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州"老乡"-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产品,来不及做,是不是就叫做〃占领市场〃了?沈其南说他还不敢这么想。现在工人〃七进七出〃,老是加班。但我们的产品还得通过美国进口商。就是说,命运还掌握在人家手里。   
  必须自己亲手牵住市场的〃牛鼻子〃!   
  经过考察,他与菲律宾一家公司合作,在马尼拉办〃苏马〃公司,国家经贸部已批准列项。同时,他决定到美国办一个分厂。   
  美国老板得悉,又一次兴师问罪。   
  沈董事长,你不可以去美国办企业。   
  为什么?   
  我们在中国有合资公司,这就够嘛!   
  可是市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对方脸上很不好看,他说:沈董,我们一向合作愉快,希望在这件事上能够尊重我。   
  沈其南坚持说理:先生,你是很懂得经济规律的,即使我沈其南不去贵国办厂,也会有王董、李董去办的,比较起来,还是我沈董办对你有利,因为我们有几年合作的关系,到美国后,我在西海岸,你在东海岸,互相并不直接冲突么……   
  对方还是害怕这位强大的对手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后影响他的财路,便忍痛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公司让给你百分之三十的股份,条件是不要去本国办厂……   
  沈其南说:这个不现实的。无功不受禄。我凭什么白拿你百分之三十股份?   
  见利诱无望,便语中带寒:你沈其南越洋过海,去我们美利坚合众国开公司,弄不好会破产的……   
  沈其南微微一笑:我有把握才这么干的。   
  〃裤子工头〃请〃缓刑〃   
  沈其南一副老成持重、久经沙场的态势,这使得他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至连老牌的美国客商乔尔先生都拿他无可奈何。   
  假如我们再稍微回看一下沈其南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或许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   
  十三年前,他带着自己家里一台缝纫机,到当时〃公社〃的一个手工业办的服装厂去上任。租了渔民的几间平房,贷款三千元,买一千米的中长布,做了裤子,然后就做小商小贩,到大镇小城和大上海的小马路上去沿街叫卖。就是这位被人们讥笑为〃裤子工头〃的沈其南,在大西北喝饱了西北风,居然还赚了些钱,只是终究没弄出什么名堂。后来做军警服,到南京请来个退休工人,坯布和辅料都到这个厂进,样子也偷了来画葫芦。商店里不敢经销军衣,他就钻路子跑到上海推销,让他们作为福利买一批。他答应给经办人便宜点买几件军衣。后来一些武装部的人也骑了摩托车来订货。他尝到了〃甜头〃,便印了二千张征订单,到处散发,上面还说是某厂的〃定点〃生产厂。这下就触霉头了。不知谁把这事反映到了总参军训部,说:真是无奇不有,一个乡镇小厂,居然敢冒充军内的〃定点〃厂家!批到了江苏省工商局,一级级查下来,如临大敌一般,沈其南被推到了被告席。他一下又灰了便老老实实地赶到南京,向某厂的一个厂长说明情由,承认错误。   
  沈其南〃混〃过了这一关,以后就变得谨慎了。哪知没过多久,全国西装热,又多是拿公家的钱往下发。他的头脑也热了,经过努力,沈其南的厂上升为〃镇办企业〃,就去划地建房,又跑到县里,磨穿鞋跟,磨破嘴皮,到银行、财政、供销社等四家,借了一百万元,回来后马上盖房,一九八四年九月十日破土,没到一半,建筑队撒手跑了!也是嫌他穷,怕付不了工钱。他动气不丧气,连夜跑到芦墟,请了另一家建筑队来。第二年五月一日,土建竣工了。当时全县引进了五条日本西装生产线,他算上得最早的,还用了半年,其余的一条线都没见过效益。因为很快国务院发文,不准任何部门以任何借口发西装工作服。沈其南又一次〃上天入地〃,从热点降到冰点,走在北厍,没一天见他抬起过头来。到上海去推销,怕衣服皱了,只好拎在手里挤公共汽车。沈其南以前不会抽烟,就是在这个透不过气看不见亮的日子里,把一支一支的劣质烟烧成了灰……   
  心也灰了。他跑到厂的三楼顶上,望着人家热热火火的企业,望着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望着一片一片黄了的麦地,他真想闭着眼睛从楼上跳下去!   
  那时候,他已经听说了,外国资本家破产自杀的很多。他沈其南不也算破产了吗?上半年已经亏了二十万元,眼下职工工资发不出,产品卖不掉,借了的钱不知哪年月才还得清。   
  麦子黄了,头发白了。   
  沈其南老了许多,但老而未死,他终于从生死线上挣扎着挺住了。   
  冬天里流的是春天里的眼泪。   
  他心里好沉重好难过。沈其南怎么会落到这等地步的?别说还是个党员,就算是一个男子汉吧,也不至于〃混〃到这个结果!   
