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前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政治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一获释后,立即撕毁条约,重新与同盟开战。这时,大胆查理联合英军共 

  同对抗法王。1475年6月,英王爱德华四世渡过英吉利海峡,在加莱港登陆, 

  准备进攻路易十一。腹背受敌的路易十一利用收买、分化等阴谋手段瓦解敌 

  人。首先,路易十一通过外交途径与英王握手言欢,签订和约,邀请英王爱 

  德华四世到巴黎吃喝玩乐。根据和约,路易十一一次付给爱德华四世 12。5 

  万克朗的贿金,以后每年再付50000克朗的年贡,同时还许诺将国王女儿许 

  配给英国王太子,爱德华四世取消与大胆查理的盟约。其次,路易十一与瑞 



① 威尔·杜兰: 《世界文明史》第21 卷,第8 页。 


… Page 38…

士各州联盟,送给瑞士大量金银财宝,共同抗击查理。1476年,瑞士与查理 

交战,翌年,查理战败身亡。路易十一乘机将勃艮第公爵的领地并归国王统 

治。接着,路易十一又兼并南部的普罗旺斯、鲁西永等地。到15世纪末,王 

室兼并了独立的大领地不列塔尼,法兰西国家的政治统一最终完成。 

     随着国家的政治统一,王权开始逐步强大,自1484年起,70年间从未 

召开过三级会议,法国开始由等级君主制向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过渡。 

     (2)16世纪前期法国的政治形势 

     15世纪末法国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呢绒、印刷、玻璃、 

陶瓷等行业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对外贸易也很活跃。资本主义的 

出现,使法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产阶级和雇佣工人 

阶级。法国资产阶级很早就与国王建立了联盟。他们以金钱资助国王,国王 

则将一些财政和司法官职卖给他们。这些资产阶级广置地产,购买破落贵族 

的爵位以及与之相联的产业,跻身于贵族之列,被称为“穿袍贵族”,成为 

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系于国王身上,因此是王权的支 

持者和拥护者。 

     工场手工业者和帮工的状况十分悲惨。工人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工时长,条件差,“价格革命”使物价飞涨,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政府颁布 

法令,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携带武器,凡失业的流浪者和拒绝受雇的人, 

都要罚以监禁和苦役。国家的压迫和雇主的剥削,使工人忍无可忍。工人组 

织“同业兄弟会”进行罢工斗争。1539—1542年,1571—1572年,巴黎和里 

昂的印刷工人两度起来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1548年,以波 

尔多为中心发生大规模的城市平民起义,起义者高呼“打死盐税商”的口号, 

向官府进攻。他们杀死地方总督和收税吏,一度控制了波尔多城。 

    法国的封建大贵族由于地租额固定,又受“价格革命”的影响,收入减 

少,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但他们在政治上仍然拥有特权,仍然是最富有、最 

具实力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在中央控制御前会议,指挥陆海两军,在地方 

把持省长职位,从国王那里得到优厚的年俸,而且爵位世袭。他们大都倾向 

王权,以保持高官厚禄。在地方拥有实力的大贵族仍企图与王权相抗衡,以 

图恢复割据势力。而中小贵族从15世纪开始很多濒于破产。他们或参加国王 

的雇佣军,或投靠地方有势力的大贵族,在战争时替其卖命,被称为“佩剑 

贵族”。 

    法国的农民在15世纪末已成为在封建法权掩盖下的小租佃者,享有相当 

的人身自由,但仍须向领主缴纳固定地租,服无偿劳役,国家又直接向他们 

征收盐税、户口税和人头税,教会则征收什一税,还要遭受高利贷者的盘剥, 

许多农民因租税过重而纷纷破产,不得不出卖土地。破产农民或流入城市当 

雇工,或成为流浪者。 

     (3)法国的专制制度 

     16世纪的法国,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迫使 

统治阶级寻找新的统治方式。从路易十一开始,到法兰西斯一世(1515—1547 

年),法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 

    在专制制度下,国王拥有绝对的专制统治权力。国王是上帝在尘世间的 


… Page 39…

                                     ① 

  代理人,“王权直接来自上帝”。国家大权集中在国王手里,一切重大决策 

  都由国王及御前会议决定,国王颁布的诏令的结语常说:“这就是朕的意志。” 

