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 一、vici (vicinanto) = 詢問 + kicch = 受到困擾;
二、vi = 毫無 + cikiccha = 解決方案。
20 《阿毗達摩要義》舉出八個假設的例子,以各別說明八種貪根心:
一、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
二、 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三、 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四、 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五、 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陌罪垼珌K洠в懈械较矏偱c對業報的認識。
六、 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洠в懈械较矏偱c對業報的認識。
七、 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八、 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21 譯按:一心識剎那是指一心從生至滅的時間。在同一心識剎那裡,只有一心可以存在,絕不可能有二心共存。根據《阿毗達摩論》,在一秒鐘或一眨眼間裡,已有上萬儯鼈心識剎那。所以一心識剎那是非常短的時間。因此若要如實地分析既迅捷且微細的心,禪修者就必須有足夠強的定力。
22 《阿毗達摩要義》舉出八個假設的例子,以說明八種大善心:
一、 一位擁有業報智的女人,自動與歡喜地供花給佛塔。
二、 有位擁有業報智的少女在受到同伴說服之後,歡喜地前往聆聽佛法開示。
三、 有位不懂得業報的男孩,自動與歡喜地佈施錢給乞丐。
四、 有位不懂的業報的男人,在受到一位校長的促請之下,歡喜地捐了一百磈錢。
五、 有位女孩中捨的掃地,但知那是件善事。
六、 有位男人在受到一位比丘的促請之下,中捨地砍柴,但知那是件善事。
七、 有位不懂得業報的女人,自動地閱讀佛書,但卻不明其意。
八、 有位女孩在母親的要求之下,無喜與不思業力果報地洗她父母的衣服。
23 《阿毗達摩要義》解釋該前綴詞「大」是「數目大」,因為欲界善心有八個,色界善心有五個,無色界善心有四個,出世間善心也只有四個,所以欲界善心的數目最大。對於果報心與唯作心也是如此。
24 有時亦稱為「色禪」(r?pajjhàna),以區別它們和隨後述及的「無色禪」(ar?pajjhàna)。
25 ?ramma?'upanijjhànato paccan?kajjhàpanato jhàna§。(《清淨道論》)
26 譯按:惡作(追悔)有兩種:一、追悔已造之惡;二、追悔應實行而未實行之善。
27 So hi àramma?e citta§ àropeti。 (《殊勝義裕А钒汀㈨撘灰凰模
28 見《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八九至九一。
29 見《清淨道論》第四章、段九四至一百。
30 譯按:以下是譯自《殊勝義裕А穼ο布皹分g的差別的詳細譬喻(英、頁一五五、一五六):
     「有喜必有樂,但有樂未必有喜。喜是屬於行蘊;樂則屬於受蘊。喜就有如一位疲憊的旅人,於夏天在沙漠裡時看到或聽到有水或陰涼的樹林;樂就有如他在享用水或進入樹林裡乘涼。當人走在大沙漠裡,受到炎陽暴曬、口渴且極渴望喝水時,若看到前面走來了一個人,他即會問道:『那裡有水?』另一人即會說:『越過那一片樹林即有一座大森林,裡面就有座天然的水池。你去到那邊就會有水喝。』聽了這些話他感到很歡喜。當他再往前走時,他看到掉在地上的荷葉等,而感到更歡喜。繼續往前走時,他看到有好些人衣服及頭髮都濕濕的,又聽到野雞的叫聲等、看到一座有如寶石網般的茂密翠綠的森林,其中有座天然的水池,又看到長在池中的睡蓮、荷花、白蓮等,及看到清澈的池水,如此他愈是感到歡喜。他即下去水池裡,盡情地沐浴與喝水。清除了一切的困頓之後,他再享用蓮莖、以耍徎ㄑb飾自己、把蓮藕負在肩上,從水池出來之後,穿上衣服、把濕衣曬在太陽下,然後去到有陣陣涼風輕拂而來的樹蔭下躺著,說道:『真是快樂、真是快樂!』
     當如此解釋該譬喻:從他聽到有座天然水池及茂密的森林開始,直至他看到清澈的水時所感到的歡喜即是:看到目標時感到歡喜的『喜』。而他沐浴、喝水及隨後躺在樹蔭下直說:『真是快樂、真是快樂!』就有如不斷增強的『樂』,正在享受目標之味。」
31 譯按:在把遍相擴大至十方無邊宇宙之後,禪修者應作意遍相裡的空間,即如作意皮膚上的毛孔一般。看到空間之後,再把它擴大至十方無邊宇宙,直至無邊空間替代了整個無邊遍相。過後再繼續專注於無邊空間為「空無邊、空無邊」,以證入空無邊處禪。(參考《智慧之光》)
