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種暴流:一、欲暴流;二、有暴流;三、邪見暴流;四、無明暴流。
節五:軛
  Cattàro yogà: kàmayogo; bhavayogo; di??hiyogo; avijjàyogo。
  四種軛:一、欲軛;二、有軛;三、邪見軛;四、無明軛。
節四至五之助讀說明
  稱為漏的煩惱也稱為暴流(ogha),因為它們把諸有情沖到生存的大洋,也因為它們難以越渡。它們也稱為軛(yoga),因為它們把諸有情套在痛苦裡,不讓他們逃脫。
節六:繫
  Cattàro ganthà: abhijjhà kàyagantho; vyàpàdo kàyagantho; s?labbataparàmàso kàyagantho ida§saccàbhiniveso kàyagantho。
  四種繫:一、貪婪之身繫;二、瞋恨之身繫;三、執著儀式(戒禁)之身繫;四、武斷地執取「只有這才是真實的」之身繫。
節六之助讀說明
  身繫是因為它們把心繫於身,或把今世之身繫於未來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kàya)的意義是「聚集」,是指名身與色身兩者。在四繫當中,貪婪是指把諸有情牽扯向欲樂目標的渴愛或貪。瞋恨是瞋心所,呈現為對不想要的目標厭惡。「執著儀式」(戒禁)是相信實行儀式能夠導向解脫。武斷之信是堅信只有己見才是真實的,其他一切見解都是錯的。後兩種身繫都是屬於邪見心所的一面。
節七:取
  Cattàro upàdànà: kàmupàdàna§; di??hupàdàna§; s?labbatupàdàna§; attavàdupàdàna§。
  四種取:一、欲取;二、邪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論取。
節七之助讀說明
  於四取當中,第一種可以是對欲樂強烈的渴愛,但諸裕柚赋龃巳】梢愿鼜V泛地包括對一切世間之物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屬於邪惡之見,例如無作見、斷見等,或是執取任何有關「世界是永恆的還是不永恆的」等的臆測之見。98戒禁取是認為實行儀式或修苦行及其種種戒禁能夠導向解脫。我論取即是執著「身見」(sakkayadi??hi),即認為五蘊的任何一個是「我」或「我所有」。經典裡提出了二十種身見。對五蘊的每一個可有四種觀念,例如:「認為色蘊是我,或我擁有色蘊,或色蘊是在我裡面,或我在色蘊裡面」,對於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種身見(見《中部》經四十四等)。欲取是貪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三種取則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
節八:蓋
  Cha n?vara?àni: kàmacchandan?vara?a§; vyàpàda… n?vara?a§; th?namiddhan?vara?a§; uddhaccakukkucca… n?vara?a§; vicikicchàn?vara?a§; avijjàn?vara?a§。
  六種蓋:一、欲欲蓋(欲求欲樂之蓋);二、瞋恨蓋;三、昏沉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六、無明蓋。
節八之助讀說明
  蓋是因為它們阻礙通向天界與涅槃之道而得其名。根據裕瑁T蓋是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及使到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首五蓋是證禪那的主要障礙,第六種則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
  包括在諸蓋之內的有八種心所。然而,其中有兩對心所各算為一蓋。《阿毗達摩論》的裕杞忉尰璩僚c睡眠、掉舉與惡作各合為一是因為它們有類似的作用、緣與對治之法。昏沉與睡眠兩者都有令到名法軟弱無力的作用;它們是緣於懶惰與昏昏欲睡;對治它們之法是激起精進。掉舉與惡作都有導致不寧靜的作用;它們是緣於困擾的念頭;對治它們之法是培育定。
節九:潛在傾向(隨眠)
  Satt'ànusayà: kàmaràgànusayo; bhavaràgànusayo; pa?ighànusayo; mànànusayo; di??hànusayo; vicikicchànusayo; avijjànusayo。