  国王的命令等于必须执行的法律。三级会议停止召开,国王凭借自己军队的 

  实力任意征税。拥有对国王法令提出异议之权的巴黎高等法院,实际上没有 

  行使自己的权力。新兴资产阶级支持符合他们利益的专制王权,封建贵族也 

  需要强大的王权来保护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而新兴资产阶级和封 

  建贵族的利益是矛盾的。国王正好利用双方矛盾,维护专制统治,使法国的 

  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法国专制制度的支柱是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16世纪初,法国拥兵割据 

  的大贵族已大为削弱。贵族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的特权,是靠强大的王 

  权为保障的。他们聚集巴黎,向国王邀恩求宠,希望从国王那里得到高官厚 

  禄,甘为国王的陪臣。国王大兴土木,粉饰太平,让各方贵族沉湎在宫廷的 

  豪华享受之中,加深了他们对王权的依赖性,拜倒在国王脚下。 

                                                                            ① 

       法国教会拥有国内1/4的耕地,它的收入相当于国家预算的2/5,却享 

  有免交各种赋税的特权。国王努力使法国教会摆脱罗马教廷。1516年,国王 

  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法兰西斯一世和立奥十世订立的“教务专约” 

  规定,法国教会收入的大部分要归国王所有;教皇虽有授圣职之权,但法国 

  的大主教、主教等僧职都由国王任命。国王实际上成了教会的首脑,教会成 

  了专制王权的有力支柱。 

       法国专制王朝所采取的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内抑制贵族、对外进行扩张 

  的政策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积极支持王权的加强。而国王也需要 

  利用资产阶级提供的财富来增加国库收入和提高自己的统治权力。 

       专制王权还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加强对军事、司法、行政等各方面的控制。 

  规定各省省长、总督、行政官员和总兵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国王。 

       在对外政策方面,专制王朝和土耳其缔结《特惠商约》,在北美进行殖 

  民活动。但15世纪末开始的侵略意大利的战争(1494—1559年),消耗了 

  法国大量的人力物力,王权因而动摇,各地大贵族乘机而起,法国又陷于争 

  权夺利的封建内讧之中。 

       (4)波旁王朝的建立和南特敕令 

       16世纪前期的法国,国家统一,王权强大。在法国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 

  天主教。但从20年代起,路德教开始在法国传播。随后,卡尔文教接踵而至, 

  流传更为广泛。当时法王法兰西斯一世正与德皇查理五世作战,急需德国新 

  教诸侯的支持,因此对新教采取了容忍态度。从1534年后,他改变了政策, 

  以新教徒在宫廷内张贴宣传宗教改革的传单为借口,颁布“惩治异端条例”, 

  成立宗教裁判所和“火焰法庭”,残酷迫害新教徒。尽管国王采取种种迫害 

  手段,新教徒仍有增无减。 

       法国南部地区并入王室领地较晚,国王多从北部和中部诸省选任国家官 

  吏和高级僧职,南部贵族因得不到国王的恩典而不满,他们继城市市民、农 

  民、资产阶级之后,也接受了卡尔文教。南部的贵族企图利用卡尔文教的共 

  和思想来对抗国王的专制主义,恢复他们以前的独立地位,把天主教会财产 

  据为己有。信奉卡尔文教的人在法国称为“胡格诺教徒”(源出于瑞士西部 



① 乔治·帕热斯:《旧制度时的君主政体》,巴黎,1932 年版,第4 页。 

① 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部分),三联书店1958 年版,第483 页。 


… Page 40…

的Eidgenossen,意为“结盟者”)。胡格诺教徒的首领是王室近亲、波旁 

家族的安东(兼那瓦尔国王)和海军大将科利尼。在法国北方,天主教仍占 

统治地位。天主教派的贵族控制了政府、宫廷和教会中的许多要职,他们也 

想削弱王权,以便自立。天主教集团的首领是贵族吉斯公爵。胡格诺派贵族 

向国王、天主教贵族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559年,胡格诺派在巴黎召 

开大会,从事反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斗争。1560年,胡格诺派计划利用三级会 

议,挟持国王,解除吉斯家族的职务,不料计划泄露,不少胡格诺贵族被逮 

