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03-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罗德尼·金案和洛杉矶暴乱的内幕和隐情极为复杂,法院审判和司法上诉历时长达五年,不但惊动了总统老布什,而且还闹到了联邦最高法院。若想在短期内查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显然是自不量力,自欺欺人。果不其然,克里斯托弗主持的案情调查,雷声大雨点小,历时数月之后,呈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浮皮潦草,浅尝辄止,不痛不痒,草草收场。
  1993年克林顿总统执政后,“前朝老臣”克里斯托弗东山再起,官运亨通,出任克林顿政府首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生于1925年,其父曾是富甲一方的银行家。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因银行破产,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克氏全家沦为贫民,饱尝底层社会辛酸。身处逆境,克里斯托弗自强自励,勤奋攻读,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William
  O。 Douglas;1939~1975年任职)的法律助理。可能因早年坎坷经历,克里斯托弗对弱势群体和人权问题颇为关注。他在约翰逊总统内阁干过联邦司法部副部长,主持过1968年全美黑人大暴乱之后的调查和善后事宜;在卡特总统内阁干过主管国际人权事务的副国务卿,
  故有“国际人权”专家之称。
  想当年,毛泽东胸怀全球,放眼世界,对美国的“人权问题”异常关注。1968年4月,因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黑人弟兄怒不可遏,扛枪上街,烧杀劫掠,抗击军警,掀起了一场震惊全美、世界侧目的巨大风暴。本来,毛泽东就对金倡导的“非暴力反抗”原则不以为然;现在,金的被暗杀和黑人的抗暴斗争,似乎证明了其暴力革命必要性的观点。兴奋之余,毛泽东发表了《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激情澎湃,气吞山河。他呼吁:“世界各国的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一切愿意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人们,行动起来,给予美国黑人的斗争以强大的声援!全世界人民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向着我们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们发动持久的猛烈的进攻!”毛泽东预言:“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5〕
  世事变幻,沧海桑田。1981年卡特总统执政后,在国际人权领域,美国突然摇身一变,咸鱼翻身,口含天宪,自命不凡,指手画脚,转守为攻。卡特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即为“人权外交”,克里斯托弗则是这一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国际战略形势下,为了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全球扩张及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冒险,美国“人权外交”及其“持久的猛烈的进攻”的矛头主要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并未吱声。在卡特总统任内,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东欧阵营崩溃和苏联自我解体后,美国外交界和思想库的智囊人物认为,以“人权外交”为核心的“和平演变”战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由于中国在美国抗衡苏联方面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美国迅速把人权外交的矛头转向中国。此外,随着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急于建立单极霸权体系的战略意图日益膨胀,先后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和“人权无国界”等干涉主义论调。由此,自1990年代以来,中美人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和潜在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据华盛顿外交界“透露社”消息,克里斯托弗是最让中国政府头疼的美国高级外交官之一。
  在外交问题上,
  中国人注重私人交情,喜欢请客吃饭,恭维对手是老朋友,先谈友谊,再扯外交。中国领导人喜欢跟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类人物打交道。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教授出身,欧洲古典文化底蕴深厚,精通均势外交和地缘政治,不仅擅长从战略利益角度思考问题,而且非常注重人际交往。基辛格喜欢美酒佳肴,宴会上觞箸交错之际,茅台烤鸭入腹之后,立马腾云驾雾,忘乎所以,自我感觉才华盖世,气冲霄汉,纵横捭阖,天下无双,乃是唯一能与天朝大国折冲樽俎、单挑过招的绝代外交奇才。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律师,精明冷酷,不苟言笑,谨慎低调,处处设防,擅长把对方往最坏之处设想,谈判技巧高超,精于讨价还价,对请客吃饭和私人交情毫无兴趣,令人极为头疼。
  1993年5月,克里斯托弗上任之初,克林顿颁布总统行政命令,一口气把给予中国的最惠国贸易待遇附加了七项人权条件,强求中国在一年之内予以改善,从而把中美贸易与人权问题挂钩。从美国内政角度看,政府行政部门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折中妥协,劝说参众两院撤回限制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避免每年为中美贸易大动肝火,大吵大闹,改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手段应对中美外交,这自然体现出机动灵活,进退自如的行政手腕。但是,这种以人权问题为借口,以经济压力为外交武器,公然向中国施压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遭到了中国政府强烈反对。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克林顿执政之初,缺乏经验,草率行事,以克里斯托弗为前锋大将,积极推动“人权外交”,试图迫使中国低头退让,这绝对是选错了时机!1989年,中国一度面临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外商撤资,经济紧缩,民心浮动,风云诡谲。可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中国一夜之间已成为全球成长最迅速的经济大国,欧日商家争先恐后地涌入神州大地,美国对华投资已呈落伍之势。中国已具有远比四年前更为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足以抗衡美国制裁的威胁。