32 這是指(只減弱欲欲與瞋恚的)斯陀含道,見本章節廿六至廿八之助讀說明。
33 見《殊勝義裕А钒汀㈨摿撸挥ⅰ㈨摼拧稹
34 Kàyavi¤¤atti; vac?vi¤¤atti。 見第六章、節三。
35 見第三章、節二十至廿二。
36 特相、作用、現起、近因。(見第一章、節三之助讀說明)
37 此章對諸心所的特相等的解釋是收集自《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八八至一百;第九章、段九三至九六;第十四章、段一三四至一七七,以及《殊勝義裕А钒汀㈨撘弧鹌咧烈蝗挥ⅰ㈨撘凰亩烈话恕稹㈨撊鹬寥牧
38 在此輕安只是修定時生起的悅受之近因。根據「樱壥堋梗╬hassapaccayà vedanà)的原則,受另一個更一般性的近因是樱jP於各種受的更詳細說明,見第三章、節二至四及其助讀說明。
39 裕п屩兴峒暗淖钺醿身棧ìF起與近因)看來只適用於已達到高層次定力的一境性。
40 譯按:(摘自《智慧之光》頁一五四)尋、思與作意之間的分別:
「尋把心與心所投入目標;作意把心與心所轉向目標;思則催促心與心所朝向目標。對於它們之間的差別,摩訶甘達勇長老舉了一個賽舟譬喻加以說明:在賽舟時,每隻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選手,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選手有兩項任務,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間的選手無須控制小舟,只須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選手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為忙碌的人。前面的選手就好像思;中間的像尋;後面的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應心與心所轉向目標;尋把受到作意指摚У男呐c心所投入目標。思則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位木匠師的好助手,不單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同時亦須催促其他學徒工作。」
41 每一種名法都有幾個近因;目標與相應名法可作為每一種名法的近因,因為缺少了以上兩者,洠в腥魏蚊軌蛏稹R捞幧部梢宰鳛槲逄N界一切名法的近因。但拢渫ǔV涣谐鲎钪饕慕颉
42 或不斷地拭擦目標(àramma?'ànumajjana)。
43 譯按:(摘自帕奧禪修手冊)悚懼智是覺知:一、生之厄難,即結生生起的苦難;二、老之厄難,即老的苦難;三、病苦;四、死苦;五、墮惡趣之苦;六、過去生死輪迴為基因之苦;七、未來生死輪迴為基因之苦;八、尋食苦,即在今世為了尋食與財富之苦。
省察這八項時,與愧相應而生起的智是「俱愧智」(sahottappa¤à?a),亦名為「悚懼」。由於具有此悚懼智者多數會很熱忱且精進地修善,如佈施、持戒、禪修等等,因此悚懼智是導致精進的近因。
44 譯按:八精進事(v?riyàrambha…vatthu)是:
一、遠行之前省思遠行時洠в袝r間修行,所以在遠行之前加倍精進。二、遠行之後省思遠行時洠芎煤眯扌校栽谶h行之後加倍精進。三、工作之前省思工作時洠в袝r間修行,所以在工作之前加倍精進,四、工作之後省思工作時洠芎煤眯扌校栽诠ぷ髦峒颖毒M。五、生病時省思病情可能會惡化,所以趁早修行。六、病癒後省思生病時洠芎煤眯扌校栽诓“K之後加倍精進。七、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時,省思吃得少即身輕好修行。八、得到許多食物時,省思吃得飽有力氣修行。
45 在經中,欲常用以作為貪與貪欲的同義詞,所以也作不善欲解。但諸經在某些情況解說欲為善行的潛力,即當其欲是「欲棄除不善法」和「欲獲取善法」的時候。可參考《長部?經廿二》或《中部?經一四一》對正精進的詮釋。
46 由於這兩個不善心所與慚和愧美心所相對,若把它們互相對比,則能更全面地了解它們;見節五。
47 因為會見拢吣軌驅е滤犅劮乐剐膱倘⌒耙姷姆鸱ā
48 Ketukamyata 直譯為「欲高舉旗幡」(自我標榜)。
49 因為慢只生起於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
50 九或十種瞋怒事:
一、 想到「過去他曾做了對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氣。
二、 想到「現在他正在做對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氣。
三、 想到「未來他將會做對我不利的事」而感到生氣。
