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必背-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6。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17。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
18。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19。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言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
20。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
21。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22。《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
23。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4。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5。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
26。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7。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8。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29。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30。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 冉雪峰)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14。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7。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18。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19。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20。(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
21。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
十、病机学
1。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2。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33。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34。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3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