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周慎斋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49-周慎斋遗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地黄 丹皮 山茱萸 白茯苓 泽泻 山药 
六味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六味加肉桂,名七味汤、丸;六味加肉桂、附子,名八味汤 
,丸;六味加人参、附子,名肾气汤、丸;六味加五味子、麦门冬,名凉八味汤、丸;六味 
加肉桂、附子、磁石、五味子,名十味汤、丸。 
x黄 建中汤x 
黄 白芍 甘草 川桂枝 生姜 大枣 饴糖 去黄 名小建中汤。 
x芎归芍药汤x 
川芎 归身 白芍 白茯苓 白术 泽泻 
x六黄汤x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黄柏 黄芩 黄连 归身 
x当归地黄汤x 
归身 生地黄 川芎 白芍 本 防风 白芷 细辛 
x导赤散x 
生地黄 木通 甘草 赤茯苓 竹叶 
x大补阴丸x 
熟地黄 黄柏 知母 白芍 龟板 陈皮 牛膝 锁阳 当归 虎骨 煮羊肉为丸。冬 
x安神丸x 
辰砂(五钱) 川黄连(六钱) 甘草(五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捣饭 
x安胎饮x 
川芎 归身 白芍 熟地黄 甘草 白茯苓 黄 白术 半夏 地榆 阿胶 生姜 
x黄芩芍药汤x 
白芍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x八珍汤x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归身 芍药 生地黄 加黄 、肉桂,名十全大补 
x虎潜丸x 
虎骨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归身 川乌头 生地黄 白芍 黄 杞子 人参 杜仲 牛膝 炼蜜为丸。 
x清心莲子饮x 
黄芩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 石莲子 白茯苓 黄 柴胡 人参 
x漏芦散x 
漏芦 归身 牛膝 桂心 地龙 防风 羌活 白芷 甜瓜子 没药 虎骨 龟板 
x小续命汤x 
人参 麻黄 黄芩 白芍 防己 川芎 杏仁 甘草 肉桂 附子 防风 
x戊己丸x 
川连 吴茱萸 白芍 神曲糊为丸。 
x四神丸x 
肉果(二两)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一两) 姜汁煮枣肉,拌捣为丸。 
x烧针丸x 
朱砂(一两) 枯矾(五钱) 共为末,枣肉和丸,如圆眼大。临用用针插定,入灯火烧存 
x香连丸x 
木香 川连 饭捣为丸。 
x桂枝汤x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x小柴胡汤x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x升阳散火汤x 
防风 甘草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 姜活 人参 柴胡 
x麻黄汤x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x独活寄生汤x 
独活 桑寄生 川芎 细辛 防风 续断 杜仲 牛膝 秦艽 白茯苓 白芍 桂心 
x消毒饮x 
荆芥 甘草 防风 牛蒡子 
x升麻葛根汤x 
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生姜 
x火郁汤x 
升麻 葛根 柴胡 防风 芍药 甘草 葱白 
x逍遥散x 
柴胡 白芍 归身 广皮 甘草 黑山栀 丹皮 白术 白茯苓 姜汁 
x茯苓补心汤x 
前胡(三分) 紫苏(二分) 桔梗(二分) 葛根(二分) 白茯苓(二钱) 半夏(六分) 广 
皮(五分) 甘草(三分) 川芎(三分) 白芍(二钱) 归身(六分) 生地黄(六分) 人参(四 
分) 枳壳(四分) 生姜(二分) 大枣(二枚) 
x人参败毒散x 
赤茯苓 甘草 前胡 桔梗 枳壳 人参 柴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薄荷 生姜 大 
x三黄丸x 
黄连 黄芩 黄柏 
x白虎汤x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x益元散x 
滑石 甘草 辰砂 共为末。 
x小承气汤x 
大黄 浓朴 枳实 
x大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甘草 
x桃仁承气汤x 
大黄 芒硝 甘草 桃仁 
x大陷胸汤x 
大黄 芒硝 甘遂 
x大柴胡汤x 
柴胡 半夏 白茯苓 大黄 枳实 黄芩 甘草 生姜 大枣 
x凉膈散x 
大黄 朴硝 甘草 连翘 山栀(生) 黄芩 薄荷 竹叶 
x五积散x 
白芷 桔梗 归身 陈皮 川芎 甘草 白茯苓 枳壳 半夏 麻黄 肉桂 浓朴 朴 

卷五
附∶新方数则
属性:x和中丸x 
广皮(四两) 白术(三两) 肉桂(三钱) 薏苡仁(二两) 川椒(三钱) 泽泻(一两) 白 
茯苓(二两) 砂仁(二两) 车前子(一两) 炮姜(五钱) 水法为丸。 
x沉香丸x 
白术(二两) 归身(二两) 白蒺藜(八两) 白茯苓(二两) 砂仁(二两) 香附(四两) 
白芍(三两) 广皮(一两) 甘草(二两) 乌药(四两) 水泛为丸。 
x镇心丸x 
人参(二钱) 黑豆(五钱) 青黛(一钱) 茯神(二钱) 甘草(二钱) 山药(二钱) 僵蚕 
(四钱) 辰砂(一两) 冰片(一分) 蜜炼为丸,辰砂为衣。 
x起脾丸x 
人参(一两) 黄 (一两) 山药(二两) 甘草(二钱) 益智(二钱) 蜜炼为丸。 
x平惊丸x 
炮姜(二钱) 肉桂(三钱) 白芍(一两) 茯神(一两) 远志(三钱) 甘草(四钱) 铁衣 
(一两) 蜜炼为丸。 
x补肝丸x 
海螵蛸(四钱) 杞子(四两) 归身(一两) 杜仲(四两) 香附(二两,醋炒) 水法为丸 
x真阴丹x 
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三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三日夜,复 
以水浸之,夜露三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三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 
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凡阴阳脱者,服 

卷六
寒热
属性: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 
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录《素问·阴阳 
应象论》中语。) 
诸有过者切之,(有过,即有病也。)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 
,则 
予谓病之重者,莫大于此,如刀削肌肉,危甚不能久矣。(“诸有过者切之”至“无汗而身 
寒”止,皆《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语也。其“阴阳不足”二句,乃慎斋所补。以此证甚危 
险,不可以经中未言而忽之也。故既补之,而又详言以申之。) 
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又云∶阳虚生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又云∶阳盛生外热,上 
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又云∶邪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又云∶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 
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又云∶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 
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多寒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录《灵枢·五音五味篇 
》中语,“青白者多寒气”,原文是“青白者少热气”,其语胜此,似不必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 
之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录《 
浮络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录《素问·皮 
