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周慎斋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49-周慎斋遗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络,遇其所生则为根,遇其所克则隐伏,遇其所属则为表为枝。如肺脉起自中焦,中者土也,土 
生金,故起于此。其络循胃口,胃亦土也。譬如瓜藤然,其老根则本也,其节遇土,复生小 
根,遇木则生枝果。肺络大肠,大肠为金之表,如木之枝;肺为金之里,如木之本。人之首 
,人之根本,故五脏经络皆倒垂,粗者为经,细者为络。 

卷二
望色切脉
属性:察色无论四时,无论百病,总以带土色而有神气者为吉。 
凡肝热者,左颊先赤,肺热者,右颊先赤,心热者,额先赤,脾热者,鼻先赤,肾热者 
,腮先赤。面有惨色者,寒,目下肿者,湿也。 
第一望他神气色,语言轻重起和眠,弯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手不举兮肩背 
痛,步移艰苦脚间疼,手久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好起不眠痰火热,贪眠虚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冷是阳虚。 
第二闻声清与浊,鉴他真语与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真原,言语真诚非实 
热,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频病相循久,声音忽失命归泉。 
三问病患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多少宜冷热,更兼何味喜嫌分,饮食少通容易 
治,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必是脏中寒,便若赤黄知内热,便清定是冷相干。 
(炳章按∶上三节俱腐浅俗师之歌诀也。) 
治病在看脉辨证,看脉之法,只在有神无神有力无力八字,识得神之有无,则其人之死 
生可辨;识得力之有无,则其证之虚实可知。既已知脉,盒饭辨证,以证合脉,虚实死生,内伤 
外感,无不了然矣。如证虚脉无力者可补,证实脉无力者亦可补,证实脉有力者可泻,证虚 
脉有力者亦可泻,明乎虚实补泻之义,则思过半矣。又所谓有力无力,应补应泻,非独一经 
,须看何部有力,则泻何部,何部无力,则补何部。或因某部有力,以致某部无力者;或因 
某部无力,以致某部有力者;或有力无力,各自分经者,手下无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见。故 
有力无力,为诊法要诀也。看脉须先识五脏平脉,金短木长火浮水沉,土则持重,各象五行 
脉要有胃气。胃气者,谷气,营气,卫气,真元之气,少阳生气,总谓胃气也。脉有敦 
阜之 
清之象者,真元之气也;脉有生动弦长而无亢厉之象者,少阳生气也。此数者皆胃气也,少 
一则胃气不足也。故看脉先看此数气,以定生死轻重,而预决死期,则以时令生克断之。倘 
脉少此数气之一,即为真病;不少此气,虽病弗药而安;此气已少,虽药弗救。辨此以为治 
脉有来因,不外虚实二字。欲知其风虚,只辨人迎气口二处,大小软润便知,如肝脉浮 
,当病风,而人迎不浮,非风证也。脾脉沉,当病湿,而气口不沉,非湿证也。凡看病外辨六气 
,内辨七情,内外只看人迎气口,故《内经》辨人迎气口,为千古心传。 
脉要和缓中有充实圆满之气,即为有胃阳而无弊。如有一处硬馁,即别于阳,便是病矣 
。盖心肝脾肺肾,五脏皆阴,而其中则有胃阳之气,周流贯畅于其间,肝属木,木直而长,弦之 
象也,故其脉弦,弦而如长竿之梢,有软嫩和柔之气者,胃阳之气游行于中也。心属火,火 
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脉洪,洪而有柔静之气充溢于中者,胃阳之气也。脾为湿土,而得冲和 
之气,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故其脉缓缓而有轻顺和柔温浓之气者,胃阳之气足于中也。 
肾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实下凝之象者,肾之脉也,沉中而有澄静收敛之气者,胃阳 
之气纳于中也。肺主金,金性润,润而有坚凝光明外现之象,故其气多浮,而轻浮中有润泽 
轻扬之气者,胃阳之充实也。盖五脏皆阴,非胃阳实之,则生意衰落。胃阳者,五谷之气, 
所以培养乎先天之真阳,而为一身四大五脏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阳之关乎人命也。倘肝 
之胃阳不足,则肝气虚,虚则邪气凑之,除六气之外,别有五入,如心邪入则脉兼洪,洪则 
为木火俱焚之证,肺邪入则脉兼浮毛,其证多郁闷,盖肺主气,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 
则脉兼缓,其证多痰郁胸满之候,盖湿入而成热也,多气塞于咽喉。肾邪入则脉兼沉石,其 
证多腰重胁痛,盖肾主水,水入而成寒郁也。其自为病,则为血虚火焚之类,此肝之阳气 
不足,当知其病而别之也。(阳气即胃阳之气也。)其五脏皆可以类推,知乎此则知补泻之道 
矣。如心之阳气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则补心而泻肝。脾邪入之,则泻湿而宁心。肺邪入之 
,则理气而凉血。肾邪入之,则纳气而温心。盖肾主水主寒,故用温。肺主气,气郁则为火 
,故用凉。脾主湿,故逐湿而心宁,如茯苓补心汤之类也。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 
反之。总之,治病以回阳为本,乃要法也。但当别其虚实,在何脏何腑何经何络而已。(张 