  欲哭无泪。哪是哭的时候!   
  〃请'缓刑'三个月。〃回到镇上,他对党委负责人说,〃三个月后再无转机,我自己下台!〃   
  镇领导被这精神感动了,说,三个月太短,缓六个月,到年底再决定去留。   
  跟踪追击。〃上帝〃感动了   
  不多日,县外贸钱经理来北厍看他,他们借过十万元给他发工资,还以为是〃讨债〃的,哪知不是,说有个信息,香港的王先生在××镇做手术巾,一年了,质量也没上去,王先生想换一个点。沈其南立刻追住这条线索,把王先生和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的人都请了来。   
  这是八月十日的事。   
  他们赶紧试产,一做,成了。王先生说,你们一个月比××一年的水平还高。   
  沈其南信心陡增,决心大干一场。   
  偏偏就在这时候,出了一个〃意外〃。   
  省公司打电话给他,说他们提出每一条手术巾提价一分美金,王先生不接受,又争执不下,王先生一甩手,不告而别,吹了!   
  放下电话,沈其南脸上血色全无。刚刚见到一线亮光,透出来半口气,怎么又出来这兜底儿掀翻的〃横炮〃?   
  他决定亲自找王先生。   
  不在香港。电话找不到人。   
  会不会在上海?连夜赶了去,大海捞针,一个一个大宾馆大饭店全查问了,没有!   
  因为知道王先生杭州有业务关系,第二天一早又爬上了去杭州的火车。   
  又扑了个空。   
  便急如星火地南下广州。   
  火车上人如蚁窝,他站了一天一夜没合眼,脑子里只反复想:王先生到底在哪里呢?   
  在广州,他聪明起来了,不是一家一家饭店去找,而是拿了电话号码簿,一家一家打电话。   
  问遍了广州城,没有这个王先生!   
  于是再打电话到香港王先生的公司,接电话的小姐说,王先生在福州。   
  终于有了个确切的去处,他连忙跳上一部大巴,坐了二十多小时,瞌瞌睡睡,找到外贸宾馆,哪会想到,就在半小时前,王先生退了房,走了!   
  到哪里?不知道。   
  沮丧如泄气的皮球,沈其南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又直拨香港的电话,回答说,到厦门去了。   
  厦门鹭江宾馆。   
  睡眼惺忪的王先生见到沈其南,大吃了一惊:你怎么来了?   
  满脸满身都是淋漓汗水的沈其南,好不容易才喘定了气,说:我找了你整整半个月了!   
  王先生被感动了,他把狼狈不堪的沈其南安排住下,又请他吃饭,说:即便我不和江苏公司签约,也决不会把你沈先生丢下!   
  …………   
  俱往矣!   
  如今的沈其南,已经是〃亿万富翁〃,在北厍,也早成了〃四大金刚〃之一,他正雄心勃勃,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开拓前进   
  〃横向〃:什么产品好赚就做什么。总不能全往一条路上挤,因为没有永久的产品也没有永久的市场。百利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就这么上马了。总投资三百万美元,我们采访时,设备已经到达上海港,头一年可生产十五万辆,两年后三十万辆,这产品和医疗保健用品风马牛不相及,但他说,无论如何不能搞〃小而全〃,一篇文章不可能容纳整个人生,看准了就上,有利可图就上,这才是企业家的眼光。   
  〃纵向〃,在原有的产品上拓宽思路,开辟国内市场。美国二亿人,中国十二亿。中国的医疗保健条件正在逐步提高。美国畅销的在国内总有一天会普及,两个市场总比一个市场好……   
  从服装到医疗产品又到运动器材,从失误、失败再到成功,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从〃裤子工头〃到〃创汇大王〃,从请〃老外〃来办企业到自己做〃老外〃到国外去办公司,现在又从百分之百外销到内销外销一起抓……这其中,有多少令人回味的地方?又有多少写不尽的酸甜苦辣和起落转合呢?      
