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教育领域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主要表现在建立中 

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上。这种体制把教育的领导、监督权直接掌握在中央 

最高层,以确保资产阶级对教育的直接管理,捍卫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法 

国的中央教育领导体制自拿破仑时代完成后,延续近两个世纪之久,对法国 

的国民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形成法国教育在领导体制上的显著特点。 

     1806年5月,拿破仑下令设立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是掌管全国行政最高 

权力的领导机关,而不是一般意义的高等学府。帝国大学的首脑称总监,总 

监担负着教育大臣的职能,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帝国大学附设评议会,作为 

其审议机构,并设若干名总督学。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 

区设总长和视学官,负责其所辖几个省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大学区总长、 

视学官以至大学和中学的教师都属国家官员,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体现出 

高度的集权色彩。 

     在中央集权的高控制下,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在内,未经帝国 

大学总监的许可一律不得开办。学校的学年安排,课程设置,考试和升级规 

定等等,全国都是划一的,甚至把学生每次阅读,背诵或默写的页数也加以 

规定。总督学和学区督学协助帝国大学总监及大学区总长严格检查有关教育 

规定的执行情况。虽然在帝国大学和大学区之下分设的两级教育评审会中吸 

收了各阶层和派别的代表人物参加教育事宜的审议活动,但往往最终裁决权 

在总监或学区总长甚至在拿破仑那里。这就使全国的学校教育都处于国家的 

统一规划和严密监督之下。只有神学院在获准开办之后,其工作内容和教师 

任命可以由所在教区的大主教决定,但必须遵守拿破仑规定的神学院规程。 

这样,长期以来影响法国教育的宗教教育在行政上也受到中央集权领导体制 

的一定控制。 



     (2)初等教育的改革 

     19世纪初,法国的初等教育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启蒙运动时期进步 

思想家关于普及世俗性初等教育的理想不仅没有实现,而且由于资产阶级轻 


… Page 16…

视初等教育,使在已开设的为数不多的小学里名义上由国家监督,实际上由 

教会管理,教育内容均为简单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诵读之风仍很兴盛。 

     19世纪30年代起,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普遍提出,必需 

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有关初等文化知识,才能进入生产过程的时代要求。 

1831年,法国索邦大学教授库斯赴德国考察教育,发现法国初、中等教育已 

远远落后德国。为此,他建议加强师资培训、制定初等教育法令及发挥地方 

办学的积极性。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颁布国民教育法令。提出大力发展初 

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并规定全国每1分区设初等小学1所,修学年限6年。 

学习科目为法语、算术、度量衡、道德与宗教。每1主要城市设高等小学1 

所,修学年限为3年。学习科目除初小必读科目之外,又增加了初等几何及 

应用、物理与博物学应用、史地、自然、测量绘画及音乐。为保证初等教育 

的经费渠道,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若经费不足则 

由国库拨款。各府必须设立师范学校一所,培养中小学教师,国家要严格掌 

握教师资格标准,规定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通过考试获 

得教师证书之后方可任教,以保证教师质量。 

    基佐教育法案实施后,大大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从1833年到1848 

年,全国性基础的初等教育网已经建立起来,学生数量迅速增加。1848年, 

法国小学生人数已达350万人,比1834年增加两倍多,师范学校1833年为 

30所,仅隔5年已增加到76所,并出现了女子小学。 

    基佐教育法案的颁布与实施。使启蒙运动以来进步思想家关于普及初等 

教育的主张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在法国初等教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于1881年和1882年两次颁布教育 

法令。费里法令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对于富人子弟传统的初等 

家庭教育也要按国家的统一规格进行检查,以保证教育质量,并重申教师的 

认可制度废除宗教课,确立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为近代 

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中等教育的改革 

     19世纪初,法国中等教育除一些私立中学以外,主要是两种学校类型, 

中央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的市立中学。两种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科学 

知识教学又给以古典文科科目以重要地位。所不同的是,国立中学的毕业生 

主要是升入大学,市立中学的毕业生则主要充任国家官吏,前者实行住宿制, 

学科程度要比市立中学略高。 

     为培养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加强就业前的职业训练,中 

学课程中的实科内容已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19世纪中叶,中等教育领域 

内不断开始旨在加强实科教学的改革,从1852年起,中学实行文实分科,实 

科课程已由过去的微不足道的地位上升为与文科并驾齐驱的地位。文科注重 

希腊语和拉丁语,实科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无论侧重学习哪种课程的中学 

毕业生,都可获得学士学位,都有升学资格。1865年,仿行德国实科中学的 

做法,除加重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科目外,还增加了商业算术、薄记、 

商业地理、工业发展史和工业法规等带有职业训练性质的课程。这种实科性 

质的中等学校于1891年改称为现代中学。 

     1898年,法国政府成立专门的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对中等学校的调查 


… Page 17…

与讨论,从指导思想上基本统一了对文、实科课程在中等学校教学中地位的 

认识。在该委员会的决议中,明确了如下原则:现代课程有其存在的权利与 

重要的价值,不应轻视。为适应工商业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应不断 

增加相应的教学科目,并提高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对古典文科的 

范围要稍加限制,并减少学习古典文科的学生人数。但也要保证古典语言文 

学一类的课程教学以维系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古典文化传统,为中央集权的 

庞大官僚机构培养文职官员服务。 



     (4)高等教育的改革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法国古老的大学,一扫昔日偏重古典文科的经 

院习气,改变了旧大学不涉世务,独立于社会的形象,使高等教育朝着适合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 

