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2英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2英国-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新发现欢呼雀跃起来。可是,他马上又进一步想到,白光既然可以散成七 

色,那么,把那七色的光汇聚在一起,不也一样可以得到白光么? 

     于是,他赶忙把一个凸透镜放在三棱镜片与白纸屏之间。立刻,他预期 

的效果出现了,经过三棱玻璃片分散的七色光又会聚了起来,白纸屏上明显 

地呈现出了一条白色的光带。 

     就这样,牛顿从极普通的肥皂泡上,由于不懈地思索和探究,不断地实 

验,终于发现了光学物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理——光的色散和聚合原 

理。 


… Page 24…

                             牛顿解火警之谜 



     一个星期天早晨,科学家牛顿按照惯例,准备去教堂做礼拜。当他还在 

洗脸时,忽然想到刚才所写的论文中有一点需要补充,连脸上的水珠都未揩 

干,就奔到书桌那里提笔写了起来,脸上的水滴在稿纸上也没顾得擦去。 

     牛顿写完,才舒坦地用毛巾擦干了脸,换了衣服上教堂去了。做完弥撒, 

他回到家,就见书房起火了,仆人正在忙着救火。幸亏救得快,火很快就扑 

灭了。但是,许多宝贵的论文原稿已变成了灰烬。这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使 

牛顿感到从未有过的难过。 

      “这火是怎么着的呢?”牛顿问仆人。 

      “不知道,会不会是老爷忘了把蜡烛火吹灭?” 

      “不,我是把蜡烛火吹灭了才去洗脸的,这时天已大亮,不用点蜡烛了。 

以后我又回到书房一次,在文稿上加了一笔就出去了。”牛顿非常自信地说, 

而这也完全符合事实。 

      “老爷,桌子上是不是放着实验用的镜片呢?如果这是镜片,它受到阳 

光的照射,会形成焦点而起火的。”仆人在牛顿身边伺候久了,头脑里也有 

了不少科学知识。 

     牛顿经此一问,特地再检查一下被烧坏的桌面,没见有镜片,只有一块 

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玻璃板,与烧焦了的稿子和书混在一起。 

      “瞧!老爷,不是有一块玻璃板吗?” 

      “不是,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玻璃板,不可能起火。”牛顿想了想,又说, 

 “也许有人嫉妒我的研究,从窗外投进火来。否则,怎么可能起火呢?” 

     但是,仆人清楚地知道没有一个人来过这里。起火之前,他正在收拾院 

子,要是有人进来,他不可能看不到。 

     这次失火对牛顿的打击太大了。这么多研究成果顷刻间都变成了灰烬, 

能不心痛吗?所以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的心情一直很不好,甚至到了精 

神错乱的地步,而起火的原因仍然不明不白。 

     两年以后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牛顿还是照例要去教堂。事先他又去洗 

脸。在这次洗脸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那次起火前洗脸的情景。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想,这起火的原因,就是他洗脸没擦干,在 

书桌上写字的时候,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板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 

成了半圆形,这就与凸透镜片的作用一样了。阳光通过水滴而形成焦点,使 

稿纸起了火。这谜底终于被牛顿自己揭开了。 


… Page 25…

                             斯威夫特的预言 



     18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四处招摇撞骗。 

由于他诡计多端,总能自圆其说,无人戳穿他的西洋镜,居然在伦敦迷惑了 

相当一部分的人。 

     英国讽刺作家斯威夫特(公元1667—1745年)甚为愤怒,决定拆穿巴尔 

特利日的骗术。 

     斯威夫特设法搞到了巴尔特利日的所谓占星计算法,经过一番研究,便 

仿效巴尔特利日的方法编了一部“预言”历书。根据巴尔特利日生辰推算, 

斯威夫特在书中预言:“占星家”巴尔特利日将于1708年3月29日半夜11 

时得寒热病死亡。 

      “预言”历书出版后,巴尔特利日十分恼火,碍于此乃预言,并非已发 

生的事,只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拿斯威夫特无奈。当然他知道自己不 

会死,便依然我行我素。 

     一晃,几年过去了。1708年3月30日,伦敦各大报的显赫版面都刊登 

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著名占星家巴尔特利日突染寒热病,经医院多方精心 

抢救无效,不幸于3月29日半夜11时逝世。葬礼将于4月2日举行。请巴 

尔特利日生前亲朋好友相互转告,到场致哀……”发稿人署名为斯威夫特。 

     消息传开,巴尔特利日的朋友们纷纷结伴前往他家致哀。可一进门却都 

惊得目瞪口呆,巴尔特利日安然无恙。活见鬼了?众人面面相觑。 

     巴尔特利日莫名其妙。当他看完报纸的消息,气得七孔冒烟,便气势汹 

汹地闯进了斯威夫特的住宅。斯威夫特装作惊讶状:“啊?先生没死?” 