部论》中语。)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人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气口盛则胀满,寒中热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 
变。(录《灵枢·禁服篇》中语。) 
岐伯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盛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 
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如?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 
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 
使和气,可使必己。(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语。) 
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假如小 
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 
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 
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自“微者调之”以下二十八字,亦至 
真要大论中语,“假如小寒”以下八十八字,乃启元子注也。) 
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此热证也。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下之者寒药清 
之也,寒凉之性下行也。 
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此寒证也。阳盛生内寒,阳虚生外寒,汗之者热药温 
之也,非正发汗也。用药以助生浮、升长之气,所以扶其阳也。 
帝曰∶论言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术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岐伯曰∶诸病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 
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盖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帝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旺气,是以反也。帝曰∶不 
治旺气而然者,其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 
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 
之由也。(以上亦是至真要大论中语,以下则启元子注也。)入肝为温,入肺为清,入心为热 
,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时兼之,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 
,此类是也。故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不已,则脏气偏胜;脏气有偏胜,则有偏绝 
;脏气有偏绝,则有暴夭。故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问∶寒病服热药而寒不退,热病服寒热而热不退,何也?答曰∶热不得寒,是无水也; 
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经云∶滋其化源,化源已绝 
,药之假,焉能滋其真水火也。(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何如?岐伯曰∶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启元子注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动,乃阴盛格阳所致, 
非热也。此一节言证属阳,脉亦从证,虽属热而反病寒也,诸阳皆然,谓诸阳概数而不鼓, 
太阳标本不同之脉也。(又至真要大论云∶)帝曰∶诸阴之反,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 
之鼓盛而甚也。(启元子注言∶)形证皆寒,按之而脉鼓击于指下盛者,此为热甚拒阴所致, 
病非寒也。此一节言证属寒,脉亦从证,虽似寒而反病热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 
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逆取而得 
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 
无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 
热未已,病寒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 
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 
之道毕矣。(自“百病之起”至此亦是至真要大论中语,)六气之病,标本相反者,惟太阳少 
阴之病为最。盖太阳标热本寒,少阴标寒本热,启元子释诸阳脉至而从为病热,脉数者,太 
阳之标也。按之不鼓,为阴盛格阳者,寒水之本,与标相反也。诸阴脉至而从为脉证,似寒 
者,少阴之标也。按之鼓盛,为热盛拒阴者,君火之本,与标相反也。是故不知相反者,逆 
标气之阴阳而正治,则顺本气之寒热而病如故,外则似顺,中气乃逆,故方若顺,乃实则逆 
也。知相反者,顺标气之阴阳而反治,则逆本气之寒热而愈,故外虽用逆,中乃顺也,此似 
逆而实正顺也。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间也。若脉从病反,言证似阳者, 
脉亦从证似阳,而其病反是寒也。证似阴者,脉亦从证似阴,而其病反是热也。故皆反其脉 
证施治。(下文详言脉证相反者之治法,当舍证从脉。然其中又有脉证相合,而病之真情实 
相反者,又宜反其证脉以施治。以总明病机千变万化,学人之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如身 
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阴证似阳也。身热者,里寒故也;烦躁,阴盛故也;面赤,戴 
阳,下虚故也。若医者不知脉,误为实热,反用寒凉,则气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 
阴盛发躁,欲坐井中者,宜以热药治之。故仲景以少阴证面赤者,四逆汤加葱白治之,以逆 
气象阳也。若寒凉之药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则升走,阴躁之极,往往欲坐井中,医犹不悟, 
此是阴证,仍认为热,复以寒药投之,其死也何疑?或因呕吐,或因嗽而发躁,蒸蒸身热, 
如坐甑中,欲去衣近寒处,或饮食寒水则便振寒如故,上气短促,胸中满闷欲死,甚则口开 
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须臾而已。六脉沉细而涩,按之而虚,是大寒之 
证。以辛甘甘温之剂饮之则愈。《活人书》∶手足逆冷,大便闭,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 
沉而滑,阳证似阴也。轻者白虎汤,重者承气汤。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 
伏热,故厥亦深,速以大承气汤下之,汗出即愈。盖热厥与阴厥不同,热厥者微,厥即发热 
,阴厥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脉沉细,大小便滑泄。 
上二节,言证似阳而脉病属阴,证似阴而脉病属阳,故反其证而治之。盖证似阳而脉病 
属阴,证似阴而脉病属阳者,世尚能辨。若脉证俱似阴而病属阳,脉证俱似阳而病属阴者,举世 
莫辨矣。许学士云∶熙宁邹守迪,因其犹子病伤寒,见其烦渴而汗多,以凉药治之,遂成阴 
毒,数日卒。迪悼痛之,遂作“阴毒形证诀”三篇。盖伤世之意深矣!太阳膀胱之经,乃热 
因寒用,且膀胱本寒,其经太阳也。太阳为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 
紧而数,按之不鼓而空虚,是外见虚阳而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