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句子-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有关句子的知识,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
(二)能正确变换和选用句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辨析病句?
  分析:第一步,从结构上去辨析。通常用“紧缩法”去辨析,即,首先去掉枝叶(附加成分),保留主干(主要成分),从而检查主要成分间是否有残缺和搭配不当的毛病;主干检查后,再检查“枝叶”与“主干”有无搭配不当的毛病;最后检查“枝叶”中是否存在语言误用等毛病。对于复句,主要是检查各分句间的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检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第二步,从句意上去辨析,看句子意思是否明确。
  (二)怎样修改病句?
  分析:运用语法、词汇知识修改病句时,应注意以下步骤和方法:
  1.以学过的语法、词汇知识为依据,掌握好常见的病句类型,以此作为分析病句的根据,为修改病句作好准备。
  2.分析病句时,先要分清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首先按复句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作分析。要检查句中分句间逻辑关系是否清楚,关联词语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否残缺以及有无滥用现象。如果没有,再分析各句内部结构和词语运用情况。如果所要修改的是单句,应从句子结构入手作分析,进而看词语运用,从中发现句子的问题。
  3.分析病句的结构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看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否残缺,即主语、谓语、宾语是否残缺。其二,看句子六种成分是否搭配,如主语与谓浯、谓语与宾语、主语与中心词、状语与谓语、补语与谓语等是否搭配。还要看同一成分内短语的结构是否搭配等等。其三,看句子结构是否混乱。
  4.分析病句的用词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看是否有用词不当,词类误用、啰嗦累赘、滥用文言、生造词语等现象。第二,看词序排列是否紊乱。第三,看虚词是否用错,包括误用、漏用、滥用和位置错误。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保留句子原意,少改为佳,防止以造新句来代替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四种:
  (1)成分残缺的,“增”。
  如:“两人在家安排妥了副业、制造粒肥、检修机车和改装农机具,就带领大批人马来到水利建设工地。”这个句子缺宾语,应在“农机具”之后加上宾语“等项工作”(句中“副业……农机具”实际上是定语,这里误用为宾语,句子就缺少了真正的宾语,因而不通)。
  (2)词语不搭配的,“调”。
  如:“我们参观了唐代新出土的文物。”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参观了新出土的唐代文物。”显然语序有毛病,故应该把“新出土的”与“唐代”对调。
  (3)用词多余的,“删”。
  如:“这是一次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获得丰收的一次演习,是经过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协同行动、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的一次很成功的演习。”前后共用了三个“一次”,重复,可删去后两个“一次”。
  (4)用词下当的,“换”。
  如:“太阳像个被水蒸气迷惘着的火球,离西山顶只有一杆子高了。”“迷惘”一词用错,可换成“笼罩”、“遮盖”。“迷惘”一词意思是:因为分辨不清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用来说人,有时也用来说动物。这里作者把它误解为笼罩的意思。
修改时,需从病句的实际出发,将“增”、“调”、“删”、“换”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考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病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辨析病句。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中的排列次序不当。例如,“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的进展,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问题。”这句的语序应先“抓住……”再“解决……”,最后“促进……”。
  2.搭配不当。搭配不当指句子成分之间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状语结构搭配不当。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这句的主语是“生活水平”,谓语是“改善”,属主谓搭配不当。改法有二:一是将“改善”改为“提高”;二是将“生活水平”改为”生活条件”。
  3.成分残缺,成分残缺主要是指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听了他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这句缺主语,可删去“听了”,让“报告”作“给了”的主语。
  4.成分赘余。例如,“那些多余的废话,要毫不留情地删去。”这句“多余”和“废话”重复,可删去“多余的”,也可删去“废”字。
  5.结构混乱。例如,“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这句两种表达“糅”在一起了。一种是“看到艺术珍品感到自豪”,一种是“艺术珍品使人自豪”。修改时可取其中一种,或删去“使人”,或删去“看到”。
  6.表意不明。有的句子意思表达得不明确或不准确,这也是病句的一种。例如,“在会上发言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这个句子并没有语法、逻辑上的毛病,可是句子有歧义,表达不明确。是“三个学校”的代表,还是三个“学校的代表”(除学校外,还有其他部门、单位的代表)?如果是前者,可说“三所……”;如果是后者,可说“三位……”。
  7.不合逻辑。例如,“展销会上有服装、针织品、玩具等。”有的服装是针织品,有的针织品是服装,“服装”与“针织品”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二)掌握句式变换的方法。
  1.单句的形式变换。
  为了表达上、修辞上的需要,常常变换句子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讲到句子和语气词时,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这四种句子形式之间进行变换,经常出现的是将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或将疑问句变成陈述句,比如“我怎能负起这个责任呢?”这个疑问句,就可以用陈述句“我不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形式表达。
  (2)在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肯定的内容可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相反,否定的内容也可以用肯定的形式表达。比如“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这个肯定句,就可以用否定的疑问形式表达,变成:“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难道不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吗?”又如“古往今来,每一场真正的革命,都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个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形式表达:“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3)在“被”字句与“把”字句之间,两者有时可以互换。比如“我们把敌人的阴谋粉碎了”这个“把”字句的主动形式,就可以换用成“敌人的阴谋被我们粉碎了”的被动形式。如果强调的是宾语,就宜于用“把”字句表达;如果强调的是施事主语,就宜于用“被”字句表达。
