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河流域文化。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北部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 

历史上西亚的两大文明古国亚述和巴比伦就在这里建立。古代两河流域文 

化,尤其是巴比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曾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两 

河流域文化亦被称为巴比伦文化。 



      (1)两河流域的学校教育 

     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又地处贸易和 

交通的要道上,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古巴比伦人用自己的辛勤 

劳动,创造了巴比伦文化。这一文化的成果和标志,表现在文字、教育、科 

学、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和法律等各方面。 

     巴比伦随着文字的产生,也和古代埃及同样很早就产生了学校和学校教 

育。根据考古学家地下发掘推测,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就出 

现了学校。巴比伦的学校一般是附设在神庙之中,这种神庙学校成为传授所 

有知识的场所。学校均以培养“文士”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文士的标准是一 

方面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多种书写活动,同时,也能作实际的计算工作。 


… Page 53…

       公元前18世纪,即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培养文士的学校已普遍发展。当 

  时的文士学校大体有三种类型:(1)宫廷和政府机关设立的文士学校;(2) 

  寺庙设立的文士学校; (3)文士设立的私立学校。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们在普通课程里 

  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文字、语言、算术、几何、天文学知识,以及学 

  习根据星象予言未来的占星术。在接受普通教育之后,要受专门教育,学习 

  高等专门课程。其内容有神学、法学、医学和音乐等。在接受专门教育过程 

  中,学生还要到政府机关或寺庙中进行实习。一些寺庙学校还设有专门训练 

  写字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楔形文字。他们要 

  先学会怎样用粘土做泥版,又如何在上面画平行线,然后再学习书写和阅读。 

  在当时巴比伦的学校中,教学方法是十分简单的,且带有原始的性质。教学 

  过程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用一种语言去解释另外一种语 

  言。练习写字和机械背诵是学生的主要作业。 

       关于两河流域学校产生的时间,长期以来是学者们聚讼的课题。本世纪 

  30年代,法国考古学者帕拉在两河流域发现了马里城学校遗址。发掘的这所 

  学校的地点是座落在政府机关和宫殿之间,而不靠近寺庙。学校包括有一条 

  通道和两个房间,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房屋面积约有大间 

  的1/3。在大间房屋,排列有4排石凳,能坐45人。小间有3排石凳,可坐 

  23人。房间中无讲台讲桌,却排列有不少学生作业用的泥版书。地上有土盆, 

  大概是用于盛水、和泥,做泥版用的。地面上还散落一些亮的贝壳,可能是 

  用做教授计算的教具。据此种种迹象,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公元前2000年建造 

  的学校。还有美国学者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卢卡士在《古代美索不 

  达米亚平原的文士学校》一文中说:“现在发现的古代学校教科书和其他考 

  古发掘到的文物,都说明至迟在巴比伦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就诞生了学校;而且很可能比这早数世纪已有学校存在于该地。毫 

  无可疑,约当公元前18世纪中叶,即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培养文士的学校已 

  盛行于全境,即从现在巴格达向东南方向伸展,直到沙特阿拉伯为止,学校 

             ① 

  都出现了。”这段话可谓目前阶段关于两河流域学校教育情况的探讨的新结 

  论。 



        (2)新巴比伦时期的文化教育 

       新巴比伦王国是由迦勒底人那波帕拉沙尔 (公元前626—前605年)占 

  领巴比伦以后建立起的国家。所以,历史上又称新巴比伦王国为迦勒底王国。 

  新巴比伦从公元前626年立国,到公元前538年被波斯所灭,存在了近百年 

  的时间。在这段时期,特别是到第二代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 

  前562年)统治的时候,巴比伦的经济、军事、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期间,扩建了巴比伦城,整修了王宫,使之更加壮 

  观美丽。它成为世界古代中期西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新巴比伦以城市和王 

  宫的建筑豪华而著称。新巴比伦城有三层城墙环绕。主墙每间隔44米就建有 

  塔楼一座,全城有300多座塔楼。城内有用石板铺设的宽阔路道。幼发拉底 

  河穿城而过,桥梁都用石墩架设,整个城市气势十分宏伟。王宫的建筑更为 

  堂皇华丽,墙壁上完全用彩色琉璃砖镶出各种动物的图案。尼布甲尼撒二世 



① 引自滕大春《关于两河流域古代学校的考古发掘》,载《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4。 


