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sa?khàra)是與二十九世間善及不善心相應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禪那善心裡的思整體地被稱為「福行」(pu¤¤àbhisa?khàra);十二不善心裡的思則被稱為「非福行」(apu¤¤àbhisa?khàra);而四無色禪善心裡的思則被稱為「不動行」(àne¤jabhisa?khàra)。
  當有情的心流還是受到無明影響時,行即會製造能夠產生未來世的業。由此無明被稱為產生行的主要緣。無明在不善業裡很顯著,而在世間善業裡則是潛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間善與不善行兩者皆被說為緣於無明。
  (二)緣於行,識生起:這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緣於行(上述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時,其中一個累積在心流裡特強的業即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裡產生十九種結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節廿七至卅三裡所解釋,在隨後的生命期裡,其他以往所累積的業也能夠根據情況產生其他種類的果報心。
  (三)緣於識,名色生起:在第二項裡的「識」專指「果報識」,然而在此它則是指「果報識」及前世的「業識」兩者。「名」(nàma)一詞是指與果報識相應的諸心所;「色」(r?pa)一詞則是指業生色。在「五蘊有」(pa¤cavokàra… bhava)裡,即是在擁有一切五蘊的界地裡,識緣生了名色兩者。但在「四蘊有」(catuvokàrabhava)裡,即在無色界天裡,它只緣生了名法。而在「一蘊有」(ekavokàrabhava)裡,即在無想有情天裡,它只緣生色法。於五蘊結生,當結生心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時,同時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蘊,以及某些色聚──於人類,該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與心所依處十法聚。由於心(識)在這些俱生名色法裡是主,所以說識緣生了名色。
  (四)緣於名色,六處生起:在此,「名色」的定義與第三項相同。在六處當中,首五處是眼、耳、鼻、舌、身五淨色,而意處則是指三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於業生色的五淨色生起。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於此稱為意處的果報心生起。換言之,果報心緣生名,而名則緣生果報心;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緣」(a¤¤ama¤¤apaccaya)。在欲地裡,名色緣生所有六處;在色地裡,它們則只緣生眼、耳及意三處;在無色地裡則只有名緣生意處,這是該地僅有之處,因為在其地完全洠в形迳帯
  (五)緣於六處,樱穑涸诖恕赣|」(phassa)是指與果報心相應的樱乃S|是心、諸心所及目標「前來相聚於」(sa?gati)六處當中之一處。生起於眼處的樱麨椤秆塾|」。它是眼淨色、色所緣及眼識之相聚於一處。其他的耳樱纫餐瑯拥匾揽扛髯缘奶幧稹!敢庥|」則是與除了雙五識之外的二十二果報心相應的樱S伸队|必須有處才能生起,所以說樱夓读幎稹
  (六)緣於樱苌穑好慨斢|生起時,受(vedanà)即會緣於該樱瑫r生起。樱亲R與目標接樱谒鼈兘佑|時必定會有某種緣於樱鸬母惺堋J苡辛N:眼樱堋⒍|生受、鼻樱堋⑸嘤|生受、身樱芗耙庥|生受。在感受的素伲矫妫芤罁涮幖澳繕丝梢允菢肥堋⒖嗍芑驋问堋
  (七)緣於受,愛生起:受緣生渴愛(ta?hà)。愛有六種:(顏)色愛、聲愛、香愛、味愛、樱鼝奂胺◥邸C恳环N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為三種:一、純粹只是渴愛欲樂;二、渴愛有(生命),即含有常見(sassatadi??hi)的渴愛;三、渴愛斷滅,即含有斷見(ucchedadi??hi)的渴愛。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種類的愛都是貪心所(lobha)──見第七章、節卅八。
  雖然愛可依其目標而分別,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樱繕硕鸬氖堋H羧梭w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該樂受,而他追求該目標的目的純粹只是因為它能夠激起樂受。反之,當他體驗到苦受時,他會渴望脫離苦,以及渴望會有某種樂受取代它。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渴愛的目標。如是三種受緣生了種種愛。
  (八)緣於愛,取生起:在此,「取」(upàdàna)是在前文已解釋的四種取(見第七章、節七)。「欲取」是強化了的愛,是貪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三種取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這些取都緣於愛。於第一項,對目標微弱或起始的貪名為愛,而強化了的貪則名為取。於其他三項,緣生邪見的貪名為愛,在受到該貪的影響之下而接受的邪見則名為取。
  (九)緣於取,有生起:有(存在)有兩種:業有(kamma… bhava)與生有(upapattibhava)。業有是指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或一切能夠產生新一世的善與不善業。生有則是指三十二種果報心、它們的相應心所及業生色。