  (4)在变式句与常式句之间,常式句可以换成变式句表达。我们把句子成分居于经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把句子成分居于非常的、特殊的位置的句子叫变式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语、谓语倒置的,有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的。倒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被倒置的成分。比如“你们出来吧”这个常式句,就可以用“出来吧,你们”的变式句表达,倒置后突出强调了谓语。又如“几个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变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的形式后,表现力就强多了,给了读者以极鲜明突出的印象。
  2.单句与复句之间的变换。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可以把几个单句换成复句的形式表达,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比如:
  (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
  (我)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
  四叔家正在“祝福”。
  这三个单句在小说《祝福》里是用复句表达的:“(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正在‘祝福’了。”这是个二重复句,第三句与第一、第二句之间是解说关系,第一、第二句之间是承接关系。声、光、色,给了人以突出的印象之后,再点明四叔家“祝福”,这就把祝福的气象背后的潜在意义表露出来了。将几个单句换用一个复句表达的测试形式,有助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3.单句、复句与句群之间的变换。
  为了提高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将单句组成句群的能力,往往进行将几个单句组合成句群的训练。比如:
  什么是知识?
  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个是单句,第二个是复句,第三个是复句。三个句子组合成句群之后,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解释,全面地说明了什么是知识的问题。
  将几个单句组合成为句群时,要充分体现句群的特点,尤其是意义的向心性、思维的条理性,更是组合成句群时必须注意的。
  4.长句化短句的技巧。
  句子太长,不便于阅读,可以化长为短。化长为短有几个方法。
  一是提“中”替代法
  例①,人们看到了头顶、四周都是绿色的海水,到处是五光十色的珊瑚,海豚、海狮穿梭往来,海鱼游个不停的海洋馆,就仿佛进入海洋深处。
  宾语中心词是“海洋馆”,把它提到前面,靠近动词“看到”,用“这样的”代替长定语,就可以化长为短:
  例②,人们看到这样的海洋馆:头顶、四周都是绿色的海水,到处是五光十色的珊瑚,海豚、海狮穿梭往来,海鱼游个不停,就仿佛进入了海洋深处。
  这样,让中心词靠近了动词,长定语安排在冒号后边,读起来就不觉得长了。
  二是提“中”分句法。
  把中心词提到前面靠近动词处,把长定语抛到句子后头,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再加个代替中心词的代词做一句的主语,也可以化长为短。
  例③,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了产生的日数比郊区雾多一倍,造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飘尘、降尘比郊区多几倍至几十倍的城市雾,并且提出了减少城市雾的办法。
  把宾语中心词“城市雾”提到“研究了”的后边。把长定语放在“城市雾”的后头,再加个代词,就化长为短了。
  例④,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了城市雾。它产生的日数比郊区雾多一倍,造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飘尘、降尘比郊区多几倍至几十倍。他们还提出了减少城市雾的办法。
  由于主语在第二句变为“它”了,所以最后一句又要变换主语。
  三是分说法。
  分说法是用重复词语的办法来分化长的并列成分。
  例⑤,不少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中的每个具体的天体都有生有灭、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和整个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观点。
  可以把“提出了”和“的观点”重复一下,就会切断长的并列成分,把一个长句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句。
  即:不少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中的每个具体的天体都有生有灭、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观点,提出了整个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观点。
  长句主要是由于宾语中的定语较长而造成的。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用分化长定语的办法来分化长句。
  (四)典型试题解析。
  例①,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1994年“3十2”题)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辨析语病、句意的能力。例题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考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A项句意不明,可理解为赵乡长必须在本月15日以前去汇报工作,又可理解为赵乡长必须在本月15日这天去汇报工作。B项有语病,“忌”就是不宜,“一忌”、“二忌”、“三忌”后用三个“不可”,误用了双重否定,与“忌”的内容正好相反。C项也有语病,属语序混乱,“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要互换位置。D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
  例②,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C.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形异实同”的句子结构,A、B、D三组的语言形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A组句①的“非……不……”是双重否定式,表示“一定要”;句②的“非得”是“只有”的意思,“非得……才……”也表示“一定要”。B组句①“除非……才……”的格式表示唯一条件,相当于“只有”;句②的“除非”表示排除,相当于“除了”,“除了……不……”也表示“只有”的意思。D组的“难免”是“不容易避免”的意思,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句①就是这种用法;“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P364)。句②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两句意思也是相同的。C组两句的语言形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