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看,其兴、其亡均与山西息息相关。北魏在前秦瓦解后北方群雄割据、南与东晋南朝对峙的纷乱局面中,以山西为基础,东灭河北的后燕、辽西的北燕,西平关中的赫连夏、河西的北凉,南夺刘宋河南之地,北创塞外的柔然,扫平北方群雄,统一了北方,开创了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最兴盛的局面,显示出了山西在整个北方地区的枢纽性地位。

  在北魏末年的衰乱局面中,由六镇起义引发的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狂澜席卷了河北、关陇,迁都河南后的北魏朝廷风雨飘摇。尔朱荣以山西为根据地,两下河南而定洛阳之局势,东出滏口而破葛荣百万之众,东面肃清河北,西面平定关陇,然后,以晋阳(即太原)为根本,遥控北魏政权,实亦控制整个北方的形势。继尔朱荣之后,又有高欢以山西为根据地,控制北魏政权,并逼北魏孝武帝西奔关中,从而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再次显示出了山西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三 北方统一进程中的山西
 
  历史上,除明朝是以南方统一北方外,其它全国性政权都是以北方统一南方。一个政权能否统一全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统一北方。在北方的统一进程中,居枢纽地位的是山西。

  在北方分裂的混乱局面中,关中和河北二地易于建立起局部的秩序。争雄北方的势力大多起于这两个地区。山西高原像一个巨大的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面向中原。无论是哪一方,要想兼并对方,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天下,都必须首先取得对山西的控制权,否则不可能打开局面。能否取得对山西高原山地险要的控制对于双方都是存亡攸关的事。控制山西,以攻而言,足以舒展其侧翼,包卷中原;以守而言,足以保障其侧翼的安全。

  山西东西两侧的山脉分别构成河北和关中的屏障。东侧太行山脉为河北的西部屏障;西侧吕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自关中东出之路不外三条:蒲津、潼关和武关。其中,经由潼关、蒲津的路线处在山西的监控之下。因此,对于关中来说,无论是出关进取,还是闭关自守,都须加强对山西的控制。河北的三个层次与山西的三个主要盆地之间平行对应,藉太行通道而相联系,这样,山西的这几个盆地连同太行山共同构成河北西部屏障,翼蔽河北右侧翼的安全。

  关中险要和河北形胜都须以对山西高原山地的控制为前提。当河北与关中对峙之际,双方极易在山西陷入争持的僵局。双方决定性的争夺往往发生在山西。在山西角逐的胜败也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后果。

  秦、西汉均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其统一进程都是从山西打开局面的。战国前期,山西为三晋诸侯所控制。魏据安邑,控制河西及晋西南之地,控崤函之险,成为秦东进的主要障碍。秦欲出关争利,归路处在魏的监控之下。这一态势早在春秋时的秦、晋崤之战中已表现得很明显。在那决战役中,秦军以在崤山险地中遭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商鞅在策划秦的霸业时对秦孝公说:“秦之与魏,譬如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据岭隘之西,都安邑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魏……必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 注:《史记》卷六十九 商君列传 ' 秦孝公遂采商鞅之议,令商鞅主持对魏的战争。秦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迫使魏国迁都大梁。到秦惠王时,秦已尽夺魏河西之地。到秦昭襄王时,又在沿黄河及太行山脊岭一线发起猛烈攻势,夺魏之安邑、韩之上党、赵之太原,尽占山西之地,为以后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极有利的战略态势。

  西汉统一天下的进程差不多是循秦之故辙。刘邦还定三秦,率诸侯联军袭楚之彭城。自彭城败归后,刘邦在成皋、荥阳一带与项羽相持,却另派韩信率军渡黄河入山西,灭魏、平代,然后东下太行,破赵、降燕、下齐,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使楚汉对峙形势彻底改变,为西汉在楚汉最后决战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十六国初期,前赵据关中,后赵据河北,双方在北方对峙。后赵石虎因争前赵在河东的重镇蒲坂而引发前、后赵在洛阳的大决战,前赵刘曜一战被擒而兵败国亡。立足河北的后赵遂完成北方的第一次统一。

