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土,此土不胜木也。不胜之气,寻救于子。己土能生庚金,庚为大肠,味辛者为金,故大加 
生姜,使伐肝木。然不开脾土,无由行也,遂以舟车丸先通闭塞之路,是先泻其所不胜,后 
以姜汁调浚川散大下之,是泻其所胜也。戴人每言导水丸必用禹功散继之,舟车丸必以浚川 
散随后,如寒疝气发动,腰脚胯急痛者,亦当下之,以泻其寒水。世俗暗于治体,一概卤莽 
,有当下而非其药,终致委顿而已。岂知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芒硝 
可以下燥,如是分经下药,兼食疗之,非守一方求其备也。故戴人曰∶养生与攻 本自不同 
,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是难言也。 
〔丹〕∶六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香附 抚芎 苍术 
湿∶苍术 川芎 白芷 
痰∶海石 香附 栝蒌 南星 
热∶青黛 香附 苍术 川芎 栀子 
血∶桃仁 红花 青黛 川芎 香附 
食∶苍术 香附 山楂 神曲 针砂(加醋炒) 
春,加川芎;秋冬,加茱萸;夏,加苦参。 
x越鞠丸x 解诸郁。 
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栀子 
凡郁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 
益阴经血,解五脏结气。用山栀炒令十分有贰分焦黑,为末。以姜汁入汤煎饮之。其效捷于他方也。 
〔世〕x顺气丸x 治血郁。 
香附半斤,童便浸,晒干,粟糊为丸。 
〔《本》〕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殊有功。 
〔《保》〕论曰∶虚损之人,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自上而下 
,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 
以甘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贰损损于心,血 
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自下而上者,一损损 
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贰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 
∶心肺损而色败,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渐浸之深,皆虚 
劳之疾也。 
x四君子汤x 治肺损而皮聚毛落,益气可也。(方见前) 
x八物汤x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妇人月水愆期,益气和血。(方见前) 
x十全散x 治心肺损及胃,饮食不为肌肤,益气和血调食。(方见前) 
x金刚丸x 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益精补肾。 
萆 杜仲(炒)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等分)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牛膝丸 治肝肾损,骨痿不能起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 苁蓉(酒浸) 防风 菟丝子(酒浸) 白蒺藜(等分) 桂(一分)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x煨肾丸x 治肝肾损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 
牛膝 萆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白蒺藜 胡芦巴 破故纸(等分) 桂(半两) 
上丸如金刚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上阴阳虚损诸方,盖谓虚而无热者设也。若虚而有热者,作虚热治之。虚热又分贰法, 
一治新病属虚热者,反治条求之;一治久病属劳瘵者,骨蒸门求之。 
〔《素》〕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寸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若经虚络满者,尺热寸口寒涩也,春夏死,秋冬生。络满经虚,灸 
阴刺阳。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通评虚实 
论》) 
〔《素》〕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 
常多气少血,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少血多气,此天之常数。(《血气形志论》) 
〔许学士〕∶脉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浮而无力者,表虚也。沉而有力者,里实也。沉而无 
力者,里虚也。 
〔云〕脉浮诊得六数七极者,为表实也。浮诊得三迟贰败者,为表虚也。如中诊得六数七 
极者,是中焦之热实也。中诊得三迟贰败者,中焦虚也。如沉诊得六数七极者,下焦有实热 
也。沉诊得三迟贰败者,下焦虚也。 
〔《素》〕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至真要大论》下同)。帝曰∶病之 
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 
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垣〕表虚,桂枝、黄 ;表实,麻黄、葛根;里虚,人参、白术;里实,枳实、大黄。 
(自汗,脉浮无力,为表虚;无汗,脉浮有力,为表实;自利,脉沉无力,为里虚;不大便 
,脉沉有力,为里实) 
〔海藏〕实 x麻黄汤x 实 x调胃承气汤x 实 x大承气汤x 浮中 沉虚 桂枝汤 
虚 x小建中汤x 虚 x四逆汤x 浮可下者,外无六经之形证;沉可汗者,内无便溺之阻隔。 
〔云〕麻黄为泻,能泻表之实,不能泻里之实;桂枝为补,能补表之虚,不能补里之虚; 
姜附为补,不能补表之虚,而能补里之虚;承气为泻,能泻里之实,而不能泻表之实;建中 
为补,能补中焦之虚;而不能补上焦下焦之虚;调胃为泻,能泻中焦之实,而不能泻上焦下 
焦之实也。 
〔《本事》〕有人病伤寒身热头疼,予视之曰∶邪在表,此表实证也,当汗之,以麻黄汤 
。或问曰∶伤寒大抵因虚,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云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 
凑,其气则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盖邪之入人也,始因虚入,及邪居中,则反为实矣。 
大抵调治伤寒,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立而定也。何以言 
之?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予于表里虚实歌中,常 
论其事矣。仲景麻黄汤之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之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则承气之 
类是也;里虚,则四逆之类是也。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 
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也。常读华佗传,有府吏倪寻、李延,其证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 
曰∶寻外实当下之,延内实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异耳。 
x麻黄汤 桂枝汤 承气汤x(三方并见伤寒部) x四逆汤x(方见伤寒门) 
上仲景治表里虚实法,万世之准绳也。 
〔垣〕戊申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贰,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 