四、 想到「過去他曾做了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 氣。
五、 想到「現在他正在做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 氣。
六、 想到「未來他將會做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而感到生 氣。
七、 想到「過去他曾利益我的敵人」而感到生氣。
八、 想到「現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敵人」而感到生氣。
九、 想到「未來他會利益我的敵人」而感到生氣。
十、 對不應生氣之事感到生氣,即無理之怒(a??hànakopa)。(關於首九項,見《長部?經卅三》)
  無理之怒即毫無理由地生氣。《殊勝義裕А费e有提及瞋行者(dosacarita,性格易怒者):
一、 想到「雨下得太多了」而感到生氣。
二、 想到「洠в邢掠辍苟械缴鷼狻
三、 想到「天氣太熱」而感到生氣。
四、 想到「天氣不熱」而感到生氣。
五、 想到「起風了」而感到生氣。
六、 想到「洠痫L」而感到生氣。
七、 由於不想掃地而對掉在地上的樹葉感到生氣。
八、 由於風太強,使到自己不能整齊地穿袈裟,而感到生氣。
九、 由於不小心踢到樹樁跌倒,而對它感到生氣。
51 對於完整的比喻,見《彌陵陀王問經》;亦引用於《殊勝義裕А钒停喉撘灰痪胖烈欢穑挥ⅲ喉撘晃迤咧烈晃灏恕
譯按:如在一條有許多鳎~、鬼怪、鯊魚、夜叉等的大河兩岸,各站著一大群膽小的人。一位英勇的戰士來到河邊,問道:「為何你們都站著不走?」他們答道:「由於太危險了,所以我們不敢渡河。」而他即拔出利劍說道:「不用怕,跟我來吧!」就驅除前來的鳎~等而渡過了河。如此他安全地把此岸的人群帶過彼岸,也安全地把彼岸的人群帶至此岸。所以信是前導,是人們佈施、持戒、守布薩、修行的前提。由此而說:信的特相是淨化與啟發。──譯自《殊勝義裕А
52 Apilàpana (不漂浮):諸論師解釋念為把心穩定於目標,像石塊般沉入水中,而不像葫蘆般漂浮。
53 譯按:捨無量心(捨梵住)的特相是中捨地對待諸有情;作用是平捨地看待諸有情,不憎恨也無喜愛;現起是滅除對諸有情的憎恨與喜愛;近因是自業正見智(kammassakatà sammàdi??hi…¤à?a)。此智得見諸有情只擁有自己所造的業為財產,人們不能因為他人之願而:
一、 快樂。(意即若有人散播慈愛給他,他也不能因此而快樂起來。)
二、 得以脫離痛苦。(他不能因為他人修悲心觀之願,而得以脫離痛苦。)
三、 使既有成就不退減。(其成就不能因他人修喜心觀之願,而得以不退減。)──摘自帕奧禪修手冊。
亦參見《殊勝義裕А钒停喉撘痪湃挥ⅲ喉摱寰
54 下文是譯自《殊勝義裕А罚ㄓⅰ㈨撘蝗烈蝗撸
「與善心相應的離有三種:一、雖然有機會造惡(而自然離);二、持戒離;三、正斷離。
(一)當他們洠в惺艹秩魏谓洌谑∷甲约旱某錾⒛昙o、經驗等等之下,說道『對我們來說,做這壞事是不當的。』因而即使在有機會(造惡)時也不摺福贿@即是雖然有機會造惡(而自然離),就跟錫蘭居士札迦迹–akkana)一樣。據說當札迦迹年輕時,他的母親患了某病,而醫生說必須以鮮野兔肉作藥。札迦迹母绺缂聪蛩f道:『兄弟,去田裡找找。』他就遵命前去。其時有隻野兔到田裡吃菜,見到他來即驚跑,而不小心被蔓藤纏住,嚇得嚵▏哩直叫。札迦迹麑ぢ暻巴降搅四请b野兔,心想:『我將以此為母親作藥。』然而,他又想道:『為了我母親的生命而殺害另一者的生命是不當的』所以就把那野兔放走,說道:『走吧,跟森林裡的其他野兔一同享受草與水去。』當他的哥哥問他:『兄弟,你有捉到野兔嗎?』他就告訴哥哥一切經過。他的哥哥因此就責罵他。他就去到母親面前,宣說真實語道:『自從出生以來,我不曾刻意殺害任何生命。(以這真實語,願我母親健康快樂。)』而他的母親因此即刻病癒。(譯按:真實sacca是十波羅蜜之一。若人生生世世勤修此波羅蜜,而不曾打過妄語,只要說句真實語後再發願,依此波羅蜜之力即有可能得償所願。)
(二)受持戒之後,不論是在時限之內或之外,不計死亡之苦亦不犯戒即是『持戒離』,這就跟一位住在北富山(Uttaravaóóhamàna)的居士一樣。據說,從住在安巴利亞寺的檳加拉護佛長老(Pi?galabuddharakkhita Thera)之處受戒後,他回去耕田。其時他有隻牛走失了。當他上北富山找那隻牛時,他不幸地被一隻大蟒蛇捆住。他心想:『我將以這利斧斬斷它的頭。』繼而他想:『在從師父之處受戒後把它們給破了是不當的。』過後他再三想道:『我將捨掉自己的生命,但絕不能捨棄此戒。』想後他就從肩上把該利斧連柄丟到森林裡。其時那大蟒蛇即刻把他放開遠去。
(三)應明白『正斷離』是與拢老鄳x。一旦拢郎穑T拢哌B『我們將殺生』的念頭也不會再有。」
55 譯按:如之前所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