  可是,以克里斯托弗为首的美国国务院目光短浅,抱残守缺,拒绝另起炉灶,改弦易辙。1994年3月,最惠国待遇决策临近,克里斯托弗亲自出马,飞往北京施压,推行“临门一脚”的“人权外交”攻势。临行前,克里斯托弗向媒体吹风说,在会谈期间,他不会接受任何中国领导人的官方或私人宴请,也根本没兴趣参观长城故宫之类的名胜古迹,以此表明美国政府关注中国人权现状的严肃立场。专机抵达北京机场后,克里斯托弗冷若冰霜,干脆把致词声明中美友谊的老一套外交虚礼也给免了。
  据美国媒体报道,克氏此次访华,可能是自基辛格踏破坚冰之旅以来最不和谐的一次中美高级会晤。1991年,中美关系气氛紧张肃杀。在此背景下,老布什政府国务卿贝克访华时,虽然拒绝出席公开宴会,但他至少还接受了中方官员的私下宴请。三年之后,中美关系已大为缓和,可是,身居国务卿之职,克里斯托弗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绝情寡义的“铁面律师”架势访客,轻侮最讲究人情和脸面的华夏古国。你以为你是谁呀?
  这次中美首脑会晤的气氛颇为僵硬。会谈之初,克氏向当时的李鹏总理施加压力,咄咄逼人,不容协商,通告中国必须在人权领域做出一系列具体改善,才能得以延续最惠国贸易待遇。出乎意料的是,李鹏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突然反击说:“你的家乡洛杉矶曾发生大暴乱,你当年负责善后调查工作。”“你们美国也有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罗德尼·金被警察殴打,就是人权问题。所以,请不要跑来跟我们谈什么中国的人权问题。”这个出其不意的反击,使克里斯托弗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他慌不择言,答非所问:“在美国,对政府政策不满的人可投票,以此表达民众的观点。”〔6〕
  次日,在克里斯托弗与钱其琛外长的会谈中,中方的立场稍有松动,表示或许可能满足美方的个别要求〔7〕。美国政府可真是挺有意思,一方面公开指责中国政府专制独裁、以权代法,一方面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私下要求中方以行政权力干预司法裁决。尽管如此,中方的让步与美方开出的价码相距甚远,克里斯托弗对会晤深感不满,弑羽而归。
  克里斯托弗返美后,白宫幕僚向克林顿建议,成立一个非官方特别调查委员会,主持调查中国的人权问题,聘请前总统卡特担任主任委员。可是,卡特对此“重任”婉言谢绝。最后关头,美国政府高层争吵不休,一片混乱,全无章法。由于巨大商业利益的需要,人权问题最终被抛到九霄云外。在此背景下,克林顿总统果断决策,决定放弃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政策,把人权问题与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彻底脱钩,宣布永久性无条件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这一轮的中美人权外交折冲,以美方虎头蛇尾、“见利忘义”而告终。
  回溯往事,把洛杉矶暴乱完全归咎于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似乎皆有简单化之嫌。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无懈可击,尽善尽美。登高远眺,展望未来,人权固然无法替代主权,但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最终目的却是保护人权。不断改善国家的经济和人权状况,让全体公民逐渐享有更多的人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政治参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一个民族的人情和脸面,应当体现为国家对平民百姓的善待和礼遇;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应当体现为政府对公民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在名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二十世纪著名思想家、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大师米瑟斯(Ludwig
  Von Mises)精辟地指出:“国家的任务只有一个,这就是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自由和私有财产,抵御任何对这些公民权利的暴力侵犯。一切超出这一职能范围的政府行为都是罪恶。”〔8〕
  注释:
  〔1〕(美)孔恩:《有罪推定:罗德尼·金案悲剧》(Stacey
  C。 Koon with Robert Deitz; Presumed Guilty: The Tragedy of the Rodney King
  Affair;Washington; D。C。 : Regnery Gateway; 1992)
  〔2〕(美)吉布斯:《种族与公正》(Jewelle
  Taylor Gibbs; Race and Justice: Rodney King and O。 J。 Simpson in a House
  Divid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6; pp。46~47。)
  〔3〕(美)罗·卡农:《官方疏忽罗德尼·金和暴乱如何改变洛杉矶和市警察局》(Lou
  Cannon; Official Negligence: How Rodney King and the Riots Changed Los Angeles
  and the LAPD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7;p。486)
  〔4〕《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报告》第314卷,Bridges
  v。 California; 314 U。S。 252; 260 (1941)
  〔5〕“毛泽东主席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原载196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6〕〔7〕(美)孟捷慕:《转向:奇特的当代中美关系史》(James
  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e; 1999; pp。302?303。)。
  〔8〕(美)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Ludwig Von Mises;
  The Free and Prosperous monwealth: An Exposition of the Ideas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Princeton; N。 J。: D。 Van Nostrand; 1962; p。52。)

  漠 上

  
  ? 刘大为 画

  门

  ?
  郭建国 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