,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 
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 
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肺气,重虚肺本,故嗽大 
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补脾胃 
肺之本脏,泻外经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防风(三分) 生姜(五分) 苍术(三分) 茯苓(三分) 泽泻(三分) 升麻(贰分) 
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脏中气之虚弱。 
橘皮(贰分) 青皮(一分) 人参(三分) 生甘草 白术 白芍药(各贰分) 
此药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五脏之元气。 
五味子(三分) 麦门冬(贰分) 人参(三分) 黄柏(一分) 
此药去时令虚热湿蒸。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贰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斯时也,故急救之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 
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用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思邈曰∶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 
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镇坠其 
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上举东垣一法为例,余可触类而长也。 
〔仲〕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也?师曰∶病医下之,续见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救里,四逆汤;救表,桂枝汤。 
〔罗〕征南帅不邻吉歹,肠鸣自利,咽溢肿痛,先治咽塞,后治下痢,愈。(方见《外热 
内寒》) 
〔本事〕后周姚僧垣,名医也。帝因发热,欲服大黄药。僧垣曰∶大黄乃急快药,至 
尊年高,不宜轻用,帝不从,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诸医皆谓至尊至贵,不可轻服 
大黄,宜用平药。僧垣曰∶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 
食,乃愈。合用与不用,必心下明得谛当,然后可。 
〔海、仲景〕∶浮汗而沉下。右手沉实,调胃承气;左手沉实,桃仁、抵当。 
〔《难经》〕沉汗而浮下。右手浮实,枳实、牵牛;左手浮实,桃仁、四顺。 
右手∶杂病是为之表,伤寒是为之里。 
左手∶杂病是为之里,伤寒是为之表。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治上下法
属性:〔《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此不满东南,故东南方 
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 
上则上盛而下虚,故其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 
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 
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阴阳应象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 
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 胀, 
肢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 
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五脏生成篇》) 
〔《灵》〕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 
〔垣〕∶两寸脉实(谓之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两寸脉俱虚(谓之阴阳皆虚,补阴则阳竭, 
补阳则阴竭,宜调之以甘药),两寸脉不足,求之于地,地者脾胃也(当从阴引阳)。两寸脉 
短小。乃阳气不足,病在下也,谓之阴盛阳虚,取之下陵、三里,补泻无形,是谓导气同精 
,治在五乱中取法,乃不足病也。当取穴于腹募气海脐下一寸五分,甚者取三里、气冲,以 
毫针引之。两关脉俱实(上不至发汗,下不至利大便,宜芍药汤泻其土实),两关脉俱虚(脉 
沉细宜服理中汤,脉弦迟宜服建中汤,盛加黄 、附子之类),两尺脉俱实(是阴盛阳虚,汗 
之则愈),两尺脉俱虚(宜服姜附汤补阳。问何阴虚而补阳?曰∶阴本根于阳是也。仲景云∶ 
两尺脉俱虚者,不宜下,下之则为逆,逆者死),两尺脉或不见,或短小,病在天上,求之 
于五脏背俞,或血络经隧伏火(是天上有阴火,故阳不收藏也。又《难经》云∶下部无脉, 
或两尺竭绝,乃为食塞,当吐)。 
〔《素》〕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 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脉要精 
微论》)。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 
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耦制小其 
服也,远而奇耦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贰之。(《至真要论》 
。远近,言脏腑之位也) 
〔洁〕病在上为天,煎药宜武,宜清服,宜缓饮,制度宜炒酒(洗浸)。病在下为地,煎药 
宜文,宜浓服,宜急饮。 
〔垣〕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病在心上 
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凡用黄芩、黄连、半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 
皮肤者,须用酒一钟,借酒力以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降 
熟升。凡诸药根在上者,中半以上者,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者,气脉下行, 
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上焦者用根,下焦者用梢,则根升而梢降也。去下部之疾者,其 
丸极大而光,治中焦之疾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稀面糊取其 
易化,水浸宿蒸饼为丸及滴水为丸者,又易化也。 
〔罗〕东垣先生治消渴,以甘露饮子剂为粗散,时时以舌舐之,取膈上停留,此剂之缓也 
。治心烦欲吐,怔忪不安卧,以辰砂安神丸,如米大,津液下十余丸,此近而奇耦,制小其 
服也(心肺在上为近。剂小者,不令下行故也)。治臊臭,制泻肝汤,其说云∶《难经》论心 
主五臭,入肝为臊臭,此其一也。用柴胡苦平微寒为君,佐以龙胆苦寒以泻心火,泽泻、车 
前子甘咸寒平淡渗肝之邪,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多用水煮顿服之,此制之急也。以下焦阴 
虚制滋肾丸,以黄柏大苦寒为君,知母苦寒为佐使,桂甘辛大热为臣,用丸如鸡头实大,空 
心沸汤下百余丸,此远而奇耦,制大其服也。 
〔《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至真要论》。王注云∶高者抑之,制其胜也。下者 
举之,济其弱也) 
〔海〕热在至高之分,故用轻剂,从高抑之,治从缓也。若急服之,上热未除,中寒生矣 
(如治大头痛,用酒煨大黄及黄连、芩、甘草、黍粘子煎汤,细细呷之之类是也)。 
〔《局方》〕x养正丹x(方见眩运门) 
(垣)x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