地。據說在地獄裡的眾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裡,必須不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之果,完全洠в行菹⒌臋C會。諸論師說其中有八大地獄,而其中的痛苦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它們是:等活地獄(sa¤j?va)、黑繩地獄(kà?asutta)、眾合地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