  后赵的统一瓦解后,前秦据关中,前燕据河北,双方在北方对峙。决定双方国运的战役发生在山西。前秦在苻坚统治时国势日盛。面对前秦的军事压力,前燕朝中有识之士曾提醒燕主加强山西、河南方向的守备。大臣皇甫真建议:“洛阳、太原、壶关,皆宜选将益兵,以防未然。”大臣申绍也建议:“移戍并土,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西寇来则拒守,过则断后,犹愈于戍孤城、守无用之地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燕主未从。苻坚利用前燕朝政日坏的有利时机,派王猛率兵攻前燕。东晋太和四年(369年),王猛攻拔洛阳。次年,王猛再次率军伐前燕,大军临发,苻坚面授机宜说:“当先破壶关,平上党,长驱入邺,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晋纪二十四 ' 王猛向山西长驱直入,一战而克壶关,再战而破晋阳,尽夺前燕在太行山以西的军事据点,后又在潞川击破前燕太傅慕容评所率燕军主力,乘势进围燕都邺城,燕主出逃被擒,前燕灭亡。前秦又次第扫平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在前秦瓦解后的混乱局面中,鲜卑拓跋部在代北建立的北魏政权入主中原,收拾十六国纷乱的局面,统—北方。北魏在北方的统一维持了半个世纪。北魏后因六镇起义和“河阴之变”等一系列的冲击而分裂。高欢拥东魏据河北,宇文泰拥西魏据关山,东、西魏再次在北方形成对峙之局。高欢有鉴于自尔朱荣以来山西在北方局势中的地位,遂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亲自坐镇,指挥对西魏的战争。在高欢执政的年代,东魏拥有战略上优势。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先后执政,二人亦以晋阳为重镇,亲自坐守。

  随着东魏被高洋建立的北齐所代、西魏被宇文觉建立的北周所代,北齐和北周继续在北方对峙。北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国势日盛;而北齐主高洋在其统治后期沉溺于酒色之中,搞得朝政紊乱,自此以后,政局一官不稳,国势日渐衰落。

  北周武帝时,北周开始兴兵伐北齐,多次在河南鏖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大臣赵爽、鲍宏建议周主改变攻北齐的战略方向。赵爽说:“河南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之,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而定。”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 鲍宏也说:“往日屡出洛阳,彼既有备,每有不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似为上策。”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 次年,北周再度兴兵攻北齐。这一次,北周将战略进攻的重点选在山西。出兵前,周主对群臣说:“前出河外,直(只)为拊背,未扼其喉。晋州本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今往攻之,彼必来援,吾严军以待,击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势,鼓行而东,足以穷其巢穴,混同文轨。”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

  山西素为高齐根本,经营已久。平阳在高欢的时代便是东魏与西魏对峙的前沿重要据点,后更建为北齐在晋西南的重镇。北齐大臣卢叔虎曾建议齐主经营平阳以逼北周。他说:“宜守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彼闭关不出,则稍蚕食其河东之地,日使穷蹙:彼若出兵,非十万以上不足为我敌,所资粮食,咸出关中;我军士年别—代,谷食丰饶,彼来求战,我则不应,彼若退去,我乘其弊。自长安以西,民疏城远,敌兵往来,实自艰难,与我相持,农业且废,不过三年,彼自破矣。”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 这的确是以山西逼促关中的一项良策。齐主颇采纳之。

  这次北周将进攻重点选在山西,平阳是其第一个需要克服的据点。北周军进攻平阳,经过了相当激烈的争夺战,才攻占平阳。是后,北齐帝高纬试图夺回平阳,被北周军击败,只得退回晋阳。北周军又乘势攻破晋阳,然后,挥师东出滏口,下太行,包围齐都邺城。高纬及幼主高恒出逃被擒,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见图3—1—3)

  




  从以上几场战争中可看出山西在北方统一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述几起战争都是以关中的势力在山西的角逐中战胜河北的势力,进而兼并河北,统一北方。

  这几场战争,差不多是循着同样的步骤:河北地区的政权先是丢失了他们在太行西侧的军事据点,从而导致经太行山下河北的几座关隘的防守失去依据,然后,关中势力或自晋阳出井陉,或自上党出滏口,东下太行山,至此,河北西部屏障尽失,可谓大势已去。

  当关中的势力与河北势力在山西对峙之时,以关中图河北易,而以河北图关中则较难。关中和河北都须藉山西以屏护侧翼。但河北藉以屏护右侧翼的太行山河流穿切的谷道较多,由此造成穿越太行山的通行孔道较多。可以由上党下滏口而出河北南部,可以由太原下井陉而出河北中部,还可以由大同出飞狐口、经桑干河谷趋居庸关而临幽燕。而关中的东面,南有崤函之险,北有吕梁山和黄河双重蔽护,通行不易,不利于大规模进兵,只有蒲坂至龙门一段利于进兵。