捕。南北两大贵族集团的利害冲突与日俱增。1562年3月,吉斯公爵率部经 

过瓦西镇时,忽然听到胡格诺教徒在一个谷仓内作礼拜唱赞美诗,吉斯下令 

袭击胡格诺教徒,死伤20O余人。瓦西惨案引发了长达30多年的封建内战— 

—胡格诺战争。法国陷入无政府状态。 

     起初,战争是在胡格诺派和政府之间进行,天主教派伪装成王权的保护 

者与国王共同行动。1570年,签订“和解敕令”后,双方休战,胡格诺教徒 

得到一定程度的信教自由。法王查理九世(1560—1574年)为了拉拢胡格诺 

派,求得国内和平,将其妹许配给胡格诺派领袖、那瓦尔国王亨利(此时安 

东已死,亨利·波旁继位)。1572年8月,许多胡格诺派贵族聚集巴黎,准 

备参加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 (吉斯公爵之子)和太后喀德琳密谋全部消 

灭这些胡格诺教徒。24日凌晨2点,在统一信号指挥下,开始对胡格诺教徒 

进行大屠杀,科利尼也未得幸免。亨利因改信天主教才免于一死。巴黎被杀 

者2000多人,并延及外省。这次惨杀在历史上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因 

为8月24日这天是圣巴托罗缪节。 

     圣巴托罗缪之夜后,双方战事又起。亨利被软禁3年之后逃回南方,回 

到胡格诺派的大本营。亨利立即宣布放弃天主教,恢复对胡格诺教的信仰。 

胡格诺派不仅继续反对吉斯家族,而且也反对王室,于 1573年在南部和西部 

地区另组联邦共和国,与北方分离。吉斯也于1576年在北方建立“天主教同 

盟”,准备利用这个联盟夺取王位。起初,国王亨利三世 (1574—1589年) 

和吉斯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亨利,后因不满吉斯的控制,转而利用胡格诺派来 

加强自己地位。信奉天主教的巴黎资产阶级既不满意国王对新教的让步,也 

不满意天主教贵族的专横,他们也组成一个“巴黎联盟”。法国四分五裂。 

     1585年亨利三世之弟安茹公爵死去,亨利三世宣布近亲那瓦尔的亨利为 

王位继承人,吉斯看到大势已去,便积极策划推翻国王,取而代之。国王与 

吉斯的矛盾表面化,双方诉之于战争。亨利三世派人杀死了吉斯。这一行剌 

事件激起巴黎天主教徒的愤怒,拒绝听命于国王。全城在“十六人委员会” 

领导下实际上形成独立共和国。北部的城市也纷纷自治。受尽封建混战之苦 

的农民和城市贫民不断起义。亨利三世无奈离开巴黎,和那瓦尔的亨利达成 

妥协,共同进军巴黎,打击北方天主教集团的势力。1589年,在进军巴黎的 

途中,亨利三世被一僧侣刺死。那瓦尔的亨利继承了法国王位,称亨利四世 

 (1589—1610年),因为他出身波旁家族,所以这个新王朝叫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虽然继承了王位,但地位并不巩固。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又推 

举吉斯的弟弟为首领,继续和胡格诺派作战。巴黎的资产阶级也不承认胡格 

诺教派的国王。西班牙也乘机入侵法国。面对内忧外患,亨利四世为了确保 

王位,不顾胡格诺教徒的反对,决定改奉天主教以换取北方大贵族和资产阶 

级的支持。他说:“为了巴黎是值得作弥撒的。”1594年3月,亨利四世进 

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 


… Page 41…

     为了平息胡格诺教徒的愤怒,安抚战争中受到打击的天主教徒,结束长 

期的内战,亨利四世经过反复磋商,于1598年4月13日颁布“南特敕令”。 

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的国教,全国恢复天主教的礼拜,已没收的土地和财 

产归还天主教会。胡格诺教徒获得信仰和传教的自由,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 

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享受与旧教徒同等的权利。此外,胡格诺教徒还保 

留100多个堡寨,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是南北两大贵族集团 

妥协的和约,它标志着法国内战的结束。 

     (5)黎世留和专制政治的发展 

     胡格诺战争时,专制王权一度被削弱。波旁王朝建立以后,国王亨利四 

世恢复了王权,到路易十三(1610—1643年)时期,专制王权得到进一步加 

强。 

     亨利四世死后,由年仅9岁的儿子路易继位,称路易十三。因新主年幼, 

由母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摄政。法国封建贵族乘机向王权进攻。1614年,贵 

族坚持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利用三级会议作为反对王权的工具。资产阶级的 

代表支持王室,贵族的计划落空,这次三级会议无结果而散。 

     162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