东扶曰∶回阳者,回胃阳也。何脏无胃阳则治何脏,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肝 
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脾胃之脾胃虚,因其虚而调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说也。今人讲 
回阳,惟知以桂附热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药之阳而不知人身五脏之阳也,岂先生之所谓 
脉之关节处,只在分理阴阳,然须九等分别,方能不差。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 
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也。心有通经处。则脾与胃,上之中也,浮而稍 
沉者也。肾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其详难尽,大约识得阴阳内外上下分属,便可悟 
脉法无如《内经》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为一定。故因体而类推,如心肺居寸,居 
上浮也,则凡浮者,皆其气也,皆其用也。 
脉者,非血非气,乃人之神也。神者,精、气、血三者之流行也。若人外无疾病,而脉 
见枯 
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若内伤饮食寒暖,脉见枯寂,亦不救。若因思 
虑所致,即不妨,盖思虑伤神,非本原精气血有枯寂而见此脉也,能处处调神则生矣。 
人身有先天之元阳,有后天之元阳;有先天之元阴,有后天之元阴。先天元阳,足与不 
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气,有足 
有不足而致此者也。大凡先天元阳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则多偏属于阴,或不能 
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静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劳苦,其类不一,无非阴盛阳衰之证。禀此气 
质者,一生阴药俱不宜妄用,若再误用阴药以助阴,阳益大衰矣。先天元阴不足者,左尺多 
微弱而虚细,有病则多偏属于阳,或多发热,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静安,或狂而多言,皆阳 
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也。禀此气质者,一生阳药,俱不宜妄用。苟或用阳药而误,则火益烈而水 
益亏矣。(王胥山曰∶古人谓阳藏者宜用凉,阴藏者宜用热,亦是此义。譬之人性相近而有 
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恶者,则固多矣。人体之不同,亦有偏 
于阳而一生不便阳药者,亦有偏于阴而一生不便阴者药者,苟或误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体,阴阳不妨两用者固多也,学人当随时随证酌而用之,慎勿妄执己意,而为胶 
柱鼓瑟之见,以致人命于倾危也。) 
后天之元阳,气也。气之主脉,则右寸肺也。右寸之脉,多细弱而软,是后天之元阳不 
足也 
阴血也,血之主脉,则左寸心也。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 
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 
药宜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也。此四部实为阴阳气血之根元。至论其气 
血流通,互相灌注而为生长,则先天以脾胃为归,后天以脾胃为原。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 
归本处,胃为气之原,脾为血之原,统属右关一部,故右关之脉,联乎尺寸,而为先后天之 
至要脉也。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 
旺。故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也。若脾胃生发之气, 
即少阳胆气也,胆气不疏则胃阳不发,肝血不润,则脾血不藏 
,是肝胆之在左关者,又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也。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 
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脉,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之旺衰。然其中惟尺脉沉微难 
辨,且为脉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 
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 
,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两寸,一主气,一主血,能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脉分两部,理却一连,如阴阳内外上下 
,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胆脉多弦,其来有柔顺之致,则为少阳生气;其来有亢厉之气,则为厥阴木枯之病脉。 