  取是業有之緣;在取的影響之下,人們才會有作為而累積了業。取是生有之緣,因為即是取導致人們依所造之業再生死輪迴。
  (十)緣於有,生生起:於此,生(jàti)是指新一世的世間果報心、其相應心所及業生色生起於其中一個生存地。使到未來世發生的主要緣是善與不善業,即業有。
  (十一)緣於生,老死等生起:一旦生發生,老死已是無可避免的,而在生與死之間也可能會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憂及惱。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為它們的主要緣。
  如是生起了這整堆苦:在第十一項裡所舉出的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牽連的諸緣法及緣生法而生起。
節四:分析的類別
  Tattha tayo addhà; dvàdas'a?gàni; v?sat'àkàrà; tisandhi; catusa?khepà; t??i va??àni; dve m?l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有三時、十二支、二十法、三連結、四攝類、三輪轉及二根。
節五:三時
  Katha§? Avijjà; sa?khàrà at?to addhà; jàti; jaràmara?a§ anàgato addhà; majjhe a??ha paccuppanno addhà ti tayo addhà。
  如何?無明與行屬於過去世;生及老死屬於未來世;中間八支屬於現在世。如是一共有三時。
節五之助讀說明
  當十二支依三世分別時,應明白這只是為了顯示生死輪迴裡的因緣結構。當知被歸迹赌骋皇赖木壠鹬K不是只在該世咦鳎粫谄渌肋作。事實上,如節七裡所指出,在每一世裡都有這些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
節六:十二支
  Avijjà; sa?khàra; vi¤¤à?a§; nàmar?pa§; sa?àyatana§; phasso; vedanà; ta?hà; upàdàna§; bhavo; jàti; jaràmara?an ti dvàdas'a?gàni。 Sokàdivacanam pan'ettha nissandaphala… nidassana§。
  十二支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樱黄摺⑹埽话恕郏痪拧⑷。皇⒂校皇弧⑸皇⒗纤馈K镜某畹仍~是(生之後)偶有的結果。
節七:四攝類
  Avijjà…sa?khàraggaha?ena pan'ettha ta?h'?pàdàna…bhavà pi gahità bhavanti。 Tathà ta?h'?pàdàna…bhavaggaha?ena ca avijjà…sa?khàrà; jàti…jaràmara?aggaha?ena ca vi¤¤à?adiphala… pa¤cakam eva gahitan ti katvà:
  At?te hetavo pa¤ca idàni phalapa¤caka§
  Idàni hetavo pa¤ca àyati§ phalapa¤cakan ti。
  V?sat'àkàrà; tisandhi; catusa?khepà ca bhavanti。
  於此,在提及無明與行時,愛、取與有也已包括在內。同樣地,在提及愛、取與有時,無明與行也已包括在內。在提及生與老死時,識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內。
  如是有:
  一、過去五因,
  二、現在五果;
  三、現在五因,
  四、未來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三連結及四攝類。
節七之助讀說明
  當心中的無明還未斷除時,愛與取就還會生起;而每當愛與取發生時,它們都是以無明為根本及與它俱行。再者,「行」與「有」二詞都是指同一種究竟法,即:造業之思。因此,每當提及其中一詞時,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內。在二十法當中並洠в袀別列出生與老死,因為它們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們所代表的究竟法是從識至受這五個緣起支。
  三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三、現在因(有)與未來果(生)的因果連結。
節八:三輪轉
  Avijjà…ta?h'?pàdànà ca kilesava??a§; kammabhavasa?khàto bhav'ekadeso sa?khàrà ca kammava??a§; upapattibhava… sa?khàto bhav'ekadeso avasesà ca vipàkava??an ti t??i va??àni。
  三輪轉:
  一、無明、愛與取屬於煩惱輪轉;
  二、稱為業有與行的生存一部份屬於業輪轉;
  三、稱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屬於果報輪轉。
節八之助讀說明