第四章 超越常规   
  短镜头之11:烧掉四十万元   
  一九八九年,吴江电线电缆厂亏损八十万元,联营厂厂长撤走了,乡里找顾阿毛,要他去,条件是每月赢利二万元。他简直要吼起来:不,二十万!结果,八个月赚了二百五十万元!一九九○年,质量下去了,经检测,每千根中有几对不通。邮局听说,找上门来:削价卖给我们吧一千对当五百对用是绝对没问题的。顾阿毛不肯,然后下令:放一把火,统统烧掉!一口气烧了三天三夜,一口气烧了四十万元!烧掉了金钱也烧掉了乡气,烧掉了幻想却烧出了理想:电缆厂的管理全都要正规化,〃国标化〃!这才有了当年的三百万和去年的三百五十万元利润。   
  短镜头之12:〃链式管理〃   
  一九八七年,谭惠亚的染厂产值已突破一个亿,外贸收购额二千万元。这位小学毕业的农民却创造了大学生也未必能懂的〃链式管理〃经验。不说具体的,只请看两个小小镜头:上海九印厂的一个厂长对他说:〃你的经营手段、管理水平已经威胁到我们了!伙计,说句老实话,开始是我们国营企业帮助乡镇企业,可是现在,得要你们来帮助国营企业了!〃又一位外商参观了工厂,听了他的介绍后说:谭先生,你的〃链式管理〃很科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你可以到我们国家去,担任客座教授,专门开企业管理的课……   
  人物之八:棋高一着顾子然   
  告别吴侬软语   
  迎宾楼。投资〃不多〃,四百万元人民币。   
  苏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把全市的部分作家集中起来,写一写乡镇企业的人物,反映苏州经济建设的特色。作家们领了自己的任务便分头采访。而今天却要进行唯一的一次〃集体采访〃。为什么要对这个顾子然如此青睐?   
  人还没有到齐。有位小姐在唱歌,又有一位先生和她对唱。卡拉OK真是个好东西,它满足了人们潜在的表现欲,还培养和检验了一些人的勇气。哪怕给人一个自我陶醉的机会也不错嘛!   
  他一开口就有些〃自我陶醉〃的味儿。   
  我们*#直建镇两千多年了,是叶圣陶的故乡……   
  我们*#直有保圣寺,半堂罗汉,一代泥塑大师……   
  *#直多桥,威尼斯半个平方公里一座桥,我们一个平方公里四十座桥,桥多建于宋元明清,是桥的博物馆……   
  *#直水旱不侵,冰雹在昆山常熟砸得死人,到*#直就没有了,这里也打雷,但*#直的雷打不死人……   
  好一片风水宝地!   
  问题偏偏也就出在这里。   
  开门就是河,出门一支橹。打草包是传统副业,人称〃草包乡〃,又叫〃苏东破〃苏州东面的一个破镇。   
  古镇封闭,保守……   
  我听出他的用意来了。   
  这时服务员小姐喊他接电话,说是一个港商打来的,今年春日的一天,*#直十个三资企业同时开工,省委书记沈达人拍来贺电,苏州市委王敏生书记等亲临剪彩。*#直爆出一大新闻,京沪宁报界旋风般鼓吹了一阵子……然而,这新闻和那封闭保守的过去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   
  他接了电话回到作家中间,抱歉地打个招呼。也就在这一瞬,我突然注意到:他说的是一口广东普通话。这个以外向型经济引起过轰动的新闻人物,和港商打交道太多,以至习惯成自然,也为了适应谈判需要,把家乡的吴侬软语都搁置一旁了!   
  必须和小农经济的〃吴侬软语〃告别。   
  他出生在*#直,插队在蒋浦。他对农民太了解。〃三间一转头,再加一碗红烧肉〃,这就是农民的理想和追求。要是能够多收三五斗粮,多分三五块钱,也就能够欢欢喜喜、心满意足过个年了。一九七五年,他调外乡任职,一九八四年回到*#直,次年任党委书记。这时省里有人写了篇文章,说*#直工业发展缓慢,集镇面貌依旧。他捧着这张报纸,犹如捧着一个沉甸甸的铅坨。不久市里领导来看他,见他身穿蓝布衫,脚踩高筒靴,心中很不是滋味:哪年哪月,〃苏东破〃才会变成〃苏东富〃呢?   
  〃土〃。一切都和黄土地的〃土〃连在一起。封闭的*#直二十年代末就有了手摇电话机,这在当时的苏州农村可算是绝无仅有的文明了,然而在六十多年后,人们的观念还在那样一个基点徘徊。   
  有一个故事说:村支部书记到县里(在苏州城)去开会,想打个电话,他打到电话机旁,左看右摸,琢磨了好一阵子,也找不到手摇的把柄,因为无论是村里用的还是电影《地道战》里看到的都是手摇式电话机,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世界上还有照着号码拨的电话机……   
  还有则笑话:也是一个村支部书记,到苏州去办事,赶不上轮船回不了家就在城里找住处,他站在苏州饭店门口问:怎么只有〃饭店〃,没有旅社呢?   
  就在这么个文明的基础上,他要投资一百万元,办葡萄酒厂。   
  古镇目瞪口呆。*#直天下大乱,满天世界愤愤然抗议:顾子然这个〃小热昏〃要作〃大热昏〃的荒唐事,弄不好全军覆没倾家荡产阿元戴帽子完完大吉所有的人都去喝西北风!   
  顾子然没想到会面临这样大的一场风暴。自然界的雷没打死人,社会上的〃雷〃整死人则易如反掌。他稳住心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