  这样,关中、河北虽是每每分享山西地利,但关中藉山西为屏障,所备者一,其势较专,对来犯者的战略意图容易判断;而河北藉山西为屏障,所备者多,其势较分,不易判断来犯者的战略意图。

  前、后赵在北方对峙时,后赵大将石虎自轵关入攻前赵在山西的重镇蒲坂,前赵主刘曜当即亲率大军,倾国出动,驰援蒲坂,击败石虎。此战在当时实已造成乘胜追击并直捣后赵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的态势。只是刘曜在此战之后决策失误,未能利用此战对后赵所造成的震荡性效果,直捣襄国,而转锋南攻洛阳,致使贻误战机,才铸就了自己的失败。前秦与前燕对峙时,前秦宗室苻柳等据蒲坂、陕城反苻坚,并向前燕请兵,前燕朝臣中有援苻柳并乘势攻前秦的建议,前燕主未能抓住此时机加以利用,符坚却迅速部署平定叛乱,稳定了东部局势。东、西魏对峙时,高欢三次亲统大军入攻关中,都是受挫而还;后来,又攻西魏在晋西南的军事据点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顿兵坚城之下,苦战五十余日,不能破城,最后高欢智、力皆困,以致发病,不久死去。此后西魏即转入战略攻势。

  另外,山西对于河北的屏障作用与对关中的屏障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换言之,河北与关中对山西屏障作用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

  太行山对于河北的屏障意义可谓存亡攸关。以河北地势之低,要仰争太行,殊为不易。因此,要保障太行屏障的稳固,必须保障对太行山特别是穿越太行山往来通道的控制;而要保障对太行山往来通道的控制,却又有赖于对太行山以西几处军事据点的控制,尤其是上党、太原;上党、太原地势较高,均居高临下,俯临河北中、南部。它们若为河北所守,可巩固太行屏障;反之,自此二地下临河北,便成高屋建瓴之势。所以,对于河北来说,若失去在山西的军事据点,则太行山的形势便迅速转入西方:自上党东下滏口足以夺其门户,自太原东出井陉足以执其中枢,自大同出居庸、飞狐足以倾幽蓟根本。

  而对关中来说,山西只是其外围屏障,即使丢失了在山西的据点,犹有大河可以凭恃,还可作第二阶段的守御。山西对于关中的屏障作用固然重要,但关中对它的依赖程度远不及河北。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河北的势力欲图关中,比较困难,而关中的势力欲图河北则比较容易。因此,历史上关中与河北的政权在山西的对峙,以关中兼并河北的居多,而以河北兼并关中的居少。

  以上所谈主要是山西在起自关中或河北的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的地位。至于本身就是建立于山西的政权,则更能利用山西内线作战的地理条件,纵横四出,威制北方。如起自代北的北魏,东灭后燕、北燕,西灭赫连夏、北凉,北扫柔然,南夺刘宋河南之地,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北魏末年尔朱荣也以山西为根据地,控制北魏政权,实亦控制整个北方的形势;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起自山西,大体统一北方,它们兴起的基础都得益于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一 山川形势
 
  在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自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以东,幽燕以南,江淮以北,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是为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在这片大平原的东部,分布着一片低山丘陵地带,是为鲁中南低山丘陵。这片低山丘陵的北,西、南三面都是平原,东面是山东半岛,为渤海和黄海所环抱。鲁中南低山丘陵由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组成,构成山东地形的主体。黄河从这片低山丘陵的北侧东流入海(黄河改道时则从其南侧东流入海),泗水则从这片低山丘陵的西侧南流入淮。

  山东的一些战略要点,大多位于这片低山丘陵的四侧,依山临水,其形成即以这种山河形势为基础。(见图3—2—1)

  




  在这片低山丘陵的西北侧有济南。济南南依泰山,北阻黄河。前人论济南地位,称“齐州当四达之冲。南不得齐州,则无以问河济;北不得齐州,则不敢窥淮泗;西不得齐州,则无从得志于临淄;东不得齐州,则无争衡于阿鄄。是故山东有难,齐州常为战守之冲。” ' 注: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 山东二 ' 历史上著名的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