  這三輪轉顯示了生死輪迴的方式。最為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蒙蔽及渴愛驅使之下,人們投入於造作種種世間的不善與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當此業成熟而產生果報時,那即是業輪轉引生了果報輪轉(異熟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還沉溺於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悅體驗、執取已獲得的、以及嘗試避免痛苦的。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如是這三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諸拢栏
節九:二根
  Avijjàta?hàvasena dve m?l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無明與愛是二根。
節九之助讀說明
  無明被稱為從過去直透到現在受之根;愛被稱為從現在直透到未來老死之根。
節十:總結
  Tesam eva ca m?làna§ nirodhena nirujjhati
  Jaràmara?amucchàya p??itànam abhi?haso
  ?savàna§ samuppàdà avijjà ca pavattati。
  Va??am àbandham icc'eva§ tebh?makam anàdika§
  Pa?iccasamuppàdo ti pa??hapesi mahàmuni。
  通過斷除此二根,輪迴即會斷滅。對於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諸漏生起,無明即再次轉起。如是大賢者說示三地纏結及無始的輪迴為「緣起」。
節十之助讀說明
  在《正見經》(《中部?經九》)裡,舍利弗尊者受到詢問以解釋無明之因,而他回答道:「當漏生起,無明即生起」(àsavasamudayà avijjàsamudayo)。在詢問他什麼是漏的因時,他回答道:「當無明生起,漏即生起」(avijjàsamudayà àsavasamudayo)。由於在諸漏當中最為根本的即是「無明漏」(avijjàsava),舍利弗尊者所說的意謂了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於前一世的無明。這即成立了無始(anàdika§)輪迴,因為任何一世的無明都緣生於前一世的無明,而如此往回推是無盡的。關於諸漏,見第七章、節三。
發趣法
(pa??hànanaya)
節十一:二十四緣
  (1) Hetupaccayo; (2) àramma?apaccayo; (3) adhipati… paccayo; (4) anantarapaccayo; (5) samanantarapaccayo; (6) sahajàtapaccayo; (7) a¤¤ama¤¤apaccayo; (8) nissayapaccayo; (9) upanissayapaccayo; (10) purejàtapaccayo; (11) pacchàjàta… paccayo; (12) àsevanapaccayo; (13) kammapaccayo; (14) vipàkapaccayo; (15) àhàrapaccayo; (16) indriyapaccayo; (17) jhànapaccayo; (18) maggapaccayo; (19) sampayuttapaccayo; (20) vippayuttapaccayo; (21) atthipaccayo; (22) natthipaccayo; (23) vigatapaccayo; (24) avigatapaccayo ti ayam ettha pa??hànanayo。
  此發趣法(有二十四緣):一、因緣;二、所緣緣;三、增上緣;四、無間緣;五、相續緣;六、俱生緣;七、相互緣;八、依止緣;九、親依止緣;十、前生緣;十一、後生緣;十二、重眩墸皇I緣;十四、果報緣(異熟緣);十五、食緣;十六、根緣;十七、禪那緣;十八、道緣;十九、相應緣;二十、不相應緣;廿一、有緣;廿二、無有緣;廿三、離去緣;廿四、不離去緣。於此,這是發趣法。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緣是《發趣論》的主睿!栋l趣論》詳盡地解釋了於《阿毗達摩論》第一部《法聚論》裡列舉的名法與色法之間種種互相連繫的方式。若要正確地理解《阿毗達摩論》裡的發趣法,至少必須明白每一緣所涉及的三法:一、緣法(paccayadhammà)──這是作為其他法之緣的法;此緣法通過產生、支助或維持其他法而成為其緣。二、緣生法(paccayuppannadhammà)──這是受到緣法緣助之法;它在受到緣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續存在。三、緣力(paccayasatti)──這是緣法作為緣生法之緣的特有方式。
  從節十三至廿七,阿耨樓陀尊者將會解釋二十四緣如何構成了各種不同的法之間的關係。他洠в姓罩械拇涡蛑鹨坏亟忉屆恳粋緣法,而是把緣法及緣生法歸迹麨槊ā⑸懊ㄈM,然後再把這三組組成六對以解釋關於每一對之間的緣。在闡明這些節裡的內文時,若遇到不清楚之處,我們將會提起每一緣所涉及的上述三法。
節十二:簡要應用
  Chadhà nàman tu nàmassa pa¤cadhà nàmar?pina§
  Ekadhà puna r?passa r?pa§ nàmassa c'ekadhà。
  Pa¤¤attinàmar?pàni nàmassa duvidhà dvaya§
  Dvayassa navadhà cà ti chabbidhà paccayà ? katha§?
  名以六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名以五種方式作為名色的緣。再者,名以一種方式作為色的緣,色也以一種方式作為名的緣。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名色以九種方式作為名色的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