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这个命题虽然出于子夏之口,但比较准确 

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对“仕而优则 

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解释,历来存在着分歧意见,但基本的含义提出 

了把官职和学习联系起来考察用人的观点,这是大家共识承认的。有官职的 

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学 

习与做官联系了起来。学习成为通向做官的途径,学习好坏就成了做官的条 

件,学习不好或成绩不优,自然也就没有作官的资格。因此,孔子说:“不 

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自 

立的本领。他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好好学习,学好了去做官,学习的目的是 

为了做官。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对奴隶制世袭世禄制度的一个批判和冲 

击,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新命题,有时代的意义和进步作用。西周时期,选用 

人才大量存在着“不学而仕、仕而不学”,或“学而不优”的现象,奴隶主 

贵族子弟做官的资格是靠世袭来保证的。而“学而优则仕”的口号提出后, 

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它有 

力地冲击了“氏以别贵贱、氏以别智愚”的宗法观念,与“任人唯贤”,反 

对“任人唯亲”的路线相配合,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它为从 

隋唐开始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 

础,并对以后中国2000年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以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的 

教育为主,包括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具体 

地说,孔子是以“四教”、“六艺”和“六经”来教育和培养他的学生。 

     四教 

     孔子以四教教育学生。按《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这就是说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里, 

孔子所谈的“文”,主要是指西周的传统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 

他所言的“行”、“忠”、“信”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品行、忠诚和信实的 

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摆 

在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这层关系,孔子在《论语·学 

而》篇明确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儒家治学是把做人摆在第一位,把求知识摆 

在第二位。 

     六艺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周礼·地官·保氏》记 

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 

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西周时期国学教育的 

基本内容。六艺的艺,含有艺能的意思,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头脑中是把知识 

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礼艺,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 

理道德教育。乐艺,包括艺术音乐、诗歌、舞蹈。礼、乐代表了奴隶主阶级 

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礼重在约束外表行为,乐重在调和内在感 

情。射艺,指射箭。御艺,指驾兵车。射、御是军事教育训练。书艺和数艺, 

指识字和计算之类的文化基础知识。《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以诗书 

礼乐教,弟子中身通六艺者72人。这说明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育,要求 


… Page 72…

  学生学习六艺的知识技能。但孔子培养目标是“君子”或“君子儒”,所以 

  教育内容比起六艺还要广泛丰富。他整理古代文献编成《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书,作为教学授课的基本教材,这就是后来人 

  们所说的六经。 

       六经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古代文献,整理出了《诗》、《书》、《礼》、 

   《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孔子当时并未直接定名为经,把这六 

  书称作为经的,始于庄子的《天运篇》。以后经过儒家学者不断地逐渐完备, 

  遂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称为六经”。六经内容包括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文 

  化知识的一切领域,保存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哲学、文学等 

  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誉称 

  过“六经皆史”,这是很有见解的。下面将这六部经书的内容和性质简要作 

  些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名篇选集。春秋时期流传的古诗约 

  有3000多篇,这些古诗歌的创作年代,大体是从西周开始到春秋中叶的500 

  多年间。经孔子搜集、整理、删去重复的,存其精华305篇,按其性质分为 

  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和商颂等部分,编订成为一本诗歌选集。国 

  风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其 

  中抒情诗居多。这些诗歌具有清新、明快、朴实的艺术风格,有着浓厚的生 

  活气息。小雅和大雅是西周宫廷的诗歌,是贵族们在宴会时相互应酬的诗歌, 

  内容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内部予盾和社会的某些黑暗面,颇有史料价值。三颂 

  是贵族的庙堂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德和祈求神灵保佑,其格调特点庄严 

  肃穆。在雅、颂里还保存了一些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我们了解那时 

  的文化教育提供了资料。孔子是很重视诗教的,他认为“《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 ‘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想内容符合于周礼的准 

  则,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诗学被列为 

  必学科目,在儒家传习不断。今天,流行的《诗经》版本,相传为鲁人毛亨 

  所传。 

        《书经》,又称《尚书》,是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件汇编。孔子选 

  集了虞、夏、商、周历代的重要典章文物和重要言论,编纂而成为《书经》。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 