  七種潛在傾向:一、欲貪潛在傾向;二、有貪(執著存在)潛在傾向;三、瞋恚(厭惡)潛在傾向;四、我慢潛在傾向;五、邪見潛在傾向;六、疑潛在傾向;七、無明潛在傾向。
節九之助讀說明
  潛在傾向(anusaya)是「潛伏」(anusenti)在它們所屬的名法之流裡的煩惱,每當諸緣具足時即會浮現為困擾。「潛在傾向」一語標示了只要諸煩惱還未被諸出世間道斷除,它們都還能夠再生起。雖然一切煩惱都可算是「潛在傾向」,但在此只列出上述七種是因為它們最為顯著。欲貪與有貪兩者是「貪」的方式;其餘的都是屬於個別的心所。因此一共有六種心所作為潛在傾向。
節十:結(經教法)
  Dasa sa§yojanàni: kàmaràgasa§yojana§; r?paràga… sa§yojana§; ar?paràgasa§yojana§; pa?ighasa§yojana§; mànasa§yojana§; di??hisa§yojana§; s?labbataparàmàsa… sa§yojana§; vicikicchàsa§yojana§; uddhaccasa§yojana§; avijjàsa§yojana§; suttante。
  根據經教法,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色貪結;三、無色貪結;四、瞋恚結(厭惡結);五、我慢結;六、邪見結;七、戒禁取結;八、疑結;九、掉舉結;十、無明結。
節十一:結(論教法)
  Aparàni dasa sa§yojanàni: kàmaràgasa§yojana§; bhavaràgasa§yojana§; pa?ighasa§yojana§; mànasa§yojana§; di??hisa§yojana§; s?labbataparàmàsasa§yojana§; vicikicchà… sa§yojana§; issàsa§yojana§; macchariyasa§yojana§; avijjà… sa§yojana§; abhidhamme。
  根據論教法,另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有貪結;三、瞋恚結(厭惡結);四、我慢結;五、邪見結;六、戒禁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十、無明結。
節十至十一之助讀說明
  諸結是把有情綁在生死輪迴裡的不善心所。第一組十結在經藏與論藏裡都有提及,第二組十結則只記載於論藏。在第一組裡,第一至第三項是屬於貪心所;第六與第七項是屬於邪見心所;其餘的是個別的心所。在第二組裡,第一與第二項是屬於貪心所;第五與第六項是屬於邪見心所;其餘的是個別的心所。
節十二:煩惱
  Dasa kilesà: lobho; doso; moho; màno; di??hi; vicikicchà; th?na§; uddhacca§; ahirika§; anottappa§。
  十種煩惱:一、貪;二、瞋;三、痴;四、慢;五、邪見;六、疑;七、昏沉;八、掉舉;九、無慚;十、無愧。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上述十項)稱為煩惱(kilesa)是因為它們「折磨」(kilissanti)心;或因為它們把有情拖下內心污穢與墮落之境而污染了心。
節十三:說明
  ?savàd?su pan'ettha kàmabhavanàmena tabbatthukà ta?hà adhippetà。 S?labbataparàmàso ida§saccàbhiniveso attavàdu… pàdàna¤ ca tathàpavatta§ di??higatam eva pavuccati。
  於此,在漏等當中,「欲」與(執著)「有」是指渴愛,因為它以它們(欲與有)為自己的根基。「執著儀式」、「武斷地認為『只有這個才是真實的』」及「我論取」是指邪見,因為它能以這些方式呈現。
節十四:總結
  ?savoghà ca yogà ca tayo ganthà ca vatthuto
  Upàdànà duve vuttà a??ha n?vara?à siyu§。
  Cha?evànusayà honti nava sa§yojanà matà
  Kilesà dasa vutto'ya§ navadhà pàpasa?gaho。
  依各別法,漏、暴流、軛與繫各屬於三種。所說的取是兩種,而蓋是八種。
  潛在傾向只是六種,而當知結是九種。煩惱是十種。如是不善之概要有九個部份。
表7…1:諸煩惱所屬的心所