凡童子之脉多弦,少阳象也。 
肝脉浮长,长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左曰有余 
若脉浮大而数,宜于气药中佐以血药;若脉沉细而数,宜于血药中兼以气药。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 
,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热则流通,短为寒,寒则凝结, 
实为 
凡虚损劳病,俱见于右尺;伤寒外感,俱见于左尺。左手不见太阳之脉。(太阳之脉, 
洪大而长。)内伤劳役无疑。 
内伤左脉短细而涩,右脉浮大而虚,左为气中之血。(左为肝,肝生心,肝主升为气, 
心主血,故为气中之血也。)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脉细涩也。右为血中之气,(右为脾 
,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气,故为血中之气也。)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脉浮大也 
两尺无脉,是为无根,将有痰厥之患。两寸无脉,是为气闭,则有阴阳不升降之忧。一 
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紧、数之脉,表里俱虚。弱为中气不足,紧为肺虚不卫风寒;数为血不足也。 
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若脾部见弦脉,为木乘土位,中气 
所致,是从所不胜来,为贼邪也。若见沉细,是水反侮土,从所胜来,为微邪也。见短涩是 
火克金,从后来为虚邪也。若见洪大是火生土,从前来为实邪也。凡看病先认定本部脉形, 
若兼见别部脉形,或从所生来者,或从所克来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断病无差矣。 
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脉者也。六部俱见此象,是谓有胃气。脉紧数者,紧为表之阳 
虚;数为里之血虚。细数者,细则无水,数则有火。短数者,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 
矣。若浮有沉无,阳气将脱。(炳章按∶数语的当,故虚劳证见细数脉,则不治也。) 
脉细少气,气乃水母,气少则无水可知。脉大数则无火,数则心烦,是邪火有余,真火 
洪者,火之脉也。火之来,肝之虚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减也。在左关为实,肝血减而肝气亢也。在尺为虚,子食母气也。尺脉短,水枯 
不能 
,脾旺生金,则可以制肝而生肾,先天后天俱受益矣。故曰∶医宜从虚着脚也。(炳章按∶ 
水亏则火炽,参 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祸,奈何?)凡尺脉微,寸之故也。金不生水,故 
水弱而尺微也。而寸脉之故,又关之故也。脾不健运,故金失养而金子衰也,生脉散要药也 
凡虚损见数脉,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为胃气生发之象,盖缓则有宽裕不迫之意,弱 
则有 
,须防作泻,泻而脉数,病难愈矣(一本云∶内伤作泻者,见此为难治。) 
病后脉多细小,细小而和软,则有神而易痊。细小而搏击有力,则神少而难痊。 
脉不可拘,如浮因表而来者可汗,浮因里而来者可下,若但知浮为表,沉为里,非善治 
故脉浮矣,而其沉分坚硬有力,则知此浮,非因表固,乃里热实,火炎脉浮也,宜从其沉分 
坚实施治。故凡疑似之证,细察两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脉旺,右手尺脉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如单左手旺,生 
加茯神、远志、枣仁。(张东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则清而敛 
右手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归身。如单左手尺脉旺,六味地黄丸 
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汤。 
右尺微细,八味丸。左右俱微细,亦八味丸。 
寸脉旺,下尺微细,六味丸。(张东扶曰∶下字似当作右,或当作两。) 
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汤。上焦元气足,其气(一作火)下降。两尺脉 
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两寸洪而有力,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两尺洪而有力,阴虚火动,宜滋阴,用黄柏、知母。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寸脉微细者,宜温补,(为阳气不足也。)尺脉微细者,宜温暖。(为阴气虚寒也。) 
二尺浮大,肺气先绝。(张东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肾虚,确缘肺金先败,不能生肾水之 
故。)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得愈。凡浮大之脉,见于右 
尺者,俱是假火,假火从内伤施治。 
右尺阳中之阴,(右尺脉主火,有离象焉,是为阳中之阴也。)若沉细数,阳中之阴虚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