                                                                     ① 

  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书经》后 

  来保存下来的有29篇,从《尧典》起,到《泰誓》止,上起唐虞,下至春秋。 

  从 《书经》所载材料,可以推见我国古代的政治情况,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生 

  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把它和《诗经》配合起来作教材教育学生,“子 

  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这样看 

  来,孔子把《书》经作为教材是确实的事情,而且是用当时通行的普通语去 

  讲解。 

        《礼经》,主要记载春秋以前社会的重要礼制。据说在孔子以前,奴隶 

  主贵族的礼是很多的,《汉书·艺文志》描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于是选取 

  士所必须学习的礼制,内容包括冠、婚、丧、祭和朝聘宴会的礼仪程序,定 



①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 《史通通释》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第2 页。 


… Page 73…

  为《士礼》17篇。这就是流传下来的所谓《仪礼》。《仪礼》之外,还有《礼 

  记》和《周礼》。《礼记》是儒家讨论礼制的文集汇编,内容有孔子关于礼 

  的不少言论。《周礼》是一部讲官制的书,非周公所制,乃为后儒所作。《仪 

  礼》、《礼记》和《周礼》,合称“三礼”。“三礼”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 

  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 

        《乐经》,是关于音乐的书,但可惜早已亡佚。孔子一生重视音乐,他 

  以音乐为涵养弟子性情的工具,并把音乐看作是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据传,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其肉味,赞美《韶》乐尽善尽美;而称《武》 

                          ② 

  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说明古乐在那时是存在的。 

        《易经》,是一部有关占卜之书。它从乾、坎、艮、震、巽、离、坤、 

  兑等8卦,演变成64卦、384爻。每一卦有卦辞,每一爻有爻辞,用来解释 

  吉凶休咎的征兆。这些卦辞和爻辞的文字极简单,但十分隐晦难懂。孔子读 

   《易经》,“韦编三绝”,竟把栓系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足见其用心用 

  功。简言之,《易经》这部书的内容,既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自然 

  现象,也夹有宗教迷信成分。 

        《春秋经》,是一部编年的历史。原为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当时 

  还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经孔子对鲁《春秋》加 

  工修改后,《春秋》才变为专名,成为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春秋经》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的 

  242年的历史。内容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多 

  方面资料,共1232条。后人解释《春秋经》,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春秋经》是有系统的史籍,保 

  存了大量古代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六经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孔子教学内容中也可能有军事方面知识, 

  但缺乏生产知识。 



        (4)关于道德教育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放在首位。他在长达40多年的 

  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自己系统的道德教 

  育思想。今天,我们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时应该重视他对道德教育的理论 

  贡献,看到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指导作 

  用。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道德教育的 

  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或君子儒”,对这样人的要求标准是能 

  够去从政。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孔子认为使之能够成为一个从政的君子, 

  主要条件应该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修养。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始终把道 

  德教育摆在首位。他在处理德育与智育关系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 

  德观念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并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要为道德教 

  育服务。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 

  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这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或君子 

  儒,应具备仁、智、信、直、勇、刚六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的形成, 



② 《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 Page 74…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要以知识学习为基础,才能具备好的道德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偏向,产生愚、荡、贼、绞、乱、狂不良行为现象。道德行 

  为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就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孔子强调对 

  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说明了德育和智育内在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 

  用。 

       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以“仁”为 

  道德的最高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来实施道德教育。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孔子在 

  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心,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内容。春秋 

  时代,孔子首先把“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宣传,反映了当时社会 

  变革时期对人的重视,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到 

  有关“仁”的问题,论“仁”的次数也最多。范文澜先生说:“《论语》记 

                                                           ① 

  载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 

  约有104次,匡亚明先生统计有109次,陈元晖先生在批点李塨《论语传注》 

  时数到了51次之多。从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说明“仁”是在《论语》中出 

  现最多的属于道德教育方面的词,这是为大家所承认共识的。 

       孔子所说的“仁”,根据《论语》里论述“仁”的材料,归纳联系起来, 

  可以看出“仁”者的内容含义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篇记载:“樊 

  迟问仁,子曰: ‘爱人’”。“爱人”为“仁”,仁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 

  爱或同情心,把人作人来爱。《礼记·中庸》篇上也说:“仁者,人也”。 

  都是在说仁的基本内容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提倡“爱人”是有等次的, 

  并不是不区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人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