     巴尔特利日火冒三丈地说:“你的玩笑是否开得太过分了!请你立即给 

我登报辟谣!否则我上法庭告你!” 

     斯威夫特笑着点点头,拍拍巴尔特利日的肩说:“真遗憾,看样子先生 

的占星法并不怎么样。不过,我会登报声明的,请先生放心。” 

     第二天,当地报纸果真登了斯威夫特的一则声明:“关于巴尔特利日病 

逝的消息,我是按他本人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错误也 

在巴尔特利日……”于是,舆论大哗。那位“大占星家”从此名誉扫地,再 

也无颜四处蛊惑人心。 


… Page 26…

                             会变的大陵五星 



     距地球100万亿公里,有一颗学名叫“大陵五”的恒星,关于这颗恒星,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过这样一个传说:美杜莎是个魔法无边的女妖,虽然她 

长得美丽异常,那一头长发却非常可怕。原来,那头发是一条条毒蛇变成的, 

美杜莎还有一种妖术:谁要是从正面直接看见她,谁就会立刻变成一块石头。 

为了替民除害,一个英雄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以盾牌为镜,从盾牌中看准了 

女妖的头,一刀砍了下去……女妖被砍死了,她的头变成了一颗星星。人们 

把这颗星称为“魔星”。这就是“大陵五”恒星。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或许已把这颗星星淡忘了。到了1782年,这颗星星 

的另一个秘密,却被英格兰一位名叫约翰·古德里克的聋哑青年发现了。 

     古德里克从小就喜欢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观望星空。对于那一望无际的 

天宇,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常常凭肉眼数着天上的星星,辨认各类星座,注 

意着星体的变动,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这年冬天,古德里克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魔星”,他发现:这颗 

星有时暗,有时亮,与看到的其他星不一样,亮度有着明显的变化。他惊奇 

地想:“这种亮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决心揭开这个奥秘。 

     从此,他几乎着魔了一般,每天晚上盯住“魔星”,坚持对它的连续跟 

踪观察,他整整观察了一个冬天,终于弄清了“魔星”明暗变化的规律。他 

发现“魔星”由亮逐渐变暗,再由暗变亮的周期是2天零21个小时。 

     这天晚上,古德里克又守在望远镜旁。只见一片流云渐渐遮住了星星的 

闪光,过了一会星星又出现在望远镜里,虽然,这在观测天象时是常见的, 

而这次却意外地使他受到新的启发: 

      “是什么流动的东西挡住了它?使它变得忽明忽暗?如果是流云,那么 

不会有规律地出现,只要我发现这种现象出现是有周期的,那一定会找出除 

流云以外的真正原因!” 

     这时,他又联想到日蚀。耀眼的阳光,由于受到月亮的遮挡变得暗淡了, 

等月亮移开时,太阳又重放光芒。 

     经过反复观察,思索,古德里克作出了这样的推断:“魔星”身边一定 

有一颗比较暗的行星围绕它旋转,当这颗行星转到地球“视线”范围之内的 

时候,地球上的人们看上去,“魔星”就变暗了;当行星转出地球的“视线” 

外,“魔星”射出的光线又恢复原来的样子,人们看上去,自然又变亮了。 

     当时,古德里克只有18岁,作出这个独创性的见解后,他还没来得及进 

一步去证实它就离开了人间,死时仅22岁。 

     1888年,也就是古德里克死后100年,西方天文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证实 

了他的设想。“魔星”成了第一颗被发现的“变星”,人类研究“变星”的 

历史从此开始了。 


… Page 27…

                              一颗燃烧的钻石 



     1813年秋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公元1778—1829年)和助手法拉 

第为了研究一个科题,需收集一些土壤样品,沿途考察来到了托斯康纳城堡。 

     城堡主人是托斯康纳公爵。这个世袭的贵族,自恃祖先的荣耀和本人的 

身份而十分傲慢,可肚里却是空空如也。仆人将戴维和法拉第领到豪华的会 

客室坐下,说主人马上就来。两人坐了很久,仍不见托斯康纳前来,觉得很 

尴尬。正想告辞,托斯康纳叼着烟斗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 

     寒暄一番后,戴维便向托斯康纳介绍了来此城堡的意图。托斯康纳对他 

谈的化学术语一窍不通。心不在焉地听着。瞧着眼前这两个衣着寒酸、风尘 

仆仆的化学家,觉得这些学者简直就是些不可思议的疯子,吃那么多苦大老 

远跑到这里,竟是为了取几块泥土。 

     他问道:“请问两位先生,工作如此卖劲,月薪多少?” 