     巴黎理工学校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创办的专门学校,在拿破仑的亲自过问 

下,满足其经费、设备、师资的需要,使它成为法国培养工程师和军事人才 

的中心。这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与巴黎理工学校同年创立但曾一度停办的巴 

黎师范学校,此时不仅得以恢复并于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 

校以为法国培养大量高水平的国立中学教师而闻名于世。 

     在大学内部,传统的科目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文科改变了它的预科 

性质,成为一个独立专业,培养从事研究和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人才, 

神学科的地位大大降低,法学专业以培养资产阶级律师等政治、法学人才而 

得到社会青睐。在这种形势下,大学已出现综合化、大型化的趋势。巴黎大 

学已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校的一所规模很大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法国科 

学文化教育的中心,遍布各大学区的大学为发展法国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培 

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Page 18…

                             四、德国的教育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 

落后,国家不统一,国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严重阻碍着工商 

业的发展。这种分散落后的状态,致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封建 

贵族的政治经济力量比资产阶级要强大得多。资产阶级相当软弱,并具有很 

大动摇性和妥协性。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仅不能像法国和英国资产阶级那样公 

开起来反抗封建王朝,而且在许多方面,还不得不屈从和依赖封建贵族。到 

后来,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 

贵族的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著特点。然而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演 

变,特别是法国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和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演变,与德国 

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和联系。历史上的各种大的政治 

事件,如早期宗教改革运动、农民战争、三十年战争、后来的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的兴起和崩溃、 

 “神圣同盟”的形成,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 

洲的历次革命运动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政局的发展,也直接间接地 

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 



                          1.德国虔信派与教育 



     当洛克正在英国赞美自由,宣传“白板”说,发展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时, 

德国人则在注视所谓“虔信派”宗教运动的发展。这一运动对德国的生活、 

哲学、文学与教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虔信派的思想根源 

     虔信派既是17世纪后期的一种产物,又是历史循环的一个明证。宗教史 

表明所有的宗教都涉及到社会准则问题,当它们努力维护这些准则时,总是 

变得冷酷而保守。这种态度必激发起宗教内部的反对运动,反对者们希望建 

立和维护一种更适合于时代的新的社会准则。革命成功了,新的准则实现了, 

然后这些人又开始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渐渐又变得稳妥而保守了。终于有 

一天,一种富于生气的新精神又发起了挑战,于是新的循环重新开始。 

     路德教起初是因为反对罗马教会的形式主义和因循守旧而兴起的,三十 

年战争之后,这场涉及到宗教与道德问题的生气勃勃的运动,大权旁落于市 

俗权威手中,他们企图利用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路德于16世纪攻击罗马教 

会时生龙活虎般的态度,到17世纪末,转而对形式主义和唯理性的追求,变 

得枯燥而无味了。虔信派奋起攻击这些恶劣倾向,力图恢复路德教旧日那种 

注重感情,富于自我牺牲甚至是神秘主义的色彩。 

     当时的理性主义增添了人们的绝望,唯物主义也在三十年战争后产生, 

它们激发了一个充斥着失望和异教暴行的精神与道德世界。在长期相互残杀 

之后,人们开始变得玩世不恭,冷酷无情,只感兴趣于肉体享受而对精神世 

界的追求漠不关心。虔信派就出现在这一时刻,强调希望,人类的需要与谅 

解,新生、圣灵之光以及人类从腐败尘世中的解脱。它指责人世生活中的正 

常享受是尘世的形迹,号召人们祈祷,学习宗教经典、笃信上帝。 

     虔信派还是当时现实主义思潮的主流。现实主义从注重经典转向个人经 


… Page 19…

验,强调人应当多与周围世界接触,通过这种有效的“联系”发现真理,虔 

信派把重点放在个人的宗教经验与实践上,认为一个人与上帝的联系比起他 

引经据典的能力重要得多。现实主义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虔信派则是它 

的教育侧面。二者皆以经验为基础。 



     (2)菲力普·雅各布·斯宾纳 

     斯宾纳,人称“虔信派之父”,生于上阿尔萨斯的拉波尔兹威乐。在施 

特拉斯堡受过高等教育。1666年,他被委任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地区路德派 

教堂总执事。在那里,他开始攻击德意志教会和学校,他宣讲的教义成了虔 

信派的思想基础。  1686年,他任德累斯顿的法庭牧师。他的讲道大大触怒 

了约翰·乔治第三选帝侯。此人本想赶走斯宾纳却又惧怕他唤起的那股势力。 

1691年,这一问题终于解决,斯宾纳被提升为柏林圣·尼古拉斯大学校长, 

这一职务使他能够为哈利的虔信派大学集募资金和寻求支持。这所大学后来 

成了欧洲最大的学府之一。斯宾纳还猛烈地抨击了正统路德派神学家,以致 

于1695年威登堡的神学人员竟指责他犯有多达264桩罪恶。 

     斯宾纳认为路德教义学校没能把真正的道德和教义、虔诚传授给学生。 

学校强调的是世俗性与实际性。因此,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充分的知识,却忽 

略了虔敬的生活和对上帝,对教会的忠诚。这有事实为证。拉丁文本是异教 

与伪宗教的语言,但却得到学校重视,而宗教经典中使用的希腊语和希伯来 

语竟受到冷遇。学生们被迫去记忆那些讨论晦涩教义的又臭又长的文章,但 

对圣经却一无所知。亚里士多德受到了大肆吹捧,基督教的作家们被冷落在 

一边无人理睬。 



     (3)虔信派与哈利大学 

     18世纪,欧洲大学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部笼罩着中世纪的学术传统。讲课 

用拉丁语,亚里士多德学说统治着哲学领域,真理的确定须依赖于引证古老 

历史经典,神学争论耗去了师生们的大部分时间。外面的世界正在变化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