… Page 54…

为慰藉他的妻子波斯公主赛米拉米斯的乡思深情,还让人在宫中建立巍峨的 

石台,高达约25米,层层高台上种上奇花异卉和草木,用唧筒抽幼发拉底河 

水灌溉。仰望半空,花木扶疏,极为完美地重现了山区的景色。这就是世界 

古代七大奇迹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此外,还有马都克神庙,那里有7级 

的高达90米的梯形塔,顶端有四角镀金的小庙,供奉着马都克神的金像。新 

巴比伦时期,城市宫殿的重建及其成就,代表了两河流域文化在建筑艺术上 

的高度水平,反映了巴比伦人的聪明智慧。 

     新巴比伦文化从整体来看承袭了古巴比伦的成就。它在科学方面,特别 

是天文学上,更进一步得到发展。早在古巴比伦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天文 

学知识,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占星祭司从自己的观象台高处观测天体的运行, 

这样的观象台一般都安置在7级庙塔的顶部的平台上。在两河流域的古代城 

市,如吴尔、乌鲁克、尼普尔、阿卡德,也均曾发现这类庙塔的废墟,世世 

代代的天文观测使人们积累了不少知识。虽在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也掺杂 

有不少迷信的东西,这是与那时的科学水平和祭司的垄断天文知识是有关系 

的。 

     到了新巴比伦时期,天文观测记录就更加完备,并且得到长期保持。他 

们改进了阴历置闰月的办法,汉谟拉比时代则是由中央国家当局下达命令决 

定,一般是临时性的措施并无规律。到公元前6世纪后期,新巴比伦规定八 

年中有3个闰月,后来又规定二十七年10闰。他们还把一个月分成四周,七 

天为一周,分别用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 

星期六的七天的名称。“星期”的意思就是星的日期。世界现在通行的七天 

为一星期的制度规定,大概就溯源于新巴比伦之时。 

     巴比伦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当时西亚各国有很大影响,并对后 

来希腊、罗马也产生了影响。此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巴比伦的天文知 

识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谈到日晷和一日之分为12 

个时辰时说,所有这些都是希腊人从巴比伦人那里借来的,这是对巴比伦天 

文学成就的极好评价。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特别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期间,天文、数学、建 

筑、水利方面的学术成就辉煌。这些知识掌握在寺庙的僧侣手中,所以寺庙 

自然地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文士的场所。一些著名的图书馆、观象台也都设 

立在寺庙之中。就教育而言,新巴比伦时期教育在当时也是属于先进的,对 

腓尼基、埃及、希伯来均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并于公元前583年将不 

少希伯来的富家贵族带往巴比伦,造成了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 

     希伯来人在巴比伦留居期间,他们亲眼见到了未曾看见过的壮观的城市 

建筑、学校和图书馆,接触到了一种比自己先进的文化,眼界顿时为之开阔。 

后来,流亡的希伯来人出自身在异国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自己家乡的意念, 

在巴比伦国土上创立了犹太会堂。这样的会堂内附设了小学,孩子们在这里 

读书写字和学习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这种学校大约产生在公元前3世纪, 

学校教育发挥了它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后,会堂成了传授法律知识 

的场所,图书馆也成了会堂的一部分和进行普通教育的地方。希伯来人在巴 

比伦受到的文化教育启发,返回家乡后,他们就把犹太会堂发展成为学校。 

     尼布甲尼撒二世还对希伯来的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基督教《旧约全书·但 

以理书》篇中,就曾记载了他围困耶路撒冷城时,挑选以色列宗室四个俊美 


… Page 55…

少年侍王的故事。这几个被选中的少年相貌俊美,聪明颖慧,且有一定的知 

识,遂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语言,给以优美的饮食,教养三年以备用之。四 

人之中尤以但以理智慧出众,倍受国王恩宠。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曾推测 

希伯来人把这种贵族教育方式移植过来在本国推行,教育培养自己未来的统 

治者。 

     西亚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教育发展是很早的,特别是巴比伦的文化教育 

成就更为辉煌。两河流域各族人民创造了楔形文学,这种文字曾被很多国家 

接受使用。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古代埃及一样,在两河流域学校和学校教育 

出现了,这里也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古代巴比伦在天文学等科学 

方面的成就,不仅对当时西亚各国影响很大,而且被希腊罗马所借用。其他 

如苏美尔、巴比伦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遗产,也对东方各民族 

文化和古典的希腊罗马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样看来,古代两河流域 

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教育,对世界文化教育的影响是伟大的。 


… Page 56…

                        五、南亚古代印度文化教育 



     古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它的地理概念大体包括现今的印度和巴基斯 

坦。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古代印度人民就活动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创造了 

印度的古代文明,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诸部落从中亚南下入侵印 

度,他们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地区,继而向东扩展占有了恒河流域。雅利安人 

过去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来到印度之后,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结成农村 

公社。他们逐步学会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也学会 

了灌溉。印度古籍《吠陀》记载了这段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史称这段时期 

为印度的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年代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产生 

加剧,雅利安人逐渐由原始公社制度过渡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6—4世纪是南亚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当时印 

度北部大约有16个奴隶制国家。其中重要的有摩揭陀、憍萨罗、迦尸、弗栗 

特、鸯伽等国。这些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到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位于恒河 

中游的摩揭陀国家强大起来,向西北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并占据了德干高原 

的主要地区。阿育王在位期间(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继续向南征战, 

最后各国被摩揭陀征服。这样,形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1。婆罗门教的教育 



      (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后,自称雅利安瓦尔那,意为白色高贵的人。 

他们把被征服的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驱为奴隶,称之为达萨瓦尔那,意为黑 

色的野蛮人。“瓦尔那”一词具有“颜色”、“品质”的意思,汉译为“种 

姓”。这样就在印度出现了最初的种姓区别,种姓制度开始萌芽。随着社会 

经济的不断发展,雅利安人从原始游牧的军事民主制向奴隶制的转变,到后 

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900—前600年),在古代印度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 

严格的等级制度,所谓种姓制度。 

     按种姓制度规定,印度整个社会成员以血统、婚姻和职业分成了四个等 

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由祭司、 

贵族组成。他们主管宗教祭祀和文化教育,部分人还有直接参与政权的权利。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他们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实际上是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刹帝利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婆罗门和刹帝 

利是天然的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贸易职业。虽与婆罗门和刹帝利同为死后可以再 

生为人的再生种族,但是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吠舍种姓在政治上没有特权, 

要以布施 (捐赠)和纳税的方式去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等级。第四等级 

是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和破产贫困与丧失土地的自由民。首陀 

罗种姓从事农、牧、渔、猎及各种低贱的职业,他们几乎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是被压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实际处于奴隶地位。首陀罗为“非再生族”。 

在种姓制度中,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