     戴维报了一个数目。托斯康纳哈哈大笑,嘲笑说:“你们大谈科学,可 

是我没你们那么多科学知识,但生活得不是比你们好吗?由此看来,科学有 

什么用呢?” 

     面对这位不学无术的贵族,戴维和法拉第心中甚为不平,决定好好地教 

训他一顿。戴维瞥了一下托斯康纳手指上套的一枚钻石戒指,心中一动,便 

开始大谈泥土中的碳元素,极力说得很通俗很有趣,以引起托斯康纳的兴趣。 

到后来,戴维话锋一转说:“松软的石墨和最坚硬的金刚石,都是纯净的碳 

构成的,就是您手上那颗美丽的钻石戒指也是纯净的碳构成的,与煤炭、木 

炭、骨炭没什么不同。” 

     托斯康纳一听很不高兴,没想到这么昂贵的东西竟被说成不值一文的 

碳。他认为戴维是在糊弄他。便赌气地取下钻石戒指,说:“钻石不怕火, 

你说它是碳,请你把它烧掉吧!我倒要看看你们的话是真是假!” 

     戴维笑笑说:“您不后悔?” 

     托斯康纳狠狠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戴维便叫法拉第取来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和燃烧工具,然后把钻石戒指 

放进小箱,用水加热。过了一会,戴维举起放大镜,对准焦距,让一束用透 

镜聚焦的强烈阳光直射在光华夺目的钻石上。不一会,戒指和钻石都消失了。 

     公爵眼睁睁地看着一颗价值万元的钻石因打赌而失去,后悔莫及。 


… Page 28…

                              邮票诞生的趣闻 



     1840年的某天。英国。一辆邮政马车驶进一个小村庄。那时是先交出昂 

贵的邮资,再取走邮件。有个姑娘兴奋地吻了一下未婚夫从伦敦寄来的信, 

却说:“对不起先生,请把信退回去吧,我没有那么多钱付邮资。”邮差不 

答应。有个名叫罗兰·希尔的青年慷概解囊相助,可是那姑娘却婉言谢绝了。 

     罗兰·希尔开始十分怜悯她,但是后来发现上当了。原来,那姑娘预先 

和未婚夫约好,如果信封下面画个圆圈,表示他已找到工作,就不必花钱取 

这封信了。罗兰·希尔觉得应该堵塞邮政上的漏洞。他分析了当时的邮政制 

度,大胆向议会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大幅度降低邮资,二是按重量计费,三 

是邮资改为寄信人预付。他的建议很快受到政府的采纳。 

     罗兰·希尔进而又想:“寄信人预支了邮费,怎样在邮件上表示出付了 

邮费,并知道付了多少呢?做简单的记号?那还会给一些人造成可钻的空 

子,做复杂的记号?不同重量的邮件费用不同,千差万别,许许多多的记号 

又会带来混乱啊!”经过苦苦思索,他终于设计出能表示邮资的凭证——邮 

票。 

     1840年5月6日,英国首次正式发行邮票。邮票上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肖像,票面是黑色的,价值一便士,又称黑便士邮票。邮票一问世,很快为 

全世界所接受。 

     邮票给通讯事业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一开始时邮政人员身边必须备 

有裁纸小刀,好随时把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裁开出售,寄信人有时买了大 

张的邮票,临到用时,也要自备小刀以便裁割。不但麻烦,还不易裁整齐。 

     1848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在某家小酒吧间喝酒时,看见 

旁边一个顾客写完一封信后,摆弄一大张邮票,因为没有小刀,他取下了别 

在西服领带上的一枚别针,在各枚邮票连接处刺了一行行小孔,很整齐地把 

邮票扯开了,亨利·阿察尔见了,眼前猛然迸发出一束灵感的火花。 

     不久邮票打孔机在亨利·阿察尔的实验室里制造出来了。它会给每一大 

张邮票中每枚邮票之间都打上一行行整齐的小孔。这样,要把每枚邮票扯开 

十分方便。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并且,这种打孔机推广到世界各国。 


… Page 29…

                             一滴橡胶的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