心 所

暴流




潛在傾向

煩惱
1










2
邪見









3










4










5










6










7
掉舉









8
昏沉









9
惡作









10
睡眠









11
無慚









12
無愧









13










14










心所的數目
3
3
3
3
2
8
6
9
10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這一節指出如何把不同種類的煩惱縮小至十四種不善心所。對於其縮小之後的結果,見表7…1。
混合類別之概要
(missakasa?gaha)
節十五:因(根)
  Missakasa?gahe cha het?: lobho; doso; moho; alobho; adoso; amoho。
  混合類別裡有六個因(根):一、貪;二、瞋;三、痴;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痴。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混合類別之概要因其所列的組別包含了善、不善與無記心所而得其名。關於因,見第三章、節五。
節十六:禪支
  Satta jhàna?gàni: vitakko; vicàro; p?ti; ekaggatà; somanassa§; domanassa§; upekkhà。
  七禪支:一、尋;二、伺;三、喜;四、一境性;五、悅;六、憂;七、捨。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在此,「禪那」一語的用法與一般意為安止定的用法不同,而是更廣泛地指「緊密地觀察」(upanijjhàyana)目標。所以即使在此所列出的諸法有時是在禪修安止之外發生,但也被視為禪支。這七個心所被稱為禪支是因為它們使到心能夠緊密地觀察目標。它們當中的「憂」是絕對不善的,且只生起於兩種瞋恚相應之心。其餘六個可以是善、不善或無記,這決定於它們生起於什麼心。
節十七:道分
  Dvàdasa magga?gàni: sammàdi??hi; sammàsa?kappo; sammàvàcà; sammàkammanto; sammà…àj?vo; sammàvàyàmo; sammàsati; sammàsamàdhi; micchàdi??hi; micchàsa?kappo; micchàvàyàmo; micchàsamàdhi。
  十二道分: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九、邪見;十、邪思惟;十一、邪精進;十二、邪定。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在此「道」一詞用以代表的含意是導向某個目的地,即導向善趣、惡趣或涅槃。在十二道分當中,首八個導向善趣與涅槃,後四者則導向惡趣。
  這十二道分可縮小為九個心所。正見是慧心所。正思惟、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個別是有因善心與無記心裡的尋、精進、念與一境性心所。正語、正業與正命是三個離心所(virati),在出世間心裡它們一起出現;在世間善心裡則依據情況個別地出現。
  在四個邪道分當中,邪見是邪見心所;在諸道分裡它是絕對屬於不善的心所。其他三道分則順序屬於不善心裡的尋、精進與一境性心所。在此並洠в袀別的邪語、邪業與邪命道分,因為它們只是由煩惱鼓動而造的不善行。在此也洠в行澳畹婪郑驗槟钍墙^對屬於美心所,不可能出現於不善心。
節十八:根
  Bàv?sat'indriyàni: cakkhundriya§; sotindriya§; ghànin… driya§; jivhindriya§; kàyindriya§; itthindriya§; purisindriya§; j?vitindriya§; manindriya§; sukhindriya§; dukkhindriya§; somanassindriya§; domanassindriya§; upekkhindriya§; saddhin… driya§; viriyindriya§; satindriya§; samàdhindriya§; pa¤¤indriya§; ana¤¤àta¤¤assàm?tindriya§; a¤¤indriya§; a¤¤àtàvindriya§。
  二十二根: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女根;七、男根;八、命根;九、意根;十、樂根;十一、苦根;十二、悅根;十三、憂根;十四、捨根;十五、信根;十六、精進根;十七、念根;十八、定根;十九、慧根;二十、未知當知根;二十一、最終知根;二十二、具最終知根。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根是在其範圍之內控制其相應法之法。首五根是五淨色;兩個性根是兩種性根色;命根有兩種,即名命根與命根色。意根是心整體,即所有八十九心。五受根已在前文論及(第三章、節二)。五修行之根(第十五至十九項)會在下文重述;在節廿二則會解釋最後三根。
節十九:力
  Nava balàni: saddhàbala§; viriyabala§; satibala§; samàdhibala§; pa¤¤àbala§; hiribala§; ottappabala§; ahirika… bala§; anottappabala§。
  九力: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六、慚力;七、愧力;八、無慚力;九、無愧力。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這九力因為不會受到對立之法動搖,或因為它們增強其相應法而得其名。第一、第三、第五、第六與第七種力可以是善或無記;第八與第九種力是絕對不善;第二與第四種力則可以是善、不善或無記。
節二十:增上(或:支配)
  Cattàro adhipat?: chandàdhipati; viriyàdhipati; cittàdhipati; v?ma§sàdhipati。
  四增上:一、欲增上;二、精進增上;三、心增上;四、觀增上。
節二十之助讀說明
  增上法是支配它所屬的心實行及完成艱難或重要的任務的心所。增上法與根之間的差別是在於它們支配的程度與範圍。增上法全面地支配整個心,而根則只在其範圍之內實行其支配能力。所以在一心裡可以有好幾個根存在,但在同一個剎那則只有一個增上法存在。關於這點,增上法就有如國王,是唯一的統治者,支配他所有的官員;而根則有如官員,在各自的區域裡有支配權,但不能干涉其他人的範圍。
  四增上法是欲心所(即「欲行動」,不可把它與屬於貪的貪欲混淆)、精進心所、心及在此稱為「觀」的慧心所。欲